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因评传 > 第二章 生平和著述 一、幼年及师承

第二章 生平和著述 一、幼年及师承

  旧时代给名人作传,往往进行某种程度的神秘化。对刘因也是如此。《静修先生墓表》(以下简称《墓表》)及《元史》本传都写到刘因出生时的神话:先生将生之夕,父梦神人马载一儿至某家,曰:"善养之。"既觉而生,乃名曰骃,字梦骥。后改今名及字。

  刘因是在其父四十二岁时才出生的。其父盼子心切,做这样的梦是可能的。大概谁也不会据此就当真相信刘因是神人送来的仙种。不过,刘因自幼天资聪慧,颖悟过人,也是。《墓表》写道:公生天资纯粹,三岁识书,日记千百言,随目所见,皆能成诵。六岁能诗,十岁能为文,落笔惊人。(本传所记大体相同,惟"十岁"作"七岁"。《墓表》近是。)

  此点在刘因的诗文中亦有反映。如:八龄书草字,观者如堵墙。

  九龄与《太玄》,十二能文章。①对于刘因的这种神童式的早慧,当时的人也都公认。有位田尚书在聘请刘因赴师席的信中就写道:伏惟梦吉先生,两仪间气,四海英才。初学语则自识于之无,及讲书则径明其旨趣。料总角之时,必至于耸坠;甫弱冠之日,俄骇其能文。河倾万卷之储,笔扫千军之阵。这些说法在细节上可能有溢美夸张之处,但刘因幼时很聪明,当属事实。

  刘因幼年受到了较好的教育,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刘述壮年得子,所以对于这个有希望接续刘氏香烟的独根苗十分钟爱珍视。他"隐居教授,杜门绝交,万事置之度外,惟以教子为事。曰:'始余四十未有子,尝语人曰:果无子则已,若有子必令读书。我今教子,亦将以成吾之志而已。'"①其父的家教,给刘因的学业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前文提到,刘述对天文、历数、阴阳、医方、性学、史学等兴趣广泛,这对于刘因当也有薰陶作用。

  刘因都拜过哪些老师不详,只有一位砚先生对刘因的影响较大。《墓表》说:故国子司业砚公弥坚教授真定,先生从之游,同舍生皆莫能及,独中山滕公安上差可比。砚公皆异待之,谓先生父曰:"令子经学贯通,文词浩瀚,当为名儒。"看来,这位砚先生在识别人才方面还是颇具眼力的。砚弥坚,字伯因,应城(今湖北应城市)人。原为南宋儒生,乙未(1235),元师徇地汉上,砚公与江汉先生赵复俱以名士被招致到北方,专以授徒为业。至元二十四年召为国子司业。至元二十六年(1289)卒,年七十八,有《郧城集》十卷传世。刘因哪年从砚先生学,学了多长时间,不详。

  刘因文集中还提到一位松冈先生,有诗道:徙舍劳亲意,择师得子贤。

  ① 五古《呈保定诸公》,《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一五。

  ② 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① 《先世行实》,又见《墓表》及《元史》本传。

  从游无半载,瞻仰似千年。

  文字虽时样,规模有正传。

  门生感知己,伫立一潸然①。

  刘因从松冈先生游时间不长,但感情还是深厚的。松冈先生的其他事迹、思想等均不详。

  刘因从砚先生学习的是经学:"初为经学,究训沽疏释之说",但他很快便不满足了,说:"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后来,他接触到了理学著作,为学方向及思想面貌便发生了巨大变化:"及得周、程、张、邵、朱、吕之书,一见能发其微,曰:'我固谓当有是也。'"②刘因由经学到理学的这种转变发生在哪年,记载不详。《宋元学案》将刘因列为"江汉别传",说:"静修先生亦出江汉之传,又别为一派。"又说,刘因是从赵复那里得到的理学著作。③黄百家更说:"自石晋燕云十六州之割,北方之为异域也久矣。虽有宋诸儒迭出,声教不通。自赵江汉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④都认为刘因与赵复(江汉先生)有某种师生关系。关于赵复,《宋元学案》"中有较详细地介绍。说:"赵复,字仁甫,德安(今湖北安陆)人。元师伐宋,屠德安。姚枢在军前,凡儒道释医卜占一艺者,活之以归。先生在其中。姚枢与之言,奇之,??亟挽之出。至燕,以所学教授学子,从者百余人。当是时,南北不通,程朱之书不及于北,自先生而发之。枢与杨惟中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君子配食,选取遗书八千余卷,请先生教授其中。??枢退隐苏门,以传其学。由是,许衡、郝经、刘因皆得其书而崇信之。"①由此可知,刘因受赵复的影响是间接的,并没有亲承赵复之教。

  如果再从时间上来考察,当更能说明问题。"元师伐宋屠德安"事在乙未(1235),刘因于十五年后才出生,年龄显然不相及。《墓表)与本传都没有提到刘因与赵复有师承关系。可见,前引(静修学案)中的某些说法是欠准确的。②不论刘因是否直接从赵复受学,他在接触理学著作后,思想和学术发生了由经学到理学的转变,这一线索是明显的。他说的,'我固谓当有是也",更生动他说明了他的思想深处与理学的契合。刘因还曾对理学诸大家学说之所长作过如下评价:① 五律《哭松冈先生》,《静修先生集》卷八,页一五六。

  ② 《元史》本传。

  ③ 见《宋元学案·静修学案》。

  ④ 《宋元学案·鲁斋学案》序录。

  ① 《鲁斋学案·隐居赵江汉先生复》。

  ② 《宋元学案。静修学案》说,由于赵复的传授,北方才知道有道学(理 学),这个说法也未免太过。在该书《鲁斋学案·江汉学侣》"郝经" 条中,就记有另一说法。它说:"(郝经)后徙家顺天,守帅张柔延之 家塾,教诸子,储书万卷,恣其搜览。上溯诛泗,下追伊洛诸书·经 史子集,靡不洞究,慨然以羽翼斯文为己任。"张柔(1190~1268) 是金未结寨自保的地方武装首领,先降金,任经略使。后降蒙古,为 前驱,在灭金攻宋中战功卓著,官至万户,封蔡国公。张柔家中已有 关于宋代诸理学家的丰富的藏书。郝经并没有从赵复学·而是在张柔 家得见理学书籍的。可见,在赵复传授之前,北方不是看不到理学著 作。当然,由于赵复之传,理学在北方始大盛,则是事实。

  邵,至大也;周,至精也;程,至正也;朱子,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①这一论断虽未必全是定评,但至少能表明刘因对理学的独到见解和领会。而且,这种把朱嘉看作是理学之集大成者的观点,前人似还没有提出过,确实是对理学发展史的恰当的总结。① 《元史》本传。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