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洪秀全评传 > 第一章 生平述略 一、从科场到战场

第一章 生平述略 一、从科场到战场

  (一)寒窗场屋生涯:由追求而决裂

  1814 年1 月1 日,洪秀全诞生在广东花县官禄村一个普通农家。洪氏祖先是从梅县迁居花县的客家人。秀全之父洪镜扬一生务农,勤劳耿直,深得村民信任,被族人推举管理族内公产,热心宗族事务。母亲王氏,早年去世。洪秀全遂由继母李氏抚养成人。他排行第四,有兄姐3 人:大哥仁发、二哥仁达、姐姐辛英。洪家以务农谋生,家里有一两头耕牛和若干亩田地,还有几间房屋,属一般自耕农阶层,家境并不宽裕。

  洪秀全原名"火秀"。稍大,按家族班辈改名"仁坤",长大后又自己改名"秀全"。他自幼好学,因而得到父亲的偏爱。7 岁到私塾读书,由于聪明刻苦,13 岁时就能熟诵《四书》、《五经》、《孝经》等古文多篇。族人和老师夸赞他"才学优俊",期待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洪秀全也自视甚高,以此为志。

  但是,他的科举道路很不平坦。1827 年,他15 岁,第一次到花县参加"县试",名列前茅。但到广州参加府试时,他落第了。次年,因家中经济拮据,他一面从事农业劳动,一面自学。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1829 年,他应一个同学的邀请,到县城附近鹫岭古寺的私塾伴读。1830 年,因有学识被聘为本村塾师,开始了农村的教书生涯。1836 年,他第二次赴广州应考,仍未中试。在广州街头,得到传教上赠送的一部由中国基督徒梁发编写的名叫《劝世良言》的9 本小册子。当时,这部书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只是把书带回家,稍微浏览一番,便置之书柜。

  1837 年,他第三次赴广州应试。这一次"初考时其名高列榜上,及复考则又落第。"①屡试不售,洪秀全受到极度刺激,悲愤交加,积郁成疾,猝然病倒。遂雇请一乘小轿抬他回乡。回家以后,一连40 余日卧床不起。洪秀全因仕途断绝,攀登无路,对封建科举制度产生了怀疑和愤恨,进而萌生了强烈的反清思想。他病中赋诗言志,要改朝换代,创建新朝,还自命"太平天子",承担解救民悬的神圣使命。

  但是,洪秀全自幼深受功名思想熏陶,很难与科举道路彻底决裂。 1843年,他四赴广州,作最后的尝试、结果仍以失败告终。他终于断绝了科举做官的余念,坚定了推翻清廷、创建新朝的决心。他在回家的归舟中,口吟《龙潜诗》一首: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

  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定乾坤。

  回家以后,又发誓"不穿清朝服,不考清朝试,自己开科取士。"1827-1843 年,洪秀全在寒窗场屋里拼搏了16 个春秋,科举人仕的理想和追求终至破灭。至此,他决心与科场彻底决裂,其思想取向因此发生变异,向反清和开创新朝的目标追寻探索。

  -----------------------------------------------------------

  ①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

  -----------------------------------------------------------

  (二)新的选择:创立拜上帝教,初建反清基地

  1843 年夏,洪秀全到莲花塘村表兄李敬芳家中教书。一日,李敬芳在洪秀全的书柜中发现了《劝世良言》,乃向其借阅。李也一向对现实不满,读了《劝世良言》,对其中观点极为赞赏,并向洪秀全推荐,谓其"内容奇极,大异于寻常中国经书"。①这引起了洪秀全的注意,洪"乃潜心细读","遂大觉大悟"。②书中有些内容、观点和语言引起了洪秀全强烈的思想共鸣,对其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有深刻启发。这部被冷落七年之久的小册子被洪秀全视为"天赐奇书",成为后来拜上帝教的经典著作。《劝世良言》实质上是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鸦片,但其中偶尔流露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洪秀全对此深有感受,主张崇拜上帝,建立人人平等的太平世界。并由此创立了拜上帝教,作为动员民众反抗清朝的思想武器。他按照书中所规定的仪式自行施洗,并写了《吾侪诗》一首,以示皈依上帝。

  诗云:

  吾侪罪恶实滔天,幸赖耶稣代赎全。

  勿信邪魔遵圣诫,惟崇上帝力心田。

  天堂荣显人宜慕,地狱幽沉我亦怜。

  及早回头归止果,免将方寸俗情牵。

  洪秀全根据基督教只拜"独一真神"上帝,排斥其他一切偶像邪神的教义,将自己私塾中的孔子牌位弃去,并动员族弟洪仁玕、表弟冯云山加入拜上帝教,二人也将私塾中的偶像尽行撤除。这一举动引起了一场风波,洪秀全也因此失去教席。

