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撒切尔夫人传 > 第一篇 成长之路 第三章 牛津之梦

第三章 牛津之梦

  1943年,玛格丽特18岁。***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中,不过英国的处境已大为好转。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已经参战;在苏德战场上,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结束,德国已处于守势;英、美、苏大同盟正在形成,德黑兰会议即将召开,战争的结局已经明朗。

  这一年对玛格丽特的一生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这不仅是因为她升入了大学,跨入了人生旅途一个新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因为她迈进了牛津大学的门槛。牛津大学,多少青年学子向往的地方,它不仅是英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它以它优异的教学成就、良好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无数英国青年及世界青年,它更以它盛产政治家和英国相的殊荣使人们产生一种神秘感。牛津共出了29个英国相。玛格丽特?罗伯茨后来的成长道路,不能说和牛津没有关系。不过,有趣的是,1985年,牛津大学的教授投票反对授予她荣誉博士头衔。

  索默维尔学院突然来的录取电报通知玛格丽特于1943年9月29日以前到校报到,这使罗伯茨一家有点不知所措,因为玛格丽特只有不到3个星期的准备时间。而在此之前,上牛津大学对罗伯茨全家来说,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那时,他们只知道有牛津这么一所学府,但到这里来读书,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不现实的,简直是个梦想。可是现在,梦想突然变成了现实。今后究竟应该怎么办,罗伯茨一家,包括玛格丽特本人都有些茫然,但同时他们又焦虑不安地感到,玛格丽特应该作好充分准备。

  罗伯茨先生请芬金大街教堂的风琴师威尔弗雷德?艾伦教女儿学风琴,因为他觉着她在大学里可能用得上。他还为女儿安排了几次朗诵课,帮助她改掉乡下口音。他还利用在城里的一些关系,打听到那些家里有女孩在牛津大学读书的人的名字,以便让女儿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玛格丽特本人则对应该随身带些什么东西,她的衣服是否合适都心中无数。总之,她对这次出门感到紧张和不安。

  1943年10月的牛津与今日的牛津相比其繁华程度要相差甚远,但是同当时格兰瑟姆宁静的乡下生活相比仍有天壤之别,同罗伯茨一家已习惯的卫理公会社区的沉闷生活相比,相距就更远了。当时正是大战的中期,牛津大学的校园里仍弥漫着战争气息。大街上部队急行军的脚步声时时可以听见。学生们关心着战争的进程,无心欣赏沐浴在阳光里的校园建筑物,也很少去河边悠闲地散步。由于战争,许多应该上学的年轻人不是战死就是正在前线作战。很多学院暂时消失了,建筑物被军队或政府机关占用。为了战争,许多自然科学院系从事军工研究,实验室也被用来进行最重要的军工实验。牛津大学曾以研究青霉素、氮化芥子和碳氢化合物而著名。当时很多学生对上大学存在着矛盾心理,因为战争期间,一切都为战争服务,学习成了次要的任务。

  然而,这种状况并没有动摇玛格丽特上牛津大学的决心。这也是父亲的宿愿。玛格丽特曾对人说:“我的父亲确实想在我的身上实现他的抱负。”玛格丽特拥有的一切,包括做人的准则和宏伟的抱负,都是父亲传授的。不过,他却没有给女儿提供独立生活的机会。在上大学以前,玛格丽特唯一的一次离开家门就是去过一趟伦敦。她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观看了白金汉宫门前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这次旅行实属难得,直到1978年她任保守党领袖3年后还念念不忘:“我当时非常激动和兴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星期。”

  在牛津大学里,像玛格丽特这样社会背景的学生并非她一个,很多女生同样出生在与外界隔绝的乡下,她们在当地领取奖学金读完文法学校以前,也从未出过远门。因此,极度思念家乡的并不只是玛格丽特一个人。在索默维尔学院,她住在彭斯宿舍大楼第一层,这是该院条件较差的宿舍楼之一,与外界隔绝,这里的房间既是卧室又是起居室。玛格丽特常常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思念家乡。

在第一个学期里,卡农?古里奇牧师在一个周末看望女儿玛格丽特?古德里奇时,同女儿一起买了些烧饼带到了玛格丽特,罗伯茨的房间,在她的炉火上烤热作早点。他们俩现,罗伯茨小姐看上去很忧伤。不过,这只是刚进大学时的况,不久她就恢复了正常。虽然古德里奇小姐比罗伯茨小姐年龄大一些,但在凯斯蒂文中学6年级时,她俩常在一起上课,在实验室的同一张桌子上解剖角鲨和兔子。因此,她们彼此比较了解。当其他女生不理睬罗伯茨小姐时,古德里奇小姐总是显得宽宏大量,友好地对待这位同名的同学。后来,俩人也一直保持密切联系,虽然俩人无论是过去还是后来很少有共同之处。古德里奇小姐与玛格丽特?撒切尔一直保持着联系,这样的人还真不多。

