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一个真实的希拉里 > 第九章 何去何从

第九章 何去何从

  一、竞选纽约州参议员

  2000年,随着布什竞选的成功,克林顿结束了他们八年的白宫生活,希拉里变成了前第一夫人。经历了两度政府关门、中期选举失利的打击,从“白水门”、“档案门”、“旅行门”中艰难地挣扎出来,这个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向大陪审团作证的总统夫人,这个在美国引起最多争议的第一夫人,她还会创造出什么新的记录?

  2000年,她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并以55%∶43%的结果大胜共和党候选人拉齐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赢得公职的第一夫人。

  1998年11月6日希拉里获悉纽约州的联邦参议员莫尼汉在电视访谈中宣布,当第四个任期届满后将不再寻求连任。像当初比尔的朋友支持他竞选总统一职一样,希拉里收到了来自朋友的鼓励,但她那时还没有任何兴趣。

  但也有朋友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她竞选获胜的难度太大,希望她慎重考虑,而不要贸然行事。1999年,她决定参选,尽管面临种种困难,比如她不是纽约当地人,是位女性,共和党人早就对她恨之入骨,会趁竞选的机会尽全力把她丑化、妖魔化。

  希拉里从来都是敢想敢做的女人,八年的白宫生活,她对克林顿政府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她独自在国外进行的各项外事活动,她对妇女、儿童事业的贡献都使她成为白宫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她只是有头衔却没有职位。她只不过是一位象征。当然,她在第一夫人角色上也发生了很多的转变。

  希拉里具体体现了男女平等主义的未来,她是一位把男女平等主义者的价值观和世俗势力结合起来的妇女,其表现形式是:争取获得自己的专业资格证书和发挥对丈夫的贤内助作用。对那些职业妇女和争取把家庭和职业双重身份结合起来的妇女来说,她是一位令人受到鼓舞的榜样。

  希拉里是进入白宫的第一位这样的妇女:在背景上跟其丈夫一样,在自己的事业上跟丈夫一样兴旺发达,在建议采取政策行为方面跟其丈夫的顾问一样有专业经验。她是在华盛顿有自己的专业势力基础的第一位妇女,只是由于自己是总统夫人这一事实才没有资格担任内阁职务。美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位第一夫人有她那样卓越的专业素质。

  她与克林顿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赖特说:“他们的伙伴关系涉及很多方面。这种关系远不止于养育子女,夫妻情爱,家庭生计。其中还有智力方面的大力合作关系。”

  正是因为希拉里一直在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所以她最终勇敢地参与了公职竞选,从后台走向前台,从场边走向场内。

  她的竞选成为媒体最感兴趣的热点新闻,媒体对她的竞选活动的报道甚至超过某些总统候选人。过去的一切都结束了。在她宣誓就任之前,参议院为她安排了简单的迎新仪式,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达施勒欢迎希拉里及其他候任民主党参议员进入参院,并强调“希拉里将被视为新同僚之一以及党团的50位成员之一”。希拉里成为美国国会参议院13位女性议员之一。

  确实已经结束了。她放弃了前途光明的法律职业而陪丈夫比尔来到阿肯色州,当他作为总统被弹劾时,她也站在他这一边。而如今她已成为一支独立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参议院中的影响力也弥补了她服务期限短的劣势。比尔说:“我为她感到自豪。27年来她一直给我帮助。现在该我支持她了,我感到很荣幸。”从高中就认识希拉里的卫理公会会长唐·琼斯补充道:“直到赢得议员大选希拉里才得以放松。”

  为了这次选举,希拉里跑遍了纽约州的62个县,有一年多的时间,她都搭乘一部被媒体戏称为“希拉里快车”的汽车在纽约州各地奔波,她放弃了白宫的舒服生活,经历了两个党派间的纷争。她的辛苦终于获得了回报,61岁的希拉里做回了她自己。

  

二、让纽约从“911”中苏醒(1)

  “9·11”恐怖袭击发生前,希拉里把重点集中在振兴北方经济,治理对健康有害的环境上。事件发生后,她每周工作70小时,为本州申请了215亿美元的联邦灾难补助金。她还说服了EPA(环保协会)对零基地空气质量进行调查。她甚至还会见了戏剧工作者,提出吸引观众重回百老汇的计划。她说:“现在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使纽约从‘9·11’中苏醒。那是我的首要工作。”

  她忙于协调在华盛顿的职业生活和在纽约查帕夸镇的私人生活,在那里她和丈夫于1999年买了一座价值170万美元三层高荷兰殖民时代的小楼,而现在他们不得不过着被迫分居的婚姻生活,在日程安排上也总存在问题。他会努力在一月内去几次华盛顿,而她在查帕夸镇度周末。探望之余,她把她的讲话传真给她戏称为“主编”的他。莱温斯基丑闻是否遗留些紧张气氛呢?对此,夫妇二人及其身边的人都只字不露。他们常通电话,经常是“嗨,你今天怎么样”,然后是两个政治强手互通信息。

  据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现在参院精力充沛的希拉里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一般由早餐会开始,晚间往往出席多个公开场合。

  由第一夫人到参议院的100位议员之一,她首先要完成的是角色的转换。她在参院只能算一个“新鲜人”,为了表示对资深议员的尊重,每次会议她都是第一个到会,在门口等待老人们的到来。

  2001年1月3日宣誓就任代表纽约州的参议员之前,希拉里就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虽然曾有“第一夫人”的名声,但缺乏从政议政的实际经验,必须广泛联络,多方求教,才能立住阵脚。就地赴任前后,她仿效前民主党领袖、已故总统约翰逊不耻下问、寻求谅解的范例,两度登门向资深参议员伯德讨教。伯德对她说,要把今日的政敌当做明日的朋友。切不可在聚光灯下抢镜头。做过第一夫人,身后本来就免不了常有记者尾随。“若能不像有些参议员那样喜欢在媒体上张扬自己,就能抽出身来做更多切实的工作。”

  造访伯德不仅使希拉里获得不少参院从政经验,而且还缓解了她与伯德之间的尴尬关系。几年前,伯德曾在电视上批评过她的丈夫克林顿,谴责克林顿的恶劣行径和他引起的种种丑闻,因此,他与克林顿夫妇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

