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权谋曾国藩 > 第三篇 带队伍,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是飞黄腾达的本钱 第三章 咬牙下决心,苦撑啃骨头

第三章 咬牙下决心,苦撑啃骨头

  曾胡治兵语录:不苦撑,不咬牙,终无安枕之日。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曾国藩觉得,主将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保证大军在艰苦的环境里成就不朽的伟业。曾国藩喜欢咬牙而下决定。每次痛定之后,湘军都能获得一次重大的胜利。我们不得不相信,啃硬骨头的精神对军队来说太重要了。

  小池口战役中,陈玉成大军受到毁灭性打击。在以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太平军不再敢轻举妄动。湘军方面士气高涨,但曾国藩意识到,太平军必然会猛烈反扑。湘军主动出击,将孔垅驿附近的太平军打败,迫使其退守九江、湖口两城。本来湘军以为他们会顺利攻占两城。但由于太平军全力防守,使曾国藩指挥的湘军在湖口遭受空前的打击。太平军乘势而上,再次攻占武昌,湖北大片土地重新控制在太平军手中。此时,罗泽南奉命离开江西,支援湖北战事。而在不久前,湘军大将塔齐布暴病死于军中。亲自征战在江西境内的曾国藩面临巨大的危机。

  在失去左膀右臂的情况下,湘军势力在江西大幅度萎缩。在最高峰时,太平军竟控制了江西三分之二的地盘。曾国藩面临四面楚歌的局面,他无法与外界来往,甚至写家书也不得不用隐晦词语,怕敌人了解自己的军事情报。眼看湘军岌岌可危,曾国藩焦虑不安时,前方传来一个好消息:天京方面正全力攻打江南大营,江西的石达开部去支援去了。这一下,湘军的危情解除了。江西的战争形势渐渐对湘军有利起来。整顿军马,募集新勇等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湘军准备再打一场漂亮的战争。为了更保险,曾国藩又招来其胞弟曾国荃和周凤山的新军。1856年9月,曾国荃、周凤山准备攻打吉安。

  江西战争气氛越来越浓时,曾国藩突然得到探报,太平军已经攻破清廷的江北和江南两大军营。曾国藩惊恐不已,他认为大清朝正处于千钧一发的危难之时。湘军的作战信心受到打击,太平天国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丰功伟绩面前,农民组织者的弱点再次显现。为了争功夺利,太平天国内部激烈斗争,致使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重要领导人在倾轧中死去,只有石达开保全了性命。石达开悲愤交加,抑郁不乐。最终使他率领太平军10万主力弃天京而去,整个太平天国由此成为一具空壳。

  石达开的10万大军并不是按太平军即定路线配合行军,而是直扑向江西而来。因为江西正是石达开的大本营。此时,曾国藩顿时感到一场持久而惨烈的大仗就要落到他身上。在军事会议上,曾国藩坚毅地向全军将领血誓:“我们一定啃下这块硬骨头,打一场硬仗。”如果曾国藩消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那全国的战争形势都会对清朝有利。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首先,曾国荃大军如期发动吉安攻坚战,不费太大力气,吉安即被攻下。石达开得知,迅速从景德镇派出大军援救。他希望能夺回吉安,以及与之隔江相望的临江。可能太平军真的是衰败了,刚刚决定援救吉安的石达开,听信旁人指弄,又放弃了这一支援计划。掉转马头,向东南的浙江、福建奔去。湘军将领见状,感到高兴,因为湘军可以借此机会再扩充实力,然后来啃掉这块硬骨头。

  在浙江,石达开一路纵横驰骋,占领了多个府县,一直打到浙江南部的福建边境。同时,江北和江南大营正在围攻天京。石达开占领浙江,是为了截断清军在浙江地区的粮赋。清军后勤无着,于是又求救于已经回乡守籍两年的曾国藩。分析天下形势后,曾国藩毅然决定,于1858年8月再次出山,决定与石达开周旋到底。曾国藩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视察东铅山的河口镇大营,并在那里指挥浙江战事。石达开军队像是在打游击战一样,不断地转移自己的作战方向。曾国藩坐观其变。1859年2月,石达开军队突然进入湖南境内,接连攻克了桂阳、彬州、嘉禾等府县,准备占领永州、宝庆,然后向四川一路攻打。

