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曹操大传

一二

  主簿陈琳便言道:“俗谚云:‘掩目捕雀自欺也’。连捕雀这种小事都不应自欺以得志,何况国家大事?今天将军仗皇权之威,统掌军国大事,又深得文武重臣支持,在洛阳城内我们已握有绝对优势。司隶区驻军意见虽多,但彼此牵制,行动上势必犹疑。这时若想诛灭宦官,应以‘鼓洪炉燎毛发’之势,当机立断,以闪电突击的手段争取胜利。如果出檄征召外藩军团,让他们仍有兵临京城的机会,万一其中有人萌生异心,倒戈一击,岂不授人以权柄?功不成反生大祸,则后患无穷。”何进听了表示:“这乃儒生之见,不懂得军事之机要。兵法有三:‘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能够取得完全压倒之声势,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战乱,剿除宦官也才能完全没有阻力……”

  这时,坐在角落里的曹操,突然大声有力地鼓掌,并且大笑起来,说道:“对,对,最好不要有流血,但这件事还有更简单的办法,根本不用劳师动众。”

  曹操的举动,引起全体与会者的注意,由于曹操一向足智多谋,因此何进也很重视他的意见。便问:“孟德,又有什么奇谋计策吗?”

  曹操说:“奇策倒谈不上,只是按道理来讲,这样做最不容易出错。”

  接着,曹操便谈了他的看法:“司隶区内的军团虽然意见分歧,甚至有不少是亲董重军团的将领,但到底他们名义上的共同领袖仍然是皇甫嵩元帅。皇甫嵩元帅为人审慎、谦恭,若以避免内战为由要他出面压抑司隶区蠢动的部分军团,我想他一定会答应的。禁宫内的宦官部队一旦失去外援,根本成不了大事。”

  又说:“严格来讲,宦官擅权之事,自古有之,但大多是皇帝假以权宠造成的,基本上,宦官并无大权。然而,宦官人数众多,又经常处在皇上身边,因此若强以兵压制,反倒会让他们假借皇上之名强烈反抗。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循法律途径,针对他们的罪行,找到证据,将打击面缩到最小,仅惩罚几个重要元凶,便足以消除宦官的擅权了。这样子,只要派出一个狱吏,以公开调查审判的方式,便可以轻易解决问题了,又何必召集外藩军队进来呢?更何况宦官里面也并非全是有罪或邪恶之辈,若予尽诛,实际上也不公平。打击范围拉得太广,牵连者必众,反而容易泄露机密,不但达不到目的,更可能危及自身。”

  何进听了,颇有些不高兴,说:

  “孟德对阉宦难道还存有私心吗?”

  这个指责,正好说中曹操身为宦官之后的弱点,曹操一时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回答。

  侍御史郑泰立刻打圆场说:“曹将军的建议的确有道理,只是目前司隶区部队军心未定,皇甫元帅对这件事的立场也不太清楚。为今之计,是先稳定军方态度,才不至于发生内战,庐植和皇甫元帅一向私交甚笃,是否可以出面设法请皇甫元帅去稳定司隶区军团军心呢?”

  卢植听了,郑重地站立起来,他身材高大,声如洪钟,说话的样子便非常具有说服力:

  “好吧,这件任务就交给老夫负责。不过,我也要表示我的看法,我非常赞同曹将军的意见,也很不希望由外藩调动军队入京,希望大家及袁将军能审慎评估其中之利害。在此之前,我也有个建议,为了在法律名义上更能掌握司隶区各部队动态,大将军最好能说服皇上及太后,任命袁将军为司隶校尉,以便便宜行事。”

  庐植字子开,冀州涿郡人,长得高壮魁梧,有一百九十公分以上。他个性严肃,急公好义,文事、武艺又样样精通,年轻时,尝与汉末明儒马融为学,马融每在教课时,旁边必列有美女数人弹奏笙乐,在所有学生中,只有卢植从来目不斜视,视若无睹,马融甚奇之,以为这个学生日后必成国家栋梁大材。

  建宁年间,卢植征为博士,不久升迁尚书,参与国家大事之决策。黄巾党人事变起,拜为中郎将,和皇甫嵩、朱儁等同时奉召为讨平黄巾军的主战军团指挥官,立下不少军功,黄巾党平灭后,庐植复任为尚书,和皇甫嵩、 朱儁同时被认为是声望最崇高的三位元老重臣之一。

  由于卢植地位超然,讲话有分量,何进和袁绍都不好直接反驳,曹操的建议便被列入会议记录,以审慎评估。但是以何进及袁绍为主的强硬派集团仍不顾反对,暗中派遣特史,带着伪造的皇帝密诏,星夜奔往各军区调动军马。

  曹操自然早料到何进的真实态度及作为,在会议结束后,便对清流派领袖郑泰表示:“制造天下混乱者,必定是我们这位大将军何进了……”