  希拉里接受了伯德的建议,作为一名非资深的纽约参议员,她经常躲避媒体的镜头以及监视参议院选票的记者,她会在走道上与人谈论儿童保健和援助各州问题时与对方建立一种关系。

  她保留了一定的白宫风格,但又在经历着新的锤炼与考验。进国会山不久,希拉里发现,以达什利为首的民主党参议员们经常处于被动局面。支持布什的共和党参议员们虽然有些因循守旧,但在具体行动时却相当精明。希拉里对达什利说:“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战争工作室’,对付共和党。”

  达什利对希拉里所说的“战争工作室”早就有所耳闻,那是希拉里在1992年为克林顿竞选总统时策划出的一种研究对付政敌的策略的组织形式。那个时候,“战争工作室”的两名干将乔治·斯塔法诺普洛斯和詹姆斯·卡维尔在对付歌女格尼弗·弗劳尔斯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两人都跟随克林顿进入白宫工作。

  她想把这种形式运用到参议院中来,以有效地发挥民主党议员的重要作用。达什利毕竟是参议院中的老将了,他告诉希拉里参议院与竞选有很大的不同。

  参院议政注重24小时占有舆论,让报刊电视反复向民众灌输同样的观点,这样才会赢得民众的反响。希拉里从来都是个从善如流的政治家,她觉得达什利言之有理,便开始调整自己的办事方式,尽力做到含蓄、机敏。由于希拉里谦虚、勤奋、善于与人合作,她很快得到参院多数议员的认同。参院环境和公共设施委员会,卫生、教育、劳动和保障委员会以及财政预算委员会都表示欢迎希拉里加盟共事。

  希拉里由一名高高在上的第一夫人迅速地转变为一名勤奋、谦虚的参议员,得益于她在白宫八年积累的政治经验,也缘于她对政治极好的悟性。虽然她明白最亲近的人可能会成为最阴险的敌人,她依然想方设法与其他议员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成为朋友自然最好。她的角色转换十分成功,不少参议员评价她没有一点前第一夫人的架子,称赞她非常勤奋、极具智慧、平易近人,和众参议员关系十分融洽。她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子,早在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时她便曾说过:“今天我与各位议员分属于民主党、共和党,明天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是为美国服务。”很快,她便在参议院中展露出锋芒。

  2001年3月中旬,劳动和保障委员会委员会对布什的“教育改革”方案展开辩论。希拉里不仅在白宫时参与过教育法规的制定,就是在阿肯色当州长夫人时期,对教育也有过不少独到的见解,因此她很感兴趣,每会必到。

  希拉里和许多民主党参议员发现,布什的教育改革方案问题很多,尤其是方案一味强调教育测试却对教育投入只字不提这一点,令人难以接受。大家担心,如果布什竞选时许诺的10000亿“减税”政策得以实施,非但“教育改革”经费无望增加,恐怕原有的教育经费追加也会难以保全。为此,民主党参议员们纷纷提出修正提案。可是,支持布什的共和党参议员们抱得很紧,态度不肯松动,修正提案无一项获得通过。参院中,民主党议员和共和党议员人数相当,因此每次表决,修正提案总是以“平手”———未能得到多数赞同而被否定。

  对教育问题有着较深研究的希拉里自然不容放弃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进入参议院她便积极开动脑筋,各方征求意见,很快便提出了与教育有关的四项修正案,但参议院毕竟不是白宫,她不过是100名议员的一分子,想要通过自是需要费一番口舌,做一番工作,但希拉里的韧劲终于打动了劳动和保障委员会的主席杰福兹,甚至还获得了共和党参议员格雷格先生的大力支持。

  辩论结束表决时,希拉里的四项修正提案终于全部获多数赞同而通过,被列入提交国会最后表决的议案。

二、让纽约从“911”中苏醒(2)

  希拉里出任参议员头100天,就取得6项个人提案和66项联名提案被参院采纳的成绩,顿时令人刮目相看。

  从2000年总统竞选时便对布什怀有不良看法的希拉里,自然会利用其参议员的身份对布什的一些行政失误提出批评。

  2001年4月初,希拉里得知,政府将取消对学生午餐牛肉的沙门氏菌检测制度。为了推行“减税”政策、紧缩财政,竟然置孩子们的健康于不顾,希拉里感到问题严重,她当即找到达什利,要求发言。当时正值参院春季休会前的最后一天例会,希拉里的发言安排在晚上11点。因为第二天就要休会,大厅里的议员们显得有些心神不定。可是希拉里却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地阐述着自己的提案。她提请政府增设更多的食品卫生监察员编制。结果提案以全票通过。

  希拉里在参院每每获胜,令有些共和党参议员感到不安。他们旧事重提,怂恿重新调查希拉里在她兄弟受贿欺诈案中是否有牵连,想以此煞一煞她的“傲气”。可是希拉里人缘好,参院司法委员会和赦免委员会都有人替她辩解,事态很快平息。

  当然,作为纽约州的参议员,她自是十分重视塑造一个“关心纽约州利益”的形象。她打的第一个硬仗便是经历过“9·11”恐怖事件的纽约的经济重建。

  “9·11”事件是美国遭受的最严重恐怖袭击,给美国甚至是世界经济都造成了不良影响,还使美国人自由假日就此结束。富于冒险精神的美国人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生活会变得如此“战战兢兢”:购买防毒面具馈赠亲友,心理诊所门庭若市,旅游不坐飞机,喝水只喝罐装水,收到不认识落款人的信件决不拆封,决不攀登高于10层的楼宇,决不往人多的地方去……

  “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股市停业了四个交易日,直到9月17日才全面恢复营业。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复市成为美国股市恢复正常的一个标志,也是整个美国经济、社会恢复正常的一个象征。2001年9月17日,希拉里以前第一夫人和纽约州参议员的身份和美国财政部长奥尼尔、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成为纽约证券所的第一批贵宾,他们与证券交易所的全体工作人员首先为“9·11”惨案中的死难者默哀两分钟,在《上帝保佑美国》的歌声中纽约市证券交易所恢复正常营业。

