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二、保护森林关系国计民生、子孙后代

  近年来报端不断报道: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已成为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素有“绿色宝岛”之称的海南,因森林资源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失去平衡,旱灾、虫灾、鼠灾不断发生,淡水流失严重。贵州毕节地区,因滥伐森林,招致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面对这些,让我们重温1960年周恩来视察海南和贵州时的讲话是大有教益的。1960年2月10日,周恩来视察海南时说,儋县、澄迈、琼山成片的开荒,把森林挤掉了,将来台风一来就顶不住了.他忧虑琼崖有不少光山,提出水利、造林、水土保持都要做到三年小变,五年大变,八年全部变。他希望海南到那时到处尽热带作物,到处是花园芬芳,成为南海一明珠.1960年5月2日,周恩来视察贵州,认为贵州得天独厚,山川秀丽,而且地下蕴藏丰富,是一个摆了万宝山的地方。但他对贵州树木砍伐得多了一点也深表不安,主张通过蓄水、造林,改变气候,减少旱象。

  周恩来精辟地分析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对协调生态平衡、美化环境的重大作用.1962年11月8日,周恩来指出,山区挤林开荒,水土流失很严重,在湖南、福建等省已经看出来了;草原开荒,在内蒙搞得多的地方,不能护土,不能固沙造林,也看出问题来了.1963年11月21日,周恩来对阿富汗来宾说,中国长江以北的水库泥沙很多,长江以南的水库泥沙问题也未很好地解决.长江上游地区由于开垦荒地多,砍伐的森林也多,因此泥沙更易流失,周恩来多次列举国内外破坏森林的历史教训.他说,印度的恒河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当时土地肥沃,农业昌盛,但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森林植被,所以后来都成了沙漠,我国甘肃省的敦煌一带恐怕也是这样.在周恩来看来,森林资源的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河流淤塞、水患增加、旱象严重、气候恶劣;在中国南方会影响抗御台风,在中国北方会影响防风固沙。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展林业。一定要合理砍伐,保护森林资源。1961年,周恩来在西双版纳,看到陡坡上树木被伐,在景洪看到农场毁林开荒,十分痛惜,他对当地千部说,要注意,要合理砍伐,你们地方美丽富饶,森林不要破坏,要保护森林和自然资源,要保护水土。1962年,周恩来到延边朝鲜自治州视察时,也一再叮嘱千万要注意保护森林,说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子孙后代的一大问题。二是要植树造林。周恩来说:“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总得坚持到二十一世纪”。“我们不仅要恢复森林面貌,而且要发展得更好”。1966年5月,周恩来第三次视察大庆时说,既要搞好油田建设,又要多种树,搞好绿化,尽量保护植被,建设新型矿区。周恩来还强调公路、铁路两旁要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北京到天津的路上最难看了.十多年了,要你们在铁路两旁植树,就是不种,可难看了,有人讲公路上好一些,可是我从火车上看公路,也是一样”。

  周恩来对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分析,虽然没有经济理论家那样的长篇大论,但准确、明了地揭示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要与自然界、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古老文化,破坏了森林,损伤了大自然,这正需要现代人努力补救.然而,“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中到处“改天换地”.毁林烧炭炼铁、毁林开荒种粮,使中国大地的自然生态进一步留下了斑斑伤痕。周恩来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的呼吁不正是要从实践上制止破坏自然的无知妄为吗?从经济理论上说,始源于苏联30年代的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论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片面地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索取,把生产力仅仅看成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忽视了人类对自然的奉献与协调。周恩来在古老文化损伤了大自然、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等等论述中,不正是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奉献与协调的新理论思维吗?

  2007/09/10

  二、保护森林关系国计民生、子孙后代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