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张謇

二二

  §第十五章 反对“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调查的结果幕后主使人竟是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这个消息像晴空霹雳一般打碎了国内虚假和平局面。一些沉迷于议会斗争的革命党人也从迷梦中清醒过来。社会进步舆论纷纷谴责袁世凯的卑劣罪行。

  张謇这时正在南通,他对宋教仁的逝世非常痛惜。

  他亲书挽联一副:“何人忍贼来君叔,举世谁为鲁仲连?”

  他还给朋友赵凤昌写信说:“遁初(宋教仁的字)以调和南北慷慨自任,无端被害,此必有不欲南北调和者,乱人横行如此,世岂可问?”

  张謇担心宋案会影响刚刚走上统一安定的南方局势,再出现革命战争、社会动乱,因此在东南绅商上层人士的敦促下,参与了一系列调停活动。

  他在正式调停以前,首先发出了《调和南北致孙少侯、王铁珊函》,全面表明自己对宋案的看法。宋案发生后,江西的革命党人准备兴师问罪,张謇致函孙、王,力主宋案应由法律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导致南北分裂,为列强瓜分中国造成机会,他再三呼吁,国家不能再经历像辛亥革命那样的战乱破坏。他又给袁世凯写信,陈述时局变化,他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区区私忱,但求从知觉中有国计民生四字,彼此相谅,各让一步,使正式政府早日成立,国会渐次宁静。”

  张謇虽以调解者的身份讲话,但却没有一句话是责难袁世凯的,而对革命党的报复行动则多所指责,全国总商会发出了和他的想法几乎一样的公开信:开岁以来,各省商务甫经发动,不意三、四月间,谣言四起,险象环生。叠按各省商会函电报告,商货停顿,市面凋零,综计暗中损失不啻恒河沙数,匪徒乘机煽乱,意图劫掠,惊风骇浪,尤以他处为甚。其有谋不轨者,一体严拿,尽快惩治。

  在他的眼里,袁世凯才是中国安定,社会发展的动力,革命党人是破坏社会的主谋。

  5月下旬,全国商会劝张謇到上海调解日益紧张的局势,袁世凯暗中磨刀霍霍,准备内战,但为了制造假象,麻痹国人,也假意表示希望张謇出面调停,张謇深感此时一发千钧,各方面对自己寄予厚望,于是正式接受调停重任。

  但是袁世凯是决心以武力解决的,6月9日,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后,他首先下令将倾向于武装反抗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免职。这时候的张謇已经通过和国民党谈判,把国民党中的一些请求谈和的条件通知袁世凯:国民党为顾全大局,仍选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严禁军人干政,请袁暂不撤换江西、安徽、广东等省国民党都督;宋案依法律解决,并不予深究。

  但是袁世凯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既定方针的。6月14日,他下令撤换广东都督胡汉民;6月30日,下令撤去安徽都督柏文蔚。他还给张謇发电说:“调人络绎,名曰维持;而暴烈进行,仍不住手;无非甘心鄙人,破坏民国。”指责革命党人是破坏民国的祸手。

  7月12日,革命党人忍无可忍,发起反击。

  张謇对此十分愤怒,他7月17日给赵凤昌写信说:“吾两人为人利用,信用失矣。实业生计大受损害,外交亦恐生危阻,殊可痛也。”他还表示“国军”快快消灭“叛军”。7月17日,他又给赵凤昌写信说:“沪上罔死之民之众,损失市产之巨,彼作难者何词以对吾民。南通实业之受损失亦数十万矣。可恨!”

  他认为民国以来工商业的发展都是袁世凯的功劳,而现在这一切都被革命党人破坏了,实为“可恨!”

  这年10月到张謇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担任了北京政府的农商总长,成为袁世凯所说的“一流人才内阁”中的重要成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