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第四章 家教·家规·家风(之九)

  九、“平掉祖坟,不但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是破旧俗,立新风的一场革命”

  周恩来和邓颖超带头平祖坟的事迹,受到淮安和全国人民的称颂。

  早在一九五三年春:周恩来派人护送八老大回淮安时,交代的任务之一就是平掉祖坟,把坟地交集体耕种。一九五八年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去北京,周恩来又提出平祖坟的事,在给淮安县委的信中,还专门就此事谈了意见。一九六○年淮安县委刘秉衡来北京时,周恩来又郑重地提出平祖坟的问题。但是,每一次把总理的意见拿到常委会上讨论时,大家都一致认为:遵照总理的意见做,不但群众通不过,党员通不过,就是县委也想不通;难道淮安县增产增收,就差那么一点坟地?不能平!挨批评也心甘情愿。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说服大家把在淮安的祖坟平掉,扩大耕地的同时,一九五八年专门派人到重庆把抗日战争时期葬在那里的周劭纲(周恩来的生父)、杨振德(邓颖超的生母),以及重庆办事处的一些死去的同志的坟墓平掉,有的深埋,有的迁葬,让地面重新种上庄稼。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在旧社会是一个小公务员,生前曾为革命作过有益的工作。一九四二年因病在重庆去世。全国解放后,重庆市委把他的棺木葬到烈士公墓。周恩来知道后,要求立即迁出。重庆市委考虑到周劭纲生前曾做过有益革命的工作,既然已经葬入公墓,就没有再迁出。后来总理派专人专程前往重庆,监督把他父亲的棺木从公墓迁出,迁葬到一个荒僻的小山腰上,没有树立墓碑。

  一九六五年春节前的一个黄昏,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萃准备趁假期回淮安探望母亲,特来拜访伯父母。周恩来嘱咐说:回家过年,要带头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带动全家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作为一个革命军人,随时随地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拥政爱民,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说到这里,他问尔萃:三大纪律头一条是什么?尔萃爽快回答:一切行动听指挥!周恩来笑了笑,说:那好!我现在布置你一个“特殊任务”,你可得好好执行。这次回去,把家里的祖坟平掉,坟地交给生产队耕种。办完这件事再过年,能完成任务吗?尔萃想到伯伯处理七爷(周劭纲)葬地的决心,因此果断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周恩来点点头,接着说:我们国家耕地面积太少。人死了,不做事了,还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一种表现。平掉祖坟,不但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是破旧俗、立新风的一场革命。要做好这件事,也不能简单化,要作好你母亲的工作,作好县委的工作,作好当地群众的工作。他又强调:棺木要就地下沉一米以下,做到不影响机耕;坟地交生产队集体使用;坟地长的树木交生产队绿化。

  尔萃在春节前回到淮安。头一件事,先把伯伯交下的“特殊任务”告诉哥哥嫂嫂。哥哥周尔辉、嫂嫂孙桂云都是党员。三个人统一了意见,一起去做妈妈的工作。妈妈听了没表态。赞成嘛,想不通;反对嘛,是总理的嘱咐。两个儿子,一个媳妇从远到近,讲科学与迷信,说政治和生产,终于把妈妈说通了:“那就照伯伯嘱咐的办吧……。”

  第二天,尔萃去淮安县委,向值班常委作了汇报,并要求县委派人一同去生产队处理。值班常委耐心听完汇报,沉吟一会儿说:“你休息一下,我找在家的常委碰一下。”在家的书记、常委都来了。又重新听取了尔萃的详细汇报。尔萃把总理交代的话,讲的道理,原原本本向县委讲了一遍。而且提到总理派人到重庆处理父亲墓地的细节,最后他说:总理是派我专程来处理这件事的。县委的心情总理充分理解。希望县委充分尊重总理的意见。县委书记和常委们经过研究,深深为总理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决定按总理的意愿办。他们派干部协助尔萃去城郊做好群众工作。

  周家祖坟座落在城郊公社闸口五队,占地不足一亩。这里有七座坟墓,埋有十三口棺木,葬有周总理的祖父母、过继父母和八婶母等人的遗骨。前些年,淮安城镇机关人员在这里栽了几百棵松树,长得十分茂盛,远远望去,纵横成行,一片青翠。

  一九六五年春节前两天,闸口五队喇叭里突然传来大队的通知,要社员们集中到队部,执行县委布置的一项特殊任务。任务是把周恩来家的祖坟全部就地平掉,所有棺材就地下沉到一米以下。“什么?平总理祖坟?!”上了年纪的魏金成、李正东等老汉瞪起眼睛,胡子都抖了起来,“这是谁的主意?!”“是周总理自己的嘱咐。”大队干部回答说。正当大伙议论纷纷时,周恩来的侄媳孙桂云走到人群前。她告诉大家,总理说,我们周家祖坟在闸口大队这许多年,得到了你们的爱护,感谢大家。但是国家耕地太少。人死了,不能做事,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一种表现。所以,这次尔萃从北京回来时,总理亲自向他交代了这项“特殊任务”。有人说:如今没人迷信风水了。不过,就当它是个绿化区,保留下来有什么不好?有的干部说:不论多少增产指标,我们包啦,保证超额完成,我们要保留这块坟地。要说扩大面积,我们想办法开荒,多种点十边地,还顶不了这么几分田?经过大家长时间的宣传解释,群众思想有点通了,但是,“对是对,就是心里不过意!”有位老农泪汪汪地说:“论风水,那是骗人的迷信话,我们在旧社会还没吃够这个亏!论耕地,我们淮安县这么大,差这一点地?总理还不是给我们带个头,叫我们跟他学嘛!——我原来打算今天去圆坟哩,不圆啦!将来也平掉!”

  群众思想工作做通后,旧历除夕,尔萃、尔辉、桂云和县委一位干部来到闸口五队,会同大小队有关干部和三十几名青壮劳力,带着工具,一起走向坟地。“动手吧!”队长一声号令,大家开始执行这一项前所未有的“特殊任务”。冰冻的土地,很难挖。大家你一镐,我一锨,一座座坟墓终于被掘开,一口口棺木被小心翼翼地剥离出来。用人抬或用土吊车吊上来。然后,每个墓穴就地深挖,又将棺木按原位沉下,深埋一米以下,用土填平。翠绿的小松树分别移至城镇机关和生产队绿化用地处。

  旧历除夕下午完成这件事后,尔萃立即向总理写信,详细报告处理经过,周恩来很满意,几天后,又给生产队寄来七十元,用来支付平坟劳力的工资,偿付被践踏的一小片麦苗费。

  在这以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又做了大量的工作,几经周折,又把远在绍兴祖籍的曾祖父周樵水的坟墓也平掉了。

  周恩来和邓颖超处理祖坟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故乡。当时,由于人们认识水平不同,对这件事的意义理解也不同。但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革命精神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在生死丧葬问题上开一代新风,为万世楷模。

  2007/09/10

  第四章 家教·家规·家风(之九)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