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继承发展保护提高──北京城市建设与都江堰的两次改建

  

  周恩来向来反对搞民族虚无主义,但也反对走向另一极端的崇古复古主义。他主张在建筑艺术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正确对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九五三年六月十日,周恩来说,我国建筑事业虽有古代许多优良的建筑成就,但目前来看还是落后的,应逐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究竟怎样才是合乎理想的民族形式,还需要研究摸索,同时要反对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追求美观的铺张形式;另一种是保守的复古形式。半年后,周恩来在第一百九十九次政务会议上针对文物保护问题进一步阐述了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在保存古物和民族遗产问题上首先要达成共识,如果在这一问题上思想认识不一致,北京的都市规划就会遇到问题。怎样才能达成共识?归结到一点是不要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而要坚持辩证地看问题。周恩来说,保存古物和民族遗产,有发扬光大的一面。我不是说,我们要前进,要发展文化,就不保存古物,不要民族遗产。不是的,我是说要推陈出新。他还说,保存文物一定要踉我们的发展结合起来,完全孤立地去看一个东西,不去看发展前途,至少是一种局部的眼前的看法,不是全局的长远的看法。如果把文物当作古董,那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要真正保存,要传得久远,就要发扬光大。讲继承、保存离不开发展;讲发展、创新也离不开继承。对于后者,周恩来在一九五七年五月三十一日曾指出,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是在旧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北京的城市建设不要平地起家。

  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周恩来多次亲临现场具体解决如何保护古代建筑、如何发展民族建筑艺术等问题。如北海大桥的建设,周恩来决定保留团城,让团城南面的中南海国务院的红墙后移,将桥和马路向南拓宽扩建。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又改建了大桥,解决了交通问题。

  一九五六年六月三日,周恩来在观看北京规划草图时,针对有人主张把前门拆掉,指出,前门怎么拆?它又不挡路。有一条原则,凡是不忙的事,就不要办。他批评拆掉朝阳门、卑城门是主观主义。他说:城楼两边有了车行道,不影响交通,也不必一定要拆。

  在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上,有的工程师主张按西洋的建筑模式进行建设;有的主张仿中国古代的建筑,把大会堂搞成大屋顶的形式。对此,周恩来明确指出:“在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要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不要为任何除旧的程式所束缚,努力创作新的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

  李冰父子在氓江上游与中游分界处的灌县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周恩来经常提到它,夸奖它经过了两千年历史的检验,是成功的;多次向外宾介绍都江堰,把它作为中国水利史、文明史的突出成就。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周恩来最后一次主持葛洲坝水利卫程汇报时,意味深长他说,水利至少有三千年的经验,这是科学的事,都江堰总算个科学,有水平,有创造!两千年前有水平,两千年后我们应更高。这是周恩来对研究提高、继承发展都江堰的建筑成就与治水经验的重要嘱托。

  “大跃进”期间,有关领导不经科学论证,贸然决定改建都江堰,修建综合利用的水电站,水电部派员检查后,认为设计方案对推移质、漂木等许多问题考虑不够,如盲目改建,不但不能达到设计意图,还会破坏原有工程的效能。最后,情况反映到国务院,周恩来亲自批准拆除那次改建的部分,恢复都江堰工程的原貌。他多次指出要认真研究都江堰的经验,保护好都江堰工程,古为今用;多次批评那次改建的主观随意性。一九六一年七月四日,周恩来批评指出,四川灌县都江堰是秦汉时代依照水势修起来的,引岷江水灌溉很多地方。现在有个工程师要把它改造,这种创造精神可嘉,但要很好研究。一九六四年六月十日,他又批评那次改建都江堰违反了自然规律,造成了一些破坏。

  以后,经过十多年的勘测、实验和研究工作,慎重提出都江堰的改建设计,经审批后于一九七三年开工,一九七四年完成,这次改建是成功的,在原有工程基础上,加上现代化的闸坝,提高和扩大了都江堰的效益。”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万人大会堂水天一色的设计方案在经济建设上,周恩来向来反对见物不见人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一九五六年,在国务院的一次常务会议上讨论关于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时,有关部门汇报旅大有两只渔船沉没。原因是渔业公司、领导对群众的生命安全不负责任,气象部门发出大风预报,渔业公司压了二十四小时才发报通知渔船。而且电文开头不是让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而是问鱼捕得怎么样。周恩来听后十分气愤他说,封建时代马厩饶了,孔子还间人不问马,“盖贵人贱畜”。我们今天,共产党的某些干部却问鱼不问人。他责令有关部门起草关于安全生产的指示,要以事例说明:关心工人,事故就少:不关心,事故就多;关心人、贵人,是每个干部的责任。

  在城市建设上,周恩来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主,物为人用”。

  建设北京人民大会堂,其中的万人大礼堂是整个工程的主体。可是,万人大礼堂,空间这么大,如果处理手法不当,人坐在里面就。会感到渺小和压抑。怎样处理这个矛盾?专家们意见纷坛,莫衷一是。周恩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建筑必须“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使享用它的广大人民群众感到心情舒畅,感到自己就是建筑物的主人。根据“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指导思想,周恩来提出了“水天一色”的设计思路。他启发大家说:“人站在海边,看海不显得远,看天不显得高,人并不显得渺小,这是什么原因呢?”说罢,他随手用铅笔画了一个不规则的扁圆形的顶棚图,启发大家在设计上利用这个视错觉。周恩来的话如同黑夜拨亮一盏灯,使搞过几十年设计的老专家豁然开朗,倾身折服。

  按照同恩来的设计思路,设计师们把礼堂的内部设计成“水天一色”的形状,顶棚与冶面圆角相交,成穹窿形象,从顶棚到墙面。上下圆曲浑然一体,使人感觉既不压抑又不空旷。

  2007/09/10

  继承发展保护提高──北京城市建设与都江堰的两次改建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