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第二十三章无私篇

  六八九、湘江让渡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四日,红军进入广西北部,来到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面前。先头部队抢占了湘江的重要渡口界首。为了掩护后续部队渡江,先头部队与从南、北两个方向前来夹击的敌军,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

  在湘江战役中,周恩来一直坚持在湘江东岸渡口,指挥部队抢渡。他不断焦急地询问毛泽东渡江没有,当他看到毛泽东大步走来时,立刻迎上去,请他迅速渡江。毛泽东说:咱们一起过江。周恩来说:你先过,我还要在后面交代任务。

  由于突破了湘江的封锁线。红军终于跳出了敌军的重围。

  (徐必成)

  六九○、病中探病

  一九三五年,红军渡过大渡河不久,周恩来突然得了肝脓疡,整天高烧不退,疼得浑身冒汗。

  当时,红军药品很缺乏,医疗条件很差,连一些最基本的药都不能得到保证。看到周恩来病成这样,看护员刘江萍向医生建议,赶快到部队去找点药来。

  当周恩来知道这件事后,他忍着剧烈的疼痛,坚决地说:“战士们比我更需要药品,决不能到部队去找药,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医生和看护员没有办法,只好在每次部队宿营时,到驻地附近村镇设法买药。有一次,在一个县城里买到二两木耳,算是给周恩来治病的最好的东西了。

  周恩来病还没全好,警卫员小魏又病了。他让人搀着来看望小魏,又亲自叫来医生,看着给小魏打针、吃药。

  (徐必成)

  六九一、炒面似金

  部队在草地继续前行,严重的饥饿威胁着同志们的生命,最后,连野草根都找不到了,大部分马杀完吃光了,皮带、羊皮也吃光了,就连携带的书和破纸也塞到嘴里吞下去了,再后来,除了喝凉水外,真是一无所有了。

  还要两三天才能走出草地,沉痛的消息不断传来,不少同志牺牲了。

  和同志们同甘共苦的周恩来,叫警卫员把自己那份仅有的一点青稞炒面分给同志们泡水喝,警卫员舍不得地说:“那你吃什么呢?”周恩来严厉地对他说:“有同志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革命同志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分力量。”

  这一点点炒面真是比黄金还要贵重千万倍啊!

  同志们喝了之后说:“副主席这样关心我们,只要我们没有停止呼吸,爬也要爬出草地!”

  (徐必成)

  六九二、牛肉粉末

  进草地前,在毛儿盖,红军供给部费了很大劲找到一点牛肉,煮熟烤干研成末,做成牛肉面儿,交给警卫员魏国禄,让他给生病的周恩来吃。

  进草地前一晚,小魏给副主席用开水冲了半碗牛肉面,周恩来边吃边说:“有青稞炒面吃就可以了,就那么一点点牛肉面,留着最困难的时候再吃。”以后,小魏只要想给周恩来拌点牛肉面儿,周恩来就说:“留着吧,到最困难的时候再说。”

  后来,到部队吃野菜的时候,煮皮带汤的时候,周恩来拖着病体仍然通宵工作的时候,那牛肉面还是留着。一天行军,周恩来发现路旁草丛中倒着一个小战士,了解到他两天没吃东西,周恩来立即叫小魏给他一碗牛肉面,用开水冲了,亲自端给他吃。小战士不肯吃,经周恩来一再劝说,才用水拌着吃了半碗,剩下的,周恩来让他留着下次吃。又让他骑自己的马,小战士坚决不肯,敬了个礼就走了。周恩来看着他的背影,笑了。

  (徐必成)

  六九三、顺绳过河

  进入草地第三天,一条叫做后河的河流挡在了红军面前,天又下着大雨,河水不断上涨,正在病中的周恩来来到河边,不顾自己的病体,赶忙从担架上下来,叫人先下河试水。发现水流很急,而且河底淤泥下陷,河中水深齐胸,会水的同志都站不住脚。于是周恩来叫陈赓团长动员大家解绑带,结绳子,派会水的同志带着绳子的一端先游过河,然后让部队顺绳而过。部队过河时,他一直站在河边看着,部队过得差不多了,他也要自己顺绳过河,幸好陈赓上去一把拉住,在大家的劝说和强迫下,他才无奈地坐到担架上。

  (徐必成)

  六九四、秦岭让伞

  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周恩来从重庆飞回延安,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政协会议情况,为了赶回重庆出席三十一日举行的旧政协闭幕会议,于三十日上午乘飞机飞往重庆。同机有其随行人员和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同志,还有叶挺将军的小女儿叶扬眉。她是去重庆接爸爸出狱的,所以特别高兴。

  飞机经过秦岭上空时,突遇一股强冷气团,飞机被迫下坠,情况危急。机长要大家准备跳伞。这时,传来了小扬眉的哭声。原来她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周恩来迅速解下自己的伞包替她背上,并鼓励她,要象爸爸那样坚强。他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啊!

