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权谋曾国藩 > 第三篇 带队伍,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是飞黄腾达的本钱 第七章 勤劳是团队的安身立命之本

第七章 勤劳是团队的安身立命之本

  曾胡治兵语录: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

  在中国人心中,勤劳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立身之本。中华的传统美德中更是将“勤劳勇敢”放在第一位。个人发展离不开“勤”,一个集体的存在更需要“勤”的精神。大自然赋予我们劳动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维持这一能力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勤劳”。曾国藩做官时着力塑造民众勤劳的性格;当他带兵时,“勤”更是一个军魂。在任何场面中,曾国藩都没有忘记“军勤则胜,惰则败”的教训。在战争中,湘军之所以会一路胜利,主要是因为曾国藩等领导在“勤”上做得比太平军更精。从战斗力上说,太平军“勤”不过湘军,加上太平军想当然地认为湘军是一群纨绔子弟,使其在战场上迅速失去主动权。

  在安庆陷入湘军层层包围之际,太平军方面再也坐不住了。首先,陈玉成野战部队从湖北迅速转调至安徽境内。然后天京方面也倾巢出动,新掌握实权的太平天国二号人物、洪秀全的族弟洪仁轩和林绍璋部队即将在安徽桐城驻扎。1861年5月1日,天京驰来的军队与桐城、庐江一带的吴如孝部会合,等待北方的陈玉成大军前来一起解安庆之围。当时,在安庆北部驻扎着两万太平军,陈玉成一到,他们即发动总攻。

  哨兵将太平军的行军路线告知湘军主要战将后,众人开始担心。他们认为这场大规模的决战湘军并没有全胜的把握。但曾国藩却不然,他对敌人的主动进军表现出非常亢奋的神情。当时他还在祁门守险,他不但不抱怨以后会没有后援,还慨叹:“能与敌军展开安庆决战,将是我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军事会议和同僚的往来中,曾国藩渐渐发现到众将对安庆会战不自信,就是胡林翼也对这场战役没有什么热情。于是曾国藩修书给众将领劝说他们。

  他向胡林翼解释:这场战役虽然我们倾巢而出,后援力量薄弱,但我们在战略上已经胜人一筹。虽然我没有十成把握胜利,但也有八成不败的信心。最后他还告诉所有将士:“相信一点,天道酬勤,虽然太平军也勤,但我们胜过他们百倍。”众将士被曾国藩鼓舞之后,心中又燃起必胜的信心来。尤其是曾国荃,他首先站在兄长一边,倾力为安庆会战游说。

  曾国藩在自己生死难测的情况下,开始全力指挥安庆会战。为了实现全线胜利和速战速决的目标,曾国藩不顾身家性命,毅然将守卫自己的鲍超大军调往安庆,支援战争。胡林翼方面则调遣成大吉奔赴战场。曾国藩一军孤立在祁门,终日殚精竭虑。一来担心陈玉成大军突然来袭,二是谋划安庆会战的战略部署。一天到晚,他几乎都是在召开军事会议。与此同时,全军的操练时间也拉长,强度更大。曾国藩认为,军队贵在纪律严明,这就能保证全军保持勤廉的作风,这样才会绝处逢生,百战百胜。这一点,在安庆会战中显得格外重要。

  在长期的准备和太湖、滁州两次战斗之后,湘军基本上将安庆团团围困。太平军只有水路一道与外界来往。陈玉成从祁门天险经过之后,径直向集贤关奔驰而来。刚刚立足,他便通过水路向城中运粮,然后在菱湖南北两岸修筑了18座营垒。一时之间,安庆城中的危情得到缓解。

  在这种情况之下,湘军方面作出快速反应。曾国荃不擅水战,于是他邀请杨载福水军前来,将江面上的运粮小船全部阻截,再次切断了安庆城的粮道。陈玉成见状,在湘军的集中地带——菱湖东岸抢修营垒,试图将菱湖一带湘军水师的航道切断。情势危急,湘军一面向太平军逼近,一面在菱湖东岸修筑营垒。与太平军发生了零星的冲突,双方互有损伤。同时,湘军以飞快的速度完成艰难的筑垒工作。这让太平军大为震撼,就是陈玉成自己也感到:“敌军神速,勤奋精神在我军之上啊!”对峙中,陈玉成不得不重新考虑攻破湘军防御工事的计划。