  -----------------------------------------------------------

  ①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

  ② 同上。

  -----------------------------------------------------------

  1844 年4 月2 日,洪秀全和冯云山、冯瑞嵩、冯瑞珍一行四人外出传教,沿途贩卖笔砚,以资旅费。他们先到广州,辗转广东各地,但信教者无几。冯瑞嵩、冯瑞珍灰心返回故乡。洪秀全、冯云山二人继续跋涉,于5 月21日到达广西贵县赐谷村之洪秀全表兄黄盛均家,在此开展传教活动。经过几个月的热情宣传,只有百余人入教。洪、冯因宣传效果不够显著,决定采取行动,以树立拜上帝教的威信,吸引群众。于是捣毁了赐谷村附近六乌山口六乌神像。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引起了当地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也因此不得不离开贵县。

  离开贵县后,在向何处去的问题上,洪、冯二人发生了分歧。洪秀全因经受不住一系列挫折,信心发生动摇,主张返回家乡;冯云山则毫不气馁,主张继续宣传拜上帝教。二人各执己见,于是分道扬镳。洪返回花县,冯则转到紫荆山传教。

  1344 年11 月,洪秀全回到花县后,仍以教书为业,并从事宗教理论著述。1845-1846 年,他写作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论著,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拜上帝教义,宣示了洪秀全建立天下一家的太平世界的理想。 1847 年上半年,在广州的美国传教士罗孝全的助手朱道兴获悉洪秀全在花县劝人拜上帝,就写信邀他前往。于是洪秀全携洪仁玕同赴广州,跟随罗孝全学习基督教理论和教义。不久,洪仁玕返回家乡,洪秀全则潜心学习,"将旧遗诏圣书、前遗诏圣书细览",又阅读了其他传教士所编印的许多基督教布道书。他大开眼界,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基督教知识,对西方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与此同时,冯云山则深入佳平县紫荆山一带传教。这里是偏僻山区,崇山峻岭,形势险要,聚居着汉、壮、瑶、苗各族种山、烧炭的贫苦农民。他们受到地主与官府的剥削压迫和民族歧视,生活极度贫困,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传统。而且,山民缺乏文化,受传统儒学影响较少,易于接受宗教迷信。同时,清政府控制松弛。因此,这里是传播拜上帝教、建立反清基地的理想地域。

  冯云山是出身农家的知识分子,胸怀大志,富有出色的宣传和组织才能,而且熟悉农村,坚韧刻苦,善于与农民沟通思想和感情。到紫荆山后,他脱去长袍、马褂,以打短工、拾粪、教书为业,深入贫苦农民之中,宣传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经过三年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到1847 年8 月,已发展了拜上帝教徒二、三千人,培养了一批热心教务、具有影响力的骨干人物,拜上帝教的第一个基地遂告创建。

  1847 年8 月下旬,洪秀全再度赴广西,在紫荆山与冯云山重逢。他看到拜上帝教深入山区人心,基地初具规模。冯云山和教众又一致拥戴他为教主。其时,广西天地会起义已经兴起,浔州地区艇军活跃,清政府穷于应付,对拜上帝教的传播无暇干涉。洪秀全大受鼓舞,其反清和创建新朝的意识迅速强化。加之"谋立创国"的冯云山的影响,他决定积极准备和策划反清武装起义。①为此,洪、冯努力把拜上帝教迅速扩展到紫荆山区附近各州县,甚至远及广东信宜、清远一带。他们先后建立起十余处基地,发展信徒约3 万人。于是,一支有组织的反抗力量在广西形成与崛起。

  这时洪秀全撰写了《原道觉世训》。虽然它与《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有着内在联系,但思想内容却有较大飞跃。它号召人们起来以武装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突出了拜上帝教的政治功能。三篇"原道"文章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以拜上帝为宗教形式、以农民平均平等思想为基本内核,以推翻清朝、建立太平世界为宗旨的理论体系,为以后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武装起义准备了有力的精神武器。

  -----------------------------------------------------------

  ①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二),页788。

  -----------------------------------------------------------

  (三)起义准备:组织队伍,反对神权和绅权

  与此同时,洪秀全和冯云山加快了反清起义的准备工作:他们不分昼夜抄写教义和宣传作品,四处散发,并结拜兄弟,广交朋友,迅速发展信徒,建立草根型的宗教组织。为了约束教众,他们以摩西十诫为范式,制定了十款天条:崇拜皇上帝;不好拜邪神;不好妄题皇上帝之名;七日礼拜颂赞皇上帝恩德;孝顺父母;不好杀人害人;不好奸邪**;不好偷窃劫抢;不好讲慌话;不好起贪心。同时,规定形式多样的宗教仪式,把教众的思想、行为、日常生活方式,都纳入拜上帝教的宗教活动。这样,洪秀全通过严格的纪律和频繁多样的宗教仪式,使教众加深对皇上帝的绝对崇拜,宗教信仰则渗透到教众活动的各个层面。从而透过各级拜上帝教的组织把分散、独立的信徒组合成具有严格纪律和共同信仰的宗教团体。拜上帝教发挥了巨大的思想和组织整合功能,使贫穷、分散的农民形成一支具有统一思想和行动取向的强大政治力量。

