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洪秀全评传 > 三、洪秀全与中国近代化

三、洪秀全与中国近代化

  洪秀全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开端。洪秀全是一位在传统社会和文化环境里成长的知识分子,虽然接受了西方基督教,但仅囿于宗教层面的某些教义和仪式,并不认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就思维范围而言,他对西方近代社会缺乏常识性的认知。虽然他曾支持洪仁玕推行旨在建设近代化中国的新政,但并不表明他对这一目标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因此,我们认为,洪秀全不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设计者和倡导者,但是,他的思想和社会实践,却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历程产生了积极与深刻的影响。

  具体考察,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太平天国运动清除近代化的某些沉重政治障碍,廓清了洋务运动起步的政治舞台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展开过系统考察,指出:(国家政权)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或者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在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就加速了。或者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除去少数例外,它照例总是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于崩溃。??经济发展总是毫无例外地和无情地为自己开辟道路。最近这方面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法国大革命。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严重经济和社会危机的时期。清朝面对纷至沓来的危机和挑战,理应振作维新,实行积极社会改革,使国家政权"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去起作用"。著名经世派思想家龚自珍就大声疾呼"更法",倡言改革,他警告清廷:"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然而,在龚自珍发出警告后十年,清王朝依然腐朽和麻木,道光帝与穆彰阿之流一直恪守祖制,既无应变心理,更无改革计划。清朝政权仍然在"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在这种条件下,洪秀全领导农民革命,向腐朽的清王朝发起猛烈进攻,各族人民纷起响应,汇成全国性的反清革命**。在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冲击下,清朝的封建统治岌岌可危。虽然,它惜助于湘淮军和外国武装血腥镇压了革命,但是,却不能继续按照"祖宗之法"维持其统治地位了。在政治上,腐朽保守的权贵势力遭到农民革命的沉重打击,新兴的湘淮将帅登堂入室,西方列强的势力也乘机深入京师和内地,迫使清朝改变权力结构与内外政策。恭亲王奕上台后,外交上对列强妥协让步,对内与湘淮集团沟通协调,控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权力,形成清朝的主流政治势力,被史家称为"洋务派"。他们在列强支持下,逐步实行经济领域里的重大变革,洋务运动得以兴起,中国近代化也由此起步。洋务派标榜"自强求富"、"中体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朝拒夷排外,保守拒变的传统心态,开始了开放和变革的尝试。洋务运动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朝权贵势力后发动的,除了奕等权贵之外,洋务派在太平天国运动前都是默默无闻的一般官员或儒生,有些人甚至是没有功名的寒士。在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下,权贵派势力衰微,洋务派则乘机取而代之,控制中央和地方重要权力。面临列强侵略造成的二千年以来的"大变局",他们别无选择,只得因应变局,推动近代变革。洋务运动遂告出台。洋务派声称,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御外侮,靖内患"。但他们对列强屈服妥协,"御外侮"不过是口头上的宣示,显见洋务运动的重要动因在于防范农民运动再度兴起。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变革的起步具有某种推动作用。

  (二)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已经指出,太平天国把官绅视为"妖魔",严厉打击,大批绅士遭到诛杀,或逃亡他乡,其土地被佃农占有。太平天国还发放田凭,"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①,使不少原来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又允许土地买卖,规定土地买卖"过户",要履行报官盖印等手续,以确认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而当时米价昂贵,地价低贱,不少农民从地主手中买进土地。这样,土地所有权相应分散,自耕农有所增加。以浙江石门为例,1861-1863 年,太平天国发给浙江石门花户的三百多件预知由单中,占地20 亩以上及15-20 亩的花户为数极少,最高年份占花户总数的7%左右,15 亩以下的花户占花户总数的90%以上,而且,竟没有一件是拥有土地百亩或百亩以上。按照石门当时土地占有状况,拥有20 亩以上者多属地主,已经为数极少,百亩以上大地主更属罕见。①而太平天国以前,石门地区不乏大地主存在,如乾嘉年间有个叫胡源的地主就一次捐田百亩以"助学宫"②,可见他至少有地数百亩,也可能在于亩以上。

