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地产狂人任志强 > 第七章 “口水战”不停

第七章 “口水战”不停

  在网络上搜索与“任志强”有关的信息,百分之八十的信息都是关于任志强的种种言论以及他与其他人的争论。1998年任志强开始首次发言,但却是从近几年开始,任志强才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口水战”之中。从房价之争到与广州市长“拼政治”,从拐点论之争到捐款门,从政府到底该不该“救市”到谁是“猪坚强”,任志强的言论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与其他人的争论则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第一节 “横插一刀” 房价之争升级

  2003年房价开始有所上扬;到了2005年,房价开始一路飙升;2006年房价则继续攀爬的动作。我们可以说“涨!不停地涨!”是那几年房地产价格的主要表现。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买房压力,房地产业也因此被评为“新三座大山”之一。

  从2003年开始,政府不断推出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的政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也不断提出各自的观点,大多数人都抨击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联手推高房价、房地产开发商存在暴利,但这一切都只是“税收侏儒”的抨击。

  2007年春节前后,任志强、时寒冰、潘石屹三人在网上爆发的“pk”,吸引了数百万民众的目光。“pk”的焦点则是:到底是谁在忽悠房价?

  2007年2月8日,潘石屹在其博客上发表一篇《年前再谈房价》的文章,文章里提到了七点影响中国房价走势的因素,其中有五点是房价继续坚挺下去的因素。比如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近几年房屋供应量的相对减少、房地产行业门槛提高、大多数中国人购买房子为投资。唯一一点利于房价下跌的因素——“北京市对外宣布未来将推出一千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一千万平方米的限价商品房”——还围绕在“外地人可不可以购买限价商品房?如何购买?限价商品房如何再交易?发什么样的房产证?”这一系列的不可知中。

  正因为这样的一篇文章,引发了潘石屹与《上海证券报》时寒冰的一场“口水战”。

  2007年2月15日,时寒冰在《上海证券报》发表《潘石屹竟然如此忽悠房价》一文,说潘石屹用“土地出让面积”和“销售面积”的数据玩了一个“障眼法”,是用“障眼法”、“移花接木”等手段大玩数字游戏来忽悠房价。

  当天的晚饭时间,潘石屹的博客就更新了,想必是气得吃不下饭了。潘石屹在博客里指出“政府出让土地时都是按照建筑面积出让的,而不是按照土地的占地面积出让”;他还强调自己的的数据是真实的公开的,并提供了相关数据资料的网址;最后,他还指出时寒冰文章中的误读部分,希望该报“能尽快地更正这一错误,以免你们的报道在社会中造成概念的混乱和不良影响”。

  2月16日,时寒冰、潘石屹又分别在《上海证券报》和博客里针对焦点问题——“土地面积”和 “规划建筑面积”及其数据发表文章进行了阐述。双方都拿出了自己掌握和搜集的数据,以数字对数字,文中不乏风趣幽默,也令看客大快。

  2月17日(大年三十),时寒冰在博客上撰文,除了继续在数据上辩论外,也增加了如“开发商囤积土地”、“房地产企业刻意隐瞒的利润”的指责。

  2月18日(春节)深夜,时寒冰更是写下了近万字的《三致潘石屹先生:我帮您揭下“画皮”》一文。在文章中,时寒冰摘录和引用大量的文字、数据资料,继续指责房地产商。

  2月24日,时寒冰在自己博客上写下《把愤怒写在脸上:呼吁一年不买房》的文章。

  在时寒冰和潘石屹交锋多日后,终于引来了房地产大鳄任志强出来助拳了!

  2月26日,任志强在博客上登出《我替小潘说两句》的文章。任志强和潘石屹作为房地产界的黑白双煞,看到小潘被时寒冰和《上海证券报》讨伐,任志强站出来助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任志强这篇博文与其说是为小潘说两句话,倒不如说是训斥时寒冰这个“外行人”无知更准确。

  在潘石屹和时寒冰争论初始,大家还可以做出温文尔雅状,互相拱着手,只是暗下里说些挖苦讽刺的话。但从任志强这篇博客开始,大家就开始互相撕起面纱,这便使得这次争辩便具有了浓重的火药味。

  在任志强的这篇博文里,任志强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翔实的数据、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依据来训斥时寒冰,并坦言“《上海证券报》编造新闻扭曲事实,时寒冰误导民众!!”

  “时先生用‘2005年七部委新政调查组报告指出,北京市开发商手里掌握着的土地够用十年’这一新闻事实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来证明土地的供给是充分的。但时先生并不知道真实的情况,其实时先生可以知道新闻媒体并不都在报道事实的真相,尤其是《上海证券报》就经常编造新闻和扭曲事实。”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任志强竟在文章中把矛头指向群众公然宣称一年不买房根本没用,“以为一年不买房就可以让房地产行业全垮了,也是一种无知。”

  “时先生提出的一年不买房不是什么新创举,而是在步他人的后尘。以为一年不买房就可以让房地产行业全垮了,也是一种无知。认为一年不买房的民众并没有付出太多(不知道这个太多是多少)更是一种无知与逻辑错误。如果事实真如时先生所说的一年不买房可以让房地产行业垮了,那么第二年没有了房地产开发又到哪里去买房呢?当良知被无知所替代了时,时先生的愤怒所表达出的只是更多的无知和更多的逻辑错误了。”

  任志强在文章中指出时寒冰是“无知而形成的愤怒”,该文章遂将争论再推上高峰。

  “我想媒体最重要的还是要告诉民众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写者编造的梦幻,更不是用梦幻来制造莫须有的愤怒,并且还要用这种画出来的愤怒污染我们的美好天空,更不要污染中国美好的未来。”

  2月27日,针对任志强的《我替小潘说两句》,时寒冰及时回应,以一篇《潘石屹和任志强在怕什么——非市场化因素扭曲了房价》展开了同任志强的争论。

  在该文章中,时寒冰也表现出对任志强的异常愤怒之情:

  “任志强先生对一位持不同意见者表现得竟如泼妇骂街一般。”

  “任志强先生,看看你在信中的污秽激愤之语,可是在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吗?”

  “一些不良开发商是麻烦的制造者、和谐社会的掘墓人。房价经过这么多年来的持续暴涨,培养了一个又一个亿万富翁,一些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沿着民众血泪暴富起来的开发商,对民众没有感恩之心,对国家没有感恩之心,千方百计地拉拢、腐蚀政府官员,通过各种手段偷税、逃税,成为目前中国最缺乏良知、最冷血、最堕落和最腐败的一个群体。诸如任志强这样的开发商更是屡屡以激烈的言辞刺激公众敏感的神经,制造的麻烦举不胜举。”

  ……

  时寒冰,流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急躁。

  一向喜欢与人争辩的任志强当然无法忍受时寒冰的“辱骂”之语,2007年2月28日,任志强发表《请时先生对民众认个错》一文,以更加犀利的言语反驳时寒冰。

  “我之所以敢说你的数字错了,正是因为知道你可以打电话印证我的数据是对的,是比你更官方的。在数据的对与错上,请不要再厚着脸皮不肯向民众承认错误了。”

  “曾副总理已经用增加供给来说明了市场中存在的供不应求的关系,我也不认为还有再与时先生争论的必要了。对非市场化因素造成的价格扭曲负责任的并不应该是市场中的经营主体,而应是制定游戏规则的政府。”

  任志强有点没耐性了,他以曾副总理的话作为自己的依据驳斥时寒冰,并指出已经没有与时先生争论的必要。

  从2月15日到2月28日,这场争论已经近半个月的时间了。争论因潘石屹的文章而起,又因任志强的加入而愈演愈烈。3月1日,潘石屹实在不愿在看到任志强与时寒冰针锋相对的情景,于是他发表《探求真理不是起哄打群架》,希望平息争论。

  然而,时寒冰并不是一个沉默的人,更不是一个甘拜下风的人,于是,他很快回应潘石屹的文章,以一篇《辩论就以这种方式结束吗?》表达了自己的愤慨,文中写到“潘石屹先生,您和任志强两人合起来打我一人,这还不算打群架吗?”