  太平军一进入湖南,两湖官员们就紧张起来,湖南巡抚骆秉章和湖北总督官文从全国调兵,准备以湘江天险来阻截石达开的西进攻势。石达开大军在永州受到完全抵抗,双方打了个平手。于是他放弃攻占永州的计划,兵分两路向西前进,其中的北路进攻邵阳。邵阳位于资江东岸,是湖南的军事重镇。在战斗之前,曾国藩就看到其重要作用,因此要求全军将士死守阵地。

  战斗开始后,石达开军分东、西、南三面水桶式包夹湘军。北面成为邵阳城内湘军与外界交往的唯一通道。6月月初,太平军对外围进行了重点攻击。但城中的湘军贯彻曾国藩的坚守政策,最后将太平军潮水般的攻势击退。石达开又作了战略调整,17日,石达开通过进攻马鞍山、佘湖山、五里牌等地,将战线拉长至十余里,切断了北面湘军的信息通道。邵阳被团团围住。曾国藩看到战事紧张,先后从周围省市调集大量援军。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的李续宜(李续宾的胞弟)也被调遣过来。此时的清军人数已达到4万。

  李续宜到达之后,曾国藩就召开军事会议。他们计议,邵阳东面的太平军势力强大,而且沟深壑险,是典型的易守难攻地形。而北面敌军稀疏,防备不严。曾国藩当即决定:李续宜率领大军攻打北面敌军。曾国藩刚刚下令攻打,还没有开战,石达开就亲自上战场督军,开始从东面对邵阳城发动猛烈进攻。东面激战正酣,李续宜大军从高家冲渡过资江,在北面杀出一道口子,将敌人部分军营和哨卡摧毁。十天后,在其他三方大胜的湘军部队骤然站立在东面战场上。石达开看到湘军主力支援,感到力不从心。双方鏖战几日,最后石达开慢慢撤离,转而向广西进发。在宝庆这次战役之后,石达开的军队在与湘军的战斗中再没有什么起色。宝庆之围解除之后,湘军的总后方湖南转危为安。曾国藩如释重负,他觉得这场硬仗打得值,打得好。

  进入广西之后,石达开的军队扩充到几十万。但广西地瘠人贫,大军后勤补给面临巨大问题。军中常常出现叛逃的行为,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有的军属还发生集体叛乱。石达开渐渐落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他心中另起炉灶的计划受到彻底破坏。1860年夏,石达开的属将也对主将不满,悻然率领20万大军离石达开而去,重新回到洪秀全身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回朝”事件。这对石达开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留在他手中的,只有亲信部队1万多人。

  但老天没有猝然断绝石达开的军事生命。当时,广西正好有一支天地会的乱军在与清朝作战。在双方战斗期间,石达开进行了休整。让他欢悦的是,被打败的三四万天地会军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全部投靠了石达开。这支强弩之末的军队迅速振作起来。军马整顿之后,石达开高举远征四川的大旗,在西南地面上驰骋起来。

  1861年10月,石达开从广西再进湖南,这次他不想占领湖南,而只是从湖南经过,前往四川。石达开在湘军紧逼之下,很快离开湖南,转战四川。不过,清军早已在四川做好了防御工事,曾国藩的湘军也参加了这次全歼石达开的行动。曾国藩认为,只要能坚守,那石达开就必然灭亡。但这坚守也不是简单的事。因为石达开已是末路的野兽,一定会疯狂进攻。曾国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觉得“坚守就是现在的硬仗”。双方交战之后,石达开果然狗急跳墙,在几个月内,连续更换了三个攻城任务,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1863年1月,石达开方面开始全面地衰败,曾国藩毅然下令:全面将士合攻石达开这个强弩之末。数次重大胜利之后,太平军被湘军逐入云南境内。1863年5月,在云南苦苦挣扎近半年之后,石达开再度进入四川。而此时,骆秉章已在大渡河布防,迫使石达开军队转战山林小道。后来,在四川地方势力的帮助下,清军将石达开逼向穷途末路,他决定以投降的方式挽救自己身边将士的性命。

