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洪秀全评传 > 四、农民与土地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关键

四、农民与土地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关键

  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向近代并不是自身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基因发展成熟的结果,而是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后引起的反应和变异。由于外国侵略者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阻碍着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近代化道路遂被中外反动势力所扭曲。就社会发展而言,城乡发生剧烈分化。一方面,通商口岸逐渐演变成半殖民地性质的近代工商城市;另一方面,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农村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处在封建地主及其政权的统治下。一方面,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产业工人,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生活在中世纪。在同一个国度里,出现两种差别明显的社会模式:城市的近代工商业社会和农村的传统社会。而前者处在后者的汪洋大海之中。史实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封建势力控制着广大农村。官绅们竭力维护原来的农业社会结构,顽固抵制近代化的政经变革和建设,保持土地所有制和沉重的地租剥削,致使农民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地位,无力向近代农民转型。因此,旧中国的农民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自身的悲惨境遇。他们缺乏自觉的阶级意识,在政治上毫无权利,希望有一个清明的统治者关心他们,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过上温饱的生活。经济上,他们长期生活在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之中,为一家人的温饱从事简单再生产。绝大多数农民是文盲,生活在分散封闭的农村,因而思想闭塞,受封建伦理观念和旧社会习惯势力影响较深,思想意识与社会心理也基本停留在中世纪。农民的这些局限和弱点严重阻碍自身向近代转型,也使中国近代化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开展近代化建设时,必须着力解决农民问题,使他们摆脱贫困、愚昧、落后的中世纪状态。其前提则是消灭封建剥削和压迫,这正是农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农村民主革命的关键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代著名学者王亚南深入考察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认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基本障碍。他指出:"(旧中国)政治不易清明、人权毫无保障,动乱没有止境,产业难期发展,一句话,我们现代化途中的无穷无尽坎坷,归根结底,殆莫不有封建的土地制问题,横梗于其中。"①洪秀全缺乏近代社会变革意识,从贫苦农民的阶级愿望出发,设计了天国未来的理想社会。他把解决农民及土地问题作为变革现实社会的前提。洪秀全以斩邪留正、开创新朝为号召,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推翻清朝,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消除"此疆彼界",禁止"尔吞我并",建设平均饱暖的太平世界。这种宣传在前期起了"蓄万心如一心"的鼓舞作用。但它毕竟缺乏科学的前瞻性,只是外来宗教和儒学大同思想的生硬组合,无法实施和操作。随着洪秀全等人地位的转变,理想社会日渐淡忘,其宣传和凝聚功能也不断削弱与丧失。洪秀全面对封建化的天国社会,缺乏新的思想整合手段。遂致后期出现人心涣散,内斗频仍的乱象,他终究未能在政治上解决农民的联合问题。同时,洪秀全没有也不可能有近代民主意识,他认为,一个至公至正的社会要有一个绝对权威来保障,所以,他设计的仍是旧

  式君主**政权。天王高高在上,掌握一切大权,赐予广大臣民以恩泽和温饱。经济上,洪秀全试图使人民过上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不过其实现方法却是强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经济结构、平分土地、平均消费,使经济生活"通天下皆一式"。他企图使自然经济和平均主义永久化、固定化,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而且,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思想: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要绝对平均分配有限的物质财富,实际必然"平均"贫穷。不过,可贵的是,洪秀全提出了土地问题,其纲领以"田亩制度"标出,提出了反对私有制、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思想,以及按人口平分土地等具体措施。但该纲领却因其空想而无法实施,不得不实行"照旧交粮纳税",承认原有的土地关系。虽然,太平天国对官僚绅士严厉打击,使部分佃农成为自耕农,农民的土地占有关系因此发生了一定变化。不过,这只是对土地占有关系的暂时的局部的调整,也未最终解决土地问题。文化方面,洪秀全力图使农民群众无论男女老幼妇女儿童,都一体受到拜上帝教的教育,用拜上帝教的教义去改造群众。但这种宗教教育的内容不是以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而是教义和教规的宣传,并非近代的教育事业。它既不能带给农民文化知识,又不能启迪农民思想导向近代化,只是以新的宗教迷信代替旧的宗教迷信,或者实施一些简单的形式化的政治宣传。因而,农民的愚昧落后意识没有得到改造,封建思想意识虽然受到某种冲击,其主体仍随着旧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一道保留下来,有些封建观念还有所发展。因而,洪秀全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对农民的多层面的改造。

