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一、在“三大战役”中

  史学家们习惯把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称为建国初期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在三大“战役”中,陈云是前线的主要指挥员,而周恩来则是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们相互切磋、紧密配合,保证了正确的战略决策的制订和组织实施。

  (一)在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中

  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这是1949年7月开始运筹的一场经济战役,

  通货膨胀、物价暴涨是国民党政府在经济上的一大失败,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不到一年几成废纸,民心丧尽。共产党执政后,能不能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关系到能否安定民心,新生的政权能否存在下去的大问题。1949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召开各区金融贸易会议,并研究秋征、税收和财政开支问题。7月16日,周恩来批发的中央致华东局并华中、东北、西北财委电文指出:陈云将带领东北财委、中央铁道部负责人出席,东北、西北财委出席这;次会议“均有必要与好处。”希望会议能“找出一些支援战争与稳定:沪、汉经济阵地的办法。”这次会议从1949年7月27日到8月15日,开了20天.陈云在会上作了《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的讲话,并作了《目前财经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总结。在陈云主持下,这次会议确定了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和维持新解放区,首先是大城市人民生活的方针,并就统一财政经济,适度掌握货币发行,控制市场物价提出了政策措施。由于解放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费开支很大,靠公家吃饭的九百分文武人员也增加了负担,这样钞票发行过多,赤字庞大,财政严重困难再加上投机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从1949年8月到1950年2月,全国物价多次波动。但是,在陈云亲自指挥下,人民政府通过掌握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和煤炭,选择适当时机在各大城市市场吞吐,使物价于1950年3月趋向稳定。毛泽东高度评价稳定物价的胜利,指出它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周恩来称赞说:“在经济战线上,我们打了一个胜仗,就是把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个由物价波动、经济危机而造成的严重现象扭转过来了,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安定。”〔1〕

  稳定物价与统一财政是同步进行的。在上海会议上,陈云说:“在财政上,一定时期内还有比较大的地方性,但地方如果都各自打算,分散使用力量,就不能应付目前这个局面。”不久,他又指出:“实行统一所遇到的困难小,为害亦小;由不统一而来的金融、物价风潮的困难大,为害亦大。”〔2〕周恩来支持陈云的意见,强调“为了稳定通货和物价,必须平衡财政收支和保证物资供给”,必须统一财政.〔3〕1950年3月3日,陈云为政务院起草了《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经政务院第22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指出:“财政上的不统一和收支机关之间的脱节现象,如果任其继续下去,则势必额外增加通货的发行。《决定》规定统一财政的主要内容是统一财政收支,重点在财政收入,即国家的主要收入,如公粮、税收及仓库物资的全部,公营企业的利润和折旧金的一部分,统归国库,没有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的支付命令,不能动支。为宣传《决定》的精神,陈云还为《人民日报》撰写了《为什么要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社论。他说;“这些统一在今天已经必不可少。如果国家收入不作统一使用,如果国家支出不按统一制度并遵守节省原则,如果现有资金不加集中使用,则后果必然是浪费财力,加剧通货膨胀。”〔4〕《决定》实行后,1950年4月,全国财政收支即出现了接近平衡的新局面。当年,周恩来对统一财政工作的成效曾这样介绍:“在今年三月间决定用极大的努力来增加财政收入,减缩财政支出,使收支接近于平衡。为了保障这个计划的实现,中央人民政府迅速地完成了全国财政管理的空前未有的统一。中央人民政府的计划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这样,通货膨胀立即制止了,从今年三月以来,不但不再需要增发通货来弥补财政赤字,相反地,中国人民银行存款总额在今年九月份比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份竟增加了十六倍以上。”〔5〕

  (二)在统购统销中

  继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之后,被称为经济战线上第二次大战役的是1953年开始的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陈云在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意味深长地说:“粮食一定要有人管,这是周总理早已定了的。我看这个问题要注意,钢铁是硬的,我看粮食更硬。”〔6〕

