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积极救灾的主要办法

  如何救灾?周恩来不赞成单纯依靠救济的消极救灾观点,而主张以工代赈、生产自救、辅之以各方援助的积极的救灾方略。

  以工代赈是一项古老的救灾方法。春秋战国时齐国晏婴就曾运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宋范仲淹、欧阳修也都曾运用过以工代赈的办法。欧阳修在颖州做官时,遇到饥荒,他一方面奏免黄河夫役,得全者万余家;另一方面又给民工食,大修诸陂以溉民田,尽赖其利。

  周恩来继承和发展了以工代赈的救灾传统。早在一九四六年黄河堵口归故斗争中,他就提出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抢修浩大的复堤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规定“在有水利交通等工程的地方,应当注意组织灾民工作,以工代赈”。《政务院关于一九五○年水利春修工程的指示》指出:“在灾区的工程,要结合救灾,切实做到以工代赈。春修工程若能善于运用灾区群众的劳力,一方面可以完成春修的任务,同时对于目前救济灾民渡过春灾,也有极大的作用”。一九五○年五月十三日,周恩来在回复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救济工作的电报中指出:“对于两三个月以上的长期救济,应用以工代赈(如修筑公共工程等)为主要方向”。“发救济粮平均每人连家属在内月需粮八十斤至一百斤,若以工代赈,每人每月有粮一百五十斤亦可够了,在经济上增加不至太多,而能使工人有工做,又可惜此修整一些必要的工程,是一举两得的办法”。一九五○年淮河大水,一九六三年海河大水,周恩来都强调了以工代赈的办法。一九六三年九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周恩来针对水灾,号召要采取积极的方针,要有长远的规划,首先要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复堤堵口。

  如何正确解决工和赈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九五○年十一月三日,在讨论治淮报告时,他又说,在灾区实行以工代赈,而不是以赈代工,重点在治淮工作。

  如果观念上是以赈代工,那么就不应该用那么多钱来赈。工作要找强壮的人来做,工人要合乎工作上的需要。他赞成作一方土二斤半小米,多作多得,少作少得的具体规定。

  周恩来的以工代赈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第一,将救灾工作与治水工程结合起来,既解决大量灾民的饥饿问题,也解决大规模治水所需要的民工问题。第二,工赈结合,重点在于工,在于治水,并相应地体现出治水劳动贡献大能得到较多的救济粮的原则,既克服单纯救济和依赖救济的思想,又奖励先进,提高劳动效率。第三,将劳动义务与劳动报酬结合起来,治水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人民有义务为治水贡献力量;同时,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招雇治水劳工。

  建国初期的以工代赈,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但周恩来通过以工代赈所表达的思想,对今天的防灾、救灾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恩来把生产自救作为整个救灾工作的中心。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要求灾区各级人民政府发动和组织人民生产自救、战胜灾荒。一九五○年四月十二日,周恩来针对救济工作指出,经过长期战争的中国,创伤是需要医治的,灾荒就是创伤的一种,如何医治呢?自救。中国人民能从战争中战胜,解放了自己,也必能在战后医好创伤,从和平中建设起来。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六日,周恩来在阐述发展生产巩固财政经济问题时,总结了淮河流域对待水灾生产自救的经验,他认为皖北一九五一年夏粮丰收是救灾跟生产结合在一起得到的好处。

  一九六四年,河北很多地方再次遭受洪涝灾害。十月二十四日,周恩来仔细审阅了灾情报告,致信李先念:“在开会前,请你打个电话告诉河北,请他们确定一个书记或一个副省长认真地将生产救灾抓一抓,并一直抓到底,重点放在生产自救。救灾费应先拨一些,实事求是地发给那些确实买不起粮的灾户。”一九六五年华北干旱,一九六六年初旱情仍在发展。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二十二日,河北邢台两次地震。对当时的旱灾、震灾,周恩来都强调要生产自救。他到震区的每一个群众大会上,都要号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他说:“恢复了生产,恢复了力量,就对得起死去的人。”一九六六年四月五日,周恩来在邯郸磁县,对抗旱打井、海河工程,提出了“干劲要大,步子要稳,讲究实效,实事求是”的总要求。他说:“救灾离不开生产,生产自救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整个邯郸干劲是大的,精神是好的,但要强调生产自救”。“生产自救,整个说来就是自力更生”。