  2002年9月和2003年9月,希拉里多次出席“9·11”惨案的周年纪念活动,沉痛悼念那些惨案中的死难者。

  她在环境保护和经济重建中都从纽约市民的利益出发,并且大力抨击美国第43届总统布什的政策失误,一个代表性的例证便是2003年白宫爆出的“环境门”丑闻。

  “9·11”事件爆发后数周内,纽约曼哈顿岛的空气中一直弥漫着一种刺鼻的味道,让人难以忍受。然而,仍然有大量的办公人员在恐怖袭击后数周内就回到曼哈顿重新开始工作,因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相信美国环境保护局2001年9月18日公布的环境报告———“曼哈顿地区空气和水的质量达标”。

  2003年9月初,美国环境保护局的监察长汀斯利指出,这份报告是在白宫的“修改”之后发布的。实际的情况是,在世贸大楼倒塌后,曼哈顿岛上一些有毒物质超标一千多倍。汀斯利在报告中称,白宫多次篡改和删除了环境报告的很多重要内容:例如,在9月18日提交的调查报告中,白宫将环境保护局提出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华尔街地区工作,对身体健康会有很大危害”等字样全部删除了,并且得出一个结论———“曼哈顿地区的水和空气是清洁的,不会影响人的健康。”丑闻曝光后,一些纽约市民在“9·11”后患上的怪病也终于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世贸大楼废墟的污染。纽约市在2002年初突然出现近千人患上哮喘,然而,在过去两年中,上述情况一直没有得到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合理解释。

  “环境门”丑闻曝光之后,希拉里立即表态要求政府“好好回答”关于坏境报告的问题,否则她会尽力阻止布什对环境保护局新局长的任命。在接受采访时,希拉里坦言道,她想以此方式来迫使政府“回答问题”。她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不仅仅与我所代表的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有关,还与整个美国政府的信誉和民众对它的信任有关。”她选择了站在人民这边。

  “9·11”恐怖袭击之后,纽约州华埠的经济与整个美国经济一样几乎陷入了停滞状态,希拉里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作为“9·11”灾难的重灾区之一,华埠在各方面的恢复和重建都异常艰难,政府的救援计划严重不符合华埠的特点和需要,导致华埠很少受惠于政府的帮助。

  但希拉里表现出了与美国政府不同的态度,并作出了她个人的努力,2002年5月初她写信给下城发展公司董事长怀特·海德,5月中旬下城重建公司即宣布将有3*9郾5亿美元专门用于华埠的救援项目。希拉里还说,她还就下城7000个救援申请被否决的问题和联邦灾难管理处的负责人艾尔·鲍联系了解情况,之后联邦灾难管理局即宣布申请条件和标准已经根据情况有所调整,受惠的将达到数千人,他们是“9·11”之后因为下城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的受害商家。

  纽约已经在“9·11”惨案后苏醒,其中有希拉里不容抹煞的功劳。她的一位支持者称:“她是支持人民的,支持妇女,支持教育,赞成医疗保险,这是纽约所需要的。”

三、《亲历历史》(1)

  2003年6月9日,希拉里的回忆录《亲历历史》(英文本《LivingHistory》)在美国国内上市,《亲历历史》厚达576页,同时还将发行由希拉里亲自朗读的有声版。封面以希拉里的一幅黑白照片作底,金色的手写书名也出自她的手笔,当天就热销20万本。面市后,希拉里和她的回忆录便牢牢占据了美国多数媒体的头条位置,整个夏天,美国人在一股由她的回忆录所刮起的希拉里风的吹拂下度过。

  6月9日上午,希拉里在纽约举行了其自传体回忆录的首发式。数百名读者前往为其捧场。

  她的回忆录不仅全球发行,而且异常火爆。在曼哈顿举行亲自签名售书时,数千人蜂拥而上。最后走出簇拥的人群时,无限欣喜的希拉里只说了一句话:“我的手都要签断了!”《今日美国》报认为,此书可望成为“今年出版界和政坛的头号大事之一”。该报分析道:

  称之为出版界的大事,首先是因为两个数字,100万册和800万美元———《亲历历史》的首版印数高达100万册,创下了近年来非小说类图书首版的最高印数。而其出版商西蒙&舒斯特公司两年前为此书与希拉里签下800万美元的合约,并预付了285万美元,这一数字目前仅低于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自传的850万美元的稿酬,以及克林顿明年出版的自传1000万美元的稿酬。

  至于“政坛大事”,则因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的竞选之路可能就此起步,显然,本书的目的,并非是说出真相,更非一个怨妇的自我表白。希拉里要在书中,以及通过此后一连串的促销活动遍游全国,向选民展示一个“全新的”、更为“积极”的正面形象,为数年后的大选积累政治资本。

  回忆录在美国的各大书店都成为畅销书,而在过去通常都是唱片集或者“哈里·波特”新书才有这样的待遇。政治家的回忆录在希拉里之前从未受到过如此的欢迎,这或许与公众的窥私心理有极大的关系,而希拉里除了讲述她对政治的见解以及作为第一夫人的各种国内国外政治活动之外,更多的篇幅是叙述她的童年、母亲、她的女儿,尤其是描述她在莱温斯基案中的痛苦感受,并且首次披露了她在与克林顿几近崩溃边缘的时候曾求助于婚姻咨询。有多少读者是奔着性丑闻而去的就不得而知了。

  回忆录在世界各地也是一片火爆的热销场面,它共在世界16个国家同步发行据法国图书市场统计,此书自发行以来一直占据着非小说类图书销量第三名的位置。

  中文版权的争夺大战曾在中国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最终被译林出版社以2万美元购得,同样大受中国读者欢迎,自8月3日在中国出版以来已至少印刷了4版,发行了20多万册,但让人觉得兴味索然乃至迷惑不解的是据旧金山新闻与信息网站称,译林出版社的版本有所删节,以至希拉里回忆录的美国出版社西蒙&舒斯特对此表示震惊。他们还援引希拉里的话说:“他们删改我的书,就好像他们试图改变我本人一样。”译林出版社一位负责人称出版社是自行作出那些改变的,并没征求官方意见。他还说他翻译克林顿夫人的书相当赶时间,因为译林出版社不得不和中国兴旺的黑市出版业竞争,所以译林没时间和美国方面商讨有关改动。

  此事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代表性的文章是余杰的《文本互校———被肢解的希拉里回忆录》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希拉里自传中文版风波引发的思考》。至于谁是谁非,并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有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英文版本去作出自己的判断。