  而针对任志强《请时先生对民众认个错》一文,时寒冰于3月1日发表文章《任志强先生篡改了副总理讲话》,文中语句更是字字含针,句句含刀。

  “2月28日,中国地产界著名理论家、深受民众爱戴的任志强先生,撰写了一篇《请时先生对民众认个错》的博文,看得人哭笑不得。任志强先生,人不能忽悠到这个地步啊!”

  “任志强先生诸如此类的言辞,遍布各大媒体和各大网络,这些话既与中央精神相背离,也漠视民生疾苦。正是这些冷血和冰冷的言辞,让民众深为寒心,也让中央领导深为寒心,不得不出面要求开发商们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任志强先生公开篡改曾培炎副总理讲话,通过移花接木为他所用,反过来扣大帽子给我,试图逼我于绝境,任志强先生真不亏是堂堂局级干部,政治素质够硬朗的,做开发商实在是大材小用了!《南方周末》报道任志强先生时候直接用《“地产总理”任志强》的题目,以总理称之,可见对其卓尔不群的才能的认可。屈才了,任总理!”

  这场争论,在任志强与时寒冰之间,越加显得火药味十足。

  3月2日,任志强发表文章《疯狂的逻辑(上)、(下)》,直指时寒冰所写文章逻辑荒谬谎言重重,并指出“准备不再与已经失去了理性的时先生对话了,和这种丧失了良知与理智的人又还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和研究的呢!”

  “当一个人钻进牛角尖之后,语言和逻辑就会变得不可理喻了,以至于让自己都被自己的谎言所蒙蔽了,于是不得不用更多的谎言来陶醉自己。时先生大约就已进入了这种自我欺骗的境地,自以为是个替百姓和民生暴怒的英雄,却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将最初的探讨供不应求是导致房价上涨的原因变成了声讨中国的房地产业。”

  “要忏悔的也许是因为无知而挑起这场争论的时先生;要忏悔的正是没弄懂数字又偏偏要用数字来做论据的时先生;要忏悔的恰恰是在数字的错误游戏中未能蒙骗民众、把戏被揭穿后又不肯认错的时先生;要忏悔的实在是被愤怒打乱了自己阵脚、最后不得不打击一大片并变得疯狂而失去了逻辑与文字的严谨性的时先生……”

  “写完这篇博客之后,我准备不再与已经失去了理性的时先生对话了。文章的发展过程已经可以明显的看出时先生已经脱离了以理服人的轨道,已经离现实社会越走越远,只能局限于自己愤怒的包围中了。而和这种丧失了良知与理智的人又还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和研究的呢!”

  然而,时寒冰依旧不甘示弱,3月3日,他发表文章《致任志强先生:揭开供不应求骗局兼答》,指明任志强潘石屹所说的“供不应求”是个大骗局。

  “任志强先生和潘石屹先生都再三强调,供不应求是推动房价上涨的决定性力量,不愿意面对供不应求其实可以人为制造出来这一事实。许多开发商声称房地产无暴利,但是,既然无暴利,为何不通过公开成本来自证清白?公开成本,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地方政府都是极力反对的。人们或有理由怀疑这是他们怕公开成本把暴利的尾巴裸露出来,无法再编织美丽谎言。”

  在文章结尾,时寒冰在对任志强的一番“恭维”之后写出一句似是对任志强无限关怀的“您连续忙了这么多天,的确该休息一下了”。

  “任志强先生,我其实非常喜爱您的作品,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人的思路;它好像一轮圆月,让辩论不再枯燥;它又像一个路标,让迷路者即使找不到回家的路也不会孤单。可是,您连续忙了这么多天,的确该休息一下了。洗洗睡吧,任总。”

  本已决定不再继续这场争论的任志强看到时寒冰的文章后,于3月6日又举起大旗,发表文章《小肚鸡肠》,直指时寒冰文章是“没有基础前提的评论”。

  “没有基础前提的评论,我只能认为是小肚鸡肠了。”

  我小肚鸡肠吗?时寒冰当然不承认任志强这一说法。3月8日,时寒冰发表《两会的一个细节把开发商吓出冷汗——兼回任志强的》一文。

  当天,任志强又发表博文《别冤枉了时先生》,在文中任志强表明了有些冤枉时寒冰的观点。

  “我写了篇博客《小肚鸡肠》,本来是针对一些网上的博客的解释。……谁知却被加了个‘时寒冰’的虚拟对象,并列入了与时寒冰的乱战之中,也招来了一些网民的臭骂。真是有些冤枉了时先生。”

  至此,此次因潘石屹而引发、因任志强而升级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了。截至2007年3月12日,此次争论引发的网上论战已引发百余位博客的参与与回应,相关网友评论超过2000余条。

  至此,潘石屹、任志强和时寒冰引发的争论已经扩大为购房者阶层和开发商阶层之争,扩大为探求中国楼市和谐发展之道之争。

  §§§第二节 与广州市市长“拼政治”

  在2007年3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的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广州市长张广宁强调,住房问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张广宁推出了抑制广州房价快速增长的七大措施:增加土地供应、允许单位自建房、盘活存量土地、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审批速度、打击哄抬房价、及时发布信息。

  其实,中国社会调查所2006年曾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哈尔滨、福州等地,向1000名民众就房屋调控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当时就有75%的被访者认为房地产问题已变成政治问题。

  而新华网在2007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进行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网民认为,高房价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不少网民认为,房价过高与官商勾结有关,部分政府官员、开发商、无良心学者捆绑成为利益共同体,从房地产立项、审批、竞标、建设、预售等环节都能抓出腐败分子。

  现在,在民间舆论热议住房问题已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之后,终于有党政官员公开认可这一说法,并且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广州市的市长。因此,这一公开表态意义重大,表明了政府解决好住房问题的坚定决心,对全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表率作用。

  其实,张广宁的这个说法从老百姓的角度上去看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政府高度重视房价问题,老百姓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可是对做为北京华远集团总裁的任志强来说,这可就不能是件简单的事儿了。

  原因就在于,任志强是开发商而不是老百姓。张广宁的做法深深触动了地产商等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担心张广宁的做法被更多的官员效法,导致房市垄断被打破,房价下跌,让老百姓得了好处。因而,张广宁的话注定要引起地产商的攻击的。

  谁来带头攻击张广宁?山东大汗的任志强早已因为说话说得太经典让人们对他耳熟能详了,这次反攻的主力当然非他莫属。于是,刚刚从旅游胜地迪拜回国,任志强便马不停蹄地发表了一篇名《住房是谁的政治?》的博客文章,对张广宁采取的七项措施及之前中央的两次调控政策提出质疑,也让人们再次领略了他的学者风范。

  在博文中,任志强首先引用了教科书中对“政治”这个词的解释,后又从广义和狭义分别对“政治”的内涵进行阐释,试图从概念解释层面来证明张广宁认为“住房是政治”的观点是错误的。

  “教科书上对政治的解释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从广义而言,在国家的执政管理之中什么都是政治。……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住房问题是政治的说法呢?难道在住房问题提到政治的高度时,会有哪些政府该管的问题被排除于政治之外吗?

