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权谋曾国藩 > 第二篇 用人才,好部下是你的左膀右臂 第三章 人才如果用不好还不如普通人

第三章 人才如果用不好还不如普通人

  曾国藩语录: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

  曾国藩不是一个没有弱点的人,他也会“糊涂一时”。不过这并不害怕,因为他身边有一批和他才能差不多的将才。在困难到来时,每个将才都会发挥出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曾国藩善用人才的优势让他一切的缺点都被消除了,这是曾国藩超群的一面。曾国藩认为,对人才的要求要有所取舍。就算一个人有经世之才,但他不适合自己,那就要调离他,把他交给气味相投的其他将帅管理。

  湘军中将领济济如云,只要是人才,曾国藩都会对他大加任用,在实践中将他们锻炼成经天纬地的大才。对于人才,曾国藩有很多自己的观点,有一点他觉得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一个人才要适合一个环境。也就是说,能处理好集体中的上下关系的人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曾国藩常常教育自己的将帅,“虽有贤才,苟不能于用,不逮庸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湘军中人才机制的运作更加灵活、高效。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曾国藩的湘军重要人物潘鼎新的任用。从他的故事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曾国藩“才当适用”思想的运用。

  湘军刚刚起步阶段,正是急需人才之际。曾国藩总是为选拔人才而忙碌。一天曾国藩忙完公务,正准备回书房写一天的工作日记。就在他站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差役走进来,低头恭礼道:“大人,有人前来投靠。”说完,便将手中的文本递上去。曾国藩拿着文本扫视一下,看到“晚生潘鼎新”几个字,舒展开紧皱的眉头问道:“这个人有荐书没有?”小吏谦恭地道:“小人问了,但他不言,所以不便多问。如果得罪了客人,大人也会责备我的。所以就拿着文本进来了。”曾国藩此时才若有所喜地捋着胡须道:“好啊!这潘先生是个人才,竟然不用荐书前来投靠,一定不是等闲之辈。”说完,他就要求潘鼎新在花厅等候,自己马上就以礼相见。

  曾国藩来到花厅里,一看那潘鼎新,差点儿笑出声来。原来,潘鼎新的装束非常古怪,有些失常理:他穿着一件破旧的府绸四方马褂,长得盖过膝盖,里面穿着一件旧蓝竹布的长衫,却又非常短,远远望去,像是穿着女式袍子一般。再加上一顶瓜皮小帽,帽上用红线结成一个结,颜色却已褪成黄色;脚下一双布鞋,底厚两寸有余。这身装束让曾国藩觉得他是一个食古不化的穷酸农村文人。但为了表示对人才的尊敬,曾国藩将这些个人偏见都压抑了下去,但曾国藩还是在心中想:“这样一位研究学问的人,怎么来参军了?看来他找错门路了啊!”他一边想一边上前与潘鼎新照面。

  照例,曾国藩邀请潘鼎新坐在大厅正座,升炕,与他面对面地交谈。但潘鼎新马上谦恭地表示:“大人贵为将相,一介草民怎么能与您平起平坐呢?”曾国藩笑道:“不妨,只要是人才我都会这样对待。这里没有贵贱,只有学识能力大小。”潘鼎新对曾国藩的爱才之主大加赞扬。客套话说完,曾国藩喝了一口茶水,然后直率地道:“不知潘先生此来何意?”

  潘鼎新轻轻一笑,用手摸了摸额头:“在下一直认为自己不学无术,虽然看了几部兵法,但却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才。但如今我看到贵军将领李希庵李中丞,竟因轻敌冒进而战死在疆场,我突然领悟:当今才干有能之士也不过如此,鼎新应该还是用武之地的。”曾国藩听完这话,心中一惊,连忙问道:“中丞前些天还因为公干到我府上拜访,你说得是哪天的事?”潘鼎新不慌不忙地说:“就是这两天的事情。”曾国藩有些疑惑:“那我这里怎么没有接到官报,却让你在道听途说中得到消息?”潘鼎新朗声道:“我是从庐州来的,城中到处在议论这事。而今战乱,消息不灵通,官报迟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曾国藩有些不安地点头:“那潘先生对此事可略知一二?”

  潘鼎新连连点头:“事情原委我都知道。”曾国藩迫不及待地说:“那就请说说吧!看来潘先生对国家大事不是一般的关注啊!”潘鼎新浅浅地喝了一口茶水,然后娓娓说来:“我安徽省垣已被太平军攻占达九载。安庆是一座山城,而且一面临江,是典型易守难攻的城池。从前朝廷几位抚台战死的事实就是很好的证明。李中丞得知大人被拜为两江总督,他是安徽巡抚,因此要受到老帅的管辖。”说到这,曾国藩插话:“他倒是我的晚辈,他的亡帅罗泽南是我的好友。”

  潘鼎新快速地说道:“那就更有关系了,那李中丞希望早日立功受奖那是可想而知的。”潘鼎新舔了舔嘴唇又说:“急于立功是兵家之大忌。还没有等援军到来,李中丞就贸然进攻安庆。而那守将却不是等闲之辈,他正是人称‘四眼狗’的李秀成。如果他一时疏忽还能让李大人有机可乘的话,那后来李世贤的到来则令李中丞兵败铁板钉钉了。经过几次冲杀,李中丞自己也战死在乱军之中,我方全军覆没。”曾国藩心情沉重地长叹:“希庵啊,希庵!此前你屡次化险为夷,是因为有刘秉璋部下徐春荣助你一臂之力,现在徐春荣大军调往湖北,你已是孤军寡将之身,怎么还能冒进呢?实在让人失望啊!”

