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撒切尔夫人传 > 第三篇 政坛巨星 第十五章 重振英国

第十五章 重振英国

  历时仅一个多月的马岛战争成了撒切尔夫人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对她来说,这场战争简直就是一场政治赌博,她是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她自己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在战争进行期间,有一次她对人说:“从某个角度说,福克兰岛成了我的一切,甚至融化到了我的血液里。”如果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就会就此完结,后来的3连任及撒切尔时代都将成为泡影。

  这场战争极大地振奋了英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和自豪感,使英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再次感到骄傲。有些人在爆战争前,宁愿促使整个工业界罢工,也不愿每天多加班半个小时。可是战争爆后,他们团结起来,通力协作,夜以继日地工作,力争早点把所需要的船只准备好,尽力把船修得坚固结实,更能经得起风浪。他们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把所需物资及时运到码头,加快战争必需品的生产。他们还自告奋勇地到前线提供服务。战争使英国人民暂时消除了阶级、等级、党派等之间的隔阂,民族利益将他们连到了一起。对远征战士安危的共同关心促使人们团结在一起,最后甚至完全坐到一条板凳上。当战争结束后,参战的舰艇和军人陆续回到英国时,每艘舰艇都受到了热烈欢迎,每个军人都被视为英雄。报纸上几乎每天都刊载感人肺腑的采访记,采访的对像都是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丈夫而成为寡妇的人,她们都理解自己的丈夫是在做英国人民所希望做的事,是为了捍卫自己坚信的理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一下子变成了民族英雄,她的威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自丘吉尔以来还没有一位英国相享有过这么高的威望。她自己此时也感到非常扬眉吐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满信心,更加春风得意。她决定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巩固自己的地位。几个月后,在这一年10月的保守党年会上,她表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在会前与写作班子成员讨论讲稿内容时,她曾说:“这是我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年,我应该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乘胜追击。”但她最后还是采纳了其他人的意见,在别人都以为她要在马岛之战上大做文章时,偏偏不这样做,显得虚怀若谷。她在演讲中开始就说:“这次我要讲的不是福克兰群岛之战,尽管我可以很自豪地就这个问题表演说。”她的演说恰到好处,结束时,座无虚席的会议大厅里沸腾了,代表们向她起立欢呼长达6分钟之久。在演讲时,她没有低头看一眼讲稿,这也为演讲的成功帮了很大的忙。

  尽管在保守党年会上,撒切尔夫人没有大吹特吹马岛之战的胜利,但在这前后的其他场合,她却充分利用了这次胜利来提高自己的威望。1982年9月,也就是保守党年会前,她到远东访问了两个星期。第一站是日本,然后到了中国。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在任相。在中国访问期间,她同邓小平进行了会晤,商讨了有关香港的问题。由于她的大腿刚刚动完手术还不到一个月,也许是由于刚同邓小平谈完话,知道她原来在香港问题的打算难以实现,心里有些紧张,在走出人民大会堂时不慎跌倒。在访问完中国后,她又从北京直飞到香港,然后经新德里返回伦敦。在新德里时,她还同甘地夫人共进了早餐。1983年1月,撒切尔夫人突然访问马岛,而选择的日期恰是英国占领该岛150周年的时候,这使访问很具有刺激性。

  在她的声望正高的时候,撒切尔夫人抓住有利时机,宣布提前举行大选。大选日定在1983年6月9日,星期四。撒切尔夫人对别人解释她此举的动机时说,因为当时人们都在猜测要提前举行大选,报纸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相何时宣布举行大选的推测,选举热达到了顶点,国内人心浮动,如果大选日期长期定不下来,国际投资者就不敢到英国来投资,这种状况对英国的经济不利。再者,如果这种局面继续拖下去,政府工作人员就要利用办公时间去参与拉选票的活动,无休止的竞选活动会愈演愈烈,从而形成一种非常不健康、非常令人讨厌的局面。

然而,反对党却不这样。***工党领袖迈克尔?富特指责撒切尔夫人提前举行大选是想借此逃避对国内各种困难的责任。对此,撒切尔夫人反击道,如果她不提前宣布大选,富特又会指责她企图赖在相位子上不下来,不敢正视选民的抉择。

