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战争狂人:东条英机 > 第八章 顽敌碰壁

第八章 顽敌碰壁

  武装挑衅诺门坎  东洋鬼子吃铁拳

  顽敌碰壁暂收敛  扩大侵略指向南

  话说东条英机率领兵团攻陷山西大同之后,他就急返伪满洲国的首府——长春,策划准备向苏联作战的阴谋了。从张鼓峰事件到诺门坎事件,身为陆军部次官和空军部长的东条,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了进一步取得德、意法西斯势力的援助,以便早日征服中国,回过头来进攻苏联,日本法西斯经过谈判,于1937年11月6日同德、意法西斯签订了《日本、意大利和德国议定书》。通过这个议定书,意大利正式参加了1936年签订的日德“防共协定”。从此,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侵略集团正式形成。

  事隔不久,1938年1、2月间,德国法西斯由于在欧洲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向日本提议签订德、意、日三**事同盟。日本出于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需要,也不满足于已有的“防共协定”,渴望签订三**事同盟,于是一拍即合。5月初,近卫内阁由陆军、海军、外务三省(部),拟定了日、德、意三国加强合作以对付苏联的基本方案。其后,日德双方频频接触。日本政府发起进攻武汉战役时,日本关东军特种情报机关截收了远东苏军一份密码电报。其中提到“应在香山洞(位于张鼓峰东北约12公里)以西高地配置兵力”。日本军事当局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试探一下苏联的反应,也向其德国伙伴表明签订反苏军事同盟的决心,于是一场蓄意向苏联进行军事挑衅的阴谋就这样确定了。

  张鼓峰临近中苏边界,在图们江口上游20多公里的东岸,是一个海拔只有150米左右的高地。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可以遥望海参崴海港。沙草峰是位于张鼓峰北方2公里多的一个隆起的山峰,其高度略低于张鼓峰,所说的张鼓峰事件就是日苏双方军队围绕这两个山峰,反复进行决死战斗的地方。

  7月16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东条等人,对驻朝鲜日军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将下达命令,要驻朝鲜第十九师团尾高龟藏的部队集中到边境一带,准备向苏联进攻。7月30日,日军一个营抢占张鼓峰,次日又一个步兵营攻击位于张鼓峰以北的沙草峰,进行武装挑衅。8月5日,苏军开始反攻,经过5天激战,击退了日军。8月11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在这次军事冲突中,日方出动7000人、大炮37门。苏军出动大约2万人,大炮近百门,还有200多辆坦克。由于苏军坚持自卫原则,日军也不敢扩大事端,张鼓峰事件便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失败而告终。

  张鼓峰事件后,日德之间关于签订三**事同盟的谈判继续进行。不过,这时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对三**事同盟的攻击对象问题发生了意见分歧。7月间,经五相(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会议讨论决定,军事同盟为“防共协定”的扩大,日本分别同德国签订反苏军事同盟,同意大利签订攻击英国的协定。但是,以东条为首的陆军将领对此表示反对,不同意军事同盟是“防共协定”的延续,不同意分别签,而主张签一个包括针对苏、美、英、法在内的三**事同盟。外务省反对陆军的主张。驻德大使东乡甚至要求停止谈判,以免恶化同美、英、法的关系,对日本的将来不利。海军也不同意陆军的方案。海军省次官山本五十六认为,这样的军事协定会激起日本同美、英的战争,而日本海军兵力届时将抵不过美国。海军和外务省的基调是只以苏联为对象。陆军的主张是全盘接受了德国的主张。德国预计将来对英、法、美作战,要求不仅把苏联,也把英、法、美作为对象。近卫内阁在争论中下了台。1939年平沼骇一郎组阁后,前后又召开70次五相会议,谋求统一意见。