  6月月初,石达开带领自己的幼子、宰辅等四人去湘军营地中“请死”。刚刚进营,他便被捆绑起来。还没有等他开口营救将士,湘军就将他身边的几千人全部斩首。石达开本人被押送到成都后斩首。从此开始,太平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石达开部就被全部消灭了。

  不得不说石达开是员悍将,曾国藩花了整整6年的时间才将他彻底消灭。打完宝庆战役这场硬仗之后,湘军就有了消灭石达开军队的信心。曾国藩运兵的最高标准就是打硬仗,军队的可贵之处也就在此。湘军做到了,曾国藩的治军哲学实在是高明啊!

  拓展阅读

  没有主见的人常常被人鄙视,无论在哪个时代,成大器者必有主见。一个人的造诣总是让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在军队里,一个将帅最起码的素质就是富有判断力,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赢得战略和战术上的主动权。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个人立场总是与内心毅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一种立场可能不难,但要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认识、坚持自己的理想,这就需要强大的毅力。天下有为者,莫不属于这类人。

  经常上职场培训课的人都知道,培训老师在课堂上首先提到的,总会是个人修为问题。这修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做事要有自己的立场,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立场。是啊!这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才来说至关重要。在事业发展道路上,不会没有坎坷,不可能没有逆流寒风,失败者总是在其中摇摆不定,而成功者却能坚持自己的定位,孜孜以求,并最终攀升到事业的顶峰。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可以说是全球一流企业,众多职场员工都以能进入这家公司为荣。有一天,松下电器公司老总松下幸之助决定招募一批管理人员。人事会议结束后,松下幸之助决定首批招募的人数为10人。招聘信息一公布,就有几百名应聘者前来应试。到了周末,松下幸之助花了大量时间对面试者进行了审核。到上午十点半左右,一个名叫神田三郎的应聘者对松下幸之助说:“这次面试我非常有自信,因为在任何时候我都能保证自己是出类拔萃的。”当时所有的面试官都对他产生深刻的印象。

  因为高兴,松下幸之助还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你能保证在24小时、365天都出类拔萃吗?”那年轻人笑了笑:“我行,我相信我会为公司带来无穷的活力。”松下幸之助又扫视了一下神田三郎的资料,满意地点了点头。之后,在一轮又一轮的面试中,松下幸之助忙得不可开交。就在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所时,他还是没有忘记那个神田三郎,他还对家人说:“我发现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没有问题的话,我会首先录用他。”

  几天之后,松下公司人事部主管将每位应聘者的资料输入计算机,然后用电脑记分的形式对面试者进行综合评定和打分。辛勤地忙碌了一天,到傍晚的时候结果才出来。松下幸之助看到了成绩表:“好的,明天我们开会,确定录用人选。”在松下先生的心里,他依然记得一个叫神田三郎的年轻人。下班时,松下幸之助将资料放到在桌面上,然后就离开了。

  第二天,人事会议如期举行。松下幸之助一丝不苟地聆听着人事主管的用人分析报告。半天下来,报告说完了,松下幸之助看着手中的前十名的优秀者,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大名单中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给他深刻印象的神田三郎。于是他主动提出:“我看你们的工作有问题。我面试时发现一位非常出众的人才。”人事主管皱着眉头道:“这是计算机记分的,不会出错的。”松下幸之助听了,以为自己把名字记错了,于是没有再计较什么。

  一个月之后,十名优秀的新管理层员工到松下幸之助面前报道。当他们坐在松下幸之助的办公室里时,这位敏感的老总没有发现那个让他印象深刻的年轻人。经过交流之后,松下单独将人事主管请到面前:“看来你们真的出错了,神田三郎并没有过来。”人事主管感到有点不妙,低声回答:“我去检查一下。”

