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皇太后的心腹:李莲英 > 第一部分 16、为主子献计

16、为主子献计

  慈安太后虽然知道上了圈套,但估计也未必输了,况且也不好收回成命,便命玉子去取棋盘。这棋子是象牙的、盒是紫檀的、棋盘是海南沉香木的。玉子取棋盘时,也猜到了这一点,不过上命难违。

  棋盘取来,李莲英接过,放在几案之上,布好棋子,请两位太后入局。慈安太后很是镇静,下起来轻松自如。而慈禧呢?由于求胜心切,恨不得一下子杀败了慈安,不免下得有些焦躁。别看一个小小的棋盘,不亚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拼搏,经过一场厮杀,杀来杀去,慈禧的兵马逐渐凋零,不断为对方吃掉,终于出现难以应付的局面。虽然暗中有李莲英支招,做出了向左向右、出车跳马等指示,可是由于慈禧的棋艺太差,因而还是败下阵来,一场如意的算盘落空了。

  慈禧回到了长春宫,因为没能取胜,枉费了一番心机,因而神情异常沮丧,这回可真成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了。

  李莲英怕慈禧把这件事归罪自己,便过去劝慰道:

  “太后何必烦恼,古人云:胜负乃兵家常事。这次丢了,下次找回来也就是了。”

  慈禧一想,也只好如此。

  后来到了清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暴崩,葬入东陵,慈禧太后并未忘记这桩事,有一天慈禧又对李莲英说:

  “小李子,当初你可是说过,以后找回来就是了。如今她已经把地方占去了,我看你用什么法子找回来?”

  李莲英把两只小眼一转悠,来了主意,他带笑说道:

  “正因为东太后不在了,您老人家一个人说了算,这才好向回找哪!只要太后点头就行。”

  “怎么办你说吧!我听着哪!”

  李莲英笑着说:

  “从前好比下棋一样,您和东太后各占半边,可是她是红方,应该她先。如今光剩了您这一方有老帅了,只要主子说一句话,把主子的墓室重建,一要贴近先皇;二要富丽堂皇,这不是胜棋了吗?”

  慈禧一听笑着用手拍着李莲英的后背说:

  “怪不得人们叫你‘智多星’、‘皮俏李’,鬼点子就是多,就这么办吧!我这压了二十多年的气,总算出来啦。”

  一场扒了又重建的工程就这样开始了,经过十多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银子,慈禧的陵寝终于落成。在这个期间,李莲英多次代表慈禧前往视察,负责施工的人员,怕李莲英在慈禧那儿说坏话,便给了李莲英好多银子。在全部工程竣工之后,李莲英又专程陪同慈禧前往东陵过目验收。

  慈禧看了之后,甚为高兴,不仅比过了慈安太后的陵寝,也大大超过了顺治、康熙、乾隆等诸皇的陵寝,真可谓富丽堂皇,新颖别致,成了有史以来的陵寝建筑中的工艺最精湛、造型最优美的一座。从那些石雕来看,就可以证明慈禧是一个典型的权欲狂的人物。全部石雕中,有的是凤在上,龙在下,据说这是象征她——慈禧太后的权力永远凌驾于儿皇帝之上。有的凤在前,龙在后,称为“凤引龙”,是她要永远指引儿皇帝。有人做过统计,据说在汉白玉柱上,以及其他地方精心雕制的凤就有三百多只。龙三百来条,真可谓富丽之极。一方面表现了慈禧的穷奢极欲,另方面也表现了李莲英的善于迎合。

  且说李莲英在入宫前几年,还没感觉到什么,自从安德海死后,他当上副总管以来,越来越和外边的官儿们打交道多了,官儿们咬文嚼字他听不懂,上了当吃了亏当时也不知道。还有自从他干预朝政以来,文武大臣的奏折当中咬文嚼字和用典的事就更多了,他嘬过不少的瘪子,越来越感到学习文化的重要。

  可是清廷大内,家法十分严格,因为太监是奴婢之辈,从来不允许他们读书学习诗文。据说雍正皇帝曾经明令宣布,凡宫中太监,有胆敢读书学习诗文者,要给以严重处罚。这种家法,一直延续到咸丰年间。

  这一天,李莲英在跟慈禧太后闲谈的时候,不由得又说起安德海来。李莲英说:

  “安公公的死,吃亏就吃在不认字上。”

  慈禧不知道李莲英的意思,便问道:

  “他因为犯了家法,才让鬼子六他们抓住把柄杀的,这与认字不认字,有什么关系?”

