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权谋曾国藩 > 第二篇 用人才,好部下是你的左膀右臂 第二章 每个时代都需要的全才

第二章 每个时代都需要的全才

  曾胡治兵语录: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将以气为主,以志为帅。

  任何一个领导都需要像将军一样的综合素质,这是超越时代局限的。其实,最完美的胜利往往只能在骁勇和谋略俱佳的领导者旗下诞生。曾国藩虽然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有限,但他属下的全才将领却能帮助他将湘军组织成几乎与朝廷平起平坐的地方势力。这实在是一门学问。

  曾国藩总是喜欢将将领称为“军中的主心骨”。事实上,一支军队的优劣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将领在军队中的管理能力。为此,曾国藩为好将领设定了一个自己的标准——即语录中所说的那样。湘军建立起来后,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在高峰期,它形成了以江忠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为首的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的形成,都是曾国藩用人艺术的极佳表现。他的将才标准再次得到体现。尤其是在任用江忠源方面,更值得大书特书。

  曾国藩在做庶吉士时就认识了江忠源。时值1844年,江忠源进京赶考,在郭嵩焘的引荐下,他第一次见到了曾国藩。曾国藩一看到江忠源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寒暄之后曾国藩便发现,江忠源是个侠义而不拘小节之人,非常容易亲近。两人坐在正堂中,畅然无阻地聊叙起来。谈笑之中,江忠源的才气被尽情展示出来。曾国藩越来越喜爱这个人才。在临别之时,曾国藩亲自送他出厅门,然后拱手赞叹道:“江学生是难得的人才,这是朝廷之福啊!”目送江忠源出府门后,曾国藩喃喃自语:“这个人名重天下,也会悲壮节烈而死。难得难得!”

  在以后的生活中,曾国藩常常向身边人提到江忠源的才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十七日,曾国藩又对自己的叔父说起江忠源的事。同年八月初五,江忠源与同乡邓铁松回故里新宁县。但刚刚出发六天之后,邓铁松即猝死在路上。江忠源看到自己好友西去,不忍心独行,于是给邓铁松做了简单的仪式后,亲自将其灵柩护送回乡里。为此,全县百姓对江忠源的盛赞更是不绝于口。之前,有一个新化县的官生,名叫邹柳溪,不幸病逝在京城。江忠源得知后,马上自筹银两,不辞辛劳地将他的灵柩运回湖南。这些事让京城里的湖南人非常感动。

  曾国藩知道之后,心中大为惊喜。他盛赞道:“这个江忠源会学问,而且堪治民,是难得的人才。”确实,这就是曾国藩选择将领的首要标准。看到这一优点之后,曾国藩开始萌生将江忠源招入帐下的想法。在江忠源父亲七十大寿时,贵为朝廷二品大员的曾国藩亲笔为其父写了寿文。很快,他又向朝廷推荐了五位重要官员,其中就有江忠源。从此,江忠源在曾国藩的扶持下飞黄腾达。

  湘军刚刚建立,江忠源就对曾国藩提出,新宁县有青莲会匪,它将导致新宁县发生大的政治动乱。曾国藩听了,轻轻地摇头道:“等等再看吧!”江忠源非常懊恼,但又不能发怒。他只能另想解决方法。数年之后,曾国藩来到江忠源面前戏谑地问:“你说新宁地区有土匪,如今怎么不见动静?”了解情况之后,曾国藩才知道,原来是江忠源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组织武装与土匪激战了一番,这才平息了当地百姓的骚乱,稳定了地方政府。曾国藩马上惊叹起来:“江忠源深明大义,有勇有谋,实在是一全才也。”由此可见,江忠源具备了曾国藩所说的“不怕死”精神。

  那江忠源又怎么“不汲汲名利”的呢?再来看一个故事。1851年1月,洪秀全势力大有吞并天下之势。在此情形之下,曾国藩急需自己的将领打仗立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江忠源部队于1852年驻扎广西,隶属广西副督统乌兰泰帐下。当时江忠源有孝在身。曾国藩写信给他,说可以让他回家丁忧。江忠源得信之后,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回家守孝。因为他觉得人生道德莫过于“孝顺”二字。就当时的形势来看,江忠源作这样的决定非常有勇气。在人人都想立功的背景下,江忠源能主动放弃立功,实在是一种高洁的表现。这正说明江忠源“不汲汲名利”的节操。

  这些都是江忠源被曾国藩看好的禀性。事实上,曾国藩还喜欢江忠源的另一个性格,那就是能“耐受辛苦”。这样的例子在江忠源身上无数次体现出来,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在太平军从广西转战湖南过程中,大军要经过湘江。江忠源得到消息,很快便在江面上游的蓑衣渡设伏。蓑衣渡地势狭隘,高山峻岭极难设伏。但江忠源迎难而上,辛苦工作,最终让太平军为对此地疏忽吃了一个大败仗。曾国藩觉得,这是江忠源耐心吃苦的精神战胜了太平军的疏忽大意,江忠源不愧为全能将才。

  江忠源是曾国藩发现的最成功的人才之一。在他身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曾国藩的人才标准:“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将以气为主,以志为帅。”

  在中国古代,人们说一个人是人才,往往是从他的个人修为和品行上来说的。整个古代几乎都是如此。但是,到了近代,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渐渐淡忘了这一亘古不变的人才标准。今天,中国人正在复兴民族文化,此时我们又看到古人人才标准的独到之处。这让今天的我们相信,只要一个人品德健全,他就能被培养成一个人才,或者发展成为一个人才。这种古代智慧的熠熠光辉,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那条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美好记忆。

  在明朝,湖南道州守将沈至绪在战场上可谓叱咤风云。但马有失蹄的时候,在一次战役中,沈至绪因为寡不敌众,战死在战场上。他年仅17岁的女儿悲痛万分,为了实现父亲灭敌的理想,沈至绪的女儿沈云英擦干自己的眼泪,站在城中动员百姓:“为了给老将军报仇,我们一定要死战,直到流完最后一滴血。”城中百姓非常感动,都觉得年纪轻轻的女子沈云英能说出这样的话,实在可钦可敬。于是大家同心协力,在守城战中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战后,沈云英在父亲灵柩前放声痛哭:“爹爹,我为你报仇了,我也保护了全城百姓,您能安息了。”当时,城中父老无不动容。

  朝廷得到消息后,对沈至绪做了追赏,封他为副总兵,并任命他的女儿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担任守卫道州府的职责。此时,女儿身的沈云英被朝廷冠冕堂皇地任命为将军,这是对她才能的肯定,更是被她忠孝两全的性格所打动。正是这些品行,使沈云英被公认为一代英才。在她去世后,后人为沈云英建立了忠孝双全纪念祠。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这种用人理念的确有可取之处。起码,从一个人的品行出发,我们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现在,只要我们用心看看身边的世界,这种品行素质是多么缺乏啊!很多人认为“实用便是才”,其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它的能量已经显得越来越微弱,因为人才道德准线会严重牵制其实用性的发挥。

  只要我们还能思考,还能判断,就有理由相信,以健全的品德为基点的人才战略一定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深入地影响我们的企业。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