  在经济运筹中,周恩来和陈云都一直十分重视抓粮食。经济恢复时期,周恩来说:“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由此出发,周恩来强调配合土地改革“首先要做的是修通铁路,同时还要修水利。”〔7〕修水利以增产粮食,修铁路以保证粮食的调剂。陈云的思路与周恩来不谋而合。他指出:“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由此,除了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之外,要重视防止水旱灾害,兴修水利,注意储备粮食,同时,“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业布局,要在西南和西北修铁路。”“丰年积谷和修筑铁路这两条解决了,粮食就不会恐慌”。〔8〕抓粮食,不仅要抓粮食的生产,而且要抓粮食的管理。在粮食增产有限、粮食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粮食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国家对粮食的管理尤为重要。在抓粮食管理,制定和贯彻统购统销的政策中,周恩来不仅十分重视而且全力支持陈云的意见。

  建国头三年,无论征收和收购的粮食,一直由国家集中管理,省际间的余缺调剂由中央调拨。周恩来说,三年来,在粮食问题上,采取慎重政策,由中央统一集中管理,得以度过难关。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恢复胜利结束、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粮食问题则日益突出和紧张起来。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比上年度增长8.9%;支出587亿斤,比上年度增加31.6%.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1953年夏,全国财经会议上对粮食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者意见不一多数与会者为减轻中央的压力,增加地方及时处理粮食问题的机动权,建议改由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地区的调剂由地区间互相协商。也有一部分与会者主张维持原办法,可略增地方机动数。当时陈云因病在浙江莫干山休养。周恩来于6月23日打电报给浙江省委谭启龙即转陈云。周恩来在电文中写道:“此事关系颇大,你过去考虑较深,请提出意见,以便中央通盘考虑作出决定。请视身体情况,简复。”寥寥数语,表明了周恩来在经济运筹中高度重视陈云的意见,同时,也表达了周恩来对陈云管理经济雄才大略的高度信任。陈云收到周恩来的电报后,当即复电谈了自己对粮食管理和供应的主张,这就是收入《陈云文选》中的1953年6月25日《粮食要统筹统支》的那篇文章。陈云认为,如果把由中央统筹统支改为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则各大区、各省为了各自保证自己方面的需要,余粮者必然希望更少调出,缺粮者必然要求更多调入,后果可能更坏些。7月下旬,陈云回到北京。他立即拿出很大的精力继续观察和研究粮食问题。7、8、9三个月共收进粮食98亿斤,超过原定计划7亿斤.销售粮食124亿斤,超过原定计划19亿斤。如果只实行统筹统支,不改变自由买卖,粮食收入少、销售多的状况将无法扭转。陈云分析研究了粮食问题上的四种关系。即:国家跟农民的关系;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国家跟商人的关系,中央跟地方、地方跟地方的关系。他认为处理好了国家跟农民的关系“天下事就好办了。”他汇总了解决粮食问题的8种方案,即;又征又配、只配不征、只征不配、原封不动、“临渴掘井”、动员认购、合同预购、各行其是。经过全面比较,反复筛选,其中了种被否定,只有“又征又配”即统购统销被肯定。1953年10月,陈云在坚持粮食统筹统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主张.陈云的主张向中央提出后,立即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的大力支持,并得到毛泽东的赞许,且很快得以贯彻实施。对粮食以及随后对棉花、纱布和食油实行统购统销的决策,周恩来多次予以很高的评价。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认为统购统销对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保障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建设,完全是必要的、适时的。1956年6月23日,周恩来说:“财政的集中,稳定金融,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这是很大的成绩。”〔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粮、油、棉等农产品越来越丰富,国家逐步取消了统购统销的政策。但是,统购统销决策的出台及其贯彻实行中所体现的周恩来、陈云关于“粮食一定要有人管”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

  在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场经济战役中,陈云在中央分工负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在如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运筹中,周恩来和陈云配合得十分默契.收入《陈云文选》中的《解决私营工业生产中的困难》、《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这两篇文章,与收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几个问题》这篇文章,既展现了周恩来和陈云的密切配合,也展现了他们两人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决策思路。