  由于机组人员的努力,飞机终于冲出了冷气团,脱险了。

  (高生)

  六九五、胞弟退休

  周恩来胞弟周同宇在二十年代曾投入大革命洪流,解放后是政府工业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后因病不能上班,被有关部门安排到内务部任参事。为此,周恩来多次向内务部部长曾山提意见,还在大会上讲:“周某人的弟弟在内务部做参事,不管是什么原因去的,总没有好影响。他在工业部时能够工作,我不干涉,现在当参事等于拿干薪,那就要考虑了。”又对曾山说:同宇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就应该按有关规定办理因病退休,如果他因此生活上发生困难,我个人给予补贴。后来,他弟弟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周恩来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钱给以补贴。

  (李华民)

  六九六、客人自付

  一次在上海,周恩来问起中央国家机关的同志到地方出差开会所需费用由哪一方支付等情况。当他了解到:有些领导干部带着夫人孩子来地方,所有住宿、伙食、交通费用皆由地方政府支付,周恩来很生气。回到北京,在全国第三次交际接待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恳切地告诉各省来的代表,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责,都要给本人出具帐单,由客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周恩来立下这个制度,就是要求各级干部做到公私分明,不能把因私事开支的费用混到公事中去报销。

  (李华民)

  六九七、承担责任

  有些问题,不是周恩来的直接责任,但只要是国务院,党中央决定的事,他都主动承担。一九五六年,周恩来提出反冒进,并着手具体纠正冒进的错误。这本来是正确的,却受到毛泽东的批评,后来又在全国掀起大跃进,导致三年困难。那时,国务院各部委、局和各省、区、市上下交困,互相埋怨。周恩来为了安定团结,主动承担了大办钢铁、大跃进的责任,到处作检讨:国务院领导负主要责任。并鼓励大家紧密团结,战胜困难。有人说:“总理,你不能什么事都担到自己身上。”他回答:“我是总理,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事我都有责任。”

  (胡幼梅)

  六九八、物轻意重

  周恩来的侄儿尔辉在伯伯身边读书的时候,一直很简朴,生活上从不提什么过分的要求。他曾经希望有一个小箱子装装自己的日用品。周恩来没有给他买,而是给他一个已经破成两半的旧箱子,让他修修再用。一直到这个箱子变成了两片板,才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一九五八年,尔辉要到湖南去参加劳动锻炼,他又提出买一个箱子的宿愿。周恩来给他一个用土布缝成、便于放在驴背上的马褡子,并告诉他说:这是我在延安用过的,你拿去用吧,很方便呢!

  但是,节约不是悭吝。周恩来的另一个侄儿尔萃曾亲眼目睹,周恩来交过两次党费:一次是七千元,一次是三千元。

  (李华民)

  六九九、不能那样

  一九五八年,周恩来在北京第一次接见了淮安县委负责同志。他高兴地听取了淮安解放后的变化和大跃进形势的汇报,连连点头,表示称赞,还认真做了笔记。县委负责同志在谈到发展地方工业时,感到材料不足,想请周恩来帮助解决一点钢材。他听了,既亲切又严肃地说:这得由全省统一安排,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先将铁木农具厂搞起来,然后再及其它。事后,周恩来在给江苏省委负责同志的一封信中说,淮安的同志想在北京解决原材料问题,我当然不能这样做。

  (胡幼梅)

  七○○、拒盖办公楼

  国务院办公用房大多是老房子,条件较简陋,数量也不够。不少同志提议,盖一座办公大楼。盖楼的建议酝酿许久,最后把方案报上去了。一天晚上,周恩来把有关同志找去,要听听兴建办公楼的方案是怎样出台的。听完后,他批评有些同志“贪大求洋”,讲求“气派”的思想。针对个别同志因为出过国,看到外国豪华大楼便要与之攀比的想法,周恩来严肃地说:“只要是我当总理,大家就要把大兴土木的念头打消,国务院不能带这个头。”除了绝对必要的开支外,他不同意多花国家一分钱。因此,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兴建“十大建筑”的计划送他审批时,他坚决从计划中删去一项工程——兴建国务院办公大楼。他斩钉截铁地说:“在我任职期间,不盖国务院大楼!”