  洪仁轩的军事计划是天京方面军与陈玉成会合后进行安庆保卫战的总攻。当他得知陈玉成大军驻扎在集贤关时,便马不停蹄地前往接应。但是,湘军高层早就看穿了这一图谋。多隆阿部队率领大军在挂车河一带与之展开周旋。为了分散太平军的合力计划,多隆阿日夜备战。全军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与太平军最精锐部队展开战斗。数场厮杀后,多隆阿成功地将洪仁轩、林绍璋大军阻截在安庆北面的小圈子里。

  陈玉成心急如焚,他决定配合安庆城内守军,在集贤关附近夹击曾国荃大军。面对前后两面的夹击,曾国荃日夜挖掘战壕。根据曾国藩的想法,湘军攻打安庆必然旷日持久。他要求曾国荃在安庆城外挖两条壕沟,一条攻打城池,一条抵御外来援军。曾国荃彻底贯彻了这个思想。还没有等陈玉成大军开始夹击,曾国荃部就白天充当战士,晚上充任民工,在战场上掘了两条坚固的战壕。这次陈玉成怎么也没有想到,本来是能轻易取胜的夹击战,竟然被湘军首尾相顾的奇特战壕战术打得狼狈不堪。

  久攻不下,陈玉成只得放弃夹击战,转而向集贤关外撤退。鲍超得到消息后,心中雀跃,暂时放弃了援助前线的计划。但陈玉成是个老狐狸,他不会轻易退兵,这次湘军高层分析得有点失当。因为陈玉成在关外休整三天后,再次入关,对曾国荃所部发动猛烈攻击。虽然没有援兵,但陈玉成依然没有攻破曾国荃固若金汤的双重壕墙。激战之间,胡林翼又日夜修书,一天发了六封军书,令鲍超、多隆阿和成大吉三军前往支援。

  陈玉成看到援兵已到大桥头,自感无力招架,于是留下守关将士,自己率大军向桐城方向撤退,打算与洪仁轩、林绍璋等再谋破敌计划。此时,陈玉成又派他的“第一恩师”刘玱琳在他进驻桐城后与鲍超军展开战斗。鲍超军虽然略显疲态,但战斗力却丝毫没有降低。鲍超本人就是一个勤恳勇敢的将领,士兵当然个个强硬。刘玱琳连连败退。

  1861年5月23日,陈玉成与洪仁轩、林绍璋、黄文金以及部分捻军将领商定,分三路进攻挂车河一带的湘军,企图在陆地上撕开一道口子。但军机泄露,多隆阿从一个战俘口中得到了这个准确消息。很快,湘军即制订了迎战太平军的作战计划。第二天激战开始,多隆阿分五路迎战。等太平军进入埋伏圈后,多隆阿的军队四面围攻而来,敌人身后的营垒被烧得火光冲天。陈玉成顿时乱了手脚。仓促之间,太平军狼狈地奔回桐城大营。

  陆路通道是打不开了,于是太平军想在水路上找出路。但是,当时连续多日降雨,使练潭一带水位骤升,马踏石一带又在湘军手中。因此,太平军水陆两线全部被封锁了。

  曾国荃大军守在安庆城壕外,但他却一刻也没有停歇。曾国荃军士在不停地挖掘战壕,其吃苦勤劳的精神让所有人叹服。而鲍超也不含糊,他从祁门守卫曾国藩的战役中刚刚走出来,又马不停蹄地飞驰向安庆。他与成大吉一起,准备将留守在集贤关附近赤冈岭的太平军消灭。曾国藩断定,赤冈岭的刘玱琳部是孤军,一旦战斗,陈玉成定然不能及时回援。他决定,让鲍超和成大吉上万军士猛攻刘玱琳部,务必在陈玉成到来之前全歼该部敌军。

  5月20日,鲍超大军不辞辛苦,拖着疲惫的身躯,兵分四路向刘玱琳的四个营垒发动进攻。但刘玱琳不愧为一代名将,他的防御能力非常强,使湘军攻占计划落空。战斗结束,鲍超等人不闲着,他们在赤冈岭修筑了大量炮台,打算进行下一轮更猛烈的进攻。