  这时,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攻占武汉,又陷广州,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军事当局东条等人,渴望早日签订三**事同盟,借以增加反苏的资本,为了用反苏的实际行动推动这一军事同盟的签订,以及对竭诚援助中国抗战的苏联进行武力恫吓,不使苏联通过蒙古就近支援中国**领导的华北抗日斗争,日本帝国主义于1939年5月,又在中国东北的西部中蒙边境制造了诺门坎事件,发动了规模较张鼓峰事件更大的反苏军事挑衅。

  早在军事行动之前,日本关东军就对诺门坎地区苏蒙兵力的配置及当地地形和自然条件进行了周密的侦察。所谓诺门坎地区,是指海拉尔以南约200公里的地方,即从汗达盖、将军庙、阿穆古郎一线到哈勒欣河的地区。

  诺门坎周围是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哈勒欣河东岸到处分布着沙丘、风淤沙堆和洼地。事件发生当时,又遍地丛生着杂草和灌木。在地形起伏较多的地方,坦克、装甲车、汽车等都难以行动。浩尔斯丁河从诺门坎中间穿过,把这个地区分成南北两地。浩尔斯丁河是哈勒欣河的一条支流,它是一条宽3—4米,水深约2米的小河流,但其河谷的宽度约达1500米,是个泥泞地带。

  1935年,日本关东军测量队员曾在这条浩尔斯丁河流域被蒙军抓住。

  在发生战斗的地方,哈勒欣河宽约30—40米,水深约2米,流速每秒约1米,只要拥有渡河工具,部队渡河并不困难。

  哈勒欣河西岸的台地,看来比河面至少要高50米。苏军炮兵就在这些台地部署阵地,并充分利用了制高点,猛烈地轰击日军。但从日军一侧,却完全看不到台地上的苏军情况。

  日本关东军在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和部署之后,1939年4月,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就命令所属各兵团司令官要执行《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纲要指出,一旦发生纠纷,要求前线部队“断然采取坚决果敢的行动”,至于对由此而产生的事态进行处理和收拾局面,要“信赖上级司令部”。

  5月11、12日,日本侵略军两次同蒙古骑兵交火。

  15日,日军驻海拉尔第二十二师团的部队将蒙军赶回哈勒欣河西岸。6月,苏联集中兵力准备同日军一战,7月成立第一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师、2个坦克旅、1个空降旅和1支炮兵部队。为调整苏蒙军事行动,以后贝加尔军区为基础,组成远东方面军。日军方面,由关东军直接出面指挥,6月间出动一批飞机对塔姆斯克机场等军事设施轮番轰炸,井派第一坦克团的主力增援边境日军,一场激烈的军事进攻就这样开始了。

  据苏联前线司令宫朱可夫回忆,日军狂轰滥炸的目的在于夺取制空权,以保证其部队将要进行的大规模战役。后来证实,日军6月份确实在哈勒欣河地域集中部队,并正进行准备,以实施根据军事侵略计划制定的所谓“诺门坎事件第二阶段”的战役。战役的当前目标是:

  ——围歼哈勒欣河东岸全部苏蒙军队;

  ——渡过哈勒欣河,前出至河的西岸,以便消灭苏蒙预备队;

  ——夺取并扩大哈勒欣河西岸之登陆场,以保障尔后的行动。

  为了实施这一战役,日本军事当局陆续增援部队,并下令组成第六军,司令部设在海拉尔。第二十三师团、第八边防警备队等编入第六军属下。日军的如意算盘是,于7月上半月完成这一进攻战役,以便在秋季到来之前结束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全部军事行动。东条英机对他们蓄意发动的进攻充满信心,为了宣扬日军的“战功”,他甚至把一些外国新闻记者和武官邀请到作战地区,观看他们的胜利进军。在被邀请的客人中间,有希特勒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新闻记者和武官。