  为什么救灾工作要立足于生产自救?第一,避免单纯救济的做法,克服依赖救济的思想,使国家救济能真正发挥作用。一九六六年三月十五日,他说,关于地震救灾款,我批了,现在我还有点不安心,这样做究竟是办了好事,还是办了坏事?拿三千五百万元倒不是难事,问题是就怕一宣布,给群众造成一种依赖思想。我不吝啬钱,也不吝啬物,就是不要使群众认为来得太容易了,把自力更生精神丢掉了。第二,减少国家财政对救灾的支出,以便集中财力进行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一九六三年九月七日,周恩来在八省生产救灾会议上说。

  “我们要建立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国家,必须下几十年的功夫,争取在本世纪内建成社会主义的强国”。因此,“特别要强调节约,要搞生产自救”。否则都要靠国家救济,就要影响国家积累,影响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第三,单纯救济只能解决眼前的和一部分人的困难,杯水车薪,救济有限;组织灾民恢复生产与发展生产,提高自救能力,既可以尽快渡过眼前的困难,还可以为克服来年的困难打下基础。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他说,救灾一定要跟生产相结合,使农民得到了救济以后,又能够为明年的生产打下基础。这样做会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同时,对于全国发展生产、巩固财政来说会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九五三年五月十六日,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加强增产粮食和救灾工作的指示》指出:“只有帮助灾民搞好生产,才能安定灾民情绪,缩短灾荒困难时间,渡过灾荒”。邢台地震时,他对灾民们说:“家里丢的,地里收回来,才会把我们家园重新建好。”怎样进行生产自救?周恩来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具体措施。首先,从季节上,夏季损失要力争秋季补上;冬季加紧积肥、沤肥、保护牲畜、修补农具、备好种籽;春季多种早熟作物与果菜。周恩来说,要不误农时,抢季节,分先后,抓重点。干旱面前,只要下一点雨就要及时抢种;洪涝面前,只要水一退就要组织生产。其次,在农业受灾后,要因地制宜,恢复与发展副业、手工业、运输业、渔业等等。开展运销事业,变人养牲口为用牲口赚钱来养人。在沿海沿河湖泊地区,组织灾民捕鱼、打捞水产。他说,尽管是灾年,粮食减产了,副业和多种经营可以多搞一些,粮食少了,其他收入多增加一些也好。再次,有震抗震,有旱抗旱,有涝排涝,通过人事努力减少受灾损失,反对被灾害吓倒、听天由命、悲观失望的情绪。对于水旱之灾,他强调要组织灾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井,开渠,截潜流,挖水窖,平整土地,修梯田、台田、园田、坑日,长期打算,有阵地的前进。另外,开展节约互助运动,号召灾民省吃俭用。

  一方有难,八方相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周恩来多次指出,在灾区实行生产自救以后,实在困难的,国家还要帮助解决。

  救灾拨款,一是给灾民解决吃、穿、住、烧和治病问题:二是恢复农业,堵口复堤;三是工业交通受了影响的,校舍、行政机构房屋损坏了的,要加以修复。一九六六年初,面对华北旱灾,周恩来提出要从各个方面积极支援抗旱斗争。他列举了物资支援、地方自助、工业支援、三清(清设备、清材料、清资金)支援、财粮准备、运输调动,他支持余秋里的建议:要减少一些自行车的生产,增产一些胶轮车,支援抗旱,并指出,要抽调一些车辆支援抗旱。

  地方挂钩,他提议天津市与天津专区、承德专区挂钩,北京市与张家口专区挂钩。

  在各方面的援助中,周恩来还提到贷款的有偿援助方式。

  2007/09/10

  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积极救灾的主要办法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