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基评传 > 三、人才观念

三、人才观念

  古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有二:一是"善乡俗"、一是"育人才"。如前所述,明初国子监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而府、州、县学固然为备人才之用,但主要以"善乡俗"为主。民间社学则讲习冠、婚、丧、祭之礼,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等,其目的则是"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革污染之习。"①因此,人才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人才思想是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刘基的人才思想尚不止此,还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他由仕元到佐明的转变与此也不无关系。林富《重锓诚意伯刘公文集序》曰:公(刘基)豪杰之才隆于帝授,而天人之秘洞之素深,遭元末运,沉于下僚,其志郁而弗伸也,其谋浚而孔忤也,其才积而困于无施也。

  一是"困于无施",一是"隆于帝授"。在元代曾有羁管之窘,有过"生也何辜逢此时,有才不用空男儿"②的悲叹。朱元璋则刻意敦请,其后又筑"礼贤馆"以待。用士环境迥异。因此,刘基的人才观念主要是有感于元末贤愚莫辨、任人唯亲的官场现实而发。寓言体散文《郁离子》中表现得尤为集中,此外,《拟连珠》中也有述及。其中对擢用人才的标准、方法,乃至贤才施展才华的环境都有系统论述。

  (一)人才系国运

  刘基的代表作《郁离子》以"千里马"开篇,是颇具深意的:一方面作者以"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便置诸外牧,寄寓了对元末官场任人唯问系族的现状的强烈怨怼之情;另一方面,刘基认为能否任用贤能,是关系社稷兴衰的大事。他分别以两则历史寓言故事说明之:在《公孙无人·待士》中,叙述了齐王用贤而成霸业的正例:齐宣王喜好禽兽,"以肉饱其虎豹,果饱其猴猿,稻梁饱其鸿雁,鸡鹜饱其狐狸。"不惜桑麻之地,辟为山林沼泽,以求"惟其性之欲,而弗遂焉。"而待士则绳之以徽墨,范之以榘度,强迫其为不能不愿之事。但在盼子的诱导之下,惊警悔过,"豁然大寤,投案而起,下令放禽兽,开沼泽,与民共之;礼四方之贤士,立盼子以为相。齐国大强秦楚。"遂成霸业。

  而几乎同时的越王,明知待士的态度关系国运,却不能自省,刘基描述了这样一个反例:越王燕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君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日:"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禺疆会焉,介鳞之从者以班,见出,鳖延颈而笑,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跃,而忧尔之踣也。' 曰:'我之跃不犹尔之跛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之则羸其骭,曳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而走范蠡,① 黄佐:《南雍志》卷一《事纪》引朱元璋语。

  ② 《题谢臯羽传后》,《文集》卷十一。

  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①越王勾践励精图治,灭吴复国,北会诸侯,成就霸业,曾得到文种、范蠡等著名才士的襄助。但霸业既成后便因文、范是楚人,或诛之、或走之,导致越国人才匮乏,而有步武夫差之虞。要言之,择用忠荩贤达之士,"俾之提纪纲"②是刘基重要的社会理想。

  (二)圣贤规范

  何谓人才?圣人当然是人才的极高典则,但古代称圣者寥若晨星。虽然孟子曾说过"圣人与我同类者"③,然他自己也仅得"亚圣"之称。次及贤才,则是历代的君主访求延揽的主要对象。墨子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①慎子则进一步认为"贤"是超越于"忠"之上而与"忠"有所不同的,曰"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而不在于忠也。"②愚忠并非贤士,荀子给贤士的定义是"易为贤?明君臣,上能尊主爱下民。"③以尊主爱民,明分等级为贤。在"圣"不可得的情况下,贤者已是近乎完美的人格了。刘基称"才全德备"者为"大贤"④,对一般"贤"者的定义没有正面论及。但他曰:盖闻人非大圣,鲜有全材。君欲任贤,当如用器,惟能避短而庸长乃克奏功而济事,是故骅骝以之运磨,不若蹇驴之能,干将莫邪以之刈草不若钩镰之利。⑤可见,"贤"并非"全材",得其所长便为贤。运磨之蹇驴、刈草之钩镰同样是有用之材。刘基论贤较之于先哲们更加宽泛。因此,贤不是完美人格。在《郁离子·枸橼·使贪》中,刘基论述了吴起虽然"坐威魏国之师",但生性贪婪。魏武侯还是听从了公子成的敦劝,晋用吴起,终成大业。

  由于得其所长为贤,因此,用人、择才则应唯长是用,唯长是举。曰:盖闻物无全材,适用为可。材无弃用,择可惟长。故一目之人可使视准,五毒之石可使溃疡。是以穰苴治师,治勇贪愚咸宜其任;公输构厦,栋梁栟税各得其长。①"择可惟长"是人才学中的传统观念。但是,刘基更加突出了用才者的作用。虽然古代早有伯乐相马说,但骐骥千里是人所共知的优点,而刘基论述的善用人者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的特殊作用。"穰苴治师"能使"治勇贪愚咸宜其任。"能使不见其长的"一目之人"、"五毒之石"用其所长,发挥作用。用人者"得人"也并非简单的招至麾下而已,而是"用得其当谓之得人,用失其当谓之失人。"②"用得其当"才是真正拥有人才,而不可以① 《郁离子·瞽聩·越王》,《文集》卷二。