  何进派密使奔往各军区传密诏;最先表明积极态度的是董卓,董卓乃凉州刺史,手下统领二十万西凉军团。

  凉州位于西方边疆,因为必须和羌人作战,又有护卫皇帝直辖司隶军区任务,所以军容庞大,兵力精足,作战力之强,仅次于司隶军区。

  但是,司隶军区派系复杂,有不是由并州、豫州、兖州、冀州等派驻的军团,利害关系不一,立场复杂,相互牵制。即使皇甫嵩也仅能以其战争英雄的声望,成为名义上的领导者而已。因此,过去,当董卓以西凉军团为后盾,多次违抗皇命,拒绝调动时,便有不少中央军政大员建议皇甫嵩以司隶军区部队强制董卓就范。但皇甫嵩在评估双方实力后,自知司隶军的复杂情况与自己在司隶军中的实际操纵力,仍表示宁可诉之法律以解决董卓抗命事件,而拒绝以武力相对抗。

  现在,何进在得到董卓愿意以军力支持的文书后,十分高兴,立刻召集清流派反宦官集团会商,并对自己的计划表示十足的信心。

  侍御史郑泰却担心地表示:“董卓豺狼本性,引军入京城,必食人也!”

  何进反驳道:“我们拥有皇权,又有军队,董卓敢怎么样呢?何况这些读书人,事事总是多疑,如此是不足以成大事的。”

  而卢植也持郑泰的看法,说:“植素知董卓之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城,必生祸患。不如赶快派遣使者,阻止他前来,以免生乱。”

  郑泰再说道:“董卓一向不尊皇帝,有不臣之倾向。现在,他又领有重兵,足以威胁朝廷。若再授之以朝政大事,不正好加速促使野心得逞吗?这样下去,一定会危及朝廷的,大将军这次诛杀宦官,是为国家清除皇上身边之佞臣,怎么可以又去借重不尊王法的人呢?请立即阻止董卓率西凉军进入司隶区,否则后悔就来不及了……”

  由于大家一再反对,何进也感到有些困扰了。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便征求袁绍的意见。

  袁绍正是一个主张借助外藩力量打击宦官的人,因为他是力主彻底消灭宦官的,所以听了大家的话,最担心何进诛杀宦官的计划有所改变。何进这时问他的意见,他便说:“其实大家不必将事情想得过分严重,董卓这人,野是野点,其实还是很听招呼的。关键是现在形势比较严峻,如果西凉军团能够牵制住司隶区亲董重的部队,便有助于我们的整个计划,这有什么不好呢?当然如果大家担心西凉军团进入洛阳会扰乱朝政,可以退而求其次,先派特使迎董卓于渑池,要求他驻扎该地,就近监视司隶区军团即可。”

  袁绍的意见当然对何进很起作用,何进便又坚定了按原计划行事的决心。

  郑泰再次阻止这样做,并提出强烈抗议,但何进固执己见。

  郑泰无奈,只得退去,郑泰在退出后,告诉黄门侍郎荀攸说:“何公不听人言,恐将有重祸临身。”

  第二天,郑泰便挂印弃官而去。

  郑泰走后,尚书卢植更加心灰意冷。因卢植一向和董卓有宿怨,现在何进不听众劝,决定重用董卓,董卓必将报怨于他。卢植将此事告知皇甫嵩,并请皇甫嵩支持他离开朝廷。皇甫嵩也无可奈何,只能表示同情和理解。于是,卢植便向朝廷提出辞呈,准备告老还乡以避祸乱。

  尽管两位重臣相继离去,何进并不以为然,他依旧执著于按计划行事。并且,加快了行动的步伐。他虽同意董卓的西凉军进入司隶区,但一方面也担心己方实力不足,乃派大将军府秘书王匡,骑兵都尉鲍信等返回青州,大肆征募勤皇部队。

  卢植走后,皇甫嵩也动了心思,他怕董卓此次乘机夺权,便也令东郡太守桥瑁屯兵于成皋,并将司隶军区中最大的军团武猛都尉丁原的精锐部队调到洛阳附近,随时应变。

  何进的整个行动,很快被禁宫里的张让、段圭获悉。张、段等人无比震惊,何进不顾后果,引外藩军团进驻司隶区,显然是即将对后宫展开屠杀行动的一个序幕。张、段二人决定先下手为强,因为情势所逼,不得不这样办了。

  当天,张让紧急召拢赵忠、封胥、曹节、郭胜等大宦官,共商自保之道。

  段圭大声疾呼:“我们如果再不行动,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封胥说:“既然已经无路可走,就只有背水一战了!”

  其余宦官,无不气愤至极,纷纷表示赞同。

  最后商定,在八月二十五日发动事变,首先谋刺何进,以瓦解何进及袁绍集团的突击计划。事不宜迟,宦官们以缜密的头脑,制订了详细的行动方案: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