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海瑞

四〇

  §疏通淞江

  江南因有淞江、汇震泽(太湖)入海,沿江的许多土地都可以得到灌溉。后来,淞江“被潮啮,淤为陆”,因此经常引发水患。虽然前几任巡抚都曾想疏通淞江,但终没有办成此事。因此,民间流传有民谣“惟海龙王始能开得”。海瑞到任后,又遇上水灾,当地粮价迅速上涨,虽然采取措施大量放赈,但政府掌握的粮食有限,无法彻底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春寒时节,大量灾民逃荒,生活苦不堪言。海瑞于是决心开通淞江,为民造福。

  海瑞向朝廷写了《开吴淞江疏》,说明“修复水利,是为了帮助处于困难之中的饥民。太湖之水从三条水道入海,其中,娄江、东江都是小河流,惟有淞江是最重要的入海通道。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主管水利的官员没有很好尽职,抚按亦未将兴修水利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终于导致淞江的淤塞,一遇大的降水,必洪水四溢,为害甚重。因此,为国计民生,应该立即疏通淞江”。修复水利当然要用钱。按过去的做法,组织这样一项大工程,惟一的办法是让当地百姓出钱。

  但那年正遇水灾,大批百姓流离失所,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不可能还有钱供水利之用。海瑞决心另辟途径解决资金问题。他将通过实地勘测所得到的数据一一上报,要求批准他统一调配相应受益地区财政的银两,并扣留通过淞江运交的公粮20万石,以保证工程所费。

  海瑞的建议得到批准,他立即着手组织施工。由于受灾,当地的灾民众多,海瑞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工程所用民工几乎全是灾民。为了解决工程费用,他统一调度多路钱粮,包括过去衙门留存的部分水利专项经费和各种罚没款;太仆寺少卿史际捐出2万石粮食;以及朝廷批准动用的钱粮。海瑞把所有财力都集中在手中,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发给民工。只要出工,就可以领到一天的粮食和银两。因此,与过去派工不同,这次主动要求上工地的民工源源不断。

  疏通淞江,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何况,参加工程的多是受灾农民,工程与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因此干得热火朝天。海瑞自己,则“乘轻舟往来江上,亲督畚锸,身不辞劳”。工程进展神速。不过两月,遂告完成。一条宽15丈的淞江展现在人们面前,彻底解除了水患。一位按院闻讯惊讶地说:

  “万世功被他完成了!”不仅河流被疏通,费用还特别节省。预计耗费76100多两白银,实际只耗银68397两,节省了1/10的费用。这一工程有13万灾民参加,也就是说,有13万灾民得到了赈济,解决了生活问题,这对于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明显作用。

  淞江工程完成后,海瑞继续巡视各方,发现白茆河也是一条害河。白茆河在常熟县以北,是太湖入海的又一条通道,由于多年淤积,已不能顺利泻洪。隆庆三年遇大水,灾民无数。虽然有灾民参加了淞江工程,领到了口粮和生活费,但人数有限,不过灾民总数的“十之二三”。因此,海瑞再写《开白茆河疏》:“禹贡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今三吴入海之道,南止吴淞江,北止白茆河,刘家河居其中,三处而已。刘家河原通达无滞,若止开吴而不开挑白茆,诚为缺事,难免水患。”海瑞指出,到二月中旬,青黄不接,大批饥民无所生计,到时,发放赈济在所必然。不如乘势一并疏通白茆河。“若是兴工之中,兼行赈济,一举两利,当开白茆。”这一奏疏又得到批准,于是,二月兴工,三月底完工。共用白银41238两。除修复淞江的节余款之外,不足部分,向“苏松二府练兵各借一万两,镇江府借银两万两”。

  一条原来宽仅四丈的小河,被拓宽为七丈宽的中等河流,顺便还将沿岸的河堰堤坝都整修完毕。至此,太湖周边地区的水患被彻底解除,大批灾民也顺利地渡过了难关。兴修水利所用的经费都是海瑞另外筹措来的,没有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海瑞干成了深得民心,留芳百世的大好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