  ② 《赠周宗道六十四韵》,《文集》卷十三。

  ③ 《孟子·告子上》。

  ① 《墨子·尚贤上》,《二十二子》本。

  ② 《慎子·知忠》,四部丛刊本。

  ③ 《荀子·成相》。

  ④ 《送黄岩林生伯云还乡觐省》,《文集》卷十一。

  ⑤ 《拟连珠》,《文集》卷八。

  ① 《拟连珠》,《文集》卷八。

  ② 《杂解》,《文集》卷七。

  "以羊负轭","以豕骖服"。③以"择可惟长"为核心,刘基还提出了一系列用人原则:君子之使人也,量能以任之,揣力而劳之;用其长而避其缺,振其怠而提其蹶;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责之;引其所不能,而不以我之所能尤之。诲之循循,出之申申,不震不暴,匪怒伊教。④不但要用其长,还要能容其短。将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要善用之,还要"教其所不知"、"引其所不能"。善用人者还当掌秉着主动权,善于"振其怠而提其蹶",还要有沉着冷静的心态:循循申申,不震不暴。这一切,都是古代先哲们鲜有论及的。这种各得其宜的用人方法,在朱元璋的政治实践中时有反映。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刘基聊备顾问时,朱元璋曾令中书省采择贤能。曰:"任人之道,大小轻重各适其宜。若委重于轻,是以拱桷而为梁栋,委大于小,是以钟庾而盛斗筲。"又曰:"莫耶之利能断犀象,以之石则必缺,骐骥之驶能致千里,以之服耒则必蹶。要必处之得其宜,用之尽才可也。"①这些思想与刘基都十分相似。朱元璋用人也确实能各得其宜。徐达刚毅稳健而又长于谋略,拜为大将军;常遇春沉鸷果敢,善于冲锋陷阵,拜为副将军,为前锋;杨宪、凌说等人凌厉不阿,以其治吏。即便是元朝的旧臣也尽量用得其所,李思齐、张昶等曾被朱元璋所用,并礼待甚周。张昶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尽管通元事发,朱元璋仍不忍诛杀,最后仅因其大书"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字在书牍中,才被诛杀。对强悍枭勇的扩廓帖木儿则以"天下奇男子"②称羡之,以不能使之臣服而深以为憾。朱元璋最终能翦灭群雄,与其求贤若渴、并善于用才不无关系。虽然这些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刘基的思想,但是,刘基襄赞鸿业,运筹谋划而不离左右,对朱元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三)试之事而后识贤

  怎样选择和使用人才?科举、荐举是众所周知的择才途径。除此,先秦即有过赵平原君食客毛遂自荐而"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合纵的故事。但是自荐的形式往往受到人们的嘲讽。刘基则在《郁离子·枸橼·燕文公求马》中为自荐者一辩:燕文公之路,马死。或告之曰:"卑耳氏之马良,请求之。"辞曰:"野马也,不足以充君驷。"公使强之,逃。苏代之徒,欲以其马售公,弗取。巫闾大夫入言曰:"君求马将以驾乘舆也,何必近舍其所欲售,而远取其不欲售者乎?"公曰:"吾恶夫自炫者。"对曰:"昔中行伯求妇于齐,高、鲍氏皆许之,谋诸叔向,叔向曰:'娶妇所以承宗祧奉祭祀,不可苟也,惟其贤而已。'今君之求马亦惟其良而已可也。"①巫闾大夫对燕文公的劝谏与驳议便是对确有所能的"自炫"者的肯定。但是,刘基对自荐的认识又是辩证的。自荐者之所以受到嘲讪往往确有虚骄自矜、华而不实的一面,因此,必须验之于事。《郁离子·枸橼·子余知人》:越王使其大夫子余造舟,舟成,有贾人求掌为工,子余弗用。贾人去之吴,因王孙③ 《郁离子·千里马·规执政》,《文集》卷二。

