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康熙

二九

  第一项措施是“深浚河底”。康熙帝总结黄河具有两大缺点:“底高、湾多,以致各处受险。”他对随从诸臣说:“治河上策惟以深浚河身为要。(治河)

  诸臣并无言及此者。诚能深浚河底,则洪泽湖水直达黄河,七州县无泛滥之患,民间田产自然涸出。不治其源,徒治下流,终无益也。”

  如何才能深浚河底?康熙帝详细寻访得知,“河直则溜自急,溜急则沙自刷而河自深”。因而建议“宜于清口西,数曲湾处试行浚直。如直浚有益,渐将上流曲处,岁加直浚”。

  第二条措施是修改清口。康熙帝发现,除黄淮水位高低不等之外,二河交汇之口过于径直,也是引起黄水倒灌的原因之一。因而主张:“宜将黄河南岸近淮之堤,更向东长二三里,筑令坚固,淮水近河之堤亦向东湾曲拓筑,使之斜行会流,则黄河之水不至倒灌入淮。”

  第三项措施是拆毁拦黄坝。

  第四项措施是引水归江。

  康熙不仅吸收靳辅的治河思想与经验,而且有所补充和发展。靳辅重视筑堤束水攻沙,康熙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浚直河道急溜刷沙法。靳辅“但顾上河,不顾下河”,为了护堤保运,大量利用减水坝,以致下河七州县人民经常被淹;康熙是既顾上河,又顾下河,尽量少用减水坝或将其改成滚水坝,千方百计减轻和防止下河灾情。至于改修清口,“导河稍北”,也是康熙的创举。

  康熙的这些好措施,于成龙因病加重未能认真落实。三十九年(1700)三月,于龙成病故,康熙将江南江西总督张鹏翮调任河道总督,从此河工进入一个新阶段。

  张鹏翮遵照皇帝的谕旨,上任后首先视察黄河入海口。他刚过云梯关,即看到“栏黄坝巍然如山,中间一线,涓涓细流”,心想:“下流不畅,无怪乎上流之溃决也”,皇帝命拆除拦黄坝确实有道理。即于四月二十一日动工,将栏黄坝尽行拆去,“挑挖深通,悉与黄河八十三丈之水面相符;亟堵马家港(引河),使水势不致旁泄,尽由正河而行”。至五月初九完工开放,水势畅流,冲刷淤沙,旬日之间,深至三丈,变及百丈有余,“滔滔入海,沛然莫御”。康熙批准张鹏翮奏请,赐名“大通口”,并高兴地告诉大学士等:“观此,则河工大可望也。”这项工程有利于后世。乾隆三十三年(1768)《南巡盛典》的作者称赞说:“自从海口深通,迄今安澜永庆。”

  随后,张鹏翮按皇帝指授的方略,对其他工程相继兴工。在康熙的主持和支持下,到四十年(1701)十二月,各工程先后完成。张鹏翮上疏告捷:“治河事宜,蒙皇上指授,疏通海口,水有归路,黄河刷深;坚筑高家堰,广辟清口,乃得引淮畅流;。”

  康熙多年的理想得以实现,心中十分高兴。十月初十,他总结治河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皇帝重视,将治河当成“国家大事”,亲自调查研究,分出轻重缓急,心中有数,并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条是选任称职的总河。“于成龙不遵朕旨,致无成功”,“张鹏翮遵奉朕言,一一告竣”。“曩时黄水泛涨,或与岸平,或漫溢四出;今黄河深通,河岸距水面丈余,纵遇大涨亦可无虞矣”。因此,命吏、工二部议叙河官,加总河张鹏翮太子太保。

  由于康熙的积极治理河道,在他当政的六十余年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并为以后雍正、乾隆两代的兴修水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