  1847 年10 月,洪秀全与冯云山在高坑冲信徒卢六家建立了拜上帝教的领导机构。他们决定向其他宗教和神权发起挑战。洪、冯首先拿香火最盛的象州甘王庙开刀,将甘王偶像砸碎,并宣布其杀母、藐视上帝等十大罪状。

  洪秀全还在壁上题诗:题将草檄斥甘妖,该灭该诛罪不饶。

  打死母亲干国法,欺瞒上帝犯天条。

  迷缠妇女雷当劈,害累人民火定烧。

  作速潜藏归地狱,腥身岂得挂龙袍!

  又书《十款天条》及檄文一道帖于壁上。

  洪秀全捣毁了人们一直认为很灵验的甘王神像而自己安然无恙,一时声威大振。在洪秀全、冯云山的带动下,各地拜上帝教徒向偶像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紫荆山内及附近神庙偶像、神灵都被捣毁。

  拜上帝教徒大规模地捣毁偶像,引起了地主乡绅的恐惧和仇视。他们动员团练,勾结官府,向拜上帝教众进行反扑。一场反对地主团练迫害的斗争在各基地兴起。最典型的就是秀才劣绅王作新迫害冯云山案。1848 年1 月,王督率团练以"阳为拜会,阴图谋叛"的罪名,把冯云山、卢六抓走,并与官府勾结,将二人关入桂平县监狱。洪秀全得知这个消息,急忙从贵县赶回紫荆山,设法营救,没有结果。其时,教众受到官绅团练威胁迫害,恐惧不安,人心离散,基地形势发生严重逆转。洪秀全因躲避迫害,密藏深山,难以控御全局。紫荆山区教众首领杨秀清、萧朝贵利用当地降僮巫术,诡称天父、天兄附身,预言灾难即将过去,号召教众坚持团结,度过难关,以稳住人心。同时要教众筹款集资,名曰"科炭",以贿赂官府,营救冯云山。

  不久,卢六在狱中被折磨致死,冯云山同官府进行了机智斗争。他引用儒家经典《诗经》关于敬拜上帝的话及清朝对基督教弛禁的谕令,说明"教人敬天"、"礼拜上帝"是合法行为。官府接受贿赂以后,遂判定冯云山"并无为匪不法情事",而以"无籍游荡"为由,派差役将其"递籍管束"。冯云山说服了解差,秘密返回紫荆山。是时,洪秀全返回花县,企图运动罗孝全,通过两广总督营救冯云山。冯云山立即东行,1848 年10 月,二人在花县会面,商讨起义大计,并以1837 年洪秀全病中异梦为素材,编造了一个政治神话《太平天日》。宣称:洪秀全是上帝之子,上帝命他下凡为人间真命天子,主宰一切,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新朝预作舆论准备。

  冯云山虽然出狱,地主乡绅及团练对教众的迫害却更加严酷,平南、贵县、桂平、信宜等基地相继传来教众首领被捕入狱的信息。胡以晃、石达开、凌十八等首领则率先行动,聚众武装,痛击来犯团练。教众革命化与军事化势头异常猛烈,这使拜上帝教领导集团面临严峻的选择。

  洪秀全与科场彻底决裂之后,选择了反清革命的新型道路,现在正是他最后决策走上战场的关键时刻。

  (四)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当洪、冯返回紫荆山后,杨、萧已牢固确立对山区教众的控制。而今,洪、冯固为官绅迫害,不便公开活动,只能依恃杨、萧主持总部日常教务。于是,他们作了妥协,承认杨、萧分别为天父、天兄发言人的特殊身份,从而使中枢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洪、冯一元垂直控御转化为杨、萧与洪、冯二元组合模式。杨、萧隐然凌驾于洪、冯之上,成了拜上帝教组织的主要决策人。洪秀全的行止、谋划必须得到杨、萧的同意,而且,他们还透过大父、天兄发言人的身份,主导洪秀全的行动,并直接向各基地首领发号施令。近年发现的《天兄圣旨》证实了天兄的最高决策和执行权力。

  面对官绅迫害,杨、萧力持妥协,主张用"科炭"(贿赂)的手段,缩小事态,避免与官府公开对立,求得安定的政治环境,掩护起事准备。洪秀全则力主早些起义,他顶制了黄袍,准备起义登基,实现真命天子的夙愿,但被杨、萧劝止。可是,各基地教众日益剧烈的军事化和革命化的行动,使领导集团深受启迪,必须改变原来的妥协政策,加速准备和组织起义。

