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叶适评传 > 三 验事考实的客观真理论

  三 验事考实的客观真理论

  叶适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还表现在强调认识的实际功用和以实际功用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他说:"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题姚令威西溪集》,《水心文集》卷二十九)又说"物不验不为理"(《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四),"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论高而违实,是又不可也。"(《水心别集》卷五)这都是强调"理"必须符合实际,并且必须经过事和物的考验,才是正确的。显然,这是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论。叶适在推重那种不"同声趋和"的精神时,强调这种精神不是以主观意志定是非,而是以实际考验、核实为标准,从而把独立思考的精神同实事求是的学风结合了起来。他说:不敢以意为是,而独以力之能者试之。常左经而右律,目验而耳覈,考实而以任重,先难以致远。非其心之所通,虽诚闻之,不苟从也;非其行之所至,虽审知之,犹置之。??不同其所趋而不导其所合,宁少于其意而致多于其事,徒辛苦于所难而不敢安于所易也,??(《彭子复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五)

  这是说,人的认识的是非,不以自己的私意来决定,而要以"力之能者试之",也就是要付诸实行,以"试"其是否正确;在"试"的过程中,要以目之所见来考验,以耳之所闻来核实,总之是要"考实";要通过自己的"心"去思考,不能贯通就不苟从;更重要的是,没有付诸实行的思想,即使很周密详细,也仍应作为疑问而放在一边。这种以实事和实行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的思想,虽还没有达到但已接近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了。

  叶适强调人的劳动而使物以致用在认识中(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的作用。他以人和水的关系为例,说:"水行于地而上于井,虽十仞之深,未有不上者也。""盖水不求人,人求水而用之,其勤劳至此。"(《习学记言序目》卷三)他进一步指出:夫岂惟水,天下之物,未有人不极其勤而可以致其用者也。目之色,耳之声,口之味,四肢之安侠,皆非一日之勤所能力也。智者知之积,一粒之萌芽,一缕之滋长,以教天下,天下由之而不自知也,皆劳民劝相之道也。

  (同上)这就是说,无论是耳、目、口、四肢的感觉,还是智慧和教育,都是以人的劳动而使物以致用为基础的。只有这样,人的认识才不致陷入虚幻。

  反过来说,人的认识又必须以实际功用为目的,才不致沦为空谈。他把认识或理论同实际功用的关系比喻为矢与的的关系,主张"有的放矢"。他说:立论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故弓矢从的,而的非从弓矢也。(《终论七》,《水心别集》卷十五)

  叶适的这个"有的放矢"之论,从学术上说,是反对当时的道学家和心学家空谈义理和心性而不切实际;从政治上说,是反对主和派苟且偷安而忘记了报仇雪耻、恢复故土的目标。叶适认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亡的形势下,必须敢于面对现实,务实而不务虚;空谈义理、心性无济于事;醉生梦死、屈辱求和更加有害;北方女真贵族强敌,绝不是"口舌讲论,析理精微"(《终论五》,同上)所能取胜的。因此,叶适主张实谋,对南宋王朝的积弊作深刻的认识,定出恢复故土的目标,提出切合实际的改革措施,以改弱就强,实现这个目标。由此可见,叶适在认识论上强调实际功用,是与他以改革求恢复的政治理论相一致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