  -----------------------------------------------------------

  ① 倦圃野者《庚癸纪略》。

  ① 王兴福《太平天国辖区土地占有状况》。

  ② 光绪《石门县志》。

  -----------------------------------------------------------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政府支持地主分子卷土重来,实行"田归原主"。

  但有些地主已家破人亡,田产成为无主之地;有些地主"粮册田契,类皆遗忘"③,难以恢复旧貌;有些地主是"当年真正业主,确有契可凭",农民却拒而不还。④更有一些农民乘机私占地主土地,"外省流民,乘间侵夺,业主转相逃避,不敢认领。"⑤甚至有些"外来客民,不问主顾,侨居其间",后"为田主所知,到场看视,与客民理论,该客民恃其人众,反肆蛮横,田主孤掌难鸣。"①这说明,太平天国时期获得土地的农民,在战后仍然千方百计继续占有已经取得的土地。同时,由于长期国内战争的影响,人口大量死亡和流落他方,大片田地无人耕种,变为荒地。清政府遂"召垦升科",招佃承垦,官府收租三年。三年后,对承垦佃农"准给为业,升科纳粮"②;或佃农多纳"索脚钱"后,"取具保结,备作缴具核明,填给印照,准其作为己业。"③这些获得土地"作为己业"的农民也就成为小土地所有者了。自耕农的增加有着特殊意义:

  -----------------------------------------------------------

  ③ 《穆宗毅皇帝实录》卷107,页12-13。

  ④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29,户政类屯垦。

  ⑤ 《穆宗毅皇帝实录》卷103,页9。

  ① 光绪22 年1 月11 日,《益闻录》。

  ② 唐训方《唐中丞遗集》,条教。

  ③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29,户政类,屯垦。

  -----------------------------------------------------------

  其一,明清以来,相继实行以粮代役和摊丁入亩,自耕农无须直接向封建国家服徭役,他们已不是依附农了,而是自由农民。因此,自耕农的增多,实际就是自由农民的增多。其二,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自耕农的增多有利于调整封建生产关系,缓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条件下,自耕农增多必然导致农民的两极分化:富农、富裕的自耕农与雇农、游民。这种情况又促进雇佣关系的产生:如太平天国后,"种田至数十亩便须雇佣工人",有"长年者"、"半年头者"、"忙工者",报酬咸以工资支付。④同时,由于"土地的大小与副业的重要程度,成反比例"⑤,有些富农或富裕的自耕农雇人耕种,有较多土地,他们或多或少地放弃家庭手工业,其经营的农业带有一定的商品化倾向。这就冲击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形式。这些都对封建经济起着瓦解作用,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产生。

  -----------------------------------------------------------

  ④ 《吴农续说》,光绪11 年12 月13 日《申报》。

  ⑤ 冯和法《农村社会学大纲》,页253。

  -----------------------------------------------------------

  另一方面,由于有田无人耕种,原来租佃关系发生危机,地主不得不实行永佃制,只要佃农交纳地租,就可以取得永佃权。佃农对所耕种的土地有绝对使用权和支配权,地主不得退佃另租,不得增租,地租剥削限制在一个固定水平上。永佃制的盛行也反映了佃农身份的变化:地主与佃农除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之外,没有其他任何附加条件;土地的产权和使用权分割了,佃农的身份也有所提高。由于有不得退佃另租和不得增租的规定,使佃农可以比较稳定地经营田产,扩大再生产,从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增强了商品化趋势,显然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成和发展。

  (三)冲击了闭关守旧的观念,开启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学习西方之先河

  鸦片战争后,随着侵略者的炮火和商品倾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开始登陆,逐渐向中国渗透和传播。对于西学,清朝统治集团及士大夫普遍怀着天朝大国的政治和文化心理,表示鄙视和排斥,以为不屑一顾。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廷朝野开始感受到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少数先进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更为震惊。而且,他们转入理性的思索,"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林、魏承认列强的"长技",主张学习和引进,以"御侮图强"。可是,他们并不承认西方文化的优势,仍然恰守儒学文化。"师夷长技"的最终目的是逐出西方列强势力及其文化,使中国回复到战前的闭关状态。显然,林、魏并不想开放国门,也不想变革传统社会。相形之下,洪秀全显得更加开放。这位农民起义领袖大胆逾出了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的表象层面,直接进入西方文化的宗教层面。