  ④ 《郁离子·麋虎·立教》,《文集》卷四。

  ① 《明太祖实录》卷十五。

  ②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十一《河南扩廓帖木儿》。

  ① 《文集》卷三。

  率以见吴王,且言越大夫之不能用人也。他日,王孙率与之观于江,飓作,江中之舟扰,则收指以示王孙率曰:"某且覆,某不覆。"无不如其言。王孙率大奇之,举于吴王,以为舟正。越人闻之,尤子余。子余曰:"吾非不知也,吾尝与之处矣,是好夸而谓越国之人无己若者。吾闻好夸者恒是已,以来多谀;谓人莫若己者,必精于察人而自察也。今吴用之,偾其事者必是夫矣!"越人未之信。未几,吴伐楚,王使操余皇,浮五湖而出三江,追于扶胥之口,没焉,越人乃服子余之明,且曰:"使斯人弗试而死,则大夫受遗才之谤,虽咎繇不能直之矣。"①子余并没有因贾人的自荐而委任他为舟正,而是敏锐地认识其"好夸"而闇于自察的性格。果然,在吴国驾船沉没。事实证明了贾者的自矜、子余的正确。因此,判断人才、选拔人才"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②"试之事"是选择人才的不刊准则,不应惑于形式而改易。《郁离子·千里马·良桐》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工之侨得一良桐,斫成琴,金声玉应,成为天下难得的美琴。但献给太常时,因为形式不古旧而被退还。于是工之侨请漆工漆上断纹,请篆工刻上古窾,埋在土中一年后取出,再给朝廷,乐官都以为"希世之珍"。工之侨发出由衷的感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同样,人们选择人材时往往也是依凭"耳目所寄",被"仪服"、"言语"①等表面现象所左右,导致贤愚莫辨。"试之事"是其对元末任人唯亲之风的怨刺,是其"措诸用"的哲学思想的表现。

  (四)以道养贤

  选择、使用人才,就必须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用人者当心怀仁德。刘基曰:盖闻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故以道养贤,则四方之民听声而来。以德养民,则四方之贤望风而慕。②以儒家的价值标准,尊主爱民,励行德治,是贤才的品尚。用人者应当具有相似的政治道德秉赋,贤者才具有施展才华的谐和的政治环境。

  这种养贤之"道",还具有尊重人才的含义。中华民族具有尊重人才的传统。周公殷情待士,乃至吐哺握发,终使天下归心。用人者必须礼贤下士,委以重任,才能真正延纳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郁离子·枸橼·泗滨美石》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孟尝君受封为薛公后,遣使到泗水之滨访求美石,以之制成磬。便取回石头却用来制成磶。泗水之滨的人们对亵渎美石的行为十分不满。客居在齐的士人们听说此事也离开了齐国,因此,秦国乘机与楚国合谋进攻齐国。孟尝君惊恐,便重新将泗滨美石制成磬,请来了泗滨的人们,客士们闻之又重新回到了齐国。秦楚联兵伐齐的计划也随之瓦解。最后,刘基曰:"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贤士的有无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而这又都取决于君主是否具有礼贤的态度,赵国信陵君能"倾家待国士,倒屣延豪英。诣门谒朱亥,虚左上① 《文集》卷三。

  ② 《郁离子·千里马·规执政》,《文集》卷二。

  ① 《郁离子·千里马·规执政》,《文集》卷二。

  ② 《拟连珠》,《文集》卷八。

  侯嬴。"①因礼贤而得民心,窃符救赵,而蜚英腾茂。这种礼待不能仅限于形式上的恭恪,还应当顺情适性,任用允当,即"惟其性之欲而弗逆"、"处之必以其处"。②其次,要屏退妬臣谗小,创造良好的招贤、养贤、用贤环境。仅有君主、执事者的礼贤还不够,还要清除嫉贤妒能者。

  盖闻百之市不畜噬犬,八家之井不畜牴牛,是故士有悍妇则良友不至,国有妒臣则贤士不留。③在《郁离子》中,刘基还以凶猛的噬狗比喻妒贤的臣子:楚王问于陈轸曰:"寡人之待士也尽心矣,而四方之贤者不贶寡人,何也?"陈子曰:"臣少尝游燕,假馆于燕市,左右皆列肆,惟东家甲焉。帐卧起居,饮食器用,无不备有,而客之之者,日不过一、二,或终日无一焉。问其故,则家有猛狗,闻入声而出噬,非有左右之先容,则莫敢蹑其庭。今王之门无亦有噬狗乎?此士所以艰其来也。"①君主虽有延才之心,但往往并不可得。这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是普遍现象。君主们往往深居简出,佞悻宦侍时常窃弄权柄,祸流缙绅。他们往往怀私植党,任用亲暱,得到君主宠渥,而对方正贤良则诋诃构陷。历史上大量优秀人才或忧愤而终、或沉于下僚,乃至被迫隐遁山林,这固然与君主延揽人才的态度有关,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奸佞之徒的阻梗。刘基辛辣而形象的譬喻,是很有见地的。

  虽然刘基的人才思想主要是以寓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通观《郁离子》全书,参之以警策明了的《拟连珠》,便可以看到刘基的人才观念是纲目俱备、既形象而又幽赜的。对今人仍不乏启迪和借鉴作用。

  ① 《结袜子》,《文集》卷十。

  ② 《郁离子·公孙无人·待士》,《文集》卷四。

  ③ 《拟连珠》,《文集》卷八。

  ① 《郁离子·枸橼·噬狗》,《文集》卷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