  当时,索默维尔学院的学生自然地分成了3类,他们之间的差别很大,最能反映这种差别的就是在学生食堂中的座位排列。院长的桌子在最前面,紧挨着的3排桌子坐的都是外国学生。战争期间,在这里学习的外国学生很多。最后面的3张桌子是公学毕业的学生,他们一般都比较自负,是些贵族子弟和富家子弟。坐在中间3排桌子旁的是来自文法学校的学生,他们都领取奖学金,并且出身中产阶级,有良好的道德观,但这些人口音却五花八门,从约克郡口音到萨默塞特口音都有。玛格丽特被分到中间的桌子,按理说她适合于同这些学生呆在一起,但她再次显示出她不能很快适应环境的性格。她总显得拘谨,不能像其他女孩子那样与人随便相处,无拘无束地交谈。她常常表现出一本正经,常因幼稚和心直口快而受到别人的讥笑。不管对谁,她都直率地说自己在来牛津之前曾上过演讲课。她讲起话来,虽然能够明确地抓住理论问题,但由于实践不够,尚不能有力阐述这种理论,使人感到有些夸大、不切实际。

  她在谈话中总爱提到自己的父亲,但不是当杂货店老板的父亲,而是当市长的父亲。她爱说父亲如何如何,他认为应该如何如何看,告诉她应该如何如何做,他喜欢看什么书等等。她的这种做法,使她成了那些喜欢挑剔别人毛病的学生取笑的对像。一开始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直到有一次她被奚落得满脸通红,她才明白是自己愚弄了自己,但为时已晚。

  与其他系相比,化学系的同学之间一般关系比较密切,因为有化学实验,同学们在一起呆的机会多、时间长。然而,玛格丽特仍然很孤单,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其他人有玩有笑,而她却不这样。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她几乎没有结交什么朋友。她的同学都感到,她只和那些能帮助她实现自己理想的人交朋友.因为同她关系密切的人都是卫理公会的教徒,与她交往最多的都是保守党的伙伴。她对政治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常常毫不掩饰地谈自己打算取得什么地位,实现什么崇高目标。在那些了解她的人看来,她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因此对她的高谈阔论一笑置之。

  然而,索默维尔学院却是培育政治家的摇篮,有浓厚的政治气氛。玛格丽特在学期间,院长是珍妮特?沃恩夫人。她是研究骨骼构造、血液病和辐射病的著名专家,她还以持左派政治观点而著称。玛格丽特的主要指导教师多萝西,霍奇金教授也是一位杰出的妇女,她是结晶学专家,194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一年后又获英国国家功勋勋章,她也持左派政治观点。索默维尔学院由于具有独特的传统、不墨守成规,所以总是能吸引那些政治人物。这个学院培育的政治家有甘地夫人,曾任英国教育大臣的萨默斯基尔博士和英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雪莉?威廉斯夫人。40年代初,该学院的政治风气特别左,这同当时欧洲的形势展是相适应的。所以,“玛格丽特进入牛津大学时已经是一位坚定不移的保守党人”,这使她周围的人都感到吃惊,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沃恩院长曾说过,学院里持有如此强烈政治观点的人只有玛格丽特一个人,4年的大学生活一点也没有动摇她的政治信仰。

正因为这样,她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牛津大学的保守党俱乐部,并且积极工作。她在俱乐部所做的工作几乎同她在化学实验室里所做的工作一样多。在牛津,培育政治家的最重要场所要算是牛津大学联合会,在英国历史上,好几位相都曾是这个联合会的会员,如格莱斯顿、阿斯奎斯、索尔兹伯里、麦克米伦、威尔逊、希思。但玛格丽特在牛津读书时,该组织不准妇女参加。她别无选择,只好参加了向她开放的唯一组织——牛津大学保守党俱乐部。对很多成员来说,参加该俱乐部只是他们的额外兴趣而已,他们只满足于能同该俱乐部来自四面八方的成员融洽相处,而且他们对其他俱乐部和团体也同样感兴趣。可是,玛格丽特却对该俱乐部着了迷,她在俱乐部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她的任何同学都多。在学校里,除了参加合唱团外,她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政治活动和化学课上了。

  在大学里,玛格丽特过着相当认真、严肃的生活,与她的很多同学大不相同。学校每晚11点关大门,很多学生在校外闲逛到晚11点以后,他们不得不爬墙进入学院。玛格丽特总是很守规矩。她从来没有因为压下一大堆作业而不知所措。她虽然为保守党俱乐部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决不影响功课。为了坚持完成论文,她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钟,而早上又照常在6点半到7点钟起床,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她要听讲座,在实验室做实验,听指导教师的课……她虽然睡眠如此之少,但从不显得无精打采。牛津大学的课程繁重,实验活动多。有趣的是,牛津大学有劳动锻炼,不过这是对学业不好的学生的一种惩罚,大学生们都担心考试不及格而被迫下去劳动锻炼。但对玛格丽特来说,这种威胁是不存在的。许多人对这位漂亮但不引人注目的姑娘的印像是:勤奋好学,效率高,做起实验来井井有条;但在学习化学上不是很出色。

