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杜甫评传 > 第五章 转益多师的文学观点与掣鲸碧海的审美理想 四、创作论之一:"颇学阴何苦用心"

  四、创作论之一:"颇学阴何苦用心"

  相传李白曾戏赠杜甫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见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杜甫自己也说过: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

  这一方面是杜甫创作方式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杜甫文学思想的表述。阴铿、何逊的诗以锤炼工致见长,他们观察仔细,描写精致,典型地体现了南朝后期诗人苦心孤诣地追求诗歌形式美的努力。杜甫对阴、何甚为赞许,这正体现了他重视诗歌艺术形式的文学思想。

  首先,杜甫重视句法,他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三十五书记》)

  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吏阁行人在,诗家秀句传。(《哭李尚书之芳》)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解闷十二首》之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前面五例是对别人诗句的称赞,最后一例则是诗人自述其创作态度,可见他把造句视为诗歌艺术的重要环节。从形式上看,诗句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一首好诗必须以"佳句"、"秀句"为基础。所以杜甫有时赞美别人说:"新诗句句好"(《奉赠严八阁老》),"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既然"句句好",当然也就是"篇篇好"了。

  那么,杜甫对句法有哪些具体要求呢?他没有细说,我们只能依据字面作一些推测:"秀句"、"丽句"指精美之句,等等。但是一位作家的理论与其创作往往是桴鼓相应的,所以杜甫的创作实际有助于我们理解其理论。我们在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中曾说过,杜甫的诗句精警、凝炼、优美,不但在寥寥数字的篇幅中浓缩了极为深广的内涵,而且在形式上千变万化、美不胜收。杜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之多,古今诗人没有谁能与之相比。显然,杜甫关于句法的主张应该包括上述内容。但是杜甫又决不是仅仅注意锤炼佳句而忽视句子与全篇的关系的,他说:"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长吟》)所谓"稳",不但指句子自身的工稳,而且指句子在全诗中的位置之稳妥,亦即句子必须与全诗的其他部分保持和谐的关系。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写出的诗篇,就不会发生有句无篇的弊病。

  其次,杜甫注重章法,他说: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前一联指诗歌的篇章结构而言,杜甫认为诗篇应该章法细密,结构严整,但同时又应该避免平板直截,而要力求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后一联指诗歌的意脉及结尾而言,杜甫认为诗意应变化飞动,而结尾尤须言尽而意不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样地,我们可以依据杜甫的创作实际来充实、理解他关于章法的观点。

  第三章第三节中说过,杜诗的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可谓法度森然,然而在严整之中又多变化转折,峰峦起伏,波澜迭现。严整周详与腾挪错综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杜诗的章法特点,也可视作杜甫关于章法的观点。

  第三,杜甫重视诗律,他说:遣词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

  文律早周旋。(《哭韦大夫之晋》)

  觅句新知律。(《又示宗武》)