  7月3日拂晓前,蒙军的苏联总顾问阿弗宁上校到巴英查岗山视察蒙军骑兵第六师的防御。但是,完全出乎意外,他发现那里有日军,他们乘黑夜偷渡了哈勒欣河,正向蒙军第六师进攻。日军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在7月3日拂晓前占领了巴英查岗山及其邻近地区。蒙军骑兵第六师退至巴英查岗山西北地区。考虑到新形势的危险性。阿弗宁上校立即向苏军指挥部报告了已英查岗山的情况。很明显,从这个地域日军可以毫不受阻拦地对苏军主力的侧翼和后方进行突击。

  鉴于当时的情况,朱可夫随即命令所有的预备队立即向巴英查岗山方向前进,并向敌人展开进攻,同时命令炮兵和轰炸机、歼击机加强对哈勒欣河渡口的轰炸和炮击,阻止日军继续渡河和在巴英查岗山地域集中兵力。上午9时左右,苏坦克第十一旅前卫营的先头分队进抵巴英查岗山地域。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日军在巴英查岗山集中了1万余人,而苏军只有1000人,双方力量虽然悬殊,但在进攻中,苏联的炮兵和坦克部队却表现了非凡的勇敢。苏军在行进间歼灭了刚渡河的日军,井向云集在巴英查岗山的日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下面是一个名叫中村的日本士兵,在他的日记中所写的关于7月3日的交战情况:

  “90辆坦克突然向我们冲来。我们当时惊慌失措;战马嘶鸣,拖着火炮前车四处奔跑,汽车也四处乱窜。空中,我军两架飞机被击落。官兵上下都胆颤心惊。我们嘴里越来越常说的字眼是‘可怕’、‘可悲’、‘心惊胆颤’、‘惊心动魄’。”

  7月4日,白天和晚上,战斗都在继续着。直至5日凌晨3时,日军的抵抗最后被粉碎,日军开始仓皇向渡口退去。但是,他们自己的工兵由于害怕苏军坦克的突破,已把渡口炸毁。日军军官全副武装跳入河里,他们大部分溺死在水中。

  侵占巴英查岗山的日军残余部队,全部被歼灭在哈勒欣河巴英查岗山的东面斜坡上。几千具尸体,大量被击毙的马匹,一堆堆被击毁的火炮、迫击炮、机枪和车辆,铺满了巴英查岗山。在这几天的空战中,日军损失飞机45架,其中包括20架俯冲飞机。

  日军第六军司令官获州立兵将军(曾任日本驻苏武官)看到战况发展不妙,于7月3日晚即率领其指挥部退至河对岸。日军士兵小谷中士,在日记中这样记述了第六军司令部撤离战场的情况:

  “获州立兵司令官的汽车缓慢地、谨慎地向前开。月亮把平原照得如同白昼。夜是静悄悄的、紧张的,像我们这伙人一样。月光映照在河面上,河水反映着敌人投下的照明弹的光亮。多么可怕的夜景!我们终于找到了桥,顺利地渡过河。据说,我们的部队被敌人大量的坦克围住,面临着覆灭的危险。真要特别警惕!”

  7月5日晨,巴英查岗山和哈勒欣河西岸已无枪声。这一带的战斗以日军主要集团被粉碎而结束。这一仗是苏联红军积极防御行动的典范。这一仗以后,日军再也不敢冒险跨过哈勒欣河了。

  此时,在哈勒欣河东岸的战斗仍然紧张地进行着。在巴英查岗山被击溃的敌人,把残余部队调到河东岸,企图支援担任钳制任务的安岗部队,这支部队也遭到惨重损失,没有获得任何进展。苏军粉碎了日军在巴英查岗山的重兵集团,并守住了哈勒欣河东岸的防御阵地,这一胜利大大鼓舞了苏蒙军的斗志。

  现在日军只限于采取战斗侦察行动,但8月12日,一个有炮兵,装甲车和部分坦克的加强步兵团,在22架轰炸机的支援下,向蒙军骑兵第二十二团进攻,并占领了战线南端的大沙高地。日军沿全线积极建立防御:运来木材,挖堑壕,构筑掩蔽部,进行工程作业加固阵地等。从7月23日到8月4日,日本空军遭受116架飞机被击落的严重损失后,目前只限于对苏方中央渡口、炮兵阵地和预备队进行侦察飞行和小规模轰炸。