  回忆录上市之前和之后,在广大读者和媒体中间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不少新闻的炒作方法也是把厚厚的包括希拉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本书压缩为她在莱温斯基案中的愤怒与忧伤,更有甚者,不少人都说它是一本“政治论文集”,是她走向总统宝座的竞选纲领,称她和克林顿的夫妻关系不过是一种政治伙伴关系,真正赞扬它的文章寥若晨星,这或许便是她作为政治家配偶的最大悲哀。

  如果她不在回忆录中触及莱温斯基案,论者便会说她的“历史”是不全面的,是不可信的,而她把那段不愉快的往事写出来坦露在公众面前,又有人指责她通过暴露隐私引得关注与同情。处于这样一种两难的处境之中,她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女人的脆弱的一面,为何大家不能够多给她一些理解?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令笔者觉得欣慰,《堪萨斯城星报》赞扬说:“任何人都很难无视希拉里书中所透出的高雅,以及她混杂在一起的自信与自卑带给我们的感受。”

  还有人发表评论文章说:“用四年的时间来忘记显然不够,好在足够平复心情,然后才能坦然回忆,回忆往事不愉快,但这种表白让希拉里重归一个有风度的女人,就像她现在对莱温斯基的‘同情’。”(注:《亲历历史》中写道:“然而他的隐私、我的隐私、莫妮卡·莱温斯基的隐私和我们这些家庭的隐私,都已无端遭到残酷无情的侵害。”)

  但更多的还是批评,是攻击:自传的出版怎么看怎么像一种政治策略,而且是一种并不新鲜的政治策略。现任总统乔治·W·布什当年投身选战之前,也同样是以出版自传鸣锣开道,他在书中谈到自己的酗酒历史,从那时起,指责布什酒鬼的声音几乎烟消云散。要想避免别人攻击你的短处,最明智的办法就是先把伤口翻出来给别人看。

  在莱温斯基事件阴影中生活多年的克林顿夫人也是如此。自此以后,“希拉里不会再谈这她的这些问题了。”《今日美国》的政治专栏作家沃特·夏皮罗(WalterShapiro)断言。

  另有评论认为:《亲历历史》出版,让美国人对希拉里的态度进一步分化,要么更爱戴她,要么更厌恶她。爱戴她是因为她的魄力和坚强,而厌恶她的人中包括怒其不争、不满于她仍然与负心丈夫苟合的女权主义者,但更多的人认为希拉里与克林顿的婚姻之所以延续到现在,不是因为一度“心碎的”妻子所说的“我仍然爱着他”,而更多是由于双方出于政治目的而达成的某种契约。

  这部近40章,超过40万字的回忆录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它从希拉里的中学时代写起,以白宫八年的生活为中心,广泛涉及克林顿执政期间的美国的对内对外政策、诸多重大国际国内政治事件的背景、她与克林顿之间的情感纠葛等。

  其中最打动人心的有她对母亲多萝西、女儿切尔西和丈夫克林顿的亲情与爱情。尤其是从耶鲁校园与比尔的初相识写到小石城的夫妻柔情直到在莱温斯基丑闻案中所承受的痛苦与哀愁,都展示了她作为一个“小女人”的另一面。

三、《亲历历史》(2)

  的确,抛开书中的枯燥的与政治有关的内容不论,仅就这本书所述及的夫妻关系而言,《亲历历史》的确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充满了爱情与婚姻的沧桑,谎言和背叛,加上这对夫妻所处的高位,更给这个故事增添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复杂感。尽管故事发生在曾经的“第一夫妇”之间,但谁又能说,克林顿夫妇的故事不是我们很多人婚姻的缩影呢?

  希拉里在《亲历历史》中写她在获知莱温斯基性丑闻案的反应是与任何获知丈夫背叛了自己的妻子毫无二致的,她写道:

  我几乎无法呼吸,吸了一大口空气后,我开始大哭大叫:“你是什么意思?你在说什么?你为何骗我?”他只是站在那里,一遍又一遍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只想保护你和切尔西。”

  正如希拉里解释为什么有人喜欢读她的回忆录时说:“有些人希望了解我的生活,然后判断我是否还是个正常人。”

  有些伤痛和疮疤是谁都不愿意去触及的,她却能够坦然地面对曾经令她无法容忍的背叛与谎言并能够用平静的文字写下来,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一个女人的尊严和宽容?

  通过《亲历历史》的出版,她已经作为一个聪明有趣独立的女人出现在众人面前,她曾经想过“掐断克林顿的脖子”,但她没有,为了女儿,为了自己曾经爱过并且还爱着的人,为了家庭,也为了美国。她所表现出来的冷静、理智、自我控制力量,都使她能够称得上一个伟大的女人。

  她是成功的职业女性的代表,既懂得承当自己的社会责任,比如她在医疗保健改革中的倾心倾力,又懂得承当自己的家庭责任,比如对切尔西的养育,对克林顿的宽恕。她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场合扮演什么角色,她也拥有女性温柔的一面。在《亲历历史》中,她坦承保持家庭完好如初的法宝是婚姻咨询,还说自己对克林顿的爱意依然浓烈,愿意“用爱情、信任和共同度过的时光来维护家庭”,并希望能和他“一起变老”。

  希拉里说:“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是我所见过的最风趣、最有激情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像比尔那样了解我,那样让我笑……直到现在,我依然喜欢他的思维方式和他看问题的独特眼光。”

  《亲历历史》中还有一段感人的细节描写,那是希拉里描绘克林顿的手的变化:“最初与他相遇时,他的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手腕不粗,手指细长,就像是钢琴家或外科大夫的手。我喜欢看他的手指轻轻翻书的样子。现在,他的双手就像它们的主人一样,历经风吹雨打,但是依然吸引人、富有弹性。”

  相信这些感觉也是希拉里的真情实感,用她自己的话说:“几十年共同经历的岁月、共同抚养女儿和赡养父母,拥有共同的好朋友、共同的信仰……这一切都是婚姻长久的保证。”当然,实际的爱情观也能使这段婚姻长久。

  我们可以把希拉里披露的一切看成是她的精心谋略———毕竟,较之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女人,这个社会更愿意同情受伤的女人,并认同她们“重整旗鼓”的努力。但是,我们又怎能斩钉截铁地说,这一切都是出于希拉里的狡猾呢?也许她就是一个对变换发型有着冲动的女人,也许她与克林顿之间就是有着那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即使他曾一度背叛她,更也许,以上这一切都不成立。但是,我们这些局外人又如何能估测呢?