  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正象我们在第三章第四节中所论述的,杜甫所说的"诗律"主要是指律诗艺术而言的。律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才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式,由于这种诗体主要是继承了前代诗歌在丽辞和声律两方面的艺术经验而形成的,所以当时一些诗人对之颇为鄙薄,不但年代早于杜甫的陈子昂、李白有轻视律诗的倾向,而且年代晚于杜甫的元结及《箧中集》诗人也对律诗视若弊屣。杜甫则不然,他不但在具体的创作中对律诗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为律诗格律形式的确立与艺术手段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理论上再三强调"诗律"(包括格律与艺术两个方面)的重要性,上面所引的杜诗就是明证。第四,杜甫重视读书,把学识的积储看作提高艺术修养的必要步骤。他称赞友人"群书万卷常暗诵"(《可叹》),他教导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他自己也"续儿诵文选"(《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他还直接把读书与作诗联系起来:"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又示宗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后两句诗可称是对读书与作诗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最好说明。读书与作诗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历代论者对这个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南朝钟嵘云:"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并指责"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诗品序》)。他主要是从"用事"的角度否认读书与作诗的关系。南宋严羽则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他同时又指出:"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沧浪诗话·诗辨》)严羽的看法显然比钟嵘的要全面,但他对读书与作诗之间的关系仍没有说清楚。其实社甫早已对此作了很好的说明:读破万卷以后,诗人的见识提高了,艺术修养加强了,语言材料丰富了,写起诗来就可能左右逢源,如有神助。在杜甫看来,读书与作诗之间决不是毫无关系,也不是说多读书就一定能作好诗。如果仅以记涌为能事,那当然对作诗并无多大益处。社甫所提倡的读书是"熟精"其"理",读而能"破",也即融会贯通,积学广才。杜甫在创作中所以能茹古涵今,转益多师,与他善于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上面所论述的前三点都与诗歌的形式美有关,①第四点是关于诗人的艺术修养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诗歌的艺术水准。杜甫虽然赞赏"李白斗① 杜甫重视诗歌形式美的观点不止这三点,比如他极为重视炼字,曾称赞张九龄的诗文"未阙只字警"(《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但他没有留下足够的有关言论,所以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中去体会,参看第三章第一节。

  酒诗百篇"的挥洒如意,他自己也写过不少冲口而出的即兴之作,但他更倾向于反复推敲、千锤百炼的写作方式,他提倡苦吟,提倡以功力见长。他自称"颇学阴何苦用心"、"语不惊人死不休",又称赞他人:"知君苦思缘诗瘦"(《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他不但自己作诗时惨淡经营,呕心沥血,而且喜欢与别人讨论诗艺,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后人对此语有各种揣测,苏辙说:"(李白)不识理如此,老杜赠白诗有'细论文'之句,谓此类也哉!"(《诗病五事》),《栾城集》卷八)罗大经则说:"李大白一斗百篇,援笔立成??子美寄太白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细'之一字,讥其欠缜密也。"(《鹤林玉露》卷六《作文迟速》条)他们认为杜诗有讥讽李白之意,显然是穿凿附会,因为此诗开头就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赞叹之意,溢于言表,不可能在诗尾语含讥讽。王嗣奭有几句解释较为合理:"公向与白同行同卧论文旧矣,然于别后自有悟入,因忆向所与论犹粗也。"(《杜臆》卷一)我们认为此诗语意实很明白,就是希望重与李白对酒促膝,细论诗文。既云"重与",可见以前二人曾在一起"论文",而且已曾"细论文"。杜诗中常常提到与人讨论诗文的事:

  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赠毕四曜》)

  会待妖氛静,论文暂裹粮。(《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畴昔论诗早。(《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把酒宜深酌,题诗好细论。(《敝庐遣兴奉寄严公》)

  荆州遇薛孟,为报欲论诗。(《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

  说诗能累夜,醉酒或连朝。(《奉赠卢五丈参谋琚》)

  自失论文友,空知卖酒垆。(《赠高式颜》)

  只有经过反复锤炼的诗歌才经得起仔细讨论,而讨论其实也是锤炼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杜甫不但自己在诗歌艺术的王国中不断地艰苦摸索,而且希望与诗友们互相讨论以集思广益,从而把诗歌艺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综上所述,杜甫提倡在诗歌创作中高度重视艺术形式的完美,提倡诗人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学识并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提倡通过苦吟、锤炼与讨论来使诗歌艺术精益求精。毫无疑问,这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对于古典诗歌艺术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杜甫的主张及其创作实绩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唐诗人韩愈、孟郊、贾岛、姚合开始,历代倾向于苦吟、锻炼的诗人大多体现出杜甫的影响。当然有些苦吟诗人产生了闭门觅句或雕琢过甚的缺点,但是这种负面的结果不应由杜甫负责,因为杜甫在提倡苦吟的同时,还提出了下面一节中将要论述的诗学观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