  从狭义上看,不同的经济背景之下的政府取向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政治主张与目标也是在变化的。……政府所执行的是各政党竞争之后的主张,而非政府自行决定什么是政治。”

  在概念上证明张广宁的观点是错误之后,任志强又通过引经据典,分析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住房的问题来,告诉大家“中国历史上住房问题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福利分配制,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从来没有被放在过“政治问题”的高度中成为政府执政中的重要目标。”任志强还告诉我们,“真正改善居民住房状况并让生活质量提高的是住房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处改革。”

  “住房本应在98年房改之前是政府应作为重点的‘政治’,但实质却从未像其他重点工作一样放在‘政治’的高度来认识。住房制度改革之后,从制度上已将住房分为了市场化供给的住房与非市场化供给的住房两类(23号文件和18号文件),那么就不应再将两类不同的住房供给与需求混在一起统称为‘政治’问题,这恰恰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住房从未被放在过“政治问题”的高度,让人们居住状况改善的是市场化,在“政治”与“市场”的对比中,在抑与扬的描述中,任志强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

  “‘先生产、后生活’的‘政治’将中国的住房问题仍摆在了所有经济发展的后面。”

  “整个文化大革命中则‘阶级斗争为纲’是政治……让中国人民再一次进入了房荒的困境之中,并且不得不从80年开始进行房改的制度试点。”

  “尽管自80年之后住宅投资在逐年的增长,实物分配的比例也在逐年加大,却仍用计划限制着居民的选择权和用实物保障限制着居民的收入。充其量仅仅解决的是‘房荒’的问题。那么如何评价住房是个‘政治’问题呢?”

  “真正改善居民住房状况并让生活质量提高的是住房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化改革。……不管是否有人试图否认98年房改政策的成功,但却不能不承认改革带来的人均居住面积快速增长的现实,也由此而证明的是坚持住房市场化供给应是最大的‘政治’。”

  随后,任志强分别以“如果要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和“如果坚持将住房列为‘政治’问题”两个假设句引出两段文字进行分析,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提高生活质量与财富存在方式的住房是市场的事,不是政府的事。政府只要建立了合理的市场经济制度就可以解决供给的问题。消费则不是政府要限制的,而是由需求方自由选择的。政府无权也不应该在财富的消费与选择中进行行政性干预。”

  任志强不想再随意被别人挂上“媚富”、“人民公敌”的罪名,于是在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时,他单独分析了“低收入家庭居住权利”这一特殊。“但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权利则不是市场中的事,而是政府应优先和必须保障的责任。或者说国家保障居住权利才是最大的政治,政府应将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视为政治,而不是住房是政治。”

  与此同时,任志强还告诉我们,保障性的居住权利不是完整的财产权利,不管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还是政府给以免除土地出让金交纳等优惠的经济适用住房,都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准出制度的限制,不是自由选择和可以自由处置的财富,也并不具备商品房的物权性质。因此,他说,“不加分析的将‘住房’统称为‘政治’问题则是政府思路的混乱、财产权利的混乱和市场经济与保障体系的混乱,这必然会造成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的混乱,造成保障与消费之间的混乱。”

  “居住权利的保障不是用政府的权利对市场化商品进行财富的分配,不是要给低收入家庭分配商品房财富,而是根据政府的财力和经济的基础提供有限制性条件的居住保障。”

  “有地方住与有可支配的财产权利是两回事,社会中许多的评论却常常将两者混在一起,造成概念与逻辑的混乱。当政府的官员将这两者混为一谈并统称为‘政治’问题时则只能造成市场中的动荡,消费观念和价值选择中的扭曲,也会对政府的市场干预预期产生扭曲,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在博文结尾处,任志强告诉我们,“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创造财富而试图在市场化中平分市场化创造的财富则是危险的。如果一项‘政治’性很突出的政策不能促进市场创造最大财富,那么就一定不会有社会的进步。扣除政府的社会保障性责任之外,那么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才是政府应放到工作首位的最大政治。”

  通篇的引经据典、层层深入,这使得看任志强这篇文章的人们能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就是现在的学者好像官员、官员又好像商人,而作为商人的任志强看起来则更像是个学者。

  任志强自己曾说过:“我们当丫环的都是政府说了算!”,而他的这篇文章的发表是不是其中也隐藏了对行业现实的无奈情绪呢?

  同以往任志强的众多言论一样,他的这篇博文又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解放日报刊载文章说,任先生的论断可谓继承了“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然而,这一理论曾造就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试问,对一个非理性、不公正的市场,难道还要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吗?如果某种财富分配的格局是畸形和不公平的,那么,以公众之名进行调整、重建,有何不可呢?作为商人,最大的担心莫过于自己不能获得最大化的财富,当住房成为政治问题,现有的市场化财富分配格局会不会因此而打乱?这应该是任先生心中最大的隐衷了。

  一网友在博客中写到:“不否认任志强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否则他也当不了他们那个系统的优秀共产党员。但是,任志强对房地产行为到底与‘政治’有何关系的分析判断,显然是论点错误、论据不足、论证乏力。由此可见,任志强的政治头脑并不是象我们所期望的那么清醒!”

  时寒冰在《住房是谁的政治? 任志强和张广宁谁懂政治》中写到:“住房是谁的政治?我来回答:住房是全体国民的政治,绝不是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政治!”

  《地产show》感言:政治到底是什么?难道已经不再是民心了吗?

  §§§第三节 拐点论之争

  2007年终岁末,就在“全民大战中石油”的刀光剑影中,中国楼市悄然迎来拐点,此起彼伏的“拐点说”到底是实景还是幻象?

  综合2007年下旬的公开报道可以看出,自2007年11月中旬开始,广州楼市便刮起楼盘打折促销风,买房送一成首期、送60年物业费、再买房额外9.8折、现房最高优惠每套13万元……开发商“慷慨”的程度着实令人吃惊。

  此前一直位居全国房价榜首的深圳也没顶住压力,不少一手房在以明降或暗降的方式调低售价,有楼盘的降价幅度据传已超过三成;二手房也同样,一些中介机构称报价跟上半年相比跌了一至两成。

  “我承认楼市拐点确实已经出现了。”在2007年12月13日北京某新闻发布会上,万科董事长王石语出惊人。

  有谁会想到,王石的一句话让整个房地产市场从此“动摇”,让一路坚挺的房价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

  然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拐点论”,任志强是持反对意见的。2007年12月在郑州召开的“中部企业领袖年会”上,任志强强调了这样的观点。

  任志强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看到了深圳、广州等地都出现了房价下降的现象,也听到了诸如“拐点”的说法。这一切,使他不得不承认政府的从紧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了。

  然而,理性又倔强的任志强始终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没有什么大问题。可所有人都知道,房价下降的现象必定说明有问题存在,那问题在哪里呢?任志强也承认有问题,但他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出在市场之外,是和房地产没什么关系的一些行业。他还指出,从短期看都是市场之外的一些因素在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走向。

  任志强相信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因素还在,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的下滑,供不应求的大格局也没有改变。不过,他提醒各个企业要采取灵活的政策去寻找机会,如果经济过热,企业得防止过冷,因为一定会有人泼冷水。

  倔强的任志强还本着“乱世出英雄”的思想,他说:“我们不认为大起大落不是机会,其实发财都在大起大落上。如果都一个劲往上升,你在3000点买的股票,是赚不到钱的,可是如果有大落的话,落到2000点,你再买股票,可能就赚大钱了。”

  大量的阅读量使得任志强总是能适时地引用名人语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郑州的年会发言上,他还通过引用莫里哀的名言:“大多数人是死于治疗而不是死于疾病”来支撑自己关于救治市场经济的论点。任志强指出,“如果用计划经济的药去治市场经济的病,通常是不太见效的。冬天里种夏天的花可能它开不了,但是冬天要是种梅花可能开得更好。”