  虽然撒切尔夫人5月9日就宣布举行大选的决定,但保守党的竞选活动直到5月20日才开始,比工党和社会民主党一自由党联盟表竞选宣的时间晚了整整一个星期。尽管这样,保守党还是大获全胜,得了397席,其对手工党只得了209席,联盟得了21席,其中自由党17席,社会民主党6席。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得到了144席的压倒多数,超过了麦克米伦政府在1959年大选中取得的巨大胜利。撒切尔夫人继续为唐宁街10号的主人,并且成了本世纪英国第一个蝉联相的保守党人。

  这次大选之所以胜利,除了撒切尔夫人抓住了马岛战争胜利后的有利时机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保守党的劲敌工党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没有竞争实力,相比之下,选民宁愿选择保守党。工党与生俱来就存在着深刻的党内矛盾,党内斗争十分尖锐。有人曾说过这样的话,英国社会矛盾的展变化更多地是通过工党内部斗争体现出来的。在70年代以前,工党内部是右翼占主导地位,把持着领导权。从60年代中期开始,党内左翼崛起,逐渐居主导地位并于70年代末夺取了领导权。一批右翼工党议员无法忍耐左翼的统治,于是在1981年1月表宣,另立新社会民主党。工党严重分裂了。分裂后的工党仍然内争不已,左右两派依然存在,不过左翼具有更明显的优势。1983年通过的题为《英国的新希望》竞选宣是工党有史以来最左的纲领。宣不顾英国社会客观现实的变化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机械地坚持工党原来的目标和基本政策。宣保证,工党一旦执政,将使公共开支达到115亿英镑,并在5年内使失业人数减少到100万以下。宣还提出要使英国退出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单方面核裁军,尤其是允诺要重新实行国有化并加快步伐,赋予工会更多的权利。《泰晤士报》对这个宣评论道:“工党保证向人们提供天堂般的生活,但这种天堂生活要靠向人借贷才能实现,而借贷总是要偿还的。这个宣不但没有为英国带来新的希望,相反却是绝望。”像工党的这样极左的竞选宣只能是吓跑一大批选民。

  与工党相反,保守党在竞选宣里没有提出什么新许诺,只是保证将继续贯彻保守党政府过去4年中一直奉行的政策。《泰晤士报》称这个宣“是个谨慎的宣,它措词严谨,不采取极端措施来伤害任何人的利益,同时又用温和的语来维护本届政府的既定方针,强调保守党的基本原则。”

  在表这次大选的第一次竞选演说中,撒切尔夫人抓住关键问题,不回避矛盾。她知道反对党肯定要在失业问题上大做文章,拼命攻击她,于是她来个先制人:

  “现在让我们看看工党的功绩吧!能找到一届在执政时使失业人数减少了的工党政府吗?绝对不能!现任工党领袖在担任就业大臣时,仅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使失业人数增加了一倍,由61。8万人猛增到128。4万人。他那时没有找到法宝,现在也不会找到。历届工党政府都保证过要减少失业人数,可是到头来每一界工党政府都增加了失业人数。如果再有一个工党政府,况仍然如此。”

  在揭了工党的疮疤后,撒切尔夫人又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的政绩,列举了保守党政府在过去4年中的成就:把通货膨胀率降到5%以下,这是15年以来最低的通货膨胀率,而且还在继续下降;降低了利率;影响英国工业展的罢工明显减少;减少了对经理人员和工人的税收,而且对二者是一视同仁;大幅度削减了国民保险附加税,这一措施实际上等于退还给工业部门20亿英镑(附加税是原工党政府强加给职工的)。

开始,撒切尔夫人决心不在竞选中利用马岛战争的胜利为自己拉选票。然而后来它还是成了竞选运动的中心话题,并客观上帮了撒切尔夫人的忙。当竞选进行了两周的时候,工党副领袖丹尼斯,希利在伯明翰表即席讲话,其间指责撒切尔夫人“以杀人作为夸耀自己的资本”,还说:“她(指撒切尔夫人)把自己裹在英国国旗里,利用了我们的陆、海、空三军部队,为她谋取了私利,还侥幸地指望着逃避惩罚。”希利的讲话引起了政界大多数人的愤慨。就连社会民主党的副领袖、前工党议员大卫?欧文博士都说:“认为撒切尔夫人以福克兰群岛的伤亡为荣的说法是卑劣的、不择手段的政治攻击。”虽然希利在第二天宣布收回他的部分讲话,但是他的做法已经不仅给他个人而且给工党的整个竞选运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后来工党影子内阁教育大臣尼尔?金诺克再次在马岛战争问题上攻击撒切尔夫人,说她以英**人在马岛的流血来显示自己的勇敢。金诺克得到了与希利相同的结果。

