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白居易

  白居易此时已19岁了,但在这次及第者中,还是最年轻的一个。《唐摭言》中记载白居易曾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十年苦学,一举成名,诗人得意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俗话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何况白居易这次中举,关系到家族的兴衰;再加上母亲身体多病,归家报喜,对老人将是最大的安慰,遂决定东归。当时的习俗,新科进士都要到杏园举行宴会,叫做“探花宴”。然后齐集大雁塔下题名留念。白居易决定要走时,许多同科进士欢宴相送,他内心充满了喜悦,写了一首《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诗,真实地反映了他踌躇满志的心情:

  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擢第未为贵,贺亲加始荣。

  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白居易满怀喜悦之情告别了京城长安,匆匆赶回家告慰母亲去了。

  贞元十四年秋天,白居易回到家中,一家皆大欢喜。在这一片欢笑声中,诗人并没有陶醉。因为在唐朝,考中进士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并不马上授给官职。要取得官职,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叫做“选试”。

  选试考取后,再经审查,才能呈请皇帝授给官职。白居易为了对付更高一级的考试,更加勤奋地学习起来。

  他告诫自己要珍惜时光,“莫言三十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岁月不等人,不能虚度光阴。

  白居易在洛阳没停留多久,便到宣城去了。他主要是去拜谢崔衍的“贡”举之情,同时也希望崔衍能继续提拔他。他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把崔衍的“德政”大力歌颂一番,在诗的结尾才说出自己的愿望。诗尾写道:

  “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谁。提携增善价,拂试长妍姿。霄汉程虽在,风尘迹尚卑。弊衣羞布素,败屋厌茅茨。养乏晨昏膳,居无伏腊资。盛时贫可耻,壮岁病堪嗤。擢第名方立,耽书力未疲。磨铅重剸割,策蹇再奔驰。相马须怜瘦,呼鹰正及饥。

  扶摇重借便,会有答恩时。”

  他在诗中呼求崔衍提拔他,他把自己比做“瘦马”、“饥鹰”,因为“瘦马”和“饥鹰”是最需要外力援掖的。事实正是如此,考中进士仅仅是仕宦之途的一个起点,未来还有许多关卡,正需要人来扶持,对第一个赏识他的人寄予最可靠的希望和祈求,是极自然的事。

  另外,在宣城游览时,他曾去凭吊过李白的墓,并作有一首《李白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白居易在宣城小住,遂即去饶州浮梁长兄白幼文任所。

  他与白幼文这次相聚心中比较愉快,一直住到秋天才走。当他回到符离时大约是九月了。白居易回到符离后,为迎接拔萃科的考试,不敢稍懈,依然埋头苦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耽书力未疲”。

  贞元十八年(公元892年)冬天,白居易再次来到长安,参加了吏部侍朗郑瑜主持的拔萃科考试。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白居易名列甲等。第二年的春天,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在唐朝,秘书省是皇家整理图书的机关,校书郎的职责就是管理“邦国经籍图书”。这是一个九品小官,薪俸不算丰厚,也没有什么实际工作可做。这种情况下白居易是不大满意的。他发牢骚说:“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由于工作的关系,白居易在长安城常乐里租赁了房子,也算定居下来了。这时的生活,他有首诗是这样说的:“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宴如。”可以看出,他此时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强多了。

  深秋,白居易决计回符离搬家,当时对校书郎行动限制可能不太严格,正像他所说的:“犹喜兰台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贞元二十年(公元894年)二月,白居易全家离开了埇桥。路过洛阳,小作停留,白居易曾亲去拜礼凝公大师的法身。凝公大师原为东都圣善寺的住持,贞元十九年秋八月迁化。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过洛阳时曾向凝公大师求教,凝公教以“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音。白居易就以这八个字为题,作了《八渐偈》,而且是“升于堂,礼于床,跪而唱,泣而去”。表示对凝公大师的敬崇。白居易这个行为本身,说明他对佛教的信仰不是一般迷信,而是对佛教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已经是“入于耳,贯于心,达于性”了,这自然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