  “太后,您老人家大概还记得,丁宝桢也好,皇上也好,抓的安公公不就是‘三足鸟’那面旗子吗?如果安公公读过书,知道这个典故,便不会这么办了,丁宝桢也抓不住这个把柄,皇上也就不那么生气了,安公公还死得了吗?”

  慈禧太后一听,不由得连连点头。但她毕竟是个聪明人,随即问道:

  “如此说来你是想读书习字了。”

  “太后明鉴,是的,奴才是有这个心,要不胡里胡涂的,把脑袋丢了也不知道怎么丢的。奴才死倒没什么可惜的,只是太后待奴才天高地厚之恩,不能报答于万一,才是最大的憾事。不过我朝的家法不许奴才们读书习字,也是枉然。”

  李莲英一提起安德海死在不识字因而不懂典故上,勾起了她对安德海的思念之情,又被李莲英这么一激,不由一阵冷笑,说道:

  “家法!家法又算什么?我要把它打个粉碎,我说了才算。”于是发了一条谕旨:规定凡是宫中太监,都要用休息时间,学诗书读经纶,还要学写字,除了由翰林院派人讲学外,甚至慈禧有时还亲自给宫中的太监讲书。要求得十分严格,凡学习不用心,或者不注意听讲的,常常罚站,罚跪或以竹鞭责打,因此在宫中有一段时间大小太监读书习文的风气很盛。

  李莲英8岁时在家里上过1年多学,又加上他十分聪明,而且学得十分用心,凡是慈禧讲过的东西,当慈禧询问时,总是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讲得头头是道,故而深得慈禧的赏识,据说慈僖曾不止一次地在内廷大臣中夸奖李莲英的才华是最好的。

  慈禧太后酷爱书法,每当她写字的时候,只让李莲英伺候纸墨,并且还不时给李莲英讲述各种书体的流派和习字的要领,这使李莲英获益匪浅。

  为取得慈禧的欢心,李莲英对书法也很留心在意,回到自己的住处,常常练习写字,并且很下功夫。慈禧得知之后,果然十分高兴,便亲自过目,检查李莲英写的字,她发现李莲英写的字偏瘦狭长,笔墨锋利,就赐给一本“瘦金体”字帖,要他下功夫临摹。这“瘦金体”又叫“瘦金书”,是北宋第八代皇帝宋徽宗所创的一种书法。这种书法以“隽秀俊逸”着称。故有“道君书法妙天下,体自瘦金制自雄”之称。李莲英写的字有近似之处,故而慈禧让他习“瘦金体”便不是偶然的了。

  后来李莲英写的瘦金体很有功力,加上他写的诗引经据典,用同恰当,语言流畅,很受慈禧的赏识,有时还让大臣们传阅品评,很受众臣的赞许。

  李莲英做事胆大心细,圆滑变通,很会察言观色,平素语言诙谐风趣。虽然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但不像安德海那样端架子仗势欺人。因此有些王公大臣往往有些事情多找他代为传话和启奏,而李莲英对这些事情,总是尽量设法把事情办好,既不惹慈禧生气,又不得罪诸王公大臣,因此他能始终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又使众王公大臣怕他、敬他。

  且说同治皇帝已经大婚,这就是说长大成人了。慈安太后本不欲干涉朝政,不过因为慈禧愿意垂帘听政,才勉强顺从,如今见皇上已经长大,便提出了撤帘之议,慈禧虽然不乐意,却也无话可说,便与李莲英商议。李莲英笑道:

  “太后,这是小事一桩,一则太后是皇上的生母,儿子总要听娘的;二则如果太后不放心,何不以伺候皇上为名,派去几个人,皇上那儿有什么动静,随时向太后禀报,皇上办对了,自然最好。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太后便加以指点,岂不是如同太后亲自临朝一般?还少了东边的胡搀乱搅了呢?”当然李莲英说的东边是指东太后。

