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因评传 > 一、学术成就

一、学术成就

  刘因首先是个理学家。他虽然不是像濂溪、康节、横渠、二程那样的一代宗师,也不是像未熹那样的集大成者,但是,他仍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种贡献在于,在理学走向全国的时期,他适应理学在北方普及推广的时代需要,对前代理学大师的理论作出了独到的选择、阐释和发扬。他的"大、精、正、贯"之论,"宣化"、"观物"诸说,①言简而旨远,常能言人所未尝言。他"希圣"有解,"遂初"有说,易不易之辩,齐不齐之论②,妙语连珠,更能给人以巨大启迪。他虽然难于做到朱子的博大,但是,濂溪的高远,康节的深邃,张载的浑厚,二程的精辟,却清晰可见。就是陆学重主体思维的特点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到一点影子。而这一切又基本上能熔于一炉,融会成刘因自己的风格。他还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和辩证思维传统,荀子、王充等对他的影响亦不时闪现。

  元代名士杨俊民曾把刘因比作盂子,以为有了刘因,遂使召公的燕国足以和邹鲁相抗衡,并举出刘因的两条出人意表的复见卓识:孟子探舜之心曰:"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先生则日:"惟见舜胸中有弟,不见舜胸中有象。"孟子论夷、惠之行日:"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先生则曰:"伯夷视四海,愿人皆我俦。吾谓下惠隘,此说君试求。"③前一条是说,如果像孟子所理解的那样,舜的忧喜以具体的弟弟(象本人)为转移,精神境界未免低了。刘因认为,象在舜的心目中已升华为抽象的"弟弟",因此才能不假思索地与象忧喜与共。后一条是说,伯夷的胸怀无比宽广,把天下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朋友,以"隘"评价伯夷显然不当;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①,并不是"不恭",恰恰是"隘"。刘因这两段话都是对孟子的修正,在识见上比孟子都似乎更高一个层次,无怪乎杨俊民要称誉刘因是"盖问世之才,上达之学,天成自得,振古之豪杰"②了。透过这近乎溢美的评价,不难看出刘因在元代士大夫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刘因还是个身体力行的教育家。他一生授徒讲学,除在家乡设塾外,还曾设教于三台,入易州做家庭教师,并一度被征聘入朝,侍从春坊,教近侍子弟。他的教学深受欢迎,"户外之屦常满","咸虚往而实归"。③为指导学生读书,他写了著名的《叙学》一文,畅谈了对经学、史学、诸子学以及诗文字画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学习次序和学习方法。他孜孜不倦地向学生传授义理之学,写成《四书集义精要》、《小学》、《四书语录》、《易系辞说》等多种著作(后三书已佚)。这样的成绩,当可与许多古代优秀教育家相媲美。

  明代容城知县方义壮曾这样讲到刘因教学的成绩:"隐居三台,教授生徒,希圣有解,河图有辩,周易发微,学士家有藏诵者。此其羽翼经传之功,足等吴(澄)许(衡)。??今容、新二邑博士弟子,多邃于《易》;名卿① 参见《元史》本传、《宣化堂记》、《庄周梦蝶图序》等。

  ② 参见《希圣解》、《遂初亭说》、《送郝季常序》、《书康节诗后》。① 《孟子·公孙丑)上。

  ② 《静修先生祠堂记》,载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③ 刑行刘因文集皇帝圣旨,载丛书集成本《静修集》卷首。

  节士,往往由《易》起家。"①这篇序写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距刘因殁三百余年,方义壮身为容城知县,他对刘因在地方上的影响的了解当是真切的,他对刘因的概括和评价当是符合实际的。

  刘因在文学上也做出了相当成就,足以使他在元初文坛占一席之地。

  刘因的诗文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内容比较充实。

  虽然尚缺乏深刻反映重大题材的力作,但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是作了多方面的描述,如金未河朔地区的动乱,蒙军南下的暴行,元初农村的残破,受灾农民的苦难等等,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直接或曲折的反映。他的咏史诗感情深沉、议论纵横,或总结兴亡教训,或品评人物事件,常能贯注批判精神,发前人所未发。