  在这次大选中,工党始终未对保守党构成什么威胁,倒是社会民主党一自由党联盟曾一度使撒切尔夫人感到紧张。社会民主党的4位创始人都曾是工党的骨干,英国政坛知名人士,能量很大。洛伊?詹金斯曾担任过工党政府内政大臣、英国驻欧洲共同体常任代表等重要职务;大卫?欧文曾任外交大臣等职,他年轻有为,能善辩,对问题很有见地,被认为是个难得的政治人才;威廉?罗杰斯多次担任过重要大臣职务,颇得人们敬重;雪莉?威廉斯夫人多次出任大臣之职,是英国政界一位名人,妇女界受欢迎的领袖,在当时是名声仅次于撒切尔夫人的英国女政治家。这“四人帮”当时决定从工党分裂出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感到左翼领导的工党在政治上绝对没有前途,而右翼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夺回领导权;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在工党和保守党分别向左、右两极方向展的况下,必然会有大量的中间选民感到无所适从,另立中间性质的新党,正好填补这个政治空白。社民党一成立,就从工党内拉走了一支拥有8万名党员和27名下院议员的队伍,比当时自由党的力量还强,自由党当时只有11个席位。社民党成立后,很快采取了与自由党结成竞选联盟的策略,希望两党联盟能很快展成为英国政治舞台上的第三势力,把广大中间派选民吸引到联盟的旗帜下来,打破保、工两党轮流执政,垄断英国政坛的局面。联盟形成后,在多次议会补缺选举中战果辉煌,在民意测验中得分率也很高。联盟的作用是个未知数,虽然它在大选中战胜保守党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它有可能从保守党手中夺走相当一部分选民,因为中间选民在上次大选中多数都投了保守党的票。

  上述的危险确实是存在的。联盟的竞选宣完全是个模棱两可的东西,是介于左、右之间的混合物。联盟领导人的意图也正是为了吸引走中间道路的人。与保、工两党的竞选宣相比,联盟的宣唯一有新意的地方是明确承诺进行选举制度的改革,以比例代表制取代现行的简单多数制。然而,由于两党制和现行选举制度的作用,联盟虽然获得了25%的选票,仅比工党少2。2%,但却只得了23个席位,只占全部席位的3。5%,而原来联盟两党合起来有38个席位。更令人沮丧的是,社民党原有的27个议席只保住了6个,就连“四人帮”中的罗杰斯和威廉斯夫人这样有名望的人物也没有当选。这对新生的社会民主党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次大选对保守党来说是一次奇迹似的胜利。在此之前,人们不曾相信一个使失业人数猛增到300万以上的政府居然能再次获胜,更不用说取得压倒多数的胜利了。然而,撒切尔夫人就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她说服了人们服用了她开的这剂苦药。她让人们相信,良药苦口,但要想治病,就必须服用它,如果因为药苦而不服用或在疗程半途停下来,那将前功尽弃。她向人们保证,她的主张、她的直觉、她的勇气是正确的,事实上,大部分英国公众都赞同她的看法。她在最后一次竞选演说中说:

“请允许我向每一个公民说句话,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你们的政治信仰如何。当你们星期四去投票时,都不妨扪心自问:究竟哪一个党更能有效地捍卫我们的自由、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所热爱的、生我们养我们的祖国?英国已经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千万不能走回头路。”

  面对自己取得的胜利,撒切尔夫人先想到的是下一步的工作。当女儿卡罗尔向她表示祝贺,说“这是历史,它将永垂史册!”时,撒切尔夫人却说:“可是,当你在创造历史的时候,历史似乎不像历史。人们以为你将欢呼雀跃,欢庆胜利,可是你却始终要考虑自己下一步的工作。”

