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张謇

  §第七章 科举蹉跎

  吴长庆死后,两广总督张之洞早已听说过张謇这个人,就派人礼聘他入幕,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因为张之洞推荐缘故,派人来专聘,但是张謇一概予以回绝,他是个重气节的人,不会在恩主死后,立即投入他人的怀抱。他曾给朋友写信说:“吾辈如处女,岂可不择媒妁,草草字人。”

  张謇没有想到,他拒绝张、李二人,反而提高了他在士林中的威望,当时的人常说起他“南不拜张,北不投李”的铮铮铁骨。

  张謇虽然拒绝了南北两督府对他的礼聘,但他仍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他的父亲张彭年更是朝思暮想,指望儿子早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张謇离乡数年,他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抱有充分的信心,他在给袁保龄先生的信中写道:“明年当入都,挟事所素业,刻励以求于世,观其合否。”

  但是张謇更不知道的是,这时候,当朝的清流已经注意到他这个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了,他们对他寄予厚望,并有意识地帮助、举荐他,让他尽快走完科举道路,取得踏上政治舞台的资格。

  清流们愿意帮助他,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张謇的才、识、学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庆军的幕僚生涯更让他声誉鹊起,他们希望张謇加入他们的阵营,壮大他们的力量。当时清流首领潘祖荫、翁同和等南方人更是把他作为自己的同乡加以提拔。

  1880年,继任江苏学政的黄体芳是当时清流的砥柱之一,他对张謇也是多方关照。1885年5月,张謇满怀信心,经江宁前往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他结识了黄体芳的儿子翰林黄绍箕,还有沈曾植、盛昱、梁鼎芬等清流名人。7月,在盛昱主持的国子监考试中,张謇被取为第一名,录为第四名。

  10月,张謇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名,这是他参加科举考试以来最辉煌的胜利,从顺治年间大清朝开科取士至今二百多年,南方知识分子在顺天乡试中被取中只有三个人,张謇位列这三人之中,心中怎么不感到自豪。顺天乡试的高中,使张謇觉得自己朝夕的努力没有白费,尤其是让为自己操劳一生的父亲有了焦灼中的一丝慰籍。

  清流首领潘祖荫、翁同和也前往他寓居的关帝庙看望他,这让张謇感动不已,潘、翁二人还为他的《乡试录》作序,并与他确立了师生的关系,并希望他礼部会试,早日状元及第。

  但是可能是命运捉弄人,张謇此后却在1886年、1889年、1890年、1892年四次礼部会试中,连续不断地落第。从1868年张謇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开始,至今他已经在科举的道路上消磨了25年的大好时光,这25年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不断的落第,使他的自尊心和承受力几乎要崩溃。

  他的落第也让清流们大失所望。自从张謇顺天乡试高中以来,南派清流潘祖荫等人利用自己的主考权利,在四次的礼部会试中都暗中识别他的卷子,他们不仅希望他进入录取范围,而且还要让他名列前茅。

  但多次的摸索,都未能如愿,其中有一次,他们还误把无锡孙某的试卷当成是张謇的试卷,让孙某高中,潘祖荫为此气愤不已,拒不接受孙某的拜见。

  1887年,张謇第一次礼部会试不中,江宁知府孙云锦调任开封知府,邀请张謇随同赴任,协助治河救灾。这年秋,黄河在郑州东西桥决口,堤毁三十余丈,迅速扩大到二百余丈,黄河横溢四五十里,无数百姓受灾。张謇奉命乘舟经中牟二三堡察看水情,发现残堤所存防水材料,已被水冲一空,灾民以柳枝蔽体栖息堤上,人畜死亡难以数计,张謇向孙云锦汇报的时候,禁不住泪如雨下。

  10月,他受河南巡抚倪文蔚之托,代拟治河方案《疏塞大纲》,他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力主恢复黄河故道。当时北洋大臣派来的外国工程人员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但是奉旨勘查黄河的钦差大臣李鸿藻认为这个方案工程浩大,未予采纳。张謇又提出了第二方案,建议“以切滩取直法”治理河南弯曲凶险河段,就地形水势引直河道,并主张引进机器施工,但管事的人认为不合旧俗,予以拒绝。张謇看到这样下去,黄河永远治理不好,于是在这年冬天冒着大雪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海门。他决心在自己的家乡干一番事业。

  他数次从上海经过,看到上海是生丝的出口商埠,可是毗邻的通海地区却不植桑养蚕,1886年,他帮助父亲从湖州集资购来桑苗,鼓动乡民赊购,并且分送《农桑辑要》,他还请求海门地方官劝乡民兴办蚕桑,但乡民们对此反应冷淡,应者寥寥。传统的劝农方法不行,他又采用积资开办公司的方法,推销桑秧,由乡民自定购买数量,只记账,不付现金,三年后乡民卖桑叶供给公司养蚕,从付给乡民的现金中扣去树本和二分利息。经过他的努力,到1896年,通海地区已经开设了三个蚕行,通海地区的桑树已经超过了百万株。

  在家乡这一段时期,他的学术研究也颇有成果,他陆续完成了:《释书谱》、《说文或从体例错出》、《蜀先主论》、《赣榆县志序》、《督抚提镇即古诸侯说》、《周易音训句读》,这些著作是因事而发,虽不具学术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但反映了张謇的思想正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某些变化。在方志的编修上,他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提出方志的侧重点应在“疆域之沿革”、“民生之利病”、“人物之去取”等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篇目。在篇目的安排上,他认为应将食货、学校放在军政、官师、人物各目之前,在编纂的方法上,他突破了旧志拘泯于文献资料的偏向,提出了注重实际调查,搜集口碑资料的方法,同时要求方志记事应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图表使用应准确无误。他还认为知识分子不应该有门户之见,应该是“从学之涂,不限一辙”。

  这时的张謇似乎已经放弃了科考求取的目的,1892年,他第四次会试落第的时候,他将应试的文具用品都扔掉了,似乎他要走一条造福乡梓的道路。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