  基于此,任志强提醒企业要有思想准备,要在经济和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有积极应对的办法。只是,任志强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惯性思维显得有些担忧。“如果有大量的银行贷款去支撑,人们就不想用资本市场,如果没有贷款支撑,你可能就要用资本市场。”

  在年会报告的最后,任志强指出,“最终要完全靠市场经济,才能让这个市场活起来,靠行政命令,这个市场肯定就得死。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要继续改革向前走,还是要倒退往后走。”

  2008年1月14日,在2007-2008年度reico报告会上,任志强再次表示,个别楼盘降价打折并不代表着整个楼市出现拐点,也不代表北京的房价会下降。

  同时,任志强还对房地产业近期出现的“拐点论”进行了驳斥,他声色并貌地向人们讲解着他的楼市“非拐点论”。“汽车年年下降,你能说就不卖汽车了吗?过圣诞节哪个商场不搞促销。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说局部一个楼盘的降价会有影响,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增长的涨幅变成负数,涨幅下降是确定的,交易量的下降也是确定的,但是如果说涨幅是负增长,目前还没有看到这种情况。”

  在任志强表明这一观点之后,以他为代表的“非拐点学派”也开始“据理力争”。于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拐点”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充斥在所有关于房地产的讨论中。从政府官员到房地产业内人士再到普通百姓,关于楼市“拐点”的争执与猜测从未停止过。而整个中国楼市也陷入了以王石为代表的拐点论和以任志强为代表的非拐点论的讨论中。

  “楼市拐点已经显现”、“还不能称之为拐点”、“2008年是楼市拐点”、“楼市拐点仍然遥遥无期”、“不会出现拐点”……

  2008年,北京楼市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充满了太多的猜测、争议和不确定性。

  2008年1月17日,潘石屹在其博客中表示,土地价格在2007年疯狂了差不多10个月时间,土地楼面价比旁边在售的房价还高,这种疯狂的现象会很快过去。

  2008年1月23日,易宪容发表言论表示,国内房价将开始全面理性回归,震荡已开始。

  2008年1月27日,率先抛出“拐点说”的万科董事长王石在作客新浪网时再次语出惊人,他表示,自己所理解的“拐点”是指房价的理性回归。同时,他建议没有最后“定型”的人在40岁之前还是租房为好,即便是要结婚成家的年轻人也是先租房为好。

  中国地产老大此番言语一出,即震惊了舆论以及整个地产界。此日包括万科自身在内的几乎所有地产股应声而下,股价急跌。

  2008年2月27日,万科北京项目中粮假日风景爆出最低9.1折大幅优惠。抛出楼市“拐点”论之后,王石终于以实际行动响应了他的说法,同时把楼市“拐点”论推向巅峰。

  2008年3月,各楼盘打折优惠仍在持续中,且陆续有新楼盘加入,打折幅度也越来越具诱惑力。

  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房价“拐点论”又引起争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特别是2008年1、2月份,部分城市的房价开始悄然回落。尤其是深圳等一些城市的降幅数字在一些民众和学者的眼中具有了“标志性”意义。

  然而房价的这一系列降价行为都无法改变任志强的“非拐点论”论点。2008年4月1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房地产对话会上,任志强再次坦言:“要死肯定是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

  任志强认为目前楼市的走向呈曲线分布,很难说哪里是拐点。“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拐点是呈三角形的,要么直线向下,要么直线向上,而没有用一个曲线来说拐点的。”

  基于这种认识,任志强认为房地产业远没到所谓的“拐点”,“如果说2007年楼市有拐点的话,有的也只是“政策拐点”。

  对于房价的波动,任志强认为,媒体和公众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局部房价跌了,就以为整体房价都跌了。

  任志强认为房地产业是一个不可移动的产业,存在很大的地区差。“某些地区房价下跌,可能由于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或者短期内政府政策导向造成,但这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

  在任志强的眼里,房价指数只是判断产业走向众多指数中的一个,其他如土地量、供应量、竣工量、生产等因素也要予以综合考虑。“现在我们只看到部分地区交易量和房价这两个指标略有下降,但其他指标都是继续上升的。”

  “看不出拐点,因此没有必要讨论拐点的问题。”任志强如是说。

  §§§第四节 任志强评捐款门

  “5·12”四川汶川地震过后,中国几乎所有商界名流以及其他各界名流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全程“人道”“监督”和“捐款”“对标”,地产界尤其是王石、潘石屹、任志强等“名商”,因捐款“太少”,或者不时之言,而一同遭遇了广大网民少有的、群体的、激烈的“人道”质疑和“严刑”“拷问”。

  2008年5月12日,在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200万元之后,王石表示,“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并规定“普通员工限捐10元,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顿时,网民的质疑、不满、嘲讽、谩骂遍布各大网络论坛,王石在焦点房地产网的博客点击量也扶摇直上。迫于舆论压力,王石在灾区对公司“捐款门”事件公开道歉,万科公司也随即提出捐助1亿重建灾区资金的方案。然而部分网民对王石的补救行为并不“买账”,而“捐款门”事件对王石个人以及万科的负面影响也变得难以预料……

  大灾来临之时,社会公众对地产界质疑的声音仅次于王石的,应该就是潘石屹。虽然潘石屹也和万科捐差不多数的款,但一惯喜欢高调的他得益于政治头脑还算灵光,言多但还没有像王石那样“走音跑调”,他并不为过的、小小的一点“秀迹”并没有让公众产生烦感。可是,偏偏是潘石屹在大震之前到处高喊上市之后“钱多得不得了”,所以总有记性好的人把此事拿出来和潘石屹理论,把潘石屹也定义成“铁公鸡”。

  当王石因“捐款门事件”而成为大地震中全国舆论和公众唾骂的“坏人”时,偏偏“不是什么好人”的潘石屹这个时候站出来帮腔说:王石做了该做的一切,不应道歉。网友们对潘石屹为王石辩护这一行为骂声一片,有些言词相当过激。甚至有网友这样激烈地评论:潘石屹,你看看你那张嘴脸吧!别再为同类辩解了!还爱心呢!

  2008年5月13日,当新浪房产连线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时,他曾经表示,不仅代表个人,表示对受灾地区与群众的同情与慰问,同时华远集团也将组织公司与员工募捐,为重建新区分担忧难献上一份爱心。

  我们多次百度了有关的关键词后,只看到如下一则信息:

  “自2008年5月12日四川等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截至2008年5月19日,华远集团共向地震灾区捐款1484719.7元,其中包含华远集团各企业员工个人捐款474719.7元。

  目前,华远集团的捐款活动还在持续中,华远集团和华远人将继续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积极为灾区人民捐款,以实际行动抗震救灾。”

  而其他关于关华远捐款的准确消息和金额的信息,则搜索不到……

  这种现象,似乎意味着在王石和潘石屹陷入“捐款门”事件时,任志强在“默默无闻”。这似乎与“任大炮”一贯的风格不同,网民们对此有些疑惑了。

  当王石、潘石屹在地震捐款事件中“赚”足了眼球时,任志强老人家一身憋足了耐性,武功绝伦,如同柳下惠“女子裹于怀中”而坐怀不乱,几乎还一直蛰伏于斯,不大站出来说话,房地产江湖的“话场”,也似乎顿时冷了一半。

  不过,任志强的作风是始终不变的,他是不甘“寂寞”的。

  说曹操曹操就到。煮沸了的王石毕竟也有冷下来的时候,任志强选择在这个时候扬鞭出鞘,可谓是名利双收,用心良苦,恰逢其时。一者,捐款热潮已过,公众对捐款数额的高低兴趣似乎已经不大。任志强再谈款数,可免王石花大价钱修补先前“过失”之虞。除此之外,任志强还有望收获稀疏掌声,撑起个仿佛博得最后话语权胜利的光鲜场气,让先前的“捐款数额论”者夹起尾巴,像个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落荒而逃,任志强觉着高兴,房地产江湖觉着爽。

  2008年6月4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二十多天后,憋得不行的任志强在博客上面写了一篇名为“纳税与捐款”的文章。这篇被网友称作“良家少女脱裤论”的文章,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得任志强的曝光度立马狂升至地产江湖几大天王之首。

  在博文中,任志强将捐款与纳税作以比较,明确提出捐赠不应以数额的多少为标准,并且还指出爱是无法用金钱的数量衡量的。

  “如果纳税应给以表彰,那么社会公益的捐赠是否也应给以表彰呢?如果纳税并不是以数量多少为表彰的唯一标准,那么对捐赠是否也不应以数额的多少为标准呢?”

