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李鸿章

  淮军仓促成军,同湘军相比较,有不同的特点。

  湘军初创之时,兵将均出自湖南,其组建原则是“选士人,领山农”。其将领主要是一些名利熏心而政治地位不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生信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忠君”思想极为浓厚。而曾国藩就是依靠程朱理学,以忠君报国的“真诚”、“血性”为精神支柱来统率湘军的。但淮军则不同,李鸿章虽身为翰林,但却鄙薄那些以科名相标榜的人,他重视的不是门第身世,而是才能韬略,所以淮军的将领只知道为李鸿章卖命出力,只知道“感恩图报”讲江湖义气。在淮军主要将领中,只有潘鼎新一人是举人出身,其余的如程学启是太平军降将,品德低下;刘铭传是贩卖私盐的头子,唯利是图观念相当浓厚,却不知多少忠君报国的大道理。

  至于兵勇来说,湘军士兵一般是山村朴实无华的农人,他们易于接受传统思想的灌输。而淮军主要兵源来自于团勇和太平军降众,可谓“兼收并蓄”,杂凑而成。因此,淮军虽也有浓厚的地方乡土色彩,但较湘军为淡,且其将领不学者多,无共同的最高理想,惟以功名利禄是图,因而军纪与精神远逊于湘军。但是,湘淮“本系一家,淮出于湘,尤有水原木本之谊”,因而湘军和淮军有基本一致性。如营制饷章、编制训练以及武器装备上,淮军与湘军是一脉相承的。总之,淮军既是对湘军的继承和发展,又不是简单重复;淮军既与湘军有相同之处,又具有本身特点。这与淮军所处客观历史条件和环境有关,也是由它的统帅李鸿章的建军、治军思想决定的。

  淮军既已组成,如何从安庆开拔到上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安庆、上海两地不仅相距遥远,而且间隔太平天国控制区,要突破太平军防线,千里跃进上海,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曾国藩原拟令李鸿章率军由陆路进军,后因上海绅商出银18万两,雇得洋商轮船7艘开到安庆,为顺应上海绅民之情,李鸿章与曾国藩经过商议,最后决定“由水路东下,直赴上海”。

  1862年4月5日至6月上旬,李鸿章统率的淮军13营6500人分三批由安庆顺江而东,躲过太平军的监视,抵达上海。临别安庆前夕,曾国藩担心李鸿章因缺乏阅历而摆不正“练兵学战”与“吏治洋务”

  的位置,因而他告诫李鸿章要把军事放在首位。在他看来,只有练就精兵,学会作战,才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否则将一事无成,甚至有丧失生命的危险。

  他又针对李鸿章心高气盛、急躁、傲慢、任性的致命弱点,特以“深沉”二字相劝,其他好友也纷纷提出忠告。李续宜以“从容”二字规之,沈葆桢、李桓以“勿急”相戒。李鸿章深受教益,对于师友们的劝诫,“当奉为枕中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