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张謇

  §第一章 乡村童年

  1853年7月1日,一个婴孩在偏僻的长江口北岸江苏海门常乐镇呱呱坠地,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张謇。张謇,字季直,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占南京后不久,虽说这时正是乱世,但是因为他的故乡所处的苏北南通地区,是一个偏僻的半岛,地非冲要,不具有战略价值,所以此时苏、浙、皖虽是战火连天,他的家乡却是熊熊战火中的静土。

  张謇的家庭,世代务农,他的祖上比较富有,但到他的祖父张朝彦的时候,因为他不大喜欢农业生产,又嗜好赌博,竟然将一个富裕殷实的家弄得渐渐地败尽,穷困潦倒的张朝彦只好做了通州金沙瓷器商吴圣揆的女婿。到了张謇的父亲张彭年,靠着父亲是上门的女婿,他继承了吴家的几十亩土地,自耕自收,农忙的时候,张家也要雇一二名雇工,才能忙得过来,张彭年先后娶妻两房,共生了五个儿子。张謇排行老四,小名长泰,因为祖父入赘吴家,所以他上私塾的时候,取名吴起元,到他的弟弟警出生后,才恢复了本姓。

  张謇小的时候非常聪明,他的父亲对他钟爱有加,3岁的时候就教他读《千字文》,4岁就送他到海门邱大璋学塾学习,在这里,张謇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以及《孝经》、《论语》、《孟子》等传统幼儿读物,10岁的时候学习对对子,有一天,老师对了一个上联“月沉江底”,张謇很快就对了一个“日悬天上”的下联,老师听了非常惊奇、高兴,连说孺子可教。

  父亲张彭年看到儿子学问长进很快,对他未来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充满了信心,他看到了学塾的老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有时候连平仄韵脚都搞混了,就决定为儿子重新找更好的老师。虽然他家境并不丰裕,但是他还是以重礼请了通州西亭镇的宋郊祁到家里来教儿子。宋郊祁是一个50多岁的老童生,一生以科举考试取中为目的,虽然屡试不中,但是在学问上毕竟自有长处,他到了张家后,检查张謇作业,发现音训句读错误百出,就另起炉灶,重新让他学习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在平常的教学中,他认真教张謇音韵、训诂,张謇进步非常快。12岁那年,他写出了一首表达自己远大志向的诗《盆松》:

  山泽孤生种,谁将到此盆?青苍一撮土,蟠郁百年恨。宿黛含霜气,创鳞见斧痕。等闲怜托处,梁栋与谁论!

  他把自己比做崇山深涧的苍松,而不是那供人观赏的盆景,因为只有山野的苍松才能成为支撑大厦的栋梁。

  1866年,张謇已经13岁。一天,宋老师出对: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回答道:我踏金鳌海上来。

  那时候,读书人参加科学考试,考中了状元,人称“独占鳌头”。宋老师看到张謇对出这样大吉大利的对子,高兴地告诉张謇的父亲,他的儿子已经有了金榜题名的佳兆,张謇的父亲看到儿子学习精进如此,对先生感激不尽,于是特加重礼拜谢。

  这年的6月,海门余东的老百姓拒缴税款,地方政府出兵镇压,老百姓惊惶四逃,宋效祁惦记着家里,就向张家提出回家不再当老师,张家却没有立即答应下来,谁知宋效祁却病故了。为了儿子的学业,张彭年把儿子带到了西亭,让他跟着宋效祁的儿子宋琳学习,宋琳比他父亲强了许多,早已科考中举。但是他仗着自己是举人,经常瞧不起人,对学生经常爱理不理,有时严厉、苛刻得让人无法接受,甚至于有时借一个小小的由头嘲笑学生。张謇在宋琳这里求学,遇到不懂的地方,经常得不到指教,但是他凭着勤奋和努力,学业还是长进不少。

  1868年,已经15岁的张謇准备开始他一生的首次科举考试。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