  有诗为证:

  近世烟氛大不同,知大有意启英雄。

  神州被陷从难陷,上帝当崇毕竟崇。

  明主①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

  古来事业由人做,黑雾收残一鉴中。

  -----------------------------------------------------------

  ① "明主"指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咏菊》诗原文是:"百花发时我不发,我一发时都吓煞,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就黄金甲。""汉皇"指汉高祖刘邦,他的"大风歌"原文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洪秀全这首诗透露了他要走刘邦、朱元璋之路,准备发动起义的信息。

  及至1850 年,领导集团认识到,"与官吏发生冲突势所难免",所以,他们"早已预定计划,准备应付方略",等待"适当时机"举义。1850 年8月29 日至9 月1 日,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正(即韦昌辉)、胡以晃齐集金田村,召开最高级决策会议。决定:

  (1)下令备基地信徒立即集中,开赴金田团营。

  (2)洪秀全、冯云山去花洲密藏,由胡以晁负责安全。

  (3)因杨秀清患病,回平在山养息治疗,金田总部由萧朝贵、韦正统一指挥。

  会后、洪、冯随胡以晃赴花洲,杨秀清返平在山。9 月初,洪秀全发布团营令,各基地纷纷行动。因为一些基地出于自卫,先期已集结了信徒,此时开始向金田进军。有些基地则在接到命令后集结,信徒们忙于变卖资产,建立圣库,筹集军械粮饷,编排与训练信徒,立营布防,侍卫基地安全。这样一来,各基地的集结与行进的时间、速度并不一致。加之到金田距离不等,途中遇到的军事阻力也各不相同,使团营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直至年底,除个别基地信徒被清军堵截,未能与总部会合外,其他各基地教众均陆续到达金田。团营是金田起义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宗教斗争、反团练与官府迫害斗争向武装起义的重大过渡。它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于金田基地,在局部地区构成了兵力优势,完成了金田起义的战略准备。

  在萧朝贵、韦正领导团营的同时,洪、冯则厘订了太平军的编制、纪律、营规及各项制度。主要有:

  (1)圣库制度:这是平南、贵县基地教众的创造,后由洪秀全加以设计、规范,推行到各基地,成为太平天国一项基本的财政和物资征收供给制度。团营时,各基地建立圣库,教众均变卖田产、房屋,易为现金,上缴圣库,专人管理收支,教众同食同穿,由圣库按统一标准平均供给衣食。战斗中的一切缴获必须上缴圣库,严禁个人积蓄私财,犯者处以极刑。这是一种战时共产制度。它透过官兵生活上平均分配,以集中有限的财物粮袜,支持长期战争,而且有助于严格纪律、净化官兵思想行为,防制**现象,保持农民军队的艰苦朴素本色。

  (2)军队编制。团营期间其军制共分左有前后中五军,每军2500 人,由军长、副军长统率。每军辖5 名先锋长,每先锋长统带500 人,下辖5 位百长。每百长统100 人,分4 营,每营25 人,由各营长统领。直至起义后重返新圩、金田时,上述军制才改变为军、师、旅、卒、两、伍的序列。

  (3)五项纪律:即遵条命;别男行女行;秋毫莫犯:公心和傩(睦),各遵头目约束;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等。这五条军纪对太平军统一步调,增强战斗力起了很大作用。

  1850 年12 月,团营声势浩大,使清政府十分震惊。广西巡抚郑祖琛向清廷陈奏了金田团营的战况,决定派兵进剿。继任的署理巡抚芳崇光制定了围剿方案,策划南北夹攻:主力由桂平渡江进犯金田;分兵包围花洲,切断花洲与金田交通线,以图各个击破。拜上帝教众面临严重威胁,决定先发制人,先打弱敌,"迎主之战"于是爆发。是时,清军围困花洲,洪秀全、冯云山在此密藏,安全大受威胁。 12 月27 日,杨秀清遣蒙得恩率教众3000人,偷越五峒山清军关卡,突袭清军巢穴思旺。清副将李殿无反攻失利溃逃。蒙得恩占领思旺,毙巡检张镛,立即迎接洪秀全回金田总部,参与主持军政大计。接着,清军副将伊克但布于1851 年1 月1 日进犯金田,杨秀清、洪秀全指挥教众在蔡村江北岸伏击清军,伊克但布败溃,落水自溺。清廷围剿计划遂告失败。

  1851 年1 月11 日,教众聚集于金田村举行盛会,庆贺洪秀全38 岁生日和粉碎清军围剿的重大胜利。会上,洪秀全宣布建立太平天国,他成了"太平主",还册封了幼主。史家把这一天视为金田起义的纪念日。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