  也许,通过一本她的回忆录,我们仍然无法把握她的全部,甚至还会有人以为她的回忆录的内容并不真实,但不要忘记,她已经是一位56岁的女人,一个经历了比大多数人丰富的人生,并在公众唾液的大风大浪中生存下来的女人。我们从她的书中看到的,也许不一定是她的全部,但至少是她想要告诉我们的那部分真实。即使你仅把这本书看成是希拉里正在重新向美国公众介绍自己———无论人们对她是赞赏还是鄙夷。她已经把她的快乐与哀愁描述了下来,至于多少人相信,多少人怀疑,她就不会再去在乎了。为什么还要在乎呢?多少人鼓励她参加美国的2004年总统竞选,她都一笑置之,说自己只想干好参议员。

  但是,希拉里借着《亲历历史》已经重新浮出水面,并激起了美国人对她的激情。希拉里的形象,处处与美国当今第一夫人劳拉的贤惠形象形成明显反差。虽然人们不知道美国人更喜欢哪种类型,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前者永远也不会再站在演讲台的一边,扮演为自己的丈夫鼓掌助威的角色了。希拉里,已经决意成为真正的中心。

  有什么比做回自己更重要?有什么比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重要?

  不过,仍然值得一提的是,白宫八年虽然不断有丑闻搅乱她的生活,但她仍然觉得那是一段快乐的值得珍藏的时光,哀愁不过是其中的插曲,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女人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对于自己的自传,希拉里说:“于我而言,这八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每当我回忆时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时间能够倒转我将更加珍惜我在白宫度过的每一天”。

  在追忆过去的同时,她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未来。

三、《亲历历史》(3)

  在希拉里·克林顿大肆宣传的最新回忆录《亲历历史》里有两个主旋律。

  一个和她不断改变的发型有关,那最少被详细讨论了六七次,她的发型变化的频率像麦当娜一样频繁,从长到短,从卷发到扎成马尾到精心地梳理。

  另外一个是关于克林顿夫人喜欢谴责敌人的倾向,为了他们夫妇的失误和痛苦而谴责政治敌手和一个“右派的巨大阴谋”。

  第一个主题突显了她和她丈夫总是共享的变色龙特质,就像克林顿曾经说过的,他相信性格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第二点显示了90年代高度党派性的政治气氛,克林顿夫妇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逃避责任。

  希拉里曾经一再地在她和她的家庭周围建立起一个“隐私区”,在这本书里,她谈起了他们1970年代早期在耶鲁法学院第一次相遇时,克林顿狭窄的手腕和细长的手指引起了她的注意;还有在克林顿向她承认和莱温斯基有“不正当的亲密关系”之后,她想“掐断克林顿的脖子”;以及接下来开始进行“常规的婚姻咨询,以便决定是否要拯救他们的婚姻”。

  除了类似这样的细节披露(其中大部分已经在上个星期泄露给了美联社,以及在星期天美国广播公司播放的希拉里和芭芭拉·沃尔特的访谈中谈及了),《亲历历史》只是一本对其政治方针尽责的陈词滥调,与作者的另一本书《全村协力》里的论调相似;她在华盛顿公务的机械旁白,同她那本玛莎·斯图尔特(美国商界女强人)式的著作《白宫的请柬》没有太多差别;还有就是已经耳熟能详的,关于希拉里从支持保守共和党人戈德华特参选,到成为一个自由主义学生活动分子,到一名有影响力的律师,到第一夫人,最后成为纽约的参议员。

  总体说,这本书有政治演说过分修饰的味道,是适用于电视清谈节目、经过仔细推敲的一连串闲闻轶事。

  希拉里喜欢用高尚的词汇把自己说成一个象征性的人物。“比尔谈论社会变革,而我则实现(这些变革)。”她的这本562页的书,在许多方面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喜欢窥探隐私的时代的产物:在这个时代,自白和“分享”成了公众人物的话题,丑闻会立刻创造一些名人;在这个时代,顽强有才能的女人可以爬到崇高的政府职位,但是常常在她们被看做没有那么具有危险性的受害人时,才会受到最广泛的欢迎。

  这本书极力要消除作者的许多自我矛盾的方面:一个研究公共政策的书呆子摆出时髦的姿态;一个自觉代表正义,提倡“有意义的政治”的改革者,却利用特权在期货市场迅速谋取了10万美元的利润;一个展现大蓝图的改革者,一度把自己看做是中间派,现在开始谈论成熟与调和。

  这本书宣称要讨论比尔·克林顿的竞选活动和总统任期中的许多争议和丑闻,大概是想摆脱这些争议,以便为希拉里自己进入白宫铺平道路。然而,这本书跳过了克林顿政府在执政初期的困难和遭遇弹劾的危机等许多问题,撇去了像白水事件和“旅游门”这样的事件中的细节,却花费令人吃惊的篇幅谈论她的海外旅行和个人形象。

  其中一些闲话可能挺有趣的,像回忆说她和助手如何设计“一套手语系统,就像棒球教练和棒球手之间那种,这样我就能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把头发抚平或者把牙齿上的唇膏抹去”。但是,很大部分更像是女性杂志里的故事。我们了解到希拉里在1974年烫发让克林顿不知所措,但是我们不知道独立检察官要求呈现的罗斯法律事务所的收费记录,为什么会在失踪了几个月后,又会神秘地重新回到白宫。我们知道希拉里和她的女儿切尔西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旅途中,穿着宽松的裤子外加长的束腰外衣,但是我们从未被告知克林顿总统颇具争议的临别特赦的任何实情。

  格尼弗·弗劳尔斯的绯闻也只是匆匆地带过。对于弗劳尔斯在报纸上宣称和克林顿有12年的私情,希拉里在书中说,她的丈夫“告诉我这不是事实”。后来在1998年8月的莱温斯基事件中,在克林顿告诉他太太与这个白宫见习生的关系之前,他们的顾问罗伯特·巴略特告诉希拉里“你要面对这个事实,其中的一些可能是真的”。她说她的回答是,“我的丈夫可能有过错,但是他从来没有向我撒谎”。