  潘鼎新拱手相劝道:“大人不必难过,胜败乃兵家常事。”曾国藩拭去头上的汗珠又道:“那我兄弟桢干和曾大成两军已去援救,怎得迟迟未到呢?”潘鼎新又侃侃而道:“现在西方贼寇蜂起,两路大军行进自然缓慢。加之,左宗棠大人新拜浙抚,正打算从徽州出发,一路向衢州进军。所以两路大军迟迟不能达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曾国藩依然埋怨:“行军贵在神速,这是我常常提出的。今天我的两兄弟不能达到此要求即是劣军。”潘鼎新马上建议:“现在安庆攻坚战在继续,而且朝廷没有新派攻城大将。只要两位曾氏兄弟能达到,那湘军依然有攻下安庆的好机会。”曾国藩听了,心中稍微平静。

  但曾国藩还是很疑惑地问:“阁下刚才不是说‘四眼狗’和李世贤英勇善战,无人能敌吗?”潘鼎新张口一笑:“那个李世贤是可怕,但他看到左宗棠大人急攻衢州,当然要全力营救衢州。他斩杀了清国一巡抚,因而觉得安庆并没有危险。而那个‘四眼狗’,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轻敌自大,不是什么大威胁。所以说,这正是湘军攻占安庆的好机会。”

  曾国藩听完他的分析后,顿时惊愕不已,盛赞他道:“潘先生果然有经世之才。你的形势分析能力丝毫不在我军将领之下。”曾国藩一边说也一边想:从交谈之中能看出,潘鼎新对左宗棠恭敬有加,看来他更适合去左宗棠的幕下。“你让我对攻克安庆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潘先生不嫌弃,我把你介绍到左宗棠大人帐下带兵如何?”

  潘鼎新心中一惊,他也在想:曾大人果然是知人善用之人,我最敬重的就是左宗棠大人。能到他幕下工作,是潘某最大的人生理想。他情不自禁地露出了满意的笑脸。然后他又从袖中拿出一封推荐信,小心翼翼地交到曾国藩手中。曾国藩凝眸一看,原来是程学启大人推荐的。曾国藩哈哈大笑:“原来是程大人推荐的,难得他能推荐这样一位才华卓著的人物啊!真是国家的幸事,湘军的幸事啊!”在信中,程学启也盛赞潘鼎新,认为他的才学和谋略胜过自己十倍。此时,曾国藩更坚定地接受了潘鼎新,使他成为湘军将士的一员。

  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曾国藩强烈地感受到潘鼎新不仅有才气,而且有节气,因为他不喜欢用人情关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先让曾国藩赏识自己,然后再递上推荐信。这一点受到了曾国藩的高度赞扬。曾国藩对身边人说:“在我军中,只有潘鼎新是独立起家者。”

  最后曾国藩将潘鼎新送到了浙江巡抚左宗棠的幕下。在那里,潘鼎新立下一系列功劳,为湘军的振兴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曾国藩任用潘鼎新的例子。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曾国藩的“唯才是用”方针也有变通之处。当一个人才更适合其他环境时,我们就需要将他调任到适合他的环境。这样更有利于集体的发展,也能造就一个人的成功事业。

  潘鼎新更向往浙江地方,于是曾国藩就将他调到左宗棠那里。事实上,曾国藩一向不喜欢不拘小节之人,而潘鼎新却不注重外表,这多少让曾国藩有些感到不自在。而左宗棠不一样,他不拘小节,潘鼎新到他幕下工作,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件事上,曾国藩用人的高明一览无余。这需要管理上的深厚功夫,也是曾国藩用人艺术沉淀的结果。“只要你是人才,到了湘军中就一定有用武之地。”曾国藩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拓展阅读

  在眼下,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竞争力问题。但是,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呢?很多企业家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无论从哪个方面来发展企业竞争力,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因此,只有将人才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才能使一个企业长盛不衰。很多企业现在面临人才文化水平底、素质差和人才流失的严重局面。事实上,这样的企业经济基础再好,前景也是一片暗淡的。就人才问题,我想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启发一下我们的管理者。

  在战国时期,各国名门望族都喜欢收养门客。最为著名的,当数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和赵国的平原君,他们并称为“四公子”。其中,孟尝君的势力最大,门客最多。此时,我们想说的,也正是孟尝君与门客之间的故事。