  大选后的第一个周末,撒切尔夫人就开始了她的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组织新内阁。这次,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内阁的人选了。她毫无顾忌地辞去了她所不喜欢的人,当其冲被辞去的人是外交大臣弗朗西斯?皮姆,原财政大臣杰弗里?豪取而代之。奈杰尔?劳森接替了豪的财政大臣职务。其余内阁成员也都进行了调整。

  在撒切尔夫人忙于重新组建内阁时,保守党的两个竞敌却忙于党内权力之争。在大选中败北迫使迈克尔?富特辞去工党领袖职务。最有实力竞争领袖职务的工党左派领托尼?本怎奈在大选中丢掉了议员席位,从而失去了竞选工党领袖的资格。于是,有实力争夺工党领袖宝座的人物只剩下三位,即影子内阁财政大臣彼得?肖尔,影子内阁内政大臣罗伊?哈特斯利,影子内阁教育大臣尼尔?金诺克。最后,属于左派的金诺克获胜。社会民主党的“四人帮”只剩下了两位,即罗伊,詹金斯和大卫?欧文。后来,詹金斯把党的领导权交给了欧文。

  第二届撒切尔内阁虽不能说是清一色的撒切尔派,但主要部门都是撒切尔夫人所信赖的人,可以说她完全控制了内阁。这为她推行她既定的治国方针创造了条件。在经济上,撒切尔夫人继续推行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这剂苦药在经过几年后终于见了成效,到8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像。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由70年代末的27%的上涨率降到4%左右。经济增长以3%的年率上升。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强,罢工次数大大减少。由于地方政府出售公房,拥有自己住房的家庭从1979年的54%增加到1987年的66%。私有化政策使选民中20%的人,即900万人拥有了股票,而1979年时持有股票的人只占选民的7%。就业机会也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较之1979年有了显著改善。财政收支状况也不错,国际收支况也是良好的,英镑危机没有生,而在60年代时,英镑危机是频繁出现的。

  与经济状况相适应,英国人的精神面貌与70年代相比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过去,人们谈论的是“英国病”,为英国的命运担忧,为英国的“不可逆转”的衰落而沮丧。可是在撒切尔夫人的治理下,许多英国人的悲观绪为之一扫。英国的地位由下降转而上升,由衰落转而复兴。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人们感到总的展趋势变了。英国在被达国家抛在后面后又重新赶了上来。

  撒切尔夫人对英国的改变是多方面的。在进行经济政策上的改革的同时,撒切尔夫人还对英国的福利制度改革做了大胆的尝试。英国是个典型的福利国家,英国的福利制度建立于战后第一届工党政府时期。1945年7月,英国举行战后第一次大选,保守党惨败,工党上台执政。工党把建立福利制度作为其民主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6年到1948年,工党政府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改革立法,如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住房法、国民救济法。1948年,英国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建成了一个福利国家。福利制度涉及全社会公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方面,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学、文化、住房、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就业服务等项目。用工党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这套福利制度使人们的生活有了基本保证,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给英国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拖了英国经济展的后腿,同时也养出了一大批懒汉。到了60年代,这套福利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各届政府都想对它进行改革,但只能是修修补补,无大的作为。

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个激进的保守主义者,是极力主张加强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感的。她不接受工党的关于福利国家的概念。在社会福利问题上,她赞成丘吉尔的主张。丘吉尔认为,一个社会应当有一把梯子和一个安全网,梯子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梯子下面的安全网是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撒切尔夫人认为,战后的工党政府拉起了安全网,但却抽掉了梯子。但她又深知在当时的英国,反对福利制度就要失去选民的支持。于是她申明并不是绝对反对建立福利制度,她所反对的是由国家把一切都包下来,事实证明由国家包揽一切的经济后果是严重的。她主张减少国家包揽的范围,鼓励企业、社团和个人更多承担社会保障的义务。