  慈禧一听有理,便同意撤帘归政。转眼过了残腊,又是新年,八方升平,四海无事,宫廷内外,喜气洋洋,免不得照例庆贺,又有一番忙碌。到了2月20日,又降了上谕数行道:

  “钦奉慈安端裕皇太后、慈禧端佑皇太后谕旨:皇帝寅绍丕基,于今十有二载,睿秋鼎盛,典学有成,兹于本月26日,躬亲大政。欣慰之余,倍深兢惕,因念我朝列圣相承,无不以敬天法祖之心。为勤政爱民之治。况数年来东南各省,虽经底定,民生尚未得安。滇陇边境,及西北路军用未茂,国用不足,时事方艰。皇帝日理万机,敬念惟天惟祖宗所以托付一人者,至重至巨。只承家法,夕惕朝乾,于一切用人行政,孳孳讲求,不敢稍涉怠忽。视朝之暇,仍略讨论经史。深求古今治乱之源。克俭克勤,励精图治,此则垂帘听政之初心,所夙夜跷望而不能或释者也。在廷王大臣等,元宜公忠共天。忽避怨嫌,本日召见时,业已谆谆面谕。其余中外大小臣工,亦恪恭尽职,痛戒固循,宏济艰难,弼成上理,有厚望焉。钦此。”

  到了2月26日,两宫撒帘,同治帝亲政,王公大臣们,又有一番歌功颂德的贺表。两宫太后,又加上了徽号。东太后加了康庆二字,西太后加了康颐二字。

  这位同治帝亲裁国政,一年以内,倒也不敢怠忽,悉心办理,只是性格刚强,与慈禧太后相似。慈禧太后虽已归政,但在皇帝左右,有专为慈禧太后探事的太监,遇有军国大事,都及时向慈禧太后奏报。慈禧即传同治帝训饬,责他为什么不来禀白。偏偏这位同治帝也是倔强,自思母后既已归政,为什么还来干涉?母后越要他禀报,他越要隐瞒。因此母子之间反生了隔阂。

  而慈安太后静养深宫,凡事不去过问,当同治进谒问安时候,总是和颜悦色,面带欢容,因之同治时常去看她,反把生身母后撇诸脑后。李莲英见自己的打算落空,他不敢在慈禧那儿说同治的坏话,怕重蹈安德海的覆辙。一天,他见慈禧不高兴,便劝慈禧道:

  “太后不必动怒。皇上是你亲生自养的,还能和您不一条心吗?大概是听了那边的话啦!”

  慈禧一听是这么回事,杀小安子是皇上和东太后商量的,选皇后也是皇上和东太后商量的,自然他们就显得紧了。于是,有些犯愁,说道:

  “叫一次来一回,也不是个长远办法,他已经长大成人了,也不能天天叫他啊!”

  李莲英笑道:

  “皇上不天天上长春宫来,可经常到皇后那儿去啊,说给皇后让皇上经常到长春宫来,不比太后亲自说好多了吗?”

  慈禧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把皇后阿鲁特氏叫来,叫她从中劝谏。皇后当然唯唯遵命,但心中恰与皇上意旨相合,花前月下,私语喁喁,自然将慈禧太后所说的言语,和盘托出。这更激起同治的恼怒,索性到长春宫去的更少了。他(她)们毕竟年轻,不知戒备,李莲英在坤宁宫也安插了耳目。这话自然又传回了长春宫。慈禧本来就不喜欢皇后,因之也就迁怒于皇后身上。

  也是无巧不成书,这天,同治又去慈禧那儿请安,恰好慧妃也在那儿,慈禧慈爱地呵责同治:“你看你,好瘦!”同治不动声色地摸一摸脸:“儿子觉得精神倒是挺好的,天天晚上看书,总要看到起更才睡。”同治说道。

  “哼!”慈禧太后自嘲似地冷笑:

  “也就是你这么说,我这么听吧!”