  孟尝君素有重义轻财的性格,这使得全国各路英雄都慕名而来,就连外国有罪之臣民也来投靠。有一天,孟尝君正在院里散步。突然家臣报告有人前来投靠。孟尝君疾步走到门外,只见一个壮汉站在门前,衣衫褴褛,足蹬草鞋,腰间挎着一口没有剑鞘的剑。孟尝君知道这是个穷苦人,于是上前问道:“壮士姓甚名谁?有何见教?”那壮汉拱手就道:“我叫冯谖。现在没有去处,特地来此寻一口饭吃。”孟尝君连忙问道:“那你有一技之长否?”冯谖摇摇头:“我什么也不会,所以才落到今天的地步。”孟尝君见他落魄,于是对下人轻轻一挥手:“安排个处所给冯谖吧!”下人非常不情愿地领着冯谖,将一间下等房分给了他,每日给他下等的衣食。

  几天之后,孟尝君问侍从:“冯谖这些天在干什么?”下人摇摇头:“别提了,他整天弹着那破剑说:剑啊,快快随我离去吧!这里一日三餐也没有鱼虾。”孟尝君愣了一下,然后道:“给他中等客房,看他还会不会埋怨。”下人只能照办。几天之后,孟尝君又问侍从同样的问题,他们有些怨愤地道:“冯谖又在说:剑啊,随我同去吧!这里并无车马。”孟尝君为了服众,马上就给冯谖备了车马。但没过多久,他又听到冯谖在唱:“剑啊,随我同去吧!在这儿并不能养家。”孟尝君毫不犹豫,让身边人送钱给冯谖之母。到此,冯谖才停止了弹唱,但孟尝君的下人对冯谖更加愤恨。孟尝君劝慰大家:“说不定会有用到他的一天,那时他就是个大人才了。”

  一年之后,孟尝君威望越来越高,并做了齐国相国,门下门客三千多人。庞大的集团要维持生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孟尝君也渐渐感到府库空虚,入不敷出了。于是他想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因为那里他有大量的租金和利息没有收上来。孟尝君左思右想,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因为这是一个的苦差,德高望重的人根本不去。就在此时,有门客向孟尝君推荐了一直游手好闲冯谖。孟尝君顿感绝妙,所谓“养才千日,用才一时”,现在孟尝君终于可以用到他了。

  当天,孟尝君就对冯谖说了这事,冯谖倒没有因为是苦差而拒绝,他满口答应,而且问道:“公子家中还缺什么吗?我顺便买点回来。”孟尝君非常高兴:“你看家里缺什么你就买点什么回来吧!”交谈完毕,冯谖就回房准备了。第二天清晨,冯谖便坐上大马车,向薛城奔驰而去。

  其实,薛城百姓非常贫困,加上收成不好,冯谖根本不能收回所有的债务。他刚刚薛城,债户便闻风而逃,他只能联系到几个富庶的债户。冯谖见状,不慌不忙,大声对到来的债户道:“过几天我请所有债户喝酒,我不要钱,就是看看借据,不还不要紧。”消息传开后,那些衣食不周的乡民全部赶来赴宴。在宴会上,冯谖出人意料地宣布:“那些还不起债务的乡亲现在把借据拿出来,我看了之后就可以烧掉了。”众人听到这里,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冯谖一把火烧掉那些借据时,乡民个个跪拜感激。

  一个月之后,冯谖收了一部分租金回到京城。孟尝君了解情况之后,不禁勃然大怒:“冯谖,你怎么能把借据都烧毁呢?”冯谖笑着解释道:“公子,我不是收了一批租金上来吗?至于那些贫农,他们是还不起债的。还不如烧了借据,做个大人情。”孟尝君又要发怒,冯谖上前劝止:“公子息怒,您不是让我买些家中缺少的东西吗?我看我们也没什么缺的。而今我免去债户的租金,其实是为公子买回了仁义道德。这可是千金难买的宝物啊!”孟尝君听到这里,心中怒气顿时平息了下来。他直着嗓门道:“哦!你买的东西的确别致,看来总有一天会用到的。”就这样,孟尝君停止了对冯谖的责难,事情告一段落。

  又过了几年,秦、楚两国到处散布谣言,说孟尝君势力过大,功高盖主。为了自我保护,齐王很快革去了孟尝君相国的职位。势力江河日下的孟尝君看着门客们一个个离去,仰天长啸起来。冯谖陪着他,护送他回老家薛城。还没有等他们进城,众多乡民就在道路上夹道欢迎。原来,他们都是感谢孟尝君免去他们债务的贫困百姓。孟尝君看到这个场面,不禁触景生情,黯然神伤。

  回到住所,孟尝君对冯谖大加赞赏:“我果然没有看错人,你买来的仁义道德我终于用上了。”正是冯谖的出色表现,让孟尝君有了安身之处,更让他有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我们能看出,冯谖一开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但孟尝君能养着他,让他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合理的作用。这样一来,冯谖反而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曾国藩用人的精妙之处与之相似。他曾经教育门生:“虽然有贤才,如果工作不适合他的特长,就不如普通人才。”这也是孟尝君任用冯谖的原则立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