  早在第一任期内,撒切尔夫人就已指示政府的“中央政策研究小组”就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制定一项计划。该小组于1982年9月提交了一份报告,中心内容是把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支出转移到人民群众身上。根据这个计划,国家对高等教育和社会保障的支出要大量削减,免费的医疗制度要改为个人支付保险费的医疗保险制度。这是一个相当激进的改革计划。不巧在未正式公布之前,其主要内容就被人们知道了,引起了反对党和公众的强烈反对。保守党温和派对此也表示不满。当时正值保守党年会,希思公开表讲话,要求撒切尔夫人对这一计划表态。来自党内外的压力使撒切尔夫人看到这个计划难以实现,因此在保守党年会上没有正式提出这项改革计划。

  撒切尔夫人并未就此罢休。但在第二任期内,她根据舆论的反应改变了做法。她命令社会服务部对战后以来所实行的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作一次全面调查并提出建议。1985年6月,该部表了由3个分册构成的题为“社会保障之改革”的长篇报告,提出了社会保障各个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但重点是养老金问题。因为养老金的支出居全部社会保障开支之。1984-1985年度社会保障总支出为384亿,其中养老金支出就达154亿,占45%。而英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展,照这样下去,如果按不变价格计算,养老金支出在1993年将为179亿英镑,2003年为210亿英镑,2023年为357亿英镑。到2023年时,纳税者与养老金领取者的比例将由现在的2。3:1变为1。6:1,即一个半纳税人要养活一个养老金领取人。

  这个报告认为,问题还不止于此。工党政府1977年通过了养老金与收入逐步实行挂钩的制度,如果实行这个制度,养老金的支出额将加速增长,到2023年时就会比原来预计的多将近一倍,为665亿英镑。按照政府的估计,英国经济的展速度绝对跟不上养老金增长的速度。撒切尔夫人认为这种远远超过经济承担能力的巨额支出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将使英国经济展受到严重损害。所以,社会服务部的报告主张废除1977年的这项改革,恢复原来的国民基本养老金制。同时报告还对社会保障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均提出了具体改革建议,主要是删繁就简、归类合并,有的支出略增,有的支出略减,但社会保障的整体结构未变。这次调查后提出的建议,经议会通过后一一施行。其总的指导思想是控制支出的增长。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撒切尔夫人还在政治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文官制度上的改革。英国的文官体系是英国权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英国的军事、教育制度一起,被称为19世纪英国制度建设上的三大成就,长期以来使英国人颇引以自豪。在英国,当文官是最让人向往的职业,很多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在选择职业上第一志愿都是当文官。在英国有“经商不如从政”的说法。但是,从本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文官制度日益受到批评,历届政府也曾企图加以改进。英国的文官制有3个特点,即连续性、中立性和稳定性。在新旧政府交替时,涉及的只是100多名高级和低级大臣。而文官则是常任的,不与政党共进退,保持政治上的稳定性。英国政府所在地叫白厅,按常理,白厅的主人不而喻应当是相和其手下的大臣,全体文官都是为他们服务的,可是,战后以来,特别是60年代以后,却出现了“谁是白厅的真正主人”的争议,一些担任过大臣职务的人在卸任后列举种种事实,证明随着政府职能和作用的不断扩大,文官的权力,尤其是高级文官的权力也随之膨胀,甚至达到了使各部大臣感到大权旁落的程度。更为严重的是,文官制已展成为一个特殊的封闭性的系统,一个行政官员21岁考入文官系统后就终生留下来,沿着既定的阶梯往上爬。这些人又大多来自牛津、剑桥两所名牌大学。他们按部门和官阶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他们互通消息,为支持或阻挠某项政策的制定或执行而互相串连,在白厅内部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此外,随着政府管理的事越来越多,凡有利的事,各部文官就竞相插手,无利的事则部门之间互相推诿,部门间的联合磋商机构实际上是文官们互相扯皮的场所。再者,各部文官职责之一本来是监督本部范围财政拨款的使用况,可是文官们却弃本求末,不去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是竞相争取扩大本部的职权范围,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还有,英国文官战后以来一直执行两党一致的温和的中间路线和政策,他们习惯于因循守旧,不喜欢激烈的变革。一位高级文官曾说过:“当一位大臣提出一项新建议时,文官有责任回答3个问题:它是否可行?它是否公正?它是否要多费力,多费钱?一个好文官还不止于此,他还要提出积极建议,即使他的建议与大臣的意见相反。”所有这一切,使得文官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指责和非议。曾经在60年代担任过工党内阁大臣的克罗斯曼曾谈到,在他任期内,文官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阻挠他提出的一些改革计划的实现。另一位当过工党政府大臣、后来成了社会民主党创始人之一的雪莉?威廉斯夫人则认为,文官是一股最强大的消极势力,她在担任大臣时也在文官面前吃过亏。