  “一分钱、一块钱与更多的钱的意义是相同的,钱的多少是能力的表现而并非爱的程度的体现。爱是无法用金钱的数量衡量的,就像依法纳税的诚信与义务并不是靠税的额度大小来衡量的一样。”

  针对这次“5.12”汶川大地震,任志强还特意讨论了灾难时期捐赠的特殊性,不过他认为更多的捐助则是常态中的奉献,而这种常状的捐赠是无法用灾难时的捐助所代替的和表明的。“因此更不能仅从灾难时的捐赠数额来评价捐赠者的道德之心,对穷者是如此,对富者也是同样。”

  任志强对媒体一向都是很不满的,在这篇博文中,他又发泄了他对媒体的不满,指责是媒体与舆论扼杀了所有的“雷锋”。

  “媒体的宣传似乎将捐赠的数量当成了标准,也许这个数量的多少会吸引更多的眼球关注。于是媒体与舆论扼杀了所有的‘雷锋’,似乎捐赠人如果不向社会公布自己的数额(并且这个数额在攀比着拔高)那么就等于他没有捐赠。而那些甘心做无名英雄的中国人的美德与良心在媒体与舆论的攻击中被撕得粉碎了。这种并不想了解真相的手机短信与谣言甚至让中国的商务部长都不得不公开的声明和道歉,也让爱心与捐赠变了味道。”

  在任志强的眼里,捐款与纳税一样,捐款人没有必要公布捐款数额,更没有必要进行宣传和攀比。而对捐款的表彰也应该对爱给以表彰,对奉献精神给以表彰,而并非对数额给以表彰。任志强认为如果社会对捐款数额进行表彰,会让人们与社会记住的不是数额而是爱的奉献。

  “攀比的结果让许多的捐助成为了广告,成为了出名和显示财富的效应,而这些自我标榜式的东西本就是与善心、善事和奉献爱心毫不相干的东西,也是被爱的真谛所反对的附加物。”

  “就像纳税一样,纳税人并没有要求公告自己的纳税额,不管纳税多少都是一种义务。大多数捐款人(不仅是大灾面前)也都没有要求公布自己的捐款额(尤其是那些在各种场合悄悄的将钱放入捐款箱的人们)。”

  “国有企业的捐款更不应大张旗鼓的宣传与比拼,这虽然是企业法人财产,但并非企业管理者的财产,更没有最终的巨额捐赠权。”

  任志强认为爱的奉献是不需要解释的,如同处女并不需要脱下裤子去向社会证明。在任志强的眼里,逼迫捐助人公布自己的捐助行为,如同“一个良家少女被他人描述为不是处女时,除了脱下裤子是无法像大众证明自己的清白的,而这种证明自己清白的做法则是被社会所不接受的,或者说是被社会的一种强奸。”

  对于任志强这一良家少女“脱裤论”,有网友这样评论:

  任总的“处女脱裤论”,自有他的道理,事关节事,处女焉能随便轻易脱裤?任总意识到这一层,实在堪称阅人无数,世事洞明,值得大加称道。但是,任总将处女之脱裤与捐款是否应该公布款额完全相类比,则实在有些牵强附会了。最起码的一点,对于公众熟知的明星级大腕或者企业,公众对其捐款额的求知欲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公众明星人物或者企业,出则前呼后拥,万众瞩目,风光无限,拜名气所赐,个人或者企业收益大大的,公众只要不是出于恶意和利用非法手段获悉所谓的“隐私”,欲知捐款数额,完全可以理解。而况,捐款善举,人皆乐道,既然任大董事长如此坚信只要有爱无论捐款数额多少,公布一下,又无损其爱心的存在,又有何妨呢?

  可见,问题往往并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透彻。冯氏有篇文章,题目仿佛是《汤唯:干干净净地脱》,有些企业之所以不大敢把裤子脱了,是不是有些担心自家的身子没有修炼到汤唯的份上?

  还有一网友的反对言辞更是激烈: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身在“皇城”之下的“地主”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是国务院的思想,共产主义的思想连到达他这里的距离都够不着?还是他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达到他个人的目的?或者是他拒绝接受真正的共产主义思想?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任志强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他的素质却远远达不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或者说正因为他先富裕了后思想退步了!

  不过也有网友认同任志强的基本观点。一网友写到,“这次地震后社会的那份狂燥,令人心寒。相信不少企业家都会产生被慈善绑架的感觉,而绑架者借助现代媒体宣传的力量,肆无忌惮,谩骂攻击,极尽造谣诋毁的能事,充份反映了我们大部分国民的公民素质低下,令人可悲。”

  冷静下来,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几个未顺应时势者会遭遇中国式“捐款门”舆论“烧烤”?其原因,大概又有以下几个:

  1、灾民和灾区确实急需用钱。

  2、你是财富人物,所以普通公众的“捐款”目光自然要向你聚焦。

  3、因为你的财富光环过于炫耀,外界普通人并不知道你的真实“苦处”、“投资计划”以及“事实真相”。

  网络“传言”虽然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的,但如果你不及时避谣或处理,它就有可能很快成为真实的,而且其蔓延的速度会出奇地快。当它由网络传到地面时,到时你连堵都来不及。

  4、这次灾区援救是中国现代最顶尖的“富豪”与最底层的死难“灾民”的第一次两极贴身对话。

  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经济市场化后的第一场最强烈的地震,是中国正在崛起的第一代企业家第一次面临的最大的公共突发事件。四川汶川地震与1976年唐山地震在经济发展时期上是不同的,1976年唐山地震时,中国还没有市场化,还没有“巨富”企业和“巨富”人物。中国企业家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极有可能对其企业未来商业公信力造成巨大的和长期的影响。

  5、这场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的最大一场天灾

  这场地震,不同于08年初的南方雪灾以及以往任何一次天灾。今年春节期间的南方雪灾与这次地震相比,前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坏等损失,都远远小于这次地震,两者不可同日而喻。

  6、这次地震援助已经发展成为全民运动,万民瞩目

  这次地震后,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政要外,以最高规格的敬重哀悼普通遇难者,全国的几乎所有媒体都集中到了这里。这些天,“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变得很小”等口号每天都能在电视上听到。现在捐款不仅在国内全民中展开,而且在国际上也广泛展开。随着捐款的几近人人化,一旦哪位“巨富”的企业家和哪家“巨富”的企业被公众在心理上或舆论上划到了“为富不仁”行列,待地震救援结束后,将会越来越被动。严重者,甚至会就此被海一样的舆论所吞噬。

  7、中国人的普遍心理是:“逝者为大”

  中国人对逝者的心态是与西方人的观念不同的。在中国人心目中,是“逝者为大”,谁不尊敬“逝者”,谁就会受到群体的挞伐;在西方人心目中,则是逝者为宁。

  8、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现代中国仍有不少人在内心深处有“仇富”甚至“劫富济贫”心态