  尽管希拉里承认在医疗保健计划中犯了一些错误,这项计划的失败导致了共和党人1994年在40年间第一次同时控制了参众两院,她更多地把她和她丈夫在担任总统之前和任职期间所遇到的许多困难,归罪于“个人的政治攻击”。

  她抱怨负面的宣传,以及卡特政府在1980年失信,令她丈夫无法重新获得阿肯色州州长的位置。她轻蔑地把旅游门事件说成是“第一次显示了延续到下个千年的调查偏执”。而且她把白水事件称为“对我们生活无休止的调查”,其目的只是“为了损害总统及其政府的声誉从而延缓它的动力”。

  后来,希拉里对斯塔尔的愤怒盖过了莱温斯基事件带给她的对克林顿的愤怒。“越是了解到斯塔尔正在滥用权力,”她写道,“我就对比尔越加的同情,至少是政治上的同情。”

  在书的这些部分,希拉里指出是她而不是她丈夫,决定不把白水的文件交给新闻界,也是她奋力地反对指定一名独立检察官。这本书认同了在媒体中描述的克林顿夫妇间的互动关系:比尔·克林顿是两人中比较不果断,宽容的一个,而希拉里则是更加好斗和有组织性的。

  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她是一个忧心忡忡者。他是一个乐天派,孩子气的同时从事多样事务的人;她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人,有她自己的行动计划。莱温斯基纠葛让她觉得更加孤立:“我也担忧,”她写道,“我获得的盔甲让我远离了我的情感,我可能会变成像一些批评家的讽刺画里指责我的那种脆弱的人物。”

  这本书中最少自我关注的部分是关于她的童年以及回忆她母亲,一个私下的民主党人,和她的父亲,一个“顽固的、自主自足的保守共和党人”,他会提醒希拉里浪费的危险。“到了今天,”她写道,“我还会把没吃完的橄榄放回罐子里,把吃剩的最小片的奶酪包起来。”

  在书开头的一章,她写到在芝加哥郊区长大,只有“特别的时刻”才能去麦当劳,邻居的小孩觉得在夏天的早晨的微光下,骑单车穿过喷洒滴滴涕的薄雾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她和她的兄弟则花了更多的时间玩棋盘游戏(例如大富翁和线索)和扑克牌游戏,而比较少看电视。

  这些部分有着《亲历历史》其他部分缺乏的家庭式的直接,这本书中那些过山车似的戏剧,所有那些政治丑闻、婚姻灾难以及书中人物让人吃惊的复原和重造,散发着轻微的陈腐气味(在这本书的声音版中尤其让人疲惫),是一个专业政客经过仔细排练删节的政治宣言,目的是要把一本书的巡回宣传转变成另一场政治运动的第一场表演。

  米其科·卡图坦尼(MichikoKakutani)一向被很多作者称为“最为吝啬的图书评论家”。

四、民主党青睐希拉里(1)

  2004年是美国总统的大选之年,而自从希拉里的回忆录《亲历历史》于2003年6月在美国上市以来,希拉里就占据了美国几乎所有重要媒体的显著位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主党众多的总统竞选者们却连报纸末尾的一个“豆腐块儿”都没赚到。显然,此时,只要希拉里杀进民主党总统竞选人的圈子,她一定是党内的“全无敌”。民主党的领导层也认为,希拉里可能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冲刺2008年或2012年的总统竞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为此曾直接向希拉里求证,得到的回答是“我没有这个打算”。

  当九位民主党人为2004年总统竞选奋力拼搏之际,希拉里·克林顿———不在竞选之列,但是所得选票超过这九位———意味深长地出版了回忆录。对于这点,参议院内并非视而不见,甚至其中还有共和党参议员也以为希拉里是共和党总统竞选的强有力对手。俄克拉荷马共和党参议员詹姆士·因奥菲说:“她非常善于引起别人的注意,意志非常坚强,如果再考虑到她筹集资金的本事,我认为,在竞选下届美国总统时,她将是我们最强大的对手”;俄亥俄州共和党迈克·迪文说:“她非常关心孩子的健康,而且还平易近人,容易相处”;犹大州共和党参议员奥林·汉克则说:“她太聪明了,而且非常诚恳,非常大度”。连她过去视为政敌的共和党人都对她产生了如此良好的印象,更何况民主党呢?

  不少人认为,《亲历历史》的出版,打响了她竞选总统的第一枪,称其写得像竞选纲领,而跟随希拉里六年的警卫特鲁珀·帕特松也出版了书《希拉里·克林顿:计划竞选总统》和录音带《希拉里:扶摇直上》。该书称希拉里早在1993年随克林顿进入白宫之时,就已开始为自己的总统之路做准备。录音带则说希拉里深知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成不了总统的,所以她紧紧抓住了耶鲁大学的同班同学、具有超凡魅力和才干的克林顿。但是,希拉里和克林顿之间没有什么良好的感情,他们不过是“商业伙伴关系”,这也是克林顿后来被爆出性丑闻的隐因之一。

  无论这种说法多么荒谬,共和党已经把希拉里看成了他们的假想敌,他们深知在白宫待了八年之久的前第一夫人和现在的纽约州参议员的政治资本是多么雄厚,她有很高的知名度,全国性的支持网络和筹集经费的非凡能力。多数观察家都认为,如果希拉里参加竞选,尽管起步稍晚,但在前总统克林顿的协助下,将是惟一可以筹措到与布什抗衡的经费的总统候选人。以至于共和党也把她当成了重点的防御对象,美国参议院共和党委员会主席乔治·艾伦说:“如果共和党再不采取积极措施抵制希拉里的话,一个新的‘希拉里·克林顿’时代将可能很快在美国政坛上来临。”他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2002年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希拉里紧追戈尔,成为民主党总统竞选第二号最佳人选。25%的注册的民主党人说他们最喜欢的总统候选人是戈尔,23%说是希拉里,10%的注册的民主党人支持最近在议会口头讨伐小布什总统、坚持要小布什向所有民主党人道歉的汤姆·达修(TomDaschle)。只有8%的民主党人偏爱现任参议员,前任戈尔竞选搭档乔·利伯曼。但是,《新闻周刊》所做的民意测验同时表明,不管戈尔还是希拉里都没法胜过小布什,在戈尔和小布什之间,58%的注册美国选民目前还是更倾向选小布什,36%选择戈尔。在小布什和希拉里·克林顿之间,小布什的支持率高达58%,希拉里的支持率只有38%。

