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苏轼

  苏轼正要开始做官,他母亲去世了,他必须回家守丧。苏轼的姐姐几年前就死了,家里的男人都出去应考,母亲和两个媳妇留在家中,她临死前还没有听到京师的好消息。待父子三人匆匆赶回家,发现房子乱七八糟,篱笆倒塌,屋顶漏雨,“如逃亡之家”。

  守丧期满,苏洵决定举家迁往京都,一家人由长江顺流而下,于嘉佑五年(1060年)二月抵达京都。

  一路上,他们饱览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苏轼兄弟沿途写了百首诗,都收在“南行”集里。

  在京定居以后,苏轼兄弟又通过两次考试,一次考京师各部的任务,另一次更重要,考“制策”,公开批评朝政。仁宗皇帝求才若渴,下令举办这个特殊的考试,以鼓励公开批评的精神,一切文人都可以靠各部推荐或提出作品而报名。两兄弟在欧阳修推荐下报名,通过考试,苏轼的制策列入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能列入三等的只有两人,苏轼即是其一,另一个人是吴育。苏轼还提出二十五篇史论,其中几篇至今仍是学校爱选的范文。后来仁宗皇后告诉别人,仁宗皇帝看过苏试兄弟的文章后,曾高兴地说:“今日为子孙得二相才。”

  此时的苏轼,年龄刚二十出头,夫妇恩爱,初为人父,学术和写作声誉一天天提高,诗文受到广泛的喜爱,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了。他愉快、冲动、野心勃勃,随时准备着去施展自己的报负,用思想与行动去报效朝廷、造福百姓。

  这里摘录苏轼早期作品中的一首诗,诗中已初露他精神世界的高逸。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

  仙子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兮,满山秋草无行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