  因此,虽然从道理上来说,捐款与否或捐款多少,都应当是自愿的,他人不应当评论什么。但由于中国人习惯思维使然,对于那些捐款数额与捐赠者个人总资产比例太过于小的、或者捐赠者的“人道”速度反应太过于迟钝的企业家及其领导的企业,仍然会被划到“为富不仁”行列。

  §§§第五节 谁是猪坚强

  10个月蛰伏冬眠让中国的楼市一片哀鸿遍野之声。价也降了,地也退了,而这个寒冬好像还没有回暖的迹象——中国经济进入“最困难的一年”,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让中国地产面临变局。

  2008年7月6日,在由阳光100发起的“中国房地产(无锡)高峰论坛”(大会的主题是“新的时代,新的起点”)上,万通冯仑、华远任志强、soho中国潘石屹、阳光100易小迪等知名地产大腕就中国地产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开始集体向政府呼吁,为表达希望松动政策的意愿。

  在这次论坛上,以任志强为代表的乐观派和以经济学家赵晓为代表的悲观派相互交错,而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尽管是一场房地产论坛,但是最终在四川大地震中出名的“猪坚强”倒成了焦点,先是冯仑在演讲中认为,任志强属于“猪坚强”,而后潘石屹也表示,任志强和冯仑等都属于“猪坚强”。

  汶川地震中一头猪被埋36天后奇迹存活。这头猪在地震的危难之中靠吃木炭、喝雨水而坚持了36天,顽强的活了下来,虽然是大大的瘦身了却健康的活着。因此这头猪被人们冠以“朱坚强”之美名。地产大腕太湖论剑时,都把自比为“猪”。这样自比是一种无奈?是反抗?还是哀求?

  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任志强发言了,还是本着他永远不变的风格,永远不变的立场,以及永远不变的语气。

  任志强首先举了一个老母猪和猪崽的例子来说明房地产市场:“猪肉价格出现过暴涨,每人都在想猪肉九个月就可以催肥,猪肉价格的变化九个月以后就会出现,但市场表明,上九个月以后肉价没有下降,也就是说,猪肉实际的生产周期不是九个月。我们没有想母猪生小猪,我们查了一下历史,发现猪肉的变化一般是三到五年的周期,由于我们没有大量的农场和工业化的养殖方式,都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养殖方式,所以过去的三年周期变成了五年周期,而且现在农民不养猪了,都进城了,所以猪肉价格再一次发生变化需要五年的时间。”

  紧接着,在举例之后,任志强发表了关于房地产发展周期的看法:“房地产也是具有这样的个性,生产弹性非常小,但是价格弹性非常大,今年楼市出现了一些降价的情况,降价有不同的性质,有的是我们应该降价;有的是产品竞争不如别人,通过降价和别人竞争;也有是由于现金流的问题等等,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是价格略有下降的楼盘。可能在一天之内迅速销售完了,如果五天销售完说明现金流好,如果一个月销售完是否也说明现金流没有问题,就说明价格的弹性对市场的钢性需求来说是作用巨大的。如果皮鞋发生价格变动的时候,短期内新的皮鞋就出来了,生产周期很短,不断原料还是生产技术,但是土地和房子不一样,一个人怀孕要九个月才能生孩子,但是三年四年才能盖房子,所以过去都是穷人富人都进市场,去年才有了两个出口,而这个出口还没有开始发挥出口的作用,就是生产环境还没有到产出产品的时候,市场就开始急了,政府也开始急了,所以采取了一些特殊的不合理的政策,比如抑制需求和投资,造成了今天的结果。”

  任志强比较晦涩地表达了房地产的发展有一个周期,可政府却着急地采取了一些特殊的不合理的政策,抑制需求和投资。

  接下来是潘石屹的发言。潘石屹曾把在资金压力下的房地产市场划分了三个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断裂。

  发言时,潘石屹觉得他自己的这个比喻太抽象,别人不容易听懂。于是他就借用任志强老母猪的比喻,说房地产商就是老母猪,如果到了塑性变形阶段,就是任总说的连老母猪都死了,市场上房子的供应量就会很长时间无法恢复。

  随后,潘石屹还释义了任志强猪的比喻:“我刚才听任志强讲,我觉得这个比喻太抽象了,大家听不懂。任志强的意思就说再过一百天如果老母猪还活着,开发商都活着,如果一百天以后,老母猪都死了,就不是九个月小猪崽能长大了,就是三五年的时间;同理引证开发商。”

  同时,潘石屹还向银行呼吁:“另外银行要理智,不要死抠什么第二套房子不贷款了,有风险的不要贷,没有风险的你就贷,你也要赚钱。还有消费者要理性,尤其是网民们要理性,不要一会儿是粉丝,一会儿就是暴民了。”

  冯仑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论坛上,冯主席称,半年多以来,我一直在想一件事,人和猪不同的是人会思考,但是人如果思考了很长时间,很多专家一起思考,包括数学家、经济学家,最后确实不如猪,因为猪都不会把世界搞那么乱。

  冯仑在上台发言时还讲了许多比喻。其中一个比喻是说在资金紧张的压力下,房地产商都不想走,开始跑。冯仑认为在目前的市场反应当中,所有的开发商企业扮演的角色难免是以下这三种跑的姿态:

  一个是范跑跑,危机来了,风险来了,本能趋使下逃生——跑。像中小型承受风险能力弱的开发商,容易当“范跑跑”;

  第二个是巍然不跑,就是谭千秋,在地震中保护别人,这是我们的大型国企和政府。冯仑认为大型国企和政府没有办法跑,他们要保护这个市场,而社会要为他们歌颂;

  第三个跑的是“猪坚强”,坚持36天,自己从300斤瘦到了100斤,吃草喝露水也要坚持,坚持到解放军来。如任志强。

  分析了这三种跑的姿态后,冯仑指出,他希望社会尊重范跑跑的权利,同时对范跑跑加以道德提升,也就是要尊重范跑跑表达自己权利的自由。这也是冯仑在呼吁社会尊重小地产商,“小地产商跑是为了生存权,不能责怪他,也不能说他不对,连话都不让他讲,所以范跑跑也有权利捍卫自己说的权利。”

  对于政府,冯仑认为政府一定要像谭千秋一样,巍然不动,保护市场经济,保护房地产城市化、保护一个未来的中国发展的趋势。虽然政府负担很重,但还是一定要保护房地产商。

  此外,冯仑呼吁各位房地产商要找到自己的生存办法,要回归理性。冯仑指出,现在猪坚强仍然是一个生命的迹象,而且是有可能变得未来重新回到猪市的奇迹。

  冯仑的发言精彩绝伦,只是潘石屹从未见过有关“猪坚强”的短信,并不知道“猪坚强”是怎么一回事,也没听懂“猪坚强”是姓朱的人还是一头猪,在全场的一片笑声中,潘石屹显出了莫名其妙的表情。任志强看到潘石屹迷惑的表情,便将这个有趣的短信发到了潘石屹的手机上。

  《猪坚强答记者问》:

  问:你被困36天后获救,你觉得你幸运吗?

  答:幸运个屁!猪肉涨价了,我却瘦成这样了。

  问:你喜欢博物馆给你取的名字吗?

  答:不喜欢,很多网友都是倒过来念的。

  问:你打算到报告团去做演讲吗?

  答:猪栏塌的时候,我已经哭一回啦,我不想天天做报告天天哭,现在猪肉贵着呢,我还得响应政府号召,早日恢复生产,把膘长回来!

  问:如果给你一个愿望,你希望是什么?

  答:我希望以后的“生命探测仪”没有种族歧视!