  希拉里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看做是总统宝座的有力竞争者,在她参加纽约州参议员竞选时,就不断有记者向她询问是否有意参加总统竞选,她的回答一直是“不”,表示自己打算在参议员位置上干满六年,不会参加2004年的总统竞选。但人们对她是否会永远置身于总统角逐之外,始终持怀疑态度。

  “9·11”事件后,希拉里作为纽约州参议员,尽心竭力地工作着。事件发生仅两天,她就同参议员查尔斯·舒默一起,向布什总统申请了200亿美元救援款,以支付救援工作的庞大开销。在哈得逊河畔的家庭中心内,她同丈夫克林顿一起看望了那些努力寻找失踪亲友的人们,为他们带去一片关怀。

  希拉里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媒体的交口称赞。《纽约邮报》在12月27日的社论中说:“我们对这位前第一夫人的表现感到惊喜万分。”

  希拉里的上佳表现似乎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她会在这个位置干下去,马里斯特大学民意调查学院于2002年2月4日组织的民意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85人中,25%的人相信希拉里会参加2004年的竞选,同去年3月份的36%相比,持这种观点的人数已呈下降趋势。27%的人相信她今后将参选,65%的人说她不会。这同去年3月的民调结果大致相同。

  希拉里的女发言人卡伦·邓恩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则是:“正像参议员本人说的那样,她不会去竞选总统。她正在参议院为纽约州人民努力工作。”

  如果从党派差别上观察调查结果,就像民意调查专家李·米林奥夫说的那样:“她(希拉里)仍然是一个能使国家呈现党派分化的人。”两党中,共和党人更倾向于相信希拉里会参加2004年的竞选。30%的共和党人这样认为,而民主党中只有19%的人同意这种说法。

  至于将来希拉里是否会竞选总统,民主党内持相反观点的两派人数几乎持平。44%的人相信她终将加入角逐,48%的人说“她永远不会”。共和党内分歧就要小得多,83%的人表示希拉里不会参选。

  米林奥夫说:“调查结果中最有利的是,民主党两派人数平分秋色。如果希拉里真想再谋高位,一定会有民主党人为其效力。”

  

四、民主党青睐希拉里(2)

  2003年,美国《新闻周刊》9月份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希拉里能获得比其他民主党候选人更多的选票。

  的确,在美国,希拉里有众多的支持者。他们建立了“选举希拉里”网站,其负责人表示:“她有知名度,比目前的任何候选人都要强,最重要的是,她能打败布什。”该网站日前还公布了一封有数万人签名的支持信。虽然民主党方面已有九人登记参加党内初选,但迄今为止的民意测验却显示,不在名单上的希拉里最受欢迎。此外,希拉里的支持者们还打算从12月9日起,进续三天在美国部分地区的有线电视台为希拉里做竞选广告,呼吁当地的民主党人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推选活动中写下希拉里的名字。

  与此同时,希拉里也获得了克林顿的大力支持。2003年2月21日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克林顿最近接受电视台访问时,兴致勃勃地表示:“希拉里能成为出色的总统。”克林顿无论在当政期间,还是卸任之后,一直打心底里支持希拉里从政,早在2000年她竞选纽约州参议员时,他便是她最好的顾问和最坚定的支持者。

  她何止获得了国内的支持,连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伯纳黛特·希拉克对希拉里竞选总统都表示支持,她说:“有许许多多的女性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参加美国总统竞选并且取胜。”她说如果希拉里参加竞选,那么这肯定会激励“全世界的女性积极参与到政治中来”。

  希拉里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获得社会各界尤其是民主党的青睐?原因大概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克林顿夫妇是民主党内公认的竞选集资冠军,在财政一贯拮据的民主党候选人群中可谓是一枝独秀。众所周知,竞选资金是竞选活动的血液,美国共和党一直以财力雄厚和保守而著称,共和党的支持者们多数为富裕的中上产阶级和大公司大财团,在竞选资金上很少发愁。而民主党支持者则多为贫穷的工薪阶层和少数民族,资金来源自然有限。民主党内盛传一个笑话,说2000年戈尔经过反复计票以几百票输给布什,主要原因是民主党支持者多为穷人,投票当天汽车抛锚在路上没钱修理,因此有很多人没有赶到投票站,结果造成戈尔少了关键的几百票。克林顿夫妇在许多公司、财团、妇女团体和各类组织的知名度极高。如果希拉里参选的话,克林顿夫妇将能够在短期内吸收大量竞选资金。希拉里的参选将会大大缩小民主党在竞选资金上与共和党的差距。

  其次,希拉里端庄大方、思维敏锐、充满爱心并且果敢自信,她的个人魅力几乎不亚于克林顿。美国达到投票年龄的公民参加投票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0%或者以下,也就是说只有不到50%的人口会履行自己的投票权利,换句话说大选实质上是在不到50%的合法选民当中进行的,因此大多数议员和总统选举结果是由少部分对选举一贯比较感兴趣的人来决定的。如果希拉里参选的话,很可能有很多对投票不感兴趣的人,特别是女性很有可能会因这100年不遇的机会破例前去投希拉里一票,这一额外投票量可能会非常庞大。在美国竞选投票史上不乏一些对政治冷淡的选民由于某种原因决定前往投票从而对竞选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例子。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民主党目前似乎处于绝望境地。共和党内部已经统一一切力量全面支持现总统布什连任,布什在集资、准备时间、党内协调等方面均占绝对优势。而民主党内至今尚未推出正式总统候选人,目前舆论普遍评价民主党的九个候选人非常虚弱且缺乏魅力,党内竞争角逐候选人不但耗费精力财力,还不能够保证推出一个理想的重量级候选人。目前媒体纷纷猜测如果民主党不能够推出像希拉里一样有魅力的候选人的话,布什连任机率极高。对于财力一直逊色于共和党的民主党来说,2004年总统大选获胜显然不容乐观。如果希拉里决定参加总统角逐,民主党便可避免内耗并且利用克林顿夫妇的影响募集到更多资金,围绕着希拉里专心致志研究挑战布什的策略,力争在2004年夺回白宫总统宝座。