  下午时分,松下幸之助正在休息,人事主管手中拿着一份资料,匆匆地走进办公室:“老板,是电脑出问题了,神田三郎已经首先被录用。”松下幸之助提了提神:“果然是这样,那就尽快下通知,让神田三郎来上班吧。”人事部很快就执行了松下老板的指令。

  过了几天,下通知的人事专员面色苍白地回到公司:“经理,那神田三郎因为之前没有收到录用通知书,想不开自杀了。”经理非常震惊。他第一时间跑到松下老板的办公室,气喘吁吁地汇报:“老板,那神田三郎因为没有被及时录用而自杀了。”松下幸之助听完并没有说话。顿了一下,人事主管又道:“要是早点找到问题就好了,这实在是公司的一大损失。”此时,松下幸之助长长地舒一口气:“没什么,神田君说他自己是最优秀的,但面对挫折却失去了自己的立场。他也不是公司所需要的人才。”

  松下幸之助并没有因为失去一个优秀的人才而感到伤心。他知道,意志力薄弱的人做不成大事。在竞争激烈的松下公司,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员工受点磨难就萎靡不振,甚至有自杀的想法,那还不如不要这样的员工。坚定的立场会造就超群的意志力,只有员工都做到这一点,那企业才能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并拥有坚毅而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企业竞争的灵魂。松下电器公司正是从用人源头上严格把关,才使员工立场鲜明,让企业形成刚毅且成熟的竞争能力。神田三郎虽然是全才,但个人意志不够坚定,最终让他抑郁到极点。从个人品质上来说,神田君并不是理想的、有竞争力的人才。

  兵法管理学:在实战中,曾国藩总是能将文人治军的能力推到极限。在面临大敌时,曾国藩往往是咬牙跺脚,铁了心地在战场上周旋,直到对手全军覆没为止。啃硬骨头在湘军的历史上不只一次。在与强大的太平军作战中,很多时候湘军都要抱着啃硬骨头,甚至是视死如归的态度投入战场。这就是湘军的实战能力,它将战争的代价降低到了最低点。

  实战能力中的成本能量

  今天,企业老板常常教育自己的员工:降低我们的竞争成本。确实,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谁都不是弱者,企业间传统的竞争优劣差距越来越小。这就要求我们在竞争力强的情况下,而且还要减少竞争支出,提高竞争效率。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强毅之气,决不可无”。

  曾国藩在军事战略中,“事在人为”的精神几乎无处不在。当石达开在西南大地上与湘军展开旷日持久的运动战时,曾国藩即使用了“关键战役强攻,其余皆以守为攻”的战略。这里所说的“关键战役”就是宝庆会战。在这次战斗中,曾国藩及其军士充分运用了计谋,使湘军在劣势的情况拼死战胜了石达开主力。在曾国藩的号令下,李续宜采取以多个局部胜利来压制太平军整体作战的方式,首先将邵阳西、南、北三面的弱势太平军消灭,然后倾大军全力将邵阳东面的石达开主力军击溃。这一战略部署,将湘军战斗付出降低到最低点,实在是曾国藩等湘军人物们的一个经典战例。

  可以说,曾国藩是一位杰出军事管理者。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军事家,但人人都可以学习曾国藩式的军事管理能力。在企业界,长兴不衰的“军事思想企业用”思想再次让我们想说,曾国藩要是生活在今天,一定是一位成功的商业领袖。在企业团队里,精神领袖的作用非常大。一旦遇到棘手问题,团队的战斗力往往由领导者决定。越困难危险的环境,越需要一个指挥有方的管理者。如果松下幸之助及时录用了那个意志力薄弱的神田三郎,那松下公司敢打敢拼的品质会受到挑战。松下也意识到:如果神田君成为松下公司管理层的一员,那他手下的员工一定是最没有战斗力的一群。

  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在竞争中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实战中的成本降低到最低点。在竞争力几乎相当的背景下,竞争成本优势会显得无比重要。在中国这个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端的竞争市场上,降低竞争成本与降低生产成本一样重要。在没有“竞争成本”概念的时代,曾国藩通过培养全军钢铁般的战斗力来以少胜多,这就是最原始的降低竞争成本战略。因此,湘军在无数次战斗中都能狂胜对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