  这时苏蒙军指挥部正在紧张地进行总攻的准备工作。总攻预计不迟于8月20日,目的在于最后消灭入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日军,为了进行总攻,苏方除了增派2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2个炮兵团和加强轰炸航空兵及歼击航空兵外,还必须把五六万吨的重要物资从650公里以外的供应站运来。要在战役开始以前运到这一批物资,需要3500辆卡车和1400辆油槽车,而当时集团军群只有1724辆卡车和912辆油槽车。为了保证这一任务的完成,英雄的苏联司机作出了非凡的努力。在热风灼人的条件下,往来一趟需行1300多公里,要花费5天的时间。他们日以继夜,终于按期完成了运输任务,对保证战役的胜利完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朱可夫认为,战役战术的突然性是克敌制胜的决定因素。为此,苏军在制定战役计划的同时,还拟制了在战役战术方面欺骗敌人的计划。其中包括:

  ——隐蔽运输和集中为加强集团军群从苏联调来的部队;

  ——隐蔽调动在哈勒欣河东岸进行防御的兵力、兵器;

  ——部队和物资储备隐蔽地渡过哈勒欣河;

  ——对出发地域、部队的行动地段和方向进行现场勘察;

  ——参加此次战役的各兵种特别隐蔽地演练各种科目;

  ——发布假情报,欺骗敌人,使日军弄不清苏方的真实意图。

  为了欺骗敌人,掩护部队在夜间运动,苏军还使用了各种音响器材。这些器材能逼真地模拟打桩、飞机飞行、坦克运行的声音。在突击队伍开始调动以前的12—15天,苏军就开始模拟各种音响,使敌人对之习以为常。起初,日军把这种模拟的音响当成部队真正运动的声音,于是向发出音响的地方进行射击;可是后来,他们也许是习以为常了,便对任何声音都不再注意。而这一点对苏军真正变更部署和进行部队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此外,苏军对指战员还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发动工作,并对日军的兵力部署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于1939年8月20日,苏蒙军队发起合围、歼灭日军的总攻战役。

  这是一个星期日,天气晴朗。日军指挥部深信苏蒙军队不会进攻,也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因而允许其军官星期日休假。其中不少人在这一夭远离自己的部队,有的到海拉尔,有的到甘珠尔庙等地。朱可夫认为,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情况,决定就在星期日开始进攻。5时45分,苏军炮兵对日军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阵地开始进行突然猛烈的射击。部分炮火则对苏航空兵要轰炸的目标发射烟幕弹。

  在哈勒欣河地域,由远而近,飞机马达的隆隆声越来越响。在空中出现150架轰炸机和近100架歼击机。飞机的突击非常凶猛,红军指战员的情绪极为高涨。8时15分,各种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对日军目标开始火力袭击,充分发挥了它们的威力。8时30分,航空兵再一次飞临上空。通过各条电话线和无线电台发出预定的密码命令——15分钟以后,开始冲击。苏航空兵和炮兵的突击非常成功,日军在精神上、火力上都被压制住了;在一个半小时内,日军炮火无力进行还击。日军的观察所,通信联系及炮兵阵地全被摧毁。

  经过5天的激战,苏军终于在8月26日完成了对日军第六军团的合围。

  27日开始分割歼灭被围的日军,由于流沙、沙坑、沙丘使战斗行动极为困难。日军异常顽固,战至最后一人。但是,士兵们逐渐识破了官方所吹嘘的“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某些日军士兵和军官所写的日记,反映出他们当时的心情。下面是日军连长福田日记的摘录:1939年8月20日。