  但希拉里既然一直否认参加2004年的总统竞选,并确实没有投入这场角逐,也自然有她个人的原因:一是她在2000年竞选纽约州参议员时曾经向选民保证她将履行六年的任期,此任期为六年将于2006年终止,参选2004年总统大选势必打破这一承诺。二是作为前第一夫人,希拉里日理万机帮助克林顿上上下下打点事宜,可谓是白宫女管家。八年中风风雨雨,暮鼓晨钟,希拉里对白宫已无好奇心可言。三是当年克林顿因与白宫女实习生性丑闻遭国会弹劾,大小媒体在克林顿政治反对派的支持下对希拉里及克林顿的个人隐私过度侦测和曝光,希拉里对这些无形的压力已经是非常的厌倦。当2000年克林顿两届总统任期满时,希拉里曾下决心要将多年来的不美好的回忆连同白宫一起永远抛在脑后。但显而易见的是第二、三条原因并不是最根本的,对于一个像希拉里这样有抱负的愿意为美国的改变作出自己的努力的女政治家而言,私人的感情固然会对选择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感情最终会服从她从政的大局,因而她之所以放弃了2004年的总统选举一方面是她对于目前的参议员工作十分满意,二则应该是她还没有准备好,认为时机还没有来到。那么,她会竞选2008年美国总统吗?

五、她会竞选2008年总统吗?

  早在2003年6月以来,希拉里在她的全国大城市巡回新书《亲历历史》签名活动中,便频频遇到支持者夹道欢迎并表示希望她能够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在众望所归频频压力之下,希拉里终于于2004年7月9日表示她仍然对竞选总统不感兴趣,但将不排除2008年参选的可能,她还表示她与大家一样很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美国出现一位女总统。此后,美国大小媒体纷纷抓住希拉里和2008年不放,竞相报道各种猜测与民意测验分析,仿佛希拉里参选2008年总统大选已经是既成事实,一些小道媒体为吸引读者,甚至声称得到内部消息希拉里将再次改口提前参加2004年总统大选。

  她最终放弃了2004年的总统大选,但面对压力与猜测,希拉里是否真的会下定决心角逐2008年的总统宝座呢?一些迹象表明她似乎在为此做着自己的准备。

  2003年12月6日,希拉里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严厉指责布什上任以来采取强硬的极右路线,推行极端主义政策。希拉里猛烈抨击布什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缺乏计划性”,对战后伊拉克的局势发展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这番言论,比民主党九名总统候选人对布什的批评还猛烈。

  希拉里说,伊拉克战争打响时,没有人怀疑美国能取胜,但布什政府对战后形势却严重估计不足。现在应该是布什政府开始意识到错误的时候了。不仅如此,希拉里还对政府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开始寻求国际支持的真正动机提出了质疑。

  希拉里在接受采访时非常尖锐地指出:“布什领导的这届政府有可能在美国历史上‘创造’第一,即第一个使美国的状况比建国初期还糟糕的政府。”她还说,布什在2000年竞选总统时,多次标榜自己是“富有同情心的保守派”,但他入主白宫后一直到现在,实际执行的却是“极右”政策。“无论是按照民主党的标准,还是按照共和党的标准,布什的政策都显得非常极端和激进,这已成为不可辩驳的事实。”

  希拉里颇为肯定地“预言”说,在2004年美国的总统大选中,布什肯定可以被击败,因为他领导的政府“使美国不如以前自由、公平、强大和英明”。

  2003年11月,继布什在感恩节突访伊拉克后不到半天,希拉里与另一位参议员杰克·里德于28日来到了伊拉克,进行了为期半天的访问。在巴格达时,希拉里也没忘公开批评布什的伊拉克政策。她指出,布什政府打算在伊拉克政局尚未稳定之前,将政权交还人民,这违背了先前的承诺,也是冒险的举动。而她则呼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使伊拉克问题国际化。

  2004年4月25日,希拉里参加了华盛顿的维护堕胎权的百万妇女游行示威活动,并发表讲话,再次公开批评布什的政策,称“维护堕胎关系到妇女能否获得完全的平等地位”。

  她还拒绝成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一、前北约盟军总司令克拉克曾于2003年12月9日发表了一项富有创意的声明,表示如果他赢得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不排除让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作为其竞选搭档,竞选下届美国副总统。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希拉里做竞选搭档时,克拉克说:“希拉里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完美人物,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一位出色的领导人。”

  也有报道称希拉里正在摩拳擦掌,积极争取成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然而,2004年4月17日希拉里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称,她不准备接受担任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的邀请。她说:“我不认为这种情况会发生。我已经很清楚地表明我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我的回答将是不。我还没有准备好。”这就无怪乎有政治评论家猜测,希拉里之所以对副总统不感兴趣,是因为她的目标更加明确,那就是总统之位。

  自从克林顿离开政治舞台后,希拉里就成为了民主党最耀眼的明星。2004年4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推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100人”名单,克林顿和希拉里均为“民主党银河里最耀眼的明星”,双双入选“思想家”行列。曾几何时,希拉里的头衔只是“美国第一夫人”,而如今,“希拉里议员”、“希拉里女士”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与熟悉,“克林顿夫人”的印象似乎在慢慢淡化。她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家的身份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得克萨斯大学总统研究者伯鲁丝·布坎南说:“她的筹款本领如此之高,希拉里是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美国总统的人选之一”。

  英国已经出过一位才干非凡、成就卓著的撒切尔夫人,谁说美国就不会出现第一位女总统呢?

  何况,在当今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里,从做妈妈到做总统,对于女人来说都是可以的。这是今天女人的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女人选择任何一种角色,只要她是甘心情愿,而不是被强迫的,就没有对错之分。毕竟,希拉里具有太多普通女人不具备的东西:政治洞察力、高智商、野心、公众影响力、信仰等等,既然有那么多支持者都认为她就是总统的料,谁能够保证她不会在2006年参议员任期满后竞选2008年美国总统呢?

  她是第一位在白宫生活的职业母亲,这与芭芭拉·布什和劳拉·布什的相夫教子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也是第一位通过竞选赢得公职的总统伴侣,此外,她还是第一个被要求在大陪审团面前作证并在国会把自己的婚姻问题公之于众的第一夫人。那么,她还会不会再创造一个新的记录,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呢?

  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