在社会舆论和议会批评的压力下,从麦克米伦开始,无论是保守党政府还是工党政府都试图对文官制进行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都收效甚微。***自从撒切尔夫人上台以来,一些评论家认为,英国的文官们真正遇到了对头。撒切尔夫人一反保守党的传统,对文官们的一些不良作风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态度。她很早就对文官们的某些习惯很反感,她一当上相就同文官生了冲突。1979年10月,财政部文官告诉她,她的大也阔斧的削减公共开支的计刘行不通。撒切尔夫人大怒,她把财政部的五位大臣和五位高级文官召到她的办公室,不由分说,对他们大加训斥,坚决要求他们按照她的方针制定计划。结果,文官们照办了。过去,与文官生激烈冲突的往往都是工党政府大臣,在这回却是坚定的保守党人。撒切尔夫人对文官的看法与其他保守党人不同,她认为文官们同她的紧缩政策和削减政府职能的方针格格不入。

  在改革文官制度上,撒切尔夫人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撤销了文官部。她认为,各部的高级文官在参与决策上花的时间太多,而用在加强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上花的时间太少。为了加强相的权力,她在她的第二个任期内,将国内文官部撤销了,将该部的权力划归内阁人事处,由直接在她手下工作的内阁次官来管理文官事务。撒切尔夫人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大量裁减文官人数。1979年,在她初任相时,整个文官系统的人数为73。2万人,达到了战后以来的最高峰。在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口号下,她在她的第一任期内就将文官人数裁减了10%。在第二任期内,她继续有计划地进行裁员,使文官的人数逐年下降,到1986年时已减到59。4万人,比1979年减少了18%还多。在她的第三任期内,文官人数还在下降。

  为了提高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撒切尔夫人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加强对各部门某些具体活动项目的考核,以保证对各部的财政拨款使用况的监督。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文官小组,负责检查各部在一些重大项目上有无浪费现像。从1979到1983年,小组对155个项目进行了检查。这项措施平均每年为国家节约了3亿英镑。

  在第二任期内,撒切尔夫人在政治上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击工会势力。在60年代以前,英国的工会同政府的矛盾不太突出,在很多重大问题上,工会能够与政府相配合。虽然工会与工党有着亲缘关系,工会更支持工党政府,但对保守党政府也能采取合作的态度。到了60年代,随着英国经济问题日益严重,工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

  进入60年代后,已明显表现出,同西方主要国家相比,英国经济的展已经远远落在了后面。比如从1950-1964年,英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6%。而其他西方国家都在3。5%以上;人均年产值,从1950-1960年,英国只增加1。9%。而法、德、意等国的增长率都是4%到5%。人们普遍认为,英国经济展落后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设备陈旧、投资不足、竞争能力不强。而政界右翼人士和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工会权力过大、工资增长过快则是资方宁愿把资金投在国外而不愿投在国内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这是英国经济展落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60-70年代,工会的权力问题是英国国内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这期间,无论是保守党政府,还是工党政府,都试图削弱工会的权力,然而都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工会搞下了台。尤其是1978年底到1979年初,为了对抗卡拉汉工党政府的限制收入的政策,工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浪潮,其规模和激烈程度超过战后任何时期。罢工不但涉及工业部门,而且遍及铁路运输、政府机构、学校、医院、道路清洁部门。这就是英国人所说的“不满的冬天”。这次工潮不仅导致工党在大选中失败,从而换来了保守党的强硬人物撒切尔夫人的执政,而且也使工会在英国公众中的威信扫地,从而给撒切尔夫人整治工会提供了充分理由。此时,工会在英国公众的心目中已经成了一股邪恶的势力,是一个魔鬼。

