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基评传 > 附录 刘基简谱

附录 刘基简谱

  公元1311 年 元至大四年辛亥 一岁

  六月十五日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九都南田山武阳村。

  宋濂二岁。

  公元1324 年 元泰定元年甲子 十四岁

  黄伯生《行状》:"年十四,入郡库,从师受《春秋经》,入未尝见其执经读诵,而默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讲理性于复初郑先生,闻濂洛心法,即得其旨归。"

  公元1328 年 元泰定五年戊辰 十八岁

  在石门书院读书。

  朱元璋出生。

  公元1332 年 元至顺三车壬申 二十二岁

  光绪《青田县志》卷九:"至顺三年壬申科:叶岘(癸酉进士)、

  刘基(癸酉进土),徐祖德(癸酉进士)。"中第十四名举人。

  公元1333 年 元至顺四年癸西 二十三岁

  光绪《青田具志》卷九:"至顺四年癸酉科李齐榜:刘基(九都南田人)、叶岘(十一都富川人)、徐祖德(十八都石帆人)"中第二十六名进士,汉人、南人第三甲第二十名。

  在京会试时作《龙虎台赋并序》。

  公元1336 年 元至元二年丙子 二十六岁

  赴江西,任瑞州高安县丞。

  张时彻《神道碑》:"甫弱冠,举元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与李爟、郑希道、黄伯善兄弟交契甚笃。

  高启出生。

  公元1339 年 元至元五年己卯 二十九岁

  辟为江西行省职官椽史。《行状》:"新昌州有人命狱,府委公覆检案,核得其故杀状,初检官得罢职罪,其家众倚蒙古根脚,欲害公以复仇。江西行省大臣素知公,遂辟为职官掾史。"

  公元1340 年 元至元六年庚辰 三十岁

  仍为职官掾史,已而投劾去,隐居力学。

  公元1346 年 元至正六年丙戌 三十六岁

  赴京,作《丙戌岁赴京师途中送徐明德归镇江》。长诗《北上感怀》约作于此时。

  公元1348 年 元至正八年戊子 三十八岁

  寓居杭州,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基撰《刘显仁墓志铭》云:"至正八年,予初寓临安。"长子刘琏生。

  方国珍起海上。

  公元1349 年 元至正九年己丑 三十九岁

  《行状》:"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事,为台宪所沮,遂移文决去。"