  -----------------------------------------------------------

  ① 王亚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页267。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多次影响深远的近代变革,但对农民和土地问题却没有涉及,或不敢触动,因而,这些变革的深度和广度非常有限,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

  本身就是大官僚大地主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以为只要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使中国转弱为强,转贫为富,清朝也因此长治久安。他们是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卫道士,当然也不可能去注意农民和土地问题,相反,他们极力在全国重建和强化封建统治。这样,洋务运动本身出现了致命弊害:把近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建筑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在保持封建社会制度前提下开展近代化的经济建设,结果,近代化变革势必遭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与破坏,走向病态与衰微的末路,自强求富的目标根本不能实现。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企图依靠清朝光绪皇帝和帝党官僚推行维新变法,其目标是使中国渐进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君主立宪代替君主**体制,以私人资本主义代替官僚资本主义,以西方的文化教育代替科举制度。他们的变法活动仅局限在一批开明士大夫和维新派知识分子的圈子之内,而把农民视为必须严加防范的祸患,其维新内容也排除了农民和土地问题。虽然个别维新派人士,如严复提出必须教育和改造国民,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但没有引起重视。他们与洋务派一样,都是一批官僚地主,高踞于农民之上,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为天经地义,当然不会改变农村的封建关系。因此,维新变法运动与广大农民是隔绝的,它得不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力,因而很快被顽固派所扑灭。

  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前,就受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影响,因而在成立兴中会后,就在章程中写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后来,他流亡欧美考察,受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又探讨了太平天国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及其实践,意识到地主土地所有制必须废除,因而在同盟会纲领上增加了"平均地权"的内容,以为解决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基本对策。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具体步骤:"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①主张采用赎买方式把土地收归国有,再转售给耕者(农民)。列宁指出:这是一个"进步的、战斗的、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土地改革纲领。"②辛亥革命仅只推翻清廷统治,但并未触及农村社会变革,地主仍然控制土地和权力,"平均地权"未能实现。所以,**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③孙中山在晚年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明确表示要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把全国的田地部分给农民,耕者有了田,只对国家纳税,地主不得收租钱。但在具体措施上,却又寄希望于农民、政府、地主各方协商,通过地主与农民实行"阶级合作",相互妥协和让步,在政府领导下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对此评价说:"耕者有其田",是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从而造成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

  他认为,这"是目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时代的正确的主张"。

  只是,"阶级合作"解决土地问题既不现实,也难彻底。因此,"耕者有其田"虽然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但它却是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转型的重要前提。可惜,孙中山逝世后,代表地主绅土利益的国民党背叛了新三民主义;"耕者有其田"被蒋介石政权视为一纸空文,始终未能在大陆推行。

  -----------------------------------------------------------

  ① 《同盟会宣言》。

  ② 《列宁选集》,卷2,页423。

  ① 《**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

  中国**成立伊始,致力于工人运动。直到第一次大革命**时,彭湃、**等开始深入农村,宣传和动员农民起来革命,组织农会,夺取基层政权,在南方各省掀起空前的农民运动**。**及时赴湖南实地考察,并写出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烈歌颂了农民运动,尤其是贫农的伟大功绩。他说贫农"合共占乡村人口的70%,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农会第一步是建立农民对村乡政治权力的控制,第二步则是经济斗争,"减租减息,要求土地及其他生产手段等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成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中心任务。**认识到,要想扎根农村,实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必须依靠贫苦农民。因为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雇中农却总共只有20-30%的土地,"这种严重情况是我们民族被侵略压迫、穷困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①因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 1927年"八七会议"明确指示立即实行土地革命。11 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提出"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成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公有"。但在实践中,**认识到,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的政策仍然不能满足农民对土

  地的强烈要求。 1931 年,**苏区中央局决定把土地所有权归之于农民,确立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947 年9 月又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新老解放区进行和深入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 年底,除少数地区外,全国范围内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七亿亩原被地主占有的土地,免除了每年六百多亿斤粮食的地租负担,同时获得了大批其他生产资料。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被连根铲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于取得完全胜利。农民也获得了空前的政治和经济的解放,成为新中国的主人,逐步过上温饱的生活。但是,他们还没有完全转变为现代化的新型农民。这一转型将是长期的渐进过程,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奋斗。加速转型的关键是致力于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准,积极推动农村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才能全方位地改变农村、农业和农民自身的面貌,向现代化目标迈进。唯其如此,中国的总体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