  6月月初,鲍超大军连续几天对赤冈岭四垒展开炮击。最后,二垒、三垒、四垒全部被攻破。只剩刘玱琳所在的第一垒仍然负隅顽抗。第二天深夜,刘玱琳率八百人突击队突围。在北线,还没有冲出包围圈,他们即被水路挡住去路。湘军一路追杀和炮轰,全歼敌军。刘玱琳被活捉,最后被“肢解”,一代名将死况惨烈。

  曾国藩得到赤冈岭胜利的消息惊喜若狂:“这是安庆会战胜利的前奏,我们已经胜券在握。”但曾国藩也看到不足,因为这次战役湘军方面也损失惨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苦战。

  得到消息的陈玉成痛心疾首,他坐在军帐中日夜与洪仁轩商讨军机大事。陈玉成制订了一套比较英明的作战计划,那就是从桐城出发入湖北,再从蕲州过宿松、石碑闯入集贤关,避免在路上与湘军主力作战,直接攻打围攻安庆的曾国荃部队。

  8月24日,太平军进驻集贤关,关口、茅岭、十里铺一带扎下军营。安庆城内守军在西门外整军列队,准备与湘军决一死战。第二天,太平军即向曾国荃部队发动猛攻。劳碌了多日的湘军稳守战壕,等敌军逼近时,火炮齐发,谁也不能制服谁。曾国藩对城中太平军战斗力感到疑惑。经查问才知道,原来是外国商人一直在给城中供应粮草。为了切断这条线路,曾国藩将所有洋人运来的米粮高价收购。安庆城中遂不攻自乱。

  曾国荃一边打仗,一边在旧壕后面挖掘新壕。这样,就算敌人攻破旧壕,仍有一道新壕来做防御。双方激战一场之后,城中火光烛天,看眼安庆就要攻克了。洪仁轩不想再攻,因为这会将安庆烧成一座空城。最后,太平军援军全线撤退。

  1861年9月5日,曾国荃下令炮轰安庆北门城墙。不久,湘军主力攻入城中。彭玉麟水军在安庆南北夹击守军。湘军成功占领安庆。

  在这场战斗中我们能发现,湘军战斗得艰苦。曾国藩不畏艰险,夜以继日地工作,鲍超军在超负荷运转下屡获战功,而曾国荃部则勤勤恳恳,除了战斗就是挖掘战壕。正是这种勤劳的精神使湘军赢得了安庆会战的胜利。这就是“天道酬勤”的道理。

  拓展阅读

  中国天津有个远洋运输公司,这家公司有一个员工名叫李耕书。1982年大学毕业后,李耕书就进入天津远洋运输公司工作。在一开始,他什么也不懂。领导将他分配到工作非常繁重的机务部。当时年轻的大学生都争着离开这个部门,因为机务工作实在太繁重,而且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但李耕书却笑着向领导点头了:“我一定好好做,争取成为业务骨干。”透过李耕书的口气,机务主管对他产生很大希望。

  上船后,他整天跟在主管身后,专心致志地钻研技术。一年下来,李耕书业务技能得到巨大提高。就是机务主管也赞叹:“李耕书勤奋好学,他很快就能超过我了。”公司领导对他的表扬成为家常便饭。每天李耕书废寝忘食地坐在机舱里摸来摸去,在别人休息时,他认真地做笔记,总结经验,学习进步。几年下来,李耕书成为公司内的一个准专家。在表彰大会上,众领导郑重宣布:李耕书同志勤奋好学,管理层决定升任其为机务部经理。

