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子评传 > 一、战争取胜的要素

  一、战争取胜的要素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究竟有哪些,这是孙武在其兵法中探讨的主要课题。综观孙子的论述,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如下各项:

  (一)  政治

  在《孙子·计篇》中,孙武提出,关系到战争胜负的有五方面的情况,其中"一曰道"。他把"道"放在诸种因素的首位,认为在战争中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什么是"道"?在春秋末期,各人有各人的解释。"道"在老子那里,被说成是能生出于地万物的本体。他说:"有物混成,先大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二十五、四十二章)"道"在孔子那里,是指封建领主制的稳定秩序。他说:"齐一变至于鲁,昏一变至于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怔伐自诸侯出。"(《论语·雍也、季氏》)孙子解释"道"的意义,与老子、孔子全然不同。他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①在孙武看来,"道"是这样一种境界: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民乐为君用,生死与共。显然,这是封建社会中理想的政治状况。孙武又指出,在判断战争双方谁胜谁负时,首先要比较:"主孰有道?"这也就是说,那一个君主能取得民众的支持,在政治上有一套安国悦民的办法。

  孙武把"道"即政治放在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首位,是有其远见卓识的。

  这种见识,来自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上的战争,如商汤伐桀、武王代纣、周公东征,都是因为君主有"道",深得民心.在政治上处于优势而战胜强敌的。据说,商汤伐桀时。"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孟子·梁惠王下》)武王伐纣时。周人的军队明显地少于商纣,但是,"王赫奋烈,八方咸发,高城若地,商庶若化"(《逸周书·武寤解》),很快取得了胜利。《荀子·王制》称:"周公南征而北国怨、曰;'何独不来也?'东怔而西国怨,曰:'何独后我也?'"显然,周公也是因为"有道",他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拥护,故东征时势如席卷,迅速平定了四方的叛乱。再如,春秋末年越国攻吴的战争,由于越王勾践礼贤下士,与人民同舟共济,因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国语·越语上》),全国上下.意气风发,同仇敌忾,终于在连战皆捷之后,灭亡了吴国。当时的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政治有"道",能够"令民与上同意",就会在作战中发挥出最大威力,是制胜敌人的首要因素。

  ① "而不畏危",竹简作"民弗诡也",意即人民不违背上级命令,逃散或投 降。竹简本与今传本均合理可通。

  (二)  经济

  孙武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战争胜负的重要依据。他在《形篇》中说:"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上述的"度"、"量"、"数",就是指疆域的大小、物产的多少、人口的众寡。由这些而形成"称",即实力的强弱,从而决定战争的胜负。显然,在孙子看来,一个国家的土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目、经济实力,在战争中起着直接作用。

  孙武的这一思想,也是从当时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又被历史反覆证明了的,春秋时期,列国数百,战事频繁。霸主更迭。而在这长期的兼并战争中,能够左右局势而充当霸主的,就是齐、晋、秦、楚、吴,以及后来的越等大国。其中,北方的晋和南方的楚,在疆域广大、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实力强盛方面,尤居于领先地位,因而左右局势和充当霸主的持续时间也最长。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如郑、宋、鲁等,对于大国的进攻只能招架而无法还手,它们只有依附于一个大国才能生存下去。所以鲁国的子服景伯说:"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左传·哀公七年》)大国和小国之间战争的胜负是如此明显,它们之间竟是"事"和"保"的上下级关系。可知,孙武的度、量、数、称生胜的观点,在通常情况下都是正确的。

  (三)  军事

  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战争的胜负起着主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普通常识。但军事力量的强弱,不仅要看军队数量的多少、武器的优劣,还要看许多其他情况。**指出:"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选集》合订本第166 页)孙子深深得懂得这一点,他在《计篇》中提出,判断战争的胜负,在军事上要了解:"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土卒孰练?赏罚孰明?"在《谋攻篇》中,他又指出:"以虞侍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显而易见,军事力量的强弱。除了军队的数量和武器之外,还要看将帅的才能、士兵训练的程度、军队法纪的执行情况、作战指挥的得当与否等等。孙武这种把军事上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比较的观点,应该说是相当全面的。

  战争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是由许多综合因素决定的,这只要观察春秋时的一些战例便可以明了。公元前684 年,齐鲁长勺之战,鲁军由于有军事家曹刿作参谋,巧妙地掌握好出击的时机,终于击败了这这个大国之帅。鲁国作为一个中等国家向显示了较强的军事力量。再如公元前597 年晋楚之战,晋国出动了三军救郑伐楚,军队人数众多,武器装备也是不弱的。但由于将帅之间意见不统一,中军元帅苟林父指挥无能,与楚对峙而不作战斗准备,军队又缺乏严格的纪律,这就大大削弱了晋国的军事力量。至楚"疾进师,车驰卒奔";向晋袭来,晋帅在慌忙中竟"不知所为"(《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军士气不振,夺舟渡河而逃,终于一败涂地。上述战例充分说明,孙武关于衡量军事力量,不但要看"兵众孰强",还要看"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土卒孰练、赏罚孰明"的思想,是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四)  外交