  (李华民)

  七○一、国庆祝酒

  国庆十周年前夕,江西省话剧团带着新创作的话剧《八一风暴》来京汇报演出。九月三十日,周恩来和邓颖超特意请剧团的同志们到家吃饭,当邓颖超安排好了座位后,周恩来高兴地说:“今天我是主人,你们是我的客人,从江西老根据地来的,我们一起过个节吧!”席间,周恩来到每一桌敬酒,并不时举杯:为祖国第十个国庆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毛主席的健康,干杯!

  (李华民)

  七○二、全国一盘棋

  一九六○年,淮安县委一负责同志到北京来,告诉周恩来,淮安种了十万亩棉花,收成很好,县里想筹办一座纱厂。周恩来十分高兴,但听说办纱厂,就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种了棉花就想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不就‘吃不饱’了?”他顿了一顿,接着说:“这要由省里统一安排。共产党员嘛!办事要顾全大局,全国一盘棋嘛!我看暂时不办好,你说呢?”

  (胡幼梅)

  七○三、谢绝参观

  周恩来生前曾多次告诫他在淮安的亲属,要他们劝告左邻右舍,不要说这是他诞生和居住过的地方。一九六○年,他又郑重而恳切地交待淮安县委:要把我的房子拆掉,不能和毛主席的旧居比。后来,周恩来知道淮安县委不肯拆迁,就明确指示:要劝阻前来参观的人,请他们到韶山去瞻仰伟大领袖毛主席旧居!随着周恩来声望的提高,从国内外前来瞻仰周恩来故居的人,也愈来愈多。然而,他们在大门口看到的,却是一块木牌,上面写道:“私人住宅,谢绝参观。”

  (胡幼梅)

  七○四、故乡情深

  一九六○年,有一次,周恩来打算,在上海开完会后,回故乡看看。后来,毛泽东来电,请他立即赶回北京,商量大事。原定计划不能实现了。机组同志很惋惜。他们都知道周恩来几十年没有回过家乡,便商定:在飞机到淮安上空时,低空飞行,盘旋几圈,让周恩来俯瞰一下故乡新貌。当飞机越来越接近淮安时,周恩来觉察到飞机在减速,机身在下沉,他意识到机组同志的心意了,马上对他们说:“毛主席在北京等我们哩,还是全速前进吧!”

  周恩来从十二岁离开淮安以后,再也未能回到故乡,这不是他对故乡感情不深,他在接见亲属和故乡干部时,甚至在偶然遇到一个淮安籍的干部或群众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故乡的怀恋和关切。但他总是自觉地排除封建官僚“衣锦荣归”的习俗。

  (胡幼梅)

  七○五、家乡事

  周恩来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时从无偏私,一概秉公办事。一九六二年,他的家乡江苏淮安遭受特大洪水,苏北大片田地被淹,当地政府给周恩来写信,请求调拨财力物力支援。他看完信,心里沉甸甸的。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家乡遭灾而慷慨动用国家资财。周恩来说:我家乡的事情应由当地党政机关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

  (李华民)

  七○六、半斤花生米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坚持吃素。北京饭店厨房的师傅们知道他爱吃花生米,就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来饭店时,包了半斤花生米请他给总理带回去。可是,就连这一点点花生米他也舍不得吃,又派人送了回来,还指示说:“国家现在缺乏油料,花生米要尽量满足外宾的需要,我们自己人就不用了。”

  (胡幼梅)

  七○七、带蜜桔

  周恩来不能容忍任何特殊化的作风和任何假公济私的行为。他曾明确规定:凡是以他个人而不是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给外宾赠送的礼物,尽管也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都由他自己付钱,决不动用公款。一九六四年初秋,礼宾司建议以周恩来个人名义签字赠送柬埔寨王后一些蜜桔。周恩来很快答复,同意他们的意见,并交待这次赠礼费用由他个人负担,不能由公家报销。秘书说:“总理的存折上目前只有四百元,尽量省着些用吧!”礼宾司原以为不管是以国务院总理名义,还是以周恩来个人名义,都应由国家报销,因此没有考虑费用问题。蜜桔本身虽不贵,但运费可观!他们心里很不平静,觉得提的建议给周恩来添了麻烦了。考虑再三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托人带去!省去了昂贵的运费。王后收到礼物非常感激。

