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张謇

二七

  8月1日,张謇一觉醒来,简单地洗漱之后,便到室外散步。梅宅建在狼山西麓,出了门就是山石树林,空气清新,又有江边吹来阵阵微风,要说环境和气温算是南通最佳的去处了。但是,张謇却感到浑身不适。张謇在小径旁边的石头上坐下来,想歇一歇,但是不行,他觉得胸中憋闷,手脚发凉,头晕脑胀。

  他站了几站,终于又坐下来了。

  家人不见张謇散步回来,立即到宅外寻找,见张謇坐在石头上一个劲地喘粗气,连忙扶起张謇回到居室,在卧榻上躺下,不到中午就浑身发热。家人连忙请来医生,给张謇号了脉,开了药方,张謇喝下药,躺下唾觉了。

  第二天,张謇醒来,感到浑身上下轻松多了。立即下床,因为他和宋希尚约好一起去巡视树棣沉放,张謇冒着酷暑扶着拐杖和宋希尚一起在江堤上走了十多里,观察分析了主要危险地段,并筹备护江保坍的石料。一连几天,张謇精疲力尽,适逢气候闷热,张謇再也支撑不住,又躺下了。

  8月7日,张謇病势转重,儿子张孝若跟三伯父商量,将张謇接回城里濠南别墅家中。三伯父与孝若急商请医诊治事宜,一主中医、一主西医,伯侄之间相持不下,旁人亦不敢有所主张,最后不得已,在濠南别墅先象室设祭祝告,请示祖宗写“中”“西”两字以拈阄方式决之。竟得一“西”字。于是孝若致电上海宝隆医院,请德医白鲁门托克博士来通诊治,因不能长住,遂推荐奥医赖司赍博士,订明诊资每日百元,期以一星期,然一星期转眼就到了,而张謇的病仍无起色,烧也未退,且病容灰黯、神志昏迷,状况严重,奥医要返沪了,经再三恳求,奥医以返沪一天为约,周旋于上海病人之间,然后再度来通,每两小时电报报告张謇之病状,并派一名专员紧随奥医身旁,随时负责催归之责。

  一天以后,奥医和随行人员抵达天生港,正是子夜十二时,雷电交作,大雨滂沱。等到达濠南,全宅上下,灯火辉煌,一家大小,跪地哀号,张謇在床已奄奄一息,正在弥留之际。奥医及女看护迅速脱去外衣,伏床诊脉,打强心针急救,半小时后张謇渐渐苏醒,环顾左右,神志好像很明朗,他微微启动嘴唇,但已不能出声,不多一会儿又陷入昏迷状态。

  第二天上午,各方面有关人士都聚集到濠南,张詧扶杖含泪而至,在大厅上当众宣称:“人生必有一死,张先生一生光明磊落,直来直去,我站在兄长立场,天不忍见其临终吃苦,如果大数已到,应该让其安详而逝,何必再一针一针地吊住他。”令奥医迅速离开,然后移步至病榻旁,俯身耳语说:“汝来有所自,去有所归,看来时机已到,要把定神志,好好的归去吧。”张謇微微含首,这位不知疲倦的老人终于带着遗憾的神情闭上了眼睛。

  张謇去世的消息传到全国,全国各地的唁电像雪片一样飞到南通,一些地方还开了追悼会,悼念这位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上为中国的实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大生纱厂专门送来了自己生产的大布,为张謇做寿衣,以寄托对这位创办大生纱厂及兴建南通各公益事业的恩人的哀思。

  12月5日,张謇出殡。万人空巷,南通的民众都来为张謇送葬。据张孝若记述:

  “那天清晨,天气异常晴爽、朝阳渐升、光芒四射,蔚蓝的天穹,明净到一片云都没有,霜露凝盖在树上,愈觉澈亮,寒肃之气、侵人肌骨,好像天空有意给我父亲一个光明而又冷峻的结局。

  “素车白马,四方来会葬的,和地方上的人士,共有万余人,都步行执拂。凡柩车经过的地方,那沿路观望的乡人,有数十万都屏息嗟叹,注视作别,目送张謇到他的永远长眠之地。

  “这坟地是我父生前自己所择定的,已种了不少树木、前面直对着南山。墓上不铭也不志,只在墓门横石上题了八个字:南通张季直先生之墓阙。”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