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平等友爱共同发展──坦诚热情地与少数民族交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祖国团结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周恩来不仅是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决策者、民族政策的精心制定者、阐释者,而且是推动这些政策付诸实施的组织者。他坦诚、热情地与各民族人民广泛交往,在交往中加深感情,了解民情,启发、教育、感化各民族的各阶层人士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周恩来在民族交往中,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方式,排除交往中的社会障碍和心理障碍。他在这方面的艺术堪称一绝。

  首先他以平等求沟通。周恩来自青少年时代就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热爱中华各民族,立誓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的革命青年。他的亲密战友马骏、郭隆贞、向警予就是少数民族的优秀代表,回族女革命者刘清扬则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之一。

  周恩来认为,“所有的民族都是优秀的、勤劳的、智慧的,只要给他们发展的机会;所有的民族都是勇敢的、有力量的,只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因此,“各民族是完全平等的,不能有任何歧视”,因为中国“人口众多”是汉族,“地大物博”则在兄弟民族区,所以,“各民族不分大小应互相依存,互相团结才有利”。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由于历史上汉族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汉族统治阶级要么把少数民族同化,要么就把少数民族挤到边疆和生产条件差的地区,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民族得不到发展因而落后了。周恩来认为要承认历史上是“汉族对不起少数民族,今后我们汉族同志要代为受过,向他们赔不是。要多作解释工作,说明今天的中国和过去不同,不会再去压迫少数民族了”。在如何处理民族关系上,周恩来强调汉族要主动替少数民族着想,相互间要以对方为重,“凡事都‘求其在我’,不要只说人家的错处”,以自我批评的精神反对两种民族主义,求得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

  周恩来的民族平等思想还体现在他非常重视各民族的心理感情,他特别要求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应注意了解兄弟民族的心理感情,学习研究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他说:“风俗习惯常是一个民族一个,因此,风俗习惯也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如果不尊重,就很容易刺激感情”。因此,要研究、了解少数民族,“就要同他们建立强烈的感情”,“要下去,到实际工作中去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显而易见,这种平等合作,互助互爱,互相依存,共同繁荣的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是周恩来重视民族工作,关怀各民族同胞,以一种亲情态度与广大少数民族人民交往求得相互沟通的思想根基和行动准则。

  其次,注重语言沟通。语言文字是人类相互沟通的主要特征。口头诺言交流则是最经常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其优点在于迅速表达思想、感情并获得反馈。因此,如何使语言达到最佳沟通效果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因其语言、文字障碍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一定限制。周恩来对此十分重视和关心。他不仅坚决贯彻少数民族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自由的政策,组织调查研究我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关怀民族广播事业发展和书报发行工作,而且大力提倡各族人民,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要互相学习民族语言、文字,同时他还要求自己学习民族语言,并在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中视情况尽量使用,促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一九五九年十月,他亲赴包钢为一号高炉建成出铁剪彩。剪完彩,他指着高炉问当地同志“高炉”用蒙语怎么说?翻译告诉他叫“乌恩德尔召合”后,他立即高声对在场的同志们说:“现在内蒙古大草原有了这么大的‘乌恩德尔召合’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很了不起啊!”一九六二年六月,周恩来视察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群众见面的时候,用朝语向群众热情问候:“东木得尔,安宁哈西木尼呷!”(同志们,你们好)这个同语比较复杂,汉族人不易讲清,但周恩来却讲清楚了。望着欢腾雀跃的人群,周恩来感动他说,这是毛主席的威望,党的威望。临别,他又用朝语向群众挥手高呼“塔希玛纳希达!”(再见)一九六五年,周恩来视察新疆时,每到一地见了汉族干部就问学会维语没有,见了民族干部就间会不会汉语。他总说:“不能通话,怎么能交心,谈问题呢?短短几天他学会了好几句维语。见了维族同志就用维语问候:“亚克西木?”(你好)一次,他接见西藏军区文工团藏族学员时,多次称赞他们汉语说得好,并表示:“我以后也要学藏语”。简短的语言,凝聚着周恩来对少数民族人民赤忱的爱,深厚的情。

  再次,善于非语言沟通。除了言语沟通,人类在社会交往中还有非言语沟通的许多方式,其中以手势、表情、运动体态等方式来加强沟通效果。周恩来在民族交往中也经常使用非言语沟通的方式来克服语言不通,民族刁俗不同所造成的交往障碍,表达对少数民族的友爱与尊重。最典型的事例要算一九六一年三月,他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城与傣族、布依族、拉枯族等少数人民群众共度傣族新年──泼水节的生动情景。

  泼水节期间,周恩来曾三次穿起傣族服装与群众一起欢度节日。到景洪的第二天,他先找当地干部了解傣族的风俗习惯,然后换上对襟布扣的白衣衫和大腰身的咖啡色裤子,头上扎一条水红色头巾,穿起一身地地道道的傣族服装在澜沧江岸边和群众观看赛龙般和放高升。望着傣家装束的人民总理,各族群众热泪盈眶,连呼毛主席万岁,周总理好。泼水节早晨,周恩来又身着傣装先到曼厅寨视察。当看到傣族农民在荔枝树下跳象脚鼓舞时,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挂在身上与群众一起跳起来。开始泼水时,周恩来到达景洪街头。开始群众都用柏枝蘸着银碗里的清水礼节性地洒在总理身上,周恩来也照此向群众泼洒。当总理看见有些群众用大盆泼水时,也拿起一个大盆泼起来,各族群众一下消除了拘束,纷纷用大盆向自己的总理泼来。依照傣族习俗,泼水节时,水泼得越多越热烈就表示彼此越亲近、越尊重。警卫人员要用伞给周恩来遮挡,他让把伞收起来,说:“不要紧的,要到群众中去和大家一样”。他对当地干部说:“傣族群众的每滴水都是热呼呼的,我一点都不感到寒冷”,“只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才能和各族人民心连心啊!”水花飞溅,映出道道彩虹,把身着傣装的国家总理与普通少数民族群众亲密无间欢度民族节日的感人场面映在历史画卷之中。各族人民每回忆起这一天都激动万分,他们说:“周总理泼的不是一般水啊,而是甘泉,甘泉落在我们身上,甜在我们心里!”穿一身民族服装,跳一段民族舞蹈,泼出一盆盆向征友谊的银水,映出一张张笑脸,这些热烈感人的画面,这些动态的沟通效果,是再多的语言也难以表达的心灵感应和情感交流。适时而自然地运用非言语的动姿沟通方式,是缩短交往主客体之间距离,排除因历史的因素造成的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位全国各民族的总理,能这样由衷地去作,是非常可贵的,它一下子拉近了总理人民之间的距离,这种精神的吸引力、凝聚力是无法估量的。

  总之,周恩来善于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与少数民族群众相互沟通思想感情的娴熟艺术,达到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族人民维护国家团结统一,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社会功能和交往目的。

  2007/09/10

  平等友爱共同发展──坦诚热情地与少数民族交往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