  他继承了宋代以理入诗的传统,熟练地运用诗歌的各体艺术形式阐发理学思想,虽有的不免有"道学气",但大多写得精粹隽永,耐人寻味,并不枯燥。②有的还在一定程度上脱出理学樊篱,如"记录纷纷已失真,语言轻重在词臣。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①有的写得很有情趣,如"晋楚英雄管晏才,当时真眼尚谁开?狂生携着鲁儿子,独向舞雩风下来。""独向舞雩风下来,坐忘门外欲生苔。归时过着颜家巷,说与城南花正开。"②诗中赞美号称狂者的曾点,而对后儒奉为"宗圣"、"复圣"的曾参、颜渊颇有调侃之意。

  刘因的诗风格多样,有的雄浑豪放③,有的闲远萧散④,有的含蓄深沉⑤,有的自然清新⑥.他喜欢陶渊明、苏东坡、元好问,诗风也显然受到他们的影响。刘因的散文也有一定成就,内容深厚,能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感情丰富,文字酣畅,行文富于变化,笔法带有波澜。即使是内容近似,体裁相同的作品(如碑铭),也写得各有特色,绝不雷同。还善于以小见大,于普通事物中揭示出不寻常的义蕴,给人以教益,有较强的可读性。

  刘因的词多为写景抒情之作,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有的也很不错。如《西江月·饮山亭留饮》:看竹何须问主、寻村遥认松萝。小车到处是行窝,门外云山属我。张史腊酪藏久,王家红药开多,相留一醉意如何?老子掀髯日可。

  清新活泼地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和闲适的心情。有的吊古伤今,也写① 《重刻静修先生文集序》,三贤集本《静修集》卷一。

  ② 如七绝《讲学而首章):"有乐如从天上来,春风过处百花开。政教万 木夜僵立,何害孤根暖独回。"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意境, 作了富有哲理的表现。又如五绝《观化》:"风雨何方来?呼童出门 望。归报是群峰,声在庭花上。"颇能引发人的遐想。

  ① 七绝《读史评》,《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九。

  ② 六绝(曾点扇头)二首,《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二三。

  ③ 如七古《后赋赤壁图》:"公元渡河归去来,周郎袖里藏风雷。老狐千 年快一击,金眸玉瓜不凡材。先生平生两赋尔,江山华发心悠哉。 … … 曹刘闲气会何处,船头好任白云堆。(《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④ 如七律《春阴》:"淡淡春阴暖更轻,一身酒力若云生。无人也笑乐所 使,未醉先休气始平。时而沾枯或有蘖,微风著物不闻声。人生日用 本无事,闲倚西窗候晚晴。"(《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五九)⑤ 如六绝《观梅有感):"西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 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一四)

  ⑥ 如七绝《腊尽》:"小雪初晴腊尽时,无穷梅柳怨开迟。人间不觉春来 早,只有吾家布被知。"(《静修先生集》卷--,页二○九)

  得很有气魄,如《人月圆》: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老树遗台。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刘因的诗文历来受到高度评价。元人李谦说:"君之辞章,闲婉冲澹,清壮顿挫,理融而旨远、备作者之体、自当传之不朽。"①明人邵宝说:刘因的诗文"具诸体裁,词意所到,壁立万仞,而洞视千古,盖不胜其壮也!"②近人况周颐评刘因词说:"真挚语见性情,和平语见性养。"王鹏运说:"樵庵词朴厚深醇,中有真趣洋溢,是性情语,无气。"①从元至今的多种诗文词选本,都收入他的作品,卯元苏天爵的《元文类》,清顾嗣立的《元诗选》,清张景星等的《元诗别裁》,当代林庚的《历代诗歌选注》,陈友琴的《元明清诗选注》,夏承煮等的《金元明清词选》等,都多少不等地将刘因的作品入选。解放以来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本、游国恩等主编本、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等)都提到他的名字和著作,有的还设专节论述。

  刘因在文学上成绩斐然,但如果仅仅把刘因看成是个文学家,那实际上就贬低了他。刘因的理学、文学、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并且是和他这个人--他的志趣、品格、操守、风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他不仅有其"学",更有其"行"。这种学行结合所具有的风范作用,是他在当时名重朝野、死后声名益彰的真正原因。

  ① 见李谦为《静修集》作的序。收入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② 见邵宝为《静修集》作的序。收入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当然也 有不同意见。如陈眉公(太平清话)谓:静修"词胜诗,诗胜文。" 钱钟书引述此话后接着说:"今观其诗,有气势而失之粗犷,近体尤 甚。??七律词句格调,模仿遗山之迹显然。"(《谈艺录》,第159 页)

  ① 转引自夏承焘等:《金元明清词选),第146 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