  (胡幼梅)

  七○八、重庆迁棺

  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在旧社会里是个小公务员,生前曾为革命做过有益的工作。一九四二年因病在重庆逝世。解放后,重庆市委把他的棺木葬到革命烈士公墓,周恩来知道后,要求他们立即把棺木迁出。重庆市委考虑到周恩来父亲生前曾做过有益于革命的工作,既然已经葬入公墓,就没有再迁出。为了监督重庆市委切实按照自己的意图办理此事,一九六四年,周恩来派国务院办公室一位负责同志专程前往重庆,把周劭纲的棺木从革命烈士公墓迁出,葬到一个荒僻的小山腰上。根据周恩来一而再,再而三的指示,没有立墓碑。到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毛泽东提出:死人应该给活人让路。周恩来带头,火化他的父亲和邓颖超的母亲的遗体,骨灰放在坛子里深埋了。

  (胡幼梅)

  七○九、淮安平坟

  周恩来的祖父母,母亲和婶母等十一个亲属,都葬在淮安东郊的一块普通坟地里。周恩来考虑到坟地会占用耕地,影响农业生产,多次提出:平掉祖坟,坟地交公。但是这样做,不但群众通不过,县委也想不通。难道淮安县增产增收,就差那么小小的一点坟地?不能平!吃批评也心甘,这是人民的心愿。

  一九六四年,周恩来特派他的侄子尔萃专程回淮安处理这件事。尔萃深知伯伯的脾气,问题一经提出,是非彻底兑现不可的。回到故乡,他向亲属和县委转达周恩来的指示。在做他们的工作时,尔萃详细讲述周恩来派人去重庆处理父亲墓地的细节,干部和群众深为周恩来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最后只好按周恩来的指示办。

  旧历除夕,他们连夜动工,把全部棺木都深埋到一公尺以下,平掉坟头,使它不影响拖拉机耕作和土地深翻。由于周恩来的一再坚持,费了更大的周折,做了更多的工作,终于把远在绍兴祖籍的曾祖父周樵水的坟墓也平掉了。

  (胡幼梅)

  七一○、周公辟谣

  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九日江青、陈伯达在一次会议上把矛头指向当时的总政主任肖华,并布置了十万人的斗肖大会,海报已贴出。

  关键时刻,毛泽东得到消息,使斗肖大会流产。江青、陈伯达没法收拾残局,只好请周恩来圆场:“总理,你必须立即召集紧急会议辟谣……”

  周恩来放下手头工作,来处理此事。考虑到解放军不能乱,稳住部队,就是大局。在寒气逼人的夜十二时,周恩来召集各方人士,“违心”地宣布“辟谣”同时强调不允许冲击军事指挥机关,不允许随意揪斗部队领导人。

  (刘学琦)

  七一一、负屈保谭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横眉冷对林彪,江青一伙的狂虐,忍辱负重,坚守岗位,顽强战斗。不仅要与林彪,江青苦苦周旋,而且还忍受着同志的误解。

  谭震林曾在一封信中表示:“总理胸襟宽,想得开,忍下去,等候等候,等到何时?”可是当周恩来得知谭震林在外不慎摔伤,便委托当地负责人加以照顾。一九七二年十二月毛泽东问及谭震林的近况后,周恩来又立即写信给当时主管这一工作的负责人,说谭震林是好同志“应该让他回来”。在他的督促下,谭不久便回到北京。

  (刘学琦)

  七一二、无怨辞人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在党内是与毛泽东接触最多、配合最默契的一位。“文革”以来,“四人帮”总攻击他假传“圣旨”,责令他拿出文件原件。可以猜想,他心里还有很多很多话没讲。

  叶剑英找到周恩来的卫士长,命令他说:“张树迎同志,你们准备一个空白的本子,一支笔,班班交接下去,从现在开始,总理说一个字,你记一个字,说一句话,你记一句话,不许有一句遗漏,明白吗?”

  周恩来去世后,卫士长见到叶剑英,泣不成声地说:“叶帅,我们没有完成任务,总理病危期间一个字也没讲。”

  叶剑英翻开洁净的空本子,老泪横流,仰天长叹:“总理,我们到哪再找您这样忍辱负重,不给人间提出半点个人奢望的总理呵!……”

  (刘怡)

  2007/09/10

  第二十三章无私篇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