  “是每天念到起更,儿子用不着骗皇额娘。”同治由于辩解,把“是”字念得重了一点,便显得心中不服。

  慈禧太后有些冒火,把脸一沉,用急促的声音叱斥:

  “你就这样子跟我说话!你是翅膀长硬了,哪里还记得娘!”说到这儿,越觉得心里充满了怨气:

  “你什么时候听过娘的一句话?这十一二年的大风大浪,不是我挡着,你能有今天?你刚一亲政,就不把娘放到眼里了,几天的工夫,是谁把你教成这个样子?”

  前边几句倒没什么,听到最后这两句,同治听得出,明明是指责皇后,这不是没影儿的事吗?无端猜忌。

  “儿子不敢!”他跪了下来,但仍是觉得受了委屈,分辩道:

  “没有人敢教唆儿子不孝,儿子也决不会听。皇额娘说这话,教儿子何以为人,何以为君?”

  “你这一说,我是冤枉了你?”

  “冤枉儿子不要紧——”同治突然顿住,发觉下面这话说不得,然而已经晚了。

  慈禧倏地抬起眼,一瞪之下,让皇上的心就一跳,就听她质问道:

  “怎么着?冤枉你不要紧,冤枉谁是要紧的?你倒告诉给我听听!”

  同治知道坏了事啦,咽了一口唾沫,很吃力地说:

  “儿子说错了,皇额娘千万别生气,总是儿子不孝。”

  皇上一赔罪,慧妃也跪下来求情。李莲英见到了火候啦,也来相劝。慈禧一是无法公开指责皇后,二是想到总得有个收场,便借机收场。

  同治一个人回到乾清官,越想越有气,他不知是李莲英捣的鬼,却以为是慧妃在慈禧那儿告的状,越发不肯到慧妃那儿去。但是他也不敢在皇后那儿留宿,那样会给皇后带来更多的麻烦。可是皇上心常怏怏不快,同治跟前的内侍文喜、桂宝二人,又想出法子,引导同治帝外出微行。

  京师内南城一带,向来是娼寮聚居的地方,酒地花天,金吾不禁,同治帝便到那儿尝试温柔滋味,不意乐极悲生,染了梅毒。起初还可支持,延迟到10月,连头脸上都发现出来,宫廷里面,盛传皇上生了天花。御医李德立、庄守和二人虽然看出是天花与杨梅疮合并发生,但是宫中说天花都犯禁,哪里敢说皇上患杨梅疮,只能用芦根、元参、蝉衣、桔梗、牛蒡子以及金银花等清表解毒的药,虽然治得天花,却与杨梅疮不对症。到后来发展到头晕发烧、腰间肿疼、作痈、流脓,项脖膝臂皆有溃烂之处,显然是毒已入经络。

  十二月初四这天午后,皇后到养心殿东暖阁去看皇上的病。同治见皇后脸上带有泪痕,不免关切,问起缘故,皇后一时忍耐不住,便把又受了慈禧太后责备的经过,哭着告沂了皇上。

  哪知慈禧太后已接到皇后来探病的报告,便跟踵而来,李莲英并摇手示意在外边伺候的太监,不得声张,慈禧就在帷幕外边偷听,恰好听得皇上安慰皇后:

  “你暂且忍耐点,总有出头的日子。”

  慈禧太后却忍耐不住了,勃然大怒,掀帘直入,一把揪住皇后的头发,劈面就是一掌。

  皇后统率六宫,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当这恶婆婆——慈禧太后来势汹汹之际,为了免受侮辱,难免口不择言,当下抗声辩道:

  “你不能打我,我是从大清门进来的。”

  这句话不说还好,一说恰似火上浇油。慈禧所最恨的,就是一辈子不能正位中宫,才受他人之气,皇后的这个抗议,正好触怒了她的大忌,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厉声喝道:

  “传杖!”

  “传杖”是命内务府行杖,这是对犯了错误的太监、宫女使用的,岂能用于皇后。皇上一见大惊,顿时昏厥过去。由于对同治皇帝的抢救,皇后才被免去杖责,但这位同治皇上也就因此驾崩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