工会中势力最大,也是最强硬的是全国矿工工会。***撒切尔夫人认为它是保守党最大、最顽固、最难对付的敌人。说实话,矿工工会在撒切尔夫人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帮了她的大忙,若不是它当初搞垮希思政府,她就不会成为保守党领袖,若不是它把工党政府推翻,她就当不了相。现在她要恩将仇报了。因为她以亲身经历感受到工会对她的威胁,她随时可能重蹈她的前任们的覆辙。然而在她的第一任期内,由于她的地位还不十分稳固,因此不敢急于摸这个老虎屁股。当1981年初矿工起罢工时,她很快就以屈服退让而换取事态的平息。但这件事却使她一直耿耿于怀。第二个任期刚一到,她就觉得教训矿工领袖们的时机已经到了,并且预感到与矿工工会的一场较量不可避免。

  1983年大选结束后的第一天早晨,撒切尔夫人就重新任命了一位能源大臣,并告诉他矿工工会的领袖可能要向政府提出挑战。不出她之所料,大选之后4个星期,被撒切尔夫人看成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全国矿工工会总书记阿瑟?斯卡吉尔就声称大选结果是“百年来英国所遇到的最大的灾难。”他还坚持认为,在这次大选中保守党得144席多数是不公正的,这次大选是不民主的。因此,撒切尔夫人早就做好了要同矿工工会进行一番较量的准备。1984年,撒切尔夫人命令关闭一批亏损的矿井,裁减工人。此举引了矿工的大罢工。这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激烈的一次罢工。然而,由于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没有向工会做丝毫的让步。政府一方面动员新闻机构,大造舆论,孤立工会,另一方面又调集了全国12万名警察对罢工进行镇压。而罢工领导人又不讲策略,急躁冒进,从而使罢工在撒切尔夫人的高压下失败了。矿工的这次失败比1926年的大罢工的失败还要惨重。这次罢工持续时间长达一年,从1984年3月开始,到1985年3月矿工在政府没有作任何让步的况下自动复工结束。期间死亡14人,有9808人被捕,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英镑。

  这次罢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准备不充分。工人对于失业的担心削弱了工人的斗争性和各工会之间的团结。各矿区没有采取一致的行动。有两个矿区,4万名矿工始终没有参加罢工。此外,罢工的矿工也没有争取到其他行业工人的有力支持。与煤炭业关系密切的电力、煤气、运输、钢铁等行业的工会不但没有支持煤矿工人,反而在英国工会的联合组织——职工大会的年会上表声明,谴责罢工。

  在处理这次罢工的过程中,撒切尔夫人充分显示了她的政治领导艺术。在罢工期间,英国钢铁公司的工人和铁路工人提出了增加工资的要求,撒切尔夫人为了避免他们同矿工联合起来,痛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同时,对那些不服从矿工工会的命令坚持上班的矿工给以坚决的支持。

  在罢工期间,1984年10月11日,当时保守党正在布莱顿开年会,在撒切尔夫人和其他保守党领导人下榻的大饭店里生了一起爆炸事件。爱尔兰共和军肯定是以相为目标的,因为爆炸地点与她的住处仅差几英尺。相虽幸免于难,但还是有5人被炸死,重伤多人。事后,撒切尔夫人将罢工事件与布莱顿炸弹事件相提并论,攻击罢工对社会造成了与恐怖事件同样的威胁。11月份,她在卡尔顿保守党俱乐部表讲话时说:“一边是国内恐怖组织和支持这些恐怖组织的国家,另一边是在我们制度内部活动的顽固的左派分子,他们密谋利用工会和地方政府的力量,践踏法律。”

  还在煤矿工人罢工期间,撒切尔夫人就对整个工会动了进攻。1984年,保守党占多数的议会通过了新的《工会法》,对罢工实行限制。该法案规定:未经工会全体会员投票赞成,工会不得动罢工,否则,罢工则为非法。罢工者不得在自己罢工地点以外的地方去设置第二纠察线;法院对罢工中生的纠纷有裁决权,对于不服从裁决的工会,法院有权惩罚,如没收工会的资产等。这样,不仅剥夺了工会领袖可以决定是否举行罢工的权力,而且还大大限制了罢工的威力,同时还使政府增加了对付工会的司法武器。新工会法的严厉程度远远超过了1968年12月威尔逊工党政府所提出而被工会否定了的《代替冲突》白皮书。在削弱工会的权力上,前几任相想做而没有能做到的事,撒切尔夫人做到了。