  在明白了“猪坚强”的含义后,潘石屹就将这个短信当众朗诵了一遍,并把“猪坚强”当作了开发商的代言人:“猪坚强在等解放军;开发商也在等,等银行资金,这是他们的口粮。”

  针对冯仑将任志强比作是“猪坚强”的说法,潘石屹则认为将任志强比作“猪坚强”很恰当;同时,潘石屹还指出,冯仑与任志强都属于“猪坚强”,而他自己则比“猪坚强”更坚强。

  为什么开发商愿意将自己比作是“猪坚强”呢?潘石屹认为,面对市场变化和波动的时候要按很多科学说法回归理性,但是回归理性可以标价到200斤,也可以100斤,总之要自我去适应环境,“要像猪坚强一样适应外部环境活下来,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私下里,潘石屹跟任志强调侃道:我说任总,你干脆改名叫任坚强得了,也就改了你名字的一个字。

  任志强并没有顺着这个侃调下去,他表现出了很不满意的神色,说道:说这几天总是开会,把我累坏了,手指甲上都出现竖条了,据报纸上说,这是身体不好的表现!

  地产大腕在“无锡论剑”抛出的“猪坚强”言论,备受关注。重庆房地产资深媒体人士柴伟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在谈到“猪坚强”言论时,他脱口而出这样的话语,“学习任志强,做个猪坚强”。

  柴伟同时指出:“为什么猪能挺30多天,主要原因还是这头猪肉多,耐饿。如果换成一头病猪、瘟猪,莫说30天,3天都不一定能熬过去。换做房商,还是看看自己的基本面,如果负债率低、产品质量过硬、资金链轻松的话,挺挺也无妨。反之,还是学习学习‘范跑跑’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任志强表示,“现在房地产市场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确有歧视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出现。”

  但任志强并不认为地产商在准备过冬,他认为地产商不是等待救援,而是应该给市场“治病”。任志强说,“住房政策有问题。现在70%是通过非市场化解决问题,政府规定必须盖什么样的房子。歧视房产行业的政策的确存在。”

  这正应了任志强在无锡论剑中强调的:“政策和市场混在一起时,通常会出台一些不合理政策。应该把政府强加给市场的事情剥离开,恢复市场卖方买方决定价格的时期。”

  但在被记者问到有关“猪坚强”的言论时,任志强表示:“‘猪坚强’言论和我没有关系,我不作回应。我们三位(任志强、潘石屹、冯仑)事先针对此观点没有沟通,这种‘呼吁’不是我们的预谋。”

  在自己的博客中,任志强也表露了上述观点,他认为“潘石屹断章取义,开发商误成猪坚强”。

  然而,尽管任志强一再强调“猪坚强”的言论与他无关,这种言论出现的地方,总会标有任志强的名字。

  §§§第六节 政府该不该“救市”

  2008年6月15日,国务院召开了工作会议,国务院分管领导在布置金融安全工作的部分中,提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稳定房地产价格的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也曾明确指出:“既要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又要防止过快下跌。”

  在中央表示要稳定楼市和相关措施出台的同时,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开始曲线“救市”:

  2008年6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了对当地房地产业的十条扶持措施,包括对购房减免契税、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地方财政直接给予购房补贴等多方面内容。

  2008年6月25日,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在通知中提到,2008年度职工本人和单位住房公积金、补充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维持2007年度水平不变。

  2008年6月26日,沈阳市施行了新的“普通住宅”界定标准,将“普通住宅”界定标准上调,使得沈阳大部分商品房进入减税行列。此举,业界理解为刺激房市需求的一个信号。

  几乎与沈阳市同一时间,石家庄市也上调“普通住宅”界定标准,将大部分商品房进入减税行列。

  2008年7月9日,深圳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发布了《2008年上半年深圳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分析报告》。这一报告提出了减免交易环节税收、适度放松货币政策的“救市”建议。同时也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现行相关金融政策做一些调整,特别是结合近期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适度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鼓励生产、投资及消费。报告还建议地方政府重视土地供应效率以扩大供应。

  2008年7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批准一总额3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以帮助数十万无力支付月供的购房者保留房产,应对严重的房地产萧条。

  美国参议院推出救市计划,我国各地政府的救市举措,深圳国土资源公布的报告呼吁“救市”。房市该不该救?能不能救?一时间,争议四起。

  一位被称为“深圳房地产界的资深人士”尹香武先生认为,对深圳房地产业“救市”是有根据的,一是房地产本来就是个金钱游戏,也是个金融信号,它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放任深圳楼市目前的发展有导致深圳“房灾”的危险。

  在2008年6月28日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2008届年会上,著名经济学者赵晓曾表示,房地产市场现在缺乏信心,现在需要政府出来帮助资金链紧张的房地产企业,如果房地产市场崩盘,那一定是中国经济的悲剧。

  赵晓这一观点招致了资深评论家谭浩俊的强烈反对,他认为“赵晓救市建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馊主意”。谭浩俊认为,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并不象赵晓所担心的那样,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那些已经出现资金链紧张的房地产企业,原本就是依靠‘空手套白狼’的手段生存的,原本就是依靠欺骗消费者生存的,原本就不该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是早晚的事,那么,凭什么政府应当去救他们呢?把他们救活后,让他们继续‘空手套白狼’、欺骗消费者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易宪容也认为,房地产不可救、不需救、不能救。这些人为什么叫嚣“救市”?因为房地产将失去暴利的时代,将成为民生的市场。房地产市场应该向生产能使绝大多数居民有能力购买的舒适住房方面发展。

  合富辉煌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扶伟聪对当下有人呼应要政府“救市”的做法表示反对,他认为要政府干涉楼市是一厢情愿,用行政手段来干预楼市很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经济学家、评论家均对政府“救市”发表了看法,作为房地产巨头的任志强对此有着怎样的看法呢?

  2008年9月15日,任志强发表博文《谁的损失最大?》。在文章中,任志强首先分析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救市”行为的原因,“这些国家的政府认为当住房的价格大幅下降时,影响着所有持有住房财产的家庭的财富效应下降,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支出,尤其会引发尚未还清贷款的家庭有可能失去住房并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进一步恶化本国的经济。”

  随后,任志强分析了我国房价波动都会对哪些群体产生影响。他认为房价波动首先影响的是中国城镇的绝大多数家庭的财产价格,而不是仅影响开发商;其次影响的是国家或城市拥有的国有土地价格,土地的出让价格标志着地区政府或人民拥有的土地财富;其三影响的是劳动就业;其四影响的是银行等金融系统;其五大约才是开发商损失;合并起来影响的则是中国的经济。如果经济坐上了滑梯,那么人民的收入减少了,财政的收入减少了,国家的收入减少了,又会让那些试图从房价下跌中获取到好处的人占到什么便宜呢。

  所以任志强认为大量的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救市”政策的原因是,“他们首先是在救自己,因为没有了开发商这个群体将土地转化为房屋产品、转入为消费的流通,那么政府就无法实现土地的收益,无法实现基础设施的投入等城市建设与改造的公共支出。”

  同时,任志强也指出,“房地产业并不需要威胁政府,美国如此、英国如此、日本韩国如此,但政府都会勇敢的站出来保护房地产市场,保护民众的财富,保护国家的利益。”

  2008年9月16日,任志强又发表博文《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内涵丰富,它包含了任志强众多驳斥他人观点的内容:对反对政府“救市”者的驳斥;对认为“房价应下降,并且降得越低越好”者的驳斥;对认为应限制对房地产的信贷者的驳斥;对认为应该限制房地产投资、加大对农业投资的支持者的驳斥;对认为房地产出现了拐点者的驳斥;对只想着房价越低越好的人们的驳斥;对网络与媒体喜欢用网络投票来代表民意的方式驳斥……