  公元1350 年 元至正十年庚寅 四十岁

  寓居杭州。次子刘璟生。

  公元1351 年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 四十一岁

  寓居杭州。红巾军大起义爆发。年底,徐寿辉兵锋东向,遂离杭归里。

  作《沙班子中兴义塾诗序》、《送海宁张知州满任去官序》、《送月忽难明德江浙府总管去官序》及《杭州富阳县重修文庙学宫记》、《辛卯仲冬雨中作二首》等。

  公元1352 年 元至正十二年壬辰 四十二岁

  自里返杭,任浙东元帅府都事。复自杭赴浙东,在台州一带参与军机。

  三月,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与方国珍战于澄江,阵亡。作《吊泰不华元帅赋》。

  七月,徐寿辉克杭州。

  八月,方国珍攻台州,未克。

  公元1353 年 元至正十三年癸巳 四十三岁

  年初在杭,任行省都事。

  十月,因建议捕杀方国珍,与朝廷抚绥政策相左,被羁管于绍兴。

  张士诚起兵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

  公元1354-1355 年 元至正十四、十五年 四十四至四十五岁

  仍羁管于绍兴,广游山水,诗文甚多。京畿大饥,人相食。

  刘福通等立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建都毫州,国号宋,改元龙凤。

  公元1356 年 元至正十六年丙申 四十六岁

  复为行省都事,自募义兵,招捕吴成七义军。

  朱元璋下集庆,改称应天府,徐寿辉迁都汉阳。张士诚下平江,改称隆平府,为国都。

  朱元璋为吴国公。

  公元1357 年 元至正十七年丁酉 四十七岁

  任行省枢密院经历,与枢密院判官石抹宜孙等同守处州,赋诗酬唱,赠答甚多。

  公元1358 年 元至正十八年戊戌 四十八岁

  任行省郎中,经略使李谷凤巡抚江南诸道,采守臣功绩上奏朝廷。

  执政右方氏,置刘基军功不录,乃愤而辞官归里。

  刘褐通率部克汴梁,迎韩林儿入居之,定为国都。朱元璋自将大军拔婺州,改称宁越府。

  公元1359 年 元至正十九年己亥 四十九岁

  隐居故里,著《郁离子》。

  胡大海、耿再成合兵攻处州,石抹宜孙战败弃城走。

  公元1360 年 元至正二十年庚子 五十岁

  因朱元璋遣使固邀,与宋濂、章溢、叶琛赴金陵,陈时务十八策,佐命军中。

  陈友谅引兵东下,应天大震,基力主抗击,陈友谅败。

  石抹宜孙战死。

  公元1362 年 元至正二十二年辛丑 五十二岁

  助朱元璋受陈友谅部将胡廷瑞降,遂得尤兴,改称洪都府。

  回乡葬母,胁助平定金华、处州苗军之乱。

  公元1363 年 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 五十三岁

  自家返应天,途中助李文忠击退张士诚军。

  张士诚围安丰,刘福通请兵救援。基力阻未果,朱元璋亲率大军驰援。安丰城已破,刘福通被杀。

  陈友谅统军东下,围洪都。朱元璋率军南向,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中矢死。基与朱元璋同舟督战。

  公元1364 年 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 五十四岁

  基与朱元璋共同密谋取张士诚,定中原。

  陈友谅子陈理降。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公元1366 年 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 五十六岁

  卜地定作新宫。

  小明王沉江身亡。

  公元1367 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 五十七岁

  任太史令,授御史中丞。与李善长等共同议定律令。上《戊申大统历》。新宫筑成。

  吴亡。方国珍降。徐达等下山东诸郡。

  公元1368 年 明洪武元年戊申 五十八岁

  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基任太史院使、资善大夫御史中丞。

  奏立军卫法。

  朱元璋赴汴梁,基与李善长居守。斩李彬、忤李善长。

  朱元璋问生息之道,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

  定处州税粮,朱元璋特命青田县粮止五合起科。曰:"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

  朱元璋赐《御史中丞诰》。

  徐达等入大都,改称北平府。

  公元1369 年 明洪武二年己酉 五十九岁

  宋濂等修《元史》,同年修成。

  朱元璋以临濠为中都,群臣称善,惟基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

  常遇春克开平,元顺帝奔和林,常遇春卒。

  公元1370 年 明洪武三年庚戌六十岁

  兼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朱元璋颁《诚意伯诰》。

  公元1371 年 明洪武四年卒亥 六十一岁

  基致仕归里。朱元璋手书问天象,基悉条答,大要言:"今国威已立,宜以宽。"

  李善长罪,以汪广洋为右丞,胡惟庸为左丞。

  明升降,夏亡。

  公元1372 年 明洪武五年壬子 六十二岁

  韬光敛迹,屏居山中。

  建言设谈洋巡检司。

  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征扩廓帖木儿,徐达败绩。

  公元1373 年 明洪武六年癸丑 六十三岁

  因谈洋事遭胡惟庸、吴云沐构陷,朱元璋夺基禄,基惧,入京谢罪,不敢归。

  颁《大明律》。

  公元1374 车 明洪武七年甲寅 六十四岁

  羁留京师,体弱病衰,赋诗叹老。

  李文忠、蓝玉大败北元军。

  公元1375 年 明洪武八车乙卯 六十五岁

  居京病笃,归里而卒。

  元将扩廓帖木儿卒。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