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朱老总与四川的经济建设 ——杨超

  访谈时间:1996年7月12日

  受访者:杨超,60年代任中共四川省委付书记。

  新中国建立以后,朱老总对四川的经济建设十分关心。几次来川视察工作。从1957年至1963年之间,他老人家不顾七十多岁高龄,多次来四川省调查研究,往返奔波、风尘仆仆,从一个县到又一个县,从一个厂矿到又一个厂矿,深入到生产现场,亲切地与工人、农民交谈,细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汇报,掌握第一手材料。朱老总就当时经济建设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了大量的报告和函件。比如,1961年4月份,朱老总来调查我省贸易及轻工业生产情况达一月之久。他回北京后致函毛主席,认为“手工业在1958年转厂并社时,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的面过大了,存在不少问题;必须打破县与县、社与社之间的经济封锁,加强物资交流;国家规定‘不许长途贩运’,这一条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因为许多肩挑小贩,对物资交流,互通有无有很大作用”。1963年3月份,他再度来四川,分别在成都、重庆、泸州、隆昌县、永川县等三市五县调查近一月,并做了许多富有远见的指示。比如,他说:“粮油指标不要定得太高,高了容易落空。粮食每年增长一般是百分之四五左右,而不是百分之十几。”“搞生产不能违反经济规律,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要因地制宜,山区不宜种粮食就种经济作物。”“应当十分注意发展经济作物,发展集体副业和社员的家庭副业。特别是山区和丘陵地区,搞多种经营的门路很多,如竹、木、藤、棕丝、茶、桐油、山货、药材等,应大力恢复和发展。”这些指示不仅对当时“左”的错误倾向是一种尖锐的批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就是在今天我们搞经济建设也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朱老总对四川省经济建设的关怀给我教育最深的首先是他对黄金生产的指导。朱老总历来重视黄金生产,认为在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状况下,一方面要加速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资金缺乏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加紧黄金勘察和生产。搞建设需要外汇,而黄金是硬外汇,要抓好黄金的生产。他曾指出积极安排黄金生产,是扩大积累扩大进口的一个简捷便宜的办法。记得1957年2、 3月间,朱老总到四川视察工作。他在视察后写的《外出视察的报告》中,特别提到“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的问题”。报告中直接指出:又如会理一带(西昌以南),原是产金子的地方,据说解放前,群众每年要挖二万两金子进贡给当地土司。现在这一带经过民主改革,不再需要向土司进贡金子了,但是金子也就不挖了。如果仍然让群众挖,并加强组织领导,每年挖上几十万两金子,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朱老总那时当面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抓好四川黄金的生产。1977年6月,王震到四川,在听取四川省国防工办负责同志汇报工作时还特别提到朱总对黄金生产的关心和重视。王震说:“朱总司令在世时问我,你怎么不到四川发动搞金子,我们四川金子多,人多,可以多搞点。”

  今天,四川省黄金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调动了地方和群众的采矿积极性,同时,加强了黄金勘探专业队伍的建设。十年来,全省黄金产量增加近四倍,与此同时,探明的地质储量也有大幅度的增长。这里无不凝聚着朱老总的心血。

  建国后,我们曾一度存在着忽视手工业生产的倾向,在原料、价格等方面限制过死,致使许多民间手工艺“人绝艺亡”,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朱老总早在1953年就指出“手工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着其他工业不可替代的“自己的许多特点”。并且批评了一部分同志“国家工业发展了,手工业就不需要了”的错误观点。1957年,朱老总来四川时,视察了不少小手工业工厂。他强调指出,“办好手工业是很有前途的。”1962年,朱老总视察四川、云南后又提到对手工业产品价格限制过死的问题,认为“应该允许他们在维持成本,稍有利润的原则下,适当提高售价”。可见,朱老总对手工业生产的重视是始终一贯的。

  朱老总对于工作从不满足于面上的了解,听取一般的汇报,停留在泛泛的一般性的号召上。而总是深入到基层进行一个点、一个点地调查,亲自解剖麻雀。1960年3月,朱总在听取四川省有关部门领导汇报手工业生产情况后,马上提出要选点调查。他先到灌县实地调查,然后又坚持到下面一个手工业合作社石羊场调查。石羊场距灌县县城几十里,生产和经营农具、五金、缝纫、修配等行业,一直很兴旺。由于在“大跃进”中被合并到一个大厂中,改变了核算制度和分配方式,大锅饭取代了原来计件工资按劳取酬的办法,结果使生产很快就垮了下来。1963年,在一次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朱老总指出:“不少手工业勉强统起来,转为国营工厂,不利于国计民生,还是让他分散经营好”。这些意见都是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一语中“的”,切中要害。