  最后,任志强得出一个结论:

  “政府、企业、媒体、投资者、开发商、消费者、经济学家都会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同一种社会现象,都会有自己的理由与论据,并会有强烈的利益保护的倾向性,但社会民众更希望看到的是全面的不同角度的综合分析,以避免投资与消费中的失误,就像股市会要求信息公开、透明、公正、真实一样。但遗憾的是非股市的经济活动中并没有这种约束的能力,于是就各说各有理了。

  换个角度也许是个好办法,可以让头脑清醒一些。”

  2008年9月17日,任志强发表博文《暖冬中的春风》,他将央行宣布“双降”的信息喻为暖冬中的春风。

  在博文中,任志强再次强调,“尽管许多敌视中国房地产中国房地产商的‘专家们’仍在高喊不能救市,尽管敌视股民投机的‘专家们’仍在高喊不能救市,但中国的经济却关系着十几亿中国人的幸福命运。救不救股民与开发商并不重要,但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却极为重要。”

  在任志强看来,央行的这次“双降”不在于利率下调的数量有多少,不在于准备金率下调的数量有多少,主要的在于中央发出的明确信号,这个信号的强烈作用要远远大于数量化的实际意义,并将产生信心上的重大影响。

  “房地产市场也许并不会因此而让销售迅速回暖,但至少让那些观望的民众知道中央并非让房地产市场崩溃或并非想让房价崩溃,而是希望平稳健康的发展;至少让那些观望的发展商不再在垂头丧气中煎熬,而是打起精神来努力工作;至少让那些试图将中国的房地产打翻在地的一派人知道,中国政府可以不救发展商但不能不救购房的消费者,不能不救中国的市场经济;至少让那些希望房价暴跌并大捞一把的人知道,中国政府尚没有缓到拱手将中国的宝贝财富送人情的地步。”

  在博文的结尾,任志强满心欢喜地写到:未来已在阳光照耀之下看到了美好的希望。

  在股市临近跌破1800点时,汇金公司出手了,这一救市行动避免了进一步的股灾爆发,随之又宣布了有利资本市场股票交易的单边收取印花税的决定。针对这些举措,任志强在2008年9月22日发表博文《迟来的救市》。在任志强的眼里,这些举措再一次肯定了政府出手的决心,他认为关于死也不能救市的争论可以休矣了。

  任志强认为这些举措犹如有人在一片恐惧之中发出了一声大喝,可惜这一声大喝来得有些脚步太慢。

  “早在数月前要求救市的声音就提出了单边征税的建议;早在数月前保增长的声音就要求改变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小企业的破产早就在呼吁松绑;销售极速下跌的楼市早就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挣扎;所有刚性需求者的观望都来自于对经济下滑的恐惧。救市不是救某个行业,如股市、楼市,而是要救中国的经济,救中国的百姓脱离水火困境。

  中国有句古话‘亡羊补牢’,是指发现有羊走失时要及时补牢,而不是等到羊圈里的羊都丢光了才想起要补牢。迟来的救市虽比不救市要强,但付出的代价和造成的损失却大得多。必须继续连续不断的出台新的政策来防止经济的下滑和刺激经济的增长。用新的措施来打破国民的恐惧,重建市场经济的信心,重建国民投资与消费的信心,重振中国的经济。”

  2008年9月23日,任志强又发表博文《“该出手时应出手”》。在文中,任志强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政府救市谈起,指出中国“在全球的经济下滑和中已出现的经济下滑面前,也必须采取当机立断的行动来拯救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的经济,切不可沾沾自喜于还有较高的经济增长,自喜于没有次债类金融产品,并自认为可以‘独善其身’。”

  任志强继续了他一贯的看法,认为政府应该尽快出手“救市”。

  “当今之下、全球的金融危机之下,已不再是讨论某个行业的生死问题,而是整个经济的生死问题,‘皮之不在,毛之焉存’早就到了该出手的时候了。”

  “及时性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没有了及时性又何来的科学性呢?能省力讨好的事,为什么要变成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2008年9月26日,任志强发表博文《奶粉与住房》,他从政府治理“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谈到政府对房地产的“救市”行为,再次呼吁政府要及时“救市”:“该到了下决心解救中国经济危机的时刻了。”

  2008年10月7日,针对西安市政府出台对房地产的救市政策时,许多的批评者在指责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在补贴购房人是一种不公平,用纳税人的钱来就房市更是一种不应该的错误的现象,任志强发表博文《同样的救市 不同样的待遇》。

  在文中,任志强将西安政府的救市政策与用纳税人的钱对奶制品生产厂用于收购原料奶实施贴息的救市政策进行比较,他认为这两种政策的救市都是用纳税人的钱来平衡市场的发展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同样都是救市,但却得到不同的评价。

  “也有人说政府的财政补贴给予的是一种可以公平享受的权利,是否去享受是个人的选择,比如公共交通的补贴对每一个乘坐的人来说都给以一样的补贴,有的人会多享受,也有的人可能从来都没享受或无法享受,如相当一部分残疾人或病人,他们就很少或没有享受这种公共交通的补贴。那么政府给以购房人税收减免的补贴难道就不是一种权利了吗?不是对所有人都打开了享受的大门的政策吗?也有人会攻击说中国大多数家庭够不起房,所以这种政策是不好的政策,那么就如同残疾人和病人很少有机会享受公共交通的补贴不就成了同一类问题了吗?”

  任志强遗憾地认为“这个世界中虽然有些真理存在、有标准存在,但社会的评价却从来不是按真理或标准做出了正确反映的,而是由舆论与更多人的好恶为主体导向的,或说是以当季的‘权威’为标准的,就像教会可以判定某个人的死刑。”

  不过任志强又指出,“但历史最终会证明,中国的楼市与世界的楼市一样,决定着经济的走向,不管人们的好恶与评价如何,都不可能排除这种经济的影响。拯救国家的经济时是不能简单的凭借民众的好恶作为依据,而要判断这种拯救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尽管奶粉伤害的是儿童,但绝收奶粉伤害的则是大量的奶农,并导致中国经济的伤害。楼市大约也是同理,楼市的损失将不仅影响到开发商,也会影响到购房人、持有人、金融体系以及整个中国经济。

  2008年10月中旬,中央出台了一些“保障民生、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其中也包括降低个贷购房的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费、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于是媒体又开始就房地产政策救市的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各方的意见各不相同,甚至有所对立。

  2008年10月23日,任志强发表博文《隔靴搔痒》。在文中,任志强表明他欢迎中央出台各种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的政策,认为这是对前一段为防止过热的导向的政策纠正,也是对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影响的重新评估。“尤其是应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给以更多的支持,这关系着中国经济的未来,关系着工业化、城市化与小康目标的实现。”

  不过任志强认为中央政府并未勇敢的跨出真正救市的一步,而只是将权利下放给了地方政府。“虽然中央只给了地方政府消费收费减免的权力,但各扫门前雪的竞争已让地方政府被推到了前台成了真正的‘解放军’、真正的救市主体,并将收费减免扩大到了税收的减免。”

  在文章结尾出,任志强写到:“也许中央的政策尚属于隔靴搔痒,真正的救市政策要看地方政府在已有中央允许地方自治的尚方宝剑的情况下,如何可脱下靴子治病了。套着保障民生的靴子来救市,不如赤裸裸的重振房地产市场的雄风,以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2008年10月27日,任志强又发表文章《要想富先修路》。认为政府救市要先扫清市场中影响交易与投资的障碍,应该将一系列限制投资和抑制消费的政策取消。

  ……

  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仍在继续,而关于政府要不要“救市”的争论还在继续。救还是不救,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