  从清早天气就很好。敌人的歼击机和轰炸机50架,一群群地出现在天空。6时30分,敌人的炮兵全力进行射击。炮弹在我们头上呼啸。

  炮弹遮天盖地打到我们近旁。真可怕。观察所使用一切办法寻找敌人的炮兵,但毫无办法,因为轰炸机在轰炸,歼击机在扫射。敌人全线获胜。

  7时45分。可怕。人们怨声载道,炮弹隆隆爆炸,简直像在地狱一般。

  形势十分困难,情况很糟,我们被包围了。如果黑夜即将到来,全体人员应呆在交通壕里,排成一行……士兵的心灵是悲哀的……我们的处境不好,很糟,乱七八糟。

  8时30分。敌人火炮不停地向我军射击。躲到哪儿都没有生路,到处是炮弹,只有在菩萨脚下才能得救。

  10时40分。残酷的战斗在继续着。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受伤……射击一直不停。

  8月21日。苏蒙空军大批飞机轰炸我们的阵地,火炮也不停地轰击。在轰炸和炮击以后,敌人步兵投入射击。死亡人数不断增加。晚上敌人的飞机轰炸我们的后方。

  8月22日,9时30分。敌人步兵开始冲击,敌人机枪猛烈开火。我们处境极为危险,我们胆颤心惊。士兵情绪糟透了。所有军官死光了,我被任命为连长。这事使我非常不安,一夜都睡不着。

  就是在这个时候,福田的生命和日记都中断了。

  1939年8月30日,侵入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的日军第六军团全军覆灭。

  这是对日本法西斯的严重打击,迫使日本执政当局不得不重新考虑苏联武装力量的威力。

  然而,正当日军在中蒙边境的反苏战斗中被打得惨败时,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希特勒事先根本没有向日本打招呼,日本对此毫无所知。消息传来,日本政府大力震惊,于是便向德国提出抗议,责备它背信弃义,苏德条约加深了日本政府内部的意见分歧,平沼内阁被迫下台,不久日苏签订了诺门坎停战协定,这次相当于局部战争规模的反苏军事挑衅,以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日军伤亡5万多人,损失飞机180多架,火炮损失达72%。

  东条英机是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的鼓吹者和阴谋策划者。早在他担任伪满洲国宪兵司令和关东军参谋长期间,他在侵华的同时,就积极准备进攻苏联。在他升任陆军次官后,更利用自己的显赫地位煽动反苏**。这个被东洋法西斯匪徒称为“日本前进动力”的东条,于1938年11月28日,在日本军人会馆召开的“陆军管理事业主恳谈会”上,就发表过所谓“爆炸性的演说”。他声嘶力竭地狂叫,要确定“对苏支(对苏联和中国)两国同时正面作战”的紧急任务。

  东条在阐述了必须对苏联和中国同时正面作战的所谓理由之后,鼓吹要进一步加强扩军备战。他说:“为确立皇国天赋使命之东亚永久和平,建设东亚新秩序,不见蒋政权之溃灭决不收兵。且当前蒋所有之兵力,虽已气息奄奄,犹有百余万,另外尚有企图扰乱我后方之**游击队,其数实达四五十万,由于以上实际情况,我依然须继续作战,故弹药之补充、资材之输送,今后仍将达相当数量是不言而喻的。……今后由于面临准备对苏中两国同时进行武力作战之必要,必须倾注人马资材之全力以建设新军备。”

  东条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排除所有障碍,向军备之充实、军需生产之飞跃扩充以及基础生产力之扩充而迈进。”东条的“爆炸性演说”发表之后,在日本经济界、舆论界引起大哗,兜町、北滨一带的股票界人士尤其痛骂东条是战争魔王。这是因为他讲演的消息发表后,次日股票便一齐下跌。

  如今,诺门坎事件的失败,无疑对东条和其他军政头目是当头一棒。在这之后,日本法西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决定暂时把三**事同盟谈判搁下来,留待以后解决。日本法西斯开始考虑在北方对苏联“保持静谧”,以便通过在南方扩大侵略来摆脱因全面侵华战争而造成的困境。

  正是:对苏挑衅遭痛击,侵华战争无转机。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