  朱老总对四川省的工艺美术品生产也给予了巨大的关怀。他曾指示说,手工业、手工艺品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特点,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搞了,我们要发展这个优势。1963年春,我曾陪同朱老总到宜宾地区视察工作,地委的同志把当地艺人制作的笔筒雕刻、竹编屏风等给他看时,他老人家高兴地称赞屏风编得好,制作精致,鼓励地委的同志一定要抓好工艺美术品的生产。1965年10月1日,四川省工艺美术品展览在北京市团城开幕。展厅附设出售点,出售陶瓷、竹编、漆器、夹江国画纸、藤椅、剪纸、儿童玩具等,品种规格较多,首都群众竞相参观购买,颇得当时一些四川籍中央负责同志的鼓励。在展览开幕前几天的预展过程中,朱德同志亲临视察展出情况。当时,他老人家已近八十高龄,仍步履矫健,四个展厅逐一仔细参观,达三个小时,毫无倦色,兴致很高,详细地询问生产情况,职工的生活情况等。展品中有一种扇子,名叫贡扇,是由粗细近乎于头发的竹丝编的,利用竹子正反两面不同光泽度编出仕女、山水、花卉等图案,扇子显得精美、高雅,使人爱不释手。此扇是由自贡老艺人龚玉璋创造制作出的。朱老总参观到贡扇时,马上关切地询问:“龚玉璋还在不在,老人身体情况怎么样啊?”朱老总对一个普通的民间老艺人这种深切的关怀使在场同志深受感动。展品中还有两个银制大盘,直径约一米,分别雕有毛泽东同志诗意画“风景这边独好”与“江山如此多娇”。还有一个大型木雕,把红军长征途中情景刻划得维妙维肖,十分感人,我当时给起名叫“万水千山”。朱老总看了后称赞说,四川省工艺美术品把古老的民族艺术与现代题材结合起来,既继承了传统又有创新。朱总还高度评价展品富于日用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雅俗共赏,物美价廉。荥经县生产的沙锅,煮饭味道醇美,价格仅几角钱,朱老总当场就坚持按照零售价格买了一个。他还为展览会题词:“亦工亦农,发挥特长,面向群众,扩大出口”。朱老总的重要指示成为四川省手工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方针,一直鼓舞着四川省手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群众。据1985年统计,四川省二轻系统手工业总产值达四十五亿三千万元,出口交货值达一亿二千八百二十九万元,其中工艺美术品出口交货值达六百七十七万元。

  朱老总爱兰已是众所周知的,据说就是在战争年代的戎马倥偬间也要遣兴培植欣赏兰花。解放后,朱老总来川,总是要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中抽出时间到杜甫草堂、文殊院、人民公园等处参观兰花。在他的住处阳台和花架上摆满了兰花,朱老总清早起来看,午觉起来要看,晚上还要看,对兰花是达到了酷爱的程度。他不仅爱兰,而且精研《兰谱》,说起兰花,如数家珍。

  1963年春天,朱老总来四川,我曾陪同他到青城山去采集过野生兰花。他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兴致勃勃地一直攀登到“天然图画”(青城山上一景)上面,在远离石阶的一处山坡上终于发现了野生兔耳兰。当时,朱老总和康克清大姐都非常高兴,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颜师古赋兰有:“惟奇卉之灵德,禀国香于自然。洒佳言而擅美,拟贞操以称贤。”我想,与其说朱老总爱兰,不如说他更看重兰花具有质朴、高洁的品格。说到兰花,我总是很自然地联想到朱总的高贵品德。朱德与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和谦虚的高贵品德至今为他的家乡人民怀念和传诵。1960年初春,朱老总回家乡仪陇县马鞍场,在走进一座房舍里时,微笑着对随行人员说:“这房子还是老样子,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或赶场,总是把斗笠放在这儿,给他家添了许多麻烦。”当房子的主人,一位银发苍苍的老太太认出面前站的就是朱德时,一面激动地喊着:“啊!朱司令!”一面就忙不迭要下拜行礼。朱老总赶忙扶住她,亲切地说:“我是朱德”。朱老总还一再嘱咐仪陇县领导同志说:“你们要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关心群众生活,有事多和群众商量。”而且还特别关心和询问妇女与孩子的营养和卫生条件。朱老总这种热爱人民、与人民的鱼水深情确实感人至深。

  朱老总父母的故居仪陇县柏林嘴,1957年因接待前来参观的外宾,曾用三间空房陈列了一些朱德的照片和使用过的实物,并在外面修了一个小亭。朱老总1960年回乡参观时看到这些情况,对县委书记说:“不要办我的展览。如果社员也不愿搬进这些房子住,那就把这个地方办成一所学校,好不好?现在就改。”以后朱老总到了南充和成都,都重申了这个意见。1962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老人家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仪陇县出席会议的同志时,又一次特别问到柏林嘴的陈列室是否改成了学校。  今天,在朱德故乡的纪念馆内外,已栽植了三百棵楠木,并且培植了九百余盆兰花,有十几个品种,前往瞻仰的群众可以看到那一盆盆秀丽、典雅的兰花,闻到那清芬袭人的花香,更加引起人们对朱德高贵品德的思念和向往。  

  

  《话说朱德》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