  李耕书却非常冷静,他丝毫没有骄傲自满的情绪。做了部门主管,他反而感到自己的责任和压力更大。每次上船,他都会像是上战场一样较劲较真。好像不把潜在问题找出来,自己就不能活一样。对于每个机器、每个零部件,他都要认真排查。一次,一条船的“v”字型高速付机连杆出现不能伸腿的故障,导致船头的机架和机器内嵌安装的机油管无法工作,修复难度非常大,船员和维修厂工人都没有这方面的维修经验。更麻烦的是德国厂家没有派工程师前来修理,而是在电话里简单指导。在万般紧急的情况下,李耕书站出来,在视频设备前指挥远在日本的维修工人进行修理。几个小时“战斗”下来,维修工人和船员成功地更换了机油管,而且修复了付机的伸缩功能。消息传到德国厂家那里,德国专家情不自禁地对李耕书伸出了赞叹的大拇指。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耕书的功绩有一车了。当人们问到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总是淡淡一笑:“没什么特别的,只要不怕辛苦,潜心学习就行了。”从这句平淡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勤劳工作的伟大。在李耕书身上,解决高难度技术问题的事例数不胜数。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组织性的技术工。李耕书在搞技术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在制度管理上为管理层出谋划策。

  依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机务检测经验,李耕书提出船舶总管制。在一开始,这一新鲜事物并没有得到管理层的青睐。于是李耕书带领着自己的工作团队,苦心做学问,最终起草了该公司内部的第一个船舶总管制的总领性文章——《总管制之我见》。文章迅速在公司内传播开来,员工反响强烈。李耕书的船舶修理和备件管理体制改革再次卷土重来。这次,天津远洋运输公司认为总管制是适应市场大潮的好制度。事后,李耕书不停地对身边人说:“这是大家勤劳奋斗的结果。”从此李耕书走上管理殿堂。整个公司都被他的勤劳态度感染。

  今天,他常常在众人面前表示:“做机务工作20年,收获最大的就是养成了勤劳工作的品格,是这勤劳品格让我有胆量去迎取成功。”以后,李耕书又亲自编纂了《船舶防污染指导手册》和《船舶港口国检查参考资料》,而且设计了八种机务报表。这些极具进步性工作落实后,天津远洋运输公司市场生命力越来越强,现在已成为中国远洋运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李耕书的精神使个人和集体都有收获。所以我们更要提倡“勤劳”,因为这不仅是利益问题,还是一个企业和社会的进步能力问题。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勤奋”。李耕书做到了,世界上所有渴望成功者也都应该做到。

  兵法管理学:什么是战争?有人认为在空旷的草地上进行血斗就是战争。而有的人则认为,只要是两个对立人群,他们之间产生孰胜孰负的结局,那就是一场战争。可能两者都有其正确性。在远离战争的时代,我们更愿意接受后者对战争的定义。今天,商业竞争被我们称为“商战”。也就是说,分出孰优孰劣的竞争被人们默认为战争。现在我姑且称它为“没有硝烟的战争”。

  没有硝烟的竞争战

  曾国藩的时代是用枪炮退敌,今天的企业家们用竞争来打利益仗。不得不说,两者有相通之处。为了适应这一契合点,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曾国藩的“勤军”思想。这才能让企业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攻打安庆的决定性大战中,曾国藩就非常重视湘军“勤”的问题。当曾国荃刚刚抵达安庆城外时,曾国藩就一再嘱咐:“切忌骄躁,无论何时,当自勤自勉,要一刻不停地备战。军情危急。”这样的话,他也分别对多隆阿、鲍超、李续宜等人说过。曾国藩更是以身垂范,在整个安庆会战中,他几乎没有睡一个安稳觉。而曾国荃战则冲杀、休则筑壕的勤劳精神也得到众人的认可……

  正是上下一心、同甘共苦的精神让曾国藩的敌人胆寒。太平军一系列的战斗失败后,几乎没有了反攻的能力。湘军是伟大的,曾国藩也是英明的。他反复提倡的“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在这次战役中得到充分的证明。看了曾国藩的勤劳精神后,我带着这种思维观察了一些成功者的发展轨迹。他们的经历虽然迥异,但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勤劳。如果不是因为勤劳加苦学,那天津远洋运输公司的李耕书就不会一路高歌,成为企业中最优秀的员工之一。曾国藩的“勤”换来了战场上的一个个胜利,为大清朝稳定了国基。而今天,只要我们有一种曾国藩式的勤劳刻苦的精神,那一个企业就会因为你而战斗力旺盛。

  治军没有捷径,必须从人做起、从细微处斟酌。这个规律适用了今天所有的商业竞争。融会贯通学习曾国藩的“勤经” 对我们显得至关重要。这就是兵法商用的妙诀所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