  他接受并引进了基督教,宣传上帝是"独一真神",号召人们敬拜上帝,而且利用上帝的无上权威,贬低孔孟之道,禁止偶像崇拜,横扫佛道等宗教与迷信。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西方宗教来反对中国的传统宗教与文化。洪秀全接受和利用基督教主要是出于反清革命的政治动机,为此,他对基督教加以改造,融入大量儒学观念,从而创立了拜上帝教。他的主要目的在于透过宗教神学以推动革命,为此,采取了强烈的反传统态度,甚至不惜与中国传统的宗教迷信及孔子、祖先崇拜决裂。洪秀全把西方人创造的皇上帝(耶和华)当作中国人的主宰,还把自己说成是他的儿子,建树起新的神学和政治的偶像,以代替中国传统的偶像崇拜,包括神佛孔孟以及历代皇帝,建立拜上帝教的神权统治。可见,洪秀全接受和吸纳基督教,并非出于他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的深入考察了解,更没有经过深刻系统的理性分析。他只是按照中国儒生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去摄取基督教的理论、教义。

  即使如此,洪秀全仍比清朝官僚和士大夫更具开放与革新意识。尤其在对待儒学文化和传统神学的态度上,洪秀全和清朝士大夫始终存在激烈的斗争。曾国藩在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就攻击洪秀全是"用夷变夏"、违悖孔孟"圣道"的叛逆。他号召知识分子,参与湘军的镇压行动,捍卫孔孟"圣道",不仅要消灭太平天国,而且必须祛除邪教和西方文化,恢复和重建封建理学和传统神学体系。就在曾国藩、李鸿章等转化为洋务派之后,虽然主张"师夷长技",但却坚持对西方宗教和文化采取严厉的排斥态度。以致西方传教士把曾、李都看作基督教的顽固敌人。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就多次接待外国列强的使节,申明其独立自主、平等交往之对外政策。天国领导人表示,只要列强不站在清朝一边,不但可以"相安无事",而且会成为"亲密的朋友"。天国主张贸易开放,"万国皆通商","惠和中外,商旅不禁",但严禁鸦片贸易,1860 年-1861年,太平军攻克苏南、浙江后,允许外商到天国占领区经商,并采行积极举措,发展丝茶贸易。各国商人涌向苏浙,丝茶出口持续增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不言而喻,这与天国的开放贸易政策之实施具有直接关系。反观清朝仍在顽固坚持的闭关政策,显见两个政权对外观念和政策上的差距。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在学习西方文化方面更加迈进一步,这就是《资政新篇》的提出和颁布。《资政新篇》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中绝对平均主义,主张发展私有经济,兴办近代化工业。这一方案得到洪秀全的基本赞同。看来,在洪仁玕的影响下,洪秀全的思想结构发生新的演进,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因素。他的视野已开始逾出单纯的宗教范畴,并转向西方进步事物,因而他批准颁布《资政新篇》。这体现了洪秀全开放意识的进一步深化。由此可见,比起盲目排外的清朝皇帝,甚至后来的洋务派,洪秀全都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可以预期,如果太平天国取得胜利,洪秀全和洪仁玕将会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并实施《资政新篇》中的若干近代化建设方案。沿海一带城市则将兴建近代工商业,成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实业基地。而且,其规模和效果可能比洋务运动更加显著。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潮流却无法遏阻。曾国藩、李鸿章等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推出洋务运动,尽管其目的是要用西学"坚船利炮"之"用"来维护孔孟儒学及封建统治之"本",但毕竟在对外开放、学习西方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继洋务运动之后,是戊戌变法的兴起,西方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一次知识界的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中国近代化思潮渐成洪流。维新失败,孙中山继续奋斗,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廷,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艰难曲折地向近代化目标不断前进。在近代变革的坎坷历程中,洪秀全不失为伟大的开拓者和先驱。他的思想和业绩在近代史上建树起一座高大的丰碑,值得后人深恩和怀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