  周恩来说:“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改变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它的最终表现是生产的发展和提高。”〔10〕遵循这一目的,在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同时,必须对私营工业不合理的结构进行改组、调整,使社会所需要而生产不足的行业得到发展,社会不需要或需要很少而生产能力有多余的行业加以控制,以至淘汰某些工厂。1954年底,党中央和国务院研究了调整和安排私营工业生产问题.1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之前,周恩来将其当天发言的要点写成书面文字送陈云审阅参考。周恩来简洁、明了地提出了调整和安排私营工业生产的方针和具体措施。“方针: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工业和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总任务,对中央国营、地方国营、合作社营、公私合营、私营五种工业,应在保证社会主义成分不断稳步增长的条件下,采取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方针,进行合理安排,既要有所不同,又要一视同仁,以反对资本主义无计划的盲目发展和克服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将各种经济逐步地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具体措施:1、分配任务,逐行改造。2、利用原有工业,控制基本建设和工业投资。3、逐步提高技术,改造落后。4、维持旧工业基地,照顾新发展地区。5、根据需要和可能实行裁并迁移。6、加强加工订货的计划性.了、控制手工业盲目发展。8、扩大产品出口,争取原料进口。9、统一领导,分业管理。”这个书面要点,与陈云所思考的完全一致,受到陈云的高度重视,也是陈云在当天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报告的基本格调。

  12月30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

  “调整和安排工业生产问题,根据前次在主席处商定的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方针,已由陈云同志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做了报告并进行了讨论。今日上午又提出政治局会议,仍由陈云同志报告,经过讨论后批准了这个方针,并决定由陈云、一波、拓夫三同志起草一个报告给中央,然后由中央批转各部门和各省、市。今明两日下午由陈毅同志主持邀集各地来京和北京工商业家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有关各部长或副部长均到会。明日上午陈云同志根据中央批准的上述方针向国务院八办主持的会议做报告。新年一二日再将商业、税收两问题讨论下,然后再由陈云同志邀集工商业家回答他们所提出的主要的而又能够回答的问题。此外,还有劳动问题,拟继续研究,再行提出中央讨论。陈云同志报告大致与二十七、八两日汇报相同,现将汇报稿再送上一份。”

  12月31日,陈云作了《解决私营工业生产中的困难》的报告。把陈云的报告和周恩来写的书面要点两相对照,可以看到:报告对书面要点所提的方针和具体措施进行了阐释和发挥,同时补充了调整私营工业生产的背景条件以及解决工业生产中存在的公私之间、先进与落后之间、地区之间矛盾的办法。

  在陈云和周恩来相互配合和具体部署下,在对私营工业进行所有制改造的同时,经过调整,及时解决了私营工业生产中的困难,保证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分两个步骤进行的,第一步由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步再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又分为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和公私合营的高级形式。到1955年冬,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出现,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新形势,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全行业合营的新情况。1955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会议。11月16日,陈云和周恩来在会上先后作了报告和讲话。

  陈云所作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报告,在总结几年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进展情况之后,着重提出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六点意见,即:第一,要对各行各业的生产进行全国范围的统筹安排.第二,各个行业内部,必须有或大或小的改组;第三,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第四,应该推广定息的办法;第五,组织专业公司。第六,全面规划,加强领导。

  周恩来所作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几个问题》的即席讲话,是对陈云报告的阐释、补充和发挥。周恩来说:“陈云同志提出的六点意见,就是要有步骤有秩序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陈云同志提出的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规划是一个很大的计划。我们要全党动员,特别是省、市党委和各有关部门要用很大的力量来做。”〔11〕

  【参考文献】

  〔1〕《周恩来经济文选》第52页。

  〔2〕《陈云文选》第二卷,第5、48页。

  〔3〕《周恩来经济文选》第67页。

  〔4〕《陈云文选》第二卷,第63、71页。

  〔5〕《周恩来经济文选》第68页。

  〔6〕《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58页。

  〔7〕《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4、61页。

  〔8〕《陈云文选》第二卷,第119、142页。

  〔9〕《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71页。

  〔10〕《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50页。

  〔11〕《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27、230页。

  一、在“三大战役”中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