  在战争中通过外交途径争取与国、孤立敌国是制胜的重要手段。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谋攻篇》)又说:"衢地则合交";"必争天下之交,必养天下之权。"(《九地篇》)显然,在孙武看来,外交活动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它可以造成各方面的优势,导致对敌战争的胜利。

  春秋时期,诸侯国家林立,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开展外交活动。

  "伐交"在春秋时期有着广阔的活动天地,是各诸侯国在战争中经常采用的。如公元前632 年,楚军围宋、宋人求救于晋。晋国为了联合齐、秦一起伐楚,采用了军事家先轸的建议:一方面,使宋人以土地贿赂齐、秦,请齐、秦劝楚释宋之围;另一方面,晋国又拘执曹君、分曹、卫两国的土地以与宋人。这样,楚国因曹、卫,必不答应齐、秦的劝说;齐、秦喜得宋之赂,又见楚不听其劝说,必来参与对楚的战争。事情果如先轸的预料,齐、秦与晋一起参加了对楚的城濮之战,为晋国在这次战争中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又如公元前630 年,晋、秦联合围郑。郑国派大夫烛之武见秦君说:"秦、晋围郑久,郑国知道自己快要亡了。 如果郑亡而为秦邑,则要越过晋国而有之,这实在是很难的 为什么要亡郑而增益晋呢?秦现在若舍郑不围,则秦以后有使节东来,郑可尽地主之谊提供各种方便。且晋人怎有满足的时候?既东略郑,又必欲西进。如不损害秦国,其土地将从何而得?"经过烛之武的一番游说,秦国果与郑盟而释郑之围,晋国见秦改变态度亦罢兵而去(见《左传·僖公三十年》)。这一次,郑国通过外交活动而不用兵刃,解了秦、晋之围。

  到了战国时期,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伐交"也就愈趋活跃。

  当时由于秦国的强大,在外文活动中又产生了联合东方六国以对付秦国的"合纵"和以秦为中心对东方六国各个击破的"连横"以及"远交近攻"等策略,更形成了一批专事在各国游说、进行外交活动的策士。外交活动的作用较春秋时更力显著,它的成败往往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如公元前313 年,秦欲伐齐,而恐齐与楚纵亲,就派张仪使楚,佯以商于之地六百里赂楚。楚怀王贪于得地,即使人与齐绝交。与此同时,秦亦使人至齐,与之谋合。结果,秦国彼坏齐。楚联盟的外交活动成功了。次年,楚国困被秦欺骗愤而出兵攻秦,由于受到齐、韩等国的联合夹击,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而甲士八万被斩,大将屈被俘,汉中之地尽为秦所得(见《战国策·秦二》、《史记·楚世家》和《张仪列传》)。孙武关于"伐交"在战争中重要作用的论断,在战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五)  自然条件

  《孙子·计篇》阐述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地两项,都是讲自然条件的,孙武解释说"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他在《地形篇》中进一步强调:"夫地形者,兵之助也。"《通典》卷一五九引孙子曰"深草蓊秽者,所以遁逃也;深谷险阻者,所以止御车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沛泽杳冥者,所以匿其形也。"这是对"地形,兵之助"的具体发挥。显然,各种各样的天气和地形等自然条件,在战争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天气条件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例子,有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公元208 年,曹操率兵20 余万南下,进到赤壁后,因小战失利,退驻江北。南方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与曹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在作战过程中,利用当时盛刮东南风的特点,以人攻烧掉了曹操水师的船只,把曹兵打得大败。强劲的东南风造成了孙刘以火攻击败曹操的有利条件。至于因地形而导致战争胜负的事,在春秋时代就可以举出多例。公元前645 年,秦、晋战于韩原,因为"晋戎马还泞而止",陷入泥潭而不能动弹,结果晋惠公被秦所俘。晋国因误入沼泽地带而导致这次战争的失败(见《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27 年,秦军远袭郑国,因见郑有备而还。在回来时经过晋国境内,晋人在(或作崤)地进行狙击。崤地形势险峻,道路难行,有两座山陵东崤和西崤耸立其间。唐李吉哺《元和郡县志》描写说:"自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东崤长坡数里,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绝不异东崤。"(卷五《河南道一》)晋人在这样的险峻之地向秦师发起突然袭击,把秦师打得一败涂地,秦师的三位将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全被晋人俘获(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由此可见,孙武把"天"、"地",亦即天气、地形等自然条件,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是为当时和以后的战争实践所一再证实了的。

  总之,孙武关于战争取胜的要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自然条件诸方面的思想,是相当全面、丰富和深刻的。他的关于政治("道")是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的思想,关于经济上的"度"、"数"、"量"、"称"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的思想,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要看"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备方面因素的思想,关于外交活动是战争中的一个特殊战场("伐交")的思想,关于自然条件包括天气、地形等在战争中可以作为重要助力的思想,不仅是历史经验的精辟总结,是孙武探索军事规律的卓著成果,而且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有效的,对于战争的决策者具有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