  那时,绝大多数学生除学习之外都为战争做些工作。玛格丽特的工作是在一家地方部队的食堂为军人分咖啡和饼干。在大学第2年的暑假中,她在格兰瑟姆男子中心学校教了6周课,教授化学、数学和普通科学。她用赚来的钱为自己买了一辆自行车。这是属于她的第一辆自行车,也是她的第一件较值钱的“私人家产”。

  在大学3年级时,玛格丽特在学院外住了一段时间。她同另两名女同学波林?科恩和佩吉?拉帕姆一起住在里士满路12号公寓里。她们3人相处得很好,每周在一起吃3次早餐。但是她们之间的感并不深。波林是一个积极的**人,她和玛格丽特在政治信仰上针锋相对。在大学的第4年,玛格丽特还是住在校外,这次是同两名研究生住在一起,她们是玛丽?林森和玛丽?福斯,住址是里士满路拐角处的沃尔顿街18号。这里的生活比以前要欢快得多,玛格丽特也觉得更受益。福斯小姐的父亲是开肉店的,所以,尽管当时肉还是配给的,但福斯小姐的父亲常常从特威克南送肉来,她们并不缺肉吃。玛格丽特还有一个收获是,她现林森小姐的身材与她相近,因此她可以借穿林森的晚礼服参加舞会。

  玛格丽特同大多数女同学的关系都不太密切。与她交往较多的有3个女同学,她们是玛丽?奥斯本、琼?萨瑟斯特和玛格丽特?古德里奇,其中的两人是卫理公会教徒。她更愿意同男性在一起,后来也是如此。她愿意交往的男同学都是保守党俱乐部成员,她同这些男同学的友谊大部分是基于政治观点上有共同之处,而且也仅限于此。不过,她在牛津确实有过一段初恋。在大学第二年暑假中,她相当真挚地爱上了一位伯爵的儿子。此人当时是保守党在牛津的一颗明星,后来成了保守党的一位杰出人物。玛格丽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常常过分热地谈起他,然而她没有意识到,她这样做引起了学院其他女生的讥笑。这些女同学越来越感到,玛格丽特是想攀高枝。她们认为如果她真的抓住了一位贵族,就会更加目空一切了。可是,玛格丽特没有使自己成为贵族夫人。在她见到他的母亲后不久,两人的关系就告吹了。

这次打击使玛格丽特痛苦地意识到,她自己的家庭出身不能同很多与她要好的同学相比。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对幸福的追求。有一次她大胆地把一位男朋友带回格兰瑟姆去见她的父母。玛格丽特是很少邀请朋友到自己家中作客的,即使对那些同学兼同乡,在假期时,她喜欢跑到她们家去探望,而不愿在自己家中招待她们。这个男友对她的家庭的生活境况并不反感,这使她很欣慰。不过,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没有展下去。

  到这时,玛格丽特家的境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她19岁那年,父母在北帕雷德商店对面的爱德华住宅区买了一幢相当大的房子。她们家第一次有了花园,而且是房前房后各有一个花园,房后的还是相当大的。她们家还破天荒地第一次享用上了现代化的自来水设备。

  玛格丽特的爱插曲一幕刚完又接一幕。卫理公会教堂的一位小伙子一度迷上了她,并向她求婚。小伙子送给她一株石竹花,玛格丽特很感激,痴地设法不让它凋谢。在圣诞节假期,她在去科比。格伦教区的牧师住处参加玛格丽特?古德里奇的21岁生日晚会时,怀里还紧抱着那株石竹花。她向人请教不使石竹花凋谢的办法,古德里奇夫人建议不妨用阿司匹林试试,于是她果真这样做了,但无济于事,当她第二天早上离去时,这株花已经枯萎了。这真不是个好兆头。

  玛格丽特和她的男朋友之间的关系都是很正统、很纯洁的。在当时的牛津大学,像她这样的女生在结婚前生两性关系是不可想像的。那些坐在食堂中间位置的学生们的道德观念极强,她们决不会违背中产阶级的家庭教育,更不会背叛教会的教导。

  玛格丽特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即使大学生活也没有动摇她的信仰。她既不受同学中的无神论倾向的影响,也不受他们的左派思想的影响。她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始终坚定不移,也从未向父亲的严格的道德观念提出过挑战。她有一种强烈的,甚至是傲慢的自信,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且从不羞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她从不像有些同学那样放荡、轻浮,也从不谈论无聊的事,在背后搬弄是非,她总是非常严肃、一本正经。她常常给人一种印像,即她不喜欢那些生活散漫的同学的生活方式。同她在中学时的况几乎一样,人们在谈话时往往感到她的在场是大煞风景。

  玛格丽特的牛津大学的生活并不显得怎样辉煌,她的同学们都未想到她会成为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不过她已形成了她的基本价值观和政治观点,更加热心于政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