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康熙

三六

  康熙以前,按清朝旧制,皇帝生前不立皇太子。

  这是由八旗制度下的八旗旗主联合议政制度决定的。

  八旗制度是后金和清初的国体。在中央,八旗旗主拥有较大的权势。旗主们联合议政的形式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它是国家权力最高机关。由于努尔哈赤缔造八旗,德高望重,辈分高,得到子、侄一致拥戴,稳居汗位。此外,所有旗主都是兄弟,权势均等,谁的权势高过众人,违背“共议”和“均分”原则,就要遭到反对。

  在这种政治体制之下,不能预立太子,只有皇帝死后,由八旗旗主共同推举新君。康熙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生前两次试图立太子,均遭失败。努尔哈赤死后,四贝勒皇太极因独掌两白旗(后改两黄旗),在帝位争夺中获得胜利,被立为汗(1636年称帝)。皇太极死后,其弟多尔衮有条件继立,但两黄旗大臣坚持新帝必须由太宗皇太极诸子中选择,最后达成了妥协,拥立太宗的幼子福临为帝,皇叔多尔衮摄政。到了顺治朝,由诸王、大臣会议立新帝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因为顺治帝福临生前已掌握了上三旗,在八旗中居绝对优势,所以临终时以遗诏指定三子玄烨为太子,即帝位。

  康熙第一次完全打破清朝皇嗣制度,预立储君。

  因为这时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在皇帝看来,中国就是他的家天下,为了保持皇帝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就要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和培养他能够完全信任的继承人。

  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十三日,只有二十二岁的年青皇帝亲御太和殿,按照汉族立嫡立长的原则,册立方满周岁的皇二子、嫡长子允礽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同时,设立了为太子服务的詹事府衙门,配备官员。

  康熙特别关心皇太子的成长,比对众皇子的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太子幼小的时候,康熙就开始亲自为他“讲授四书五经”。太子6岁拜师入学,教师经过慎选,康熙令负责太子教育的人如实报告太子各方面的情况。太子稍长,康熙向他传授治国之道,并带他外出视察。皇太子天资聪颖,学业进步很快,8岁能左右开弓,背诵四书。据历史记载,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而且身体健壮,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非常喜爱。太子20岁刚过,就能代父皇处理朝政。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次年引兵宁夏,都是由太子在家代理朝政的。

  与此同时,由立太子而产生的皇帝与太子间、太子与皇子之间、皇帝与皇子之间的矛盾一天天尖锐起来。

  立太子之后的十几年,皇储之间相安无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以太子不孝,皇帝略有不满,开始出现裂痕。二十九年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

  允礽到行宫给皇父请安,看到圣体未宁,天颜清减,竟“略无忧戚之意,见于词色”。这当然使乃父“心甚不怿”,认为这位太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令其先回京师。后来,康熙发现皇太子暴戾不仁,更难容忍。康熙一生主张宽和仁慈,太子则任意殴打诸王、贝勒、大臣、官员。康熙一生注意节俭、不扰民,而太子及其属下人任意勒索地方官员。这些不孝不仁,都是康熙所反对的。另外,皇子之间的党争也促使皇帝与太子之间矛盾激化。立太子之后,朝中就出现了拥护太子与反太子的势力。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是太子的生母——诚孝仁皇后的叔父、太子的外祖父。允礽出生当天,诚孝仁皇后去世,索额图作为外祖父对允礽格外疼爱和关怀。允礽立为太子,索额图当然支持,成为太子党的首脑人物。皇子长大成人,政治上不甘寂寞,为争储位,各结私党。大学士明珠是惠妃的哥哥、皇长子的舅父,为支持皇长子,他联合大学士余国柱等,与太子党对立。康熙三十七年(1698)三月,康熙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为郡王、贝勒,参与国家政务,各有属下之人。这些皇子有权有势,纠结私党,争夺储位,使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样加剧了皇子与太子之间、皇子与皇子之间的矛盾。

  诸皇子及其党羽的共同打击的目标是太子和太子党。

  这样,太子被抛到了被四面围攻的不利地位。皇子们对太子有的造谣诽谤,有的用巫术镇魇,有的预谋杀害。康熙帝不知真相,听信谗言,对太子越来越反感和失信。还有一个原因是,太子权势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皇太子成长起来之后,康熙令其参与朝政,以便受到锻炼。太子有权有势,身边集结的人也日渐增多。随着皇帝年事日高,重势力的人物更加亲近太子,无形中朝廷里出现两个中心的趋势,使统一的皇权受到侵犯。这种矛盾由小到大,日益尖锐。后来又有人报告,太子的外祖父索额图与太子关系不正常,结太子党,图谋篡夺最高权力。康熙处理了索额图之后,甚至怀疑太子要替索额图报仇而谋害他。这样,废太子已势不可免。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十一日,康熙巡幸塞外,命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随驾。因为在巡行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使皇帝与太子的矛盾白热化。一是途中康熙最喜爱的皇十八子生了病,虽经百般治疗不见好转,康熙心中十分焦急。但皇太子可能将十八子看成潜在的皇位竞争者,所以不仅无动于衷,甚至喜形于色。康熙以“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加以责备,太子“反忿然发怒”。康熙由此看到太子冷漠无情,十分伤心和担心。另一件事是康熙听说皇子们常打骂诬辱大臣侍卫,其中也包括太子,康熙非常气愤。第三件事是,康熙发现太子每当夜晚便逼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立即怀疑太子可能有什么动作。这件事很刺激康熙。另外,在外巡视期间,一心争夺储位的皇长子允褆跟在皇帝身边,皇长子在皇帝面前没少说太子的坏话,从而对废太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四日,巡视塞外返京途中,在布尔哈苏台,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奉旨齐集行宫前,皇太子跪在地上,康熙垂泪宣布了皇太子允礽的罪状,后说:如让皇太子干预政事,“必致败坏我国家,戕贼我万民而已”,因此,不能让这不仁不孝的人为君。

  宣谕完毕,康熙老泪纵横,仆地痛哭。就在同一天,皇十八子死。康熙帝感情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