对工会恨之入骨的撒切尔夫人要置工会于死地而后快。1987年,撒切尔政府又提出了改革工会的新办法,规定如果未经工会会员投票,工会领导人就号召罢工,会员有权阻止或向法院提出控告;各工会全国执委会每5年改选一次,选举必须在中间人监督下以秘密投票方式进行;工会如在纠纷中拒绝执行法院的裁决,工会财务托管人应停止向工会拨付资金;法律不再保护一些工会规定的某个企业只能雇佣该工会会员的制度;罢工之后,工会不得驱逐未参加罢工的工人,或者处分工人。撒切尔夫人此举的目的主要在于进一步削弱各级工会领导人的权力,使他们在没有获得多数工会会员同意的况下不能随便宣布罢工。有些政府官员说,这是一个“把工会还给会员”的计划。工会和工党的领导人反对这个计划,但是社会上也有很多人赞成这种做法,因为过去罢工频繁,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有些罢工,如公交、水电、煤气等行业的罢工,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人们对罢工已感到厌烦。撒切尔夫人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和工人运动的低潮对工会的权力进行不断的剥夺。

  撒切尔夫人打击工会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图,这就是削弱工党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她上台伊始就宣称要在英国消灭社会主义。举着民主社会主义旗帜的英国工党,其主要力量来自于工会,它不仅依靠工会提供财政资助,而且在组织上也依赖工会。英国大多数工会都是工党的集体党员。撒切尔夫人想使工党彻底衰落下去,让自由党取而代之,从而使英国的政党政治朝美国的模式展。在1984年通过的工会法中规定:凡设置政治基金的工会,均需在1986年3月底以前举行会员秘密投票,决定本工会是否继续设置政治基金。工会政治基金是工会对工党提供财政资助的主要方式。撒切尔夫人此举是企图从根本上阻止工会设置政治基金,进而从法律上割断工会与工党的联系,从而达到既限制工会挥其政治作用,又从组织和财政上扼杀工党,使工党再也不能复兴的目的。按照这个法案,一个工会,一旦投票决定取消政治基金,那么它的政治基金就立即终止,继续资助工党和参加工党就算非法,如果工会与工党还保持原来的组织关系,则工会与工党都属违法。由于工会和工党都识破了撒切尔夫人的用意,双方联合起来,团结一致对敌,各工会最后投票的结果都赞成保留工会政治基金。撒切尔夫人的此举未达到目的。

  撒切尔夫人的第二任期的成绩是很辉煌的,因此她在英国的地位也更稳定,声望也更高。她不仅牢牢地控制着她的内阁,而且大大强化了唐宁街10号的小班子,依靠它来指挥政府各部,贯彻自己的意图。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她的独具特色的工作作风。曾任撒切尔夫人内阁大臣职务的一位保守党高级官员这样描写她的工作作风:“在内阁中,她第一个讲话,说明她打算做的事,政府的政策应当怎样。不同意者接着表意见。他们往往还没有说完就被她打断,有时她盛气凌人地简单地告诉他们说,他们的主张根本行不通。接着她就做总结。总结就是把她在会议开始时说的话重复一遍。内阁会议纪要就是相在内阁会议上所说的政府要做的事,这些纪要给出席过会议的内阁大臣们。”

  当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正处在鼎盛阶段的时候,她又一次抓住有利时机提前于1987年6月举行大选,结果又一次大获全胜。保守党在下院650个席位中得到376席,工党仅得229席,自由党一社会民主党联盟得22席,其他政党得23席。保守党赢得102席的绝对多数,虽然比1983年大选有所减少,但战绩仍是相当不错的。撒切尔夫人领导保守党实现了三连冠,她自己也创造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历任相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这时她的境况已今非昔比,她已不是第一任期时由于大砍公共开支而不受欢迎的人。现在她不仅得到英国强大的金融界和工商界的支持,而且还得到那些收入优厚的专职从业人员、中间阶层人士和收入较高的熟练工人的支持。保守党内没有人能向她的领袖地位提出挑战,主要反对党工党元气大伤,也不能对她形成威胁。她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