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朱德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重要贡献 ——廖盖隆

  我作为朱德身边的一个工作人员——秘书,是在1955年12月到1961年上半年:开头一段是随朱德出访苏联、东欧、蒙古等七国,随后又为八大发言作准备;1957年7月起的4年我担任他的专职秘书。当时正当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因此我想谈谈朱德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重要贡献。

  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错误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找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所指出:在那次探索中,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或比较正确的和错误或比较错误的两种趋向,朱德是站在正确的趋向方面的,他并且在党内出现“左”的错误时,不断地有所抵制。正因为这样,他同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江青、康生一伙反革命野心家诬蔑为“老右倾”。

  那次探索开始时,毛泽东是正确趋向的集中代表。他在1956年4月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同年9月中共八大制定的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正确路线的基本指导思想。他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但可惜的是,正如邓小平所说,毛泽东“左”的错误思想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发展,逐渐占了上风,压倒了党的指导思想中的正确趋向,使党、国家、人民和毛泽东自己从那时起,在将近20年内遭到了很大的不幸。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决议》在列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之后,指出:“朱德同志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多种经营的观点。”

  当然,《决议》在这里提到的只是朱德最重要的思想、观点。所以有必要作一些解释和补充。以下我就所见所闻谈六点意见。

  一是他主张建设社会主义要走群众路线,要加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他认为,无论是进行民主主义革命还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关键都是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这个中心思想,就像一根红线一样贯串于《朱德选集》中。他在1943年7月发表的《我们有办法坚持到胜利》一文中说:“我们依靠群众。我们一切力量都出于群众身上,一切办法也都由群众创造出来。我们依靠居民中的群众和军队中群众的力量,战胜了敌人,战胜了一切困难。我们没有别的本事,我们的本事就是同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显然地,如果我们脱离了群众,我们就必然要失败。”(《朱德选集》第94页)

  朱德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同样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他在中共八大的重要发言,题目就是《加强团结,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根本的任务是要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发挥6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建设社会主义,为此就要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他认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有利条件是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6亿多人民;有相对来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问题是要使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这也就是朱德所说的问题是要:一、地尽其利;二、人尽其力;三、货尽其用。我们要从全局的角度出主意,想办法。

  二是他主张要长期注意我们民族所特有的手工业,反对轻易地把手工业合作社变为国营工业,反对轻易地取消我们特有的出产土特产品的手工业。1956年,我国的各种手工业劳动者共有2000万人,这是我国经济建设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他认为,在流通领域也是同样,不要只有国营商业,没有合作商业和个体商业。可惜,朱德的这些重要意见没有被重视,而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更采取了相反的政策,搞“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要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和个体私有制绝种,甚至企图急于向所谓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乃至向共产主义过渡。只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德的这些意见,才得到重视和实行。

  三是他主张发展山区经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他认为,山区建设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山区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在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方面,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但山区的丰富资源远未开发出来,人民仍然处在贫穷落后的地位。他在1957年11月的讲话中提出:“山区的建设方向,应该是从山区原来的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为全国统一经济的一部分,同全国经济相交流。”这实际上就是说,山区的经济应该从自然经济变为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山区和全国才能互相交流。为了和全国互相交流,山区就不能仅限于发展农、林、牧业和土特产,还要发展采矿和各种加工业,特别是要发展交通运输业。

  与此密切相联的是,朱德提出要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农业的多种经营不能以发展大农业的农、林、牧、副、渔为限,还要发展工(业)、交(通)、建筑、运输、服务业。这就是说,中国要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我们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正是这样做的。我国的面貌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是他在“大跃进”的狂热中,挺身而出反潮流,要求解散农村公共食堂。这件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1959年6月16日,他同董必武一起去东北视察,在听了吉林省委负责同志的汇报后,他尖锐地明确地提出:“吃饭不要钱不行。要把粮食分给个人,由个人负责调剂,吃点蔬菜和番薯。……办食堂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不吃大锅饭,可以节省很多的东西出口,换回更多的钢铁和机器。只有生活资料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支配,才能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有些人怕因此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生产资料掌握在集体和国家手里。”接着,朱德和董必武一起,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指出农村办食堂已经造成了严重浪费和困难,难以为继,主张解散农村食堂,而且应当要求党团员带头退出食堂。那次我和朱德的另一位秘书未随朱德去东北,当我们看到这封电报后,都非常吃惊和紧张,并且不以为然。因为农村人民公社办食堂和吃饭不要钱都是毛泽东提倡和竭力推行的,而实行家务劳动社会化也是马列主义书本上写了的。所以我当时认为要求解散农村食堂,这无疑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当朱德回到北京后,我向他提出了这个意见。没有料到朱德却严肃地指出了我的错误。他说,你注意学习马列主义是好的,马列书本上的道理也不错,但家务劳动社会化,要在生产力大大提高,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以后,并且办食堂要以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充足,农村人口居住又集中为条件。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农民的家底很薄,经过一段时间“放开肚皮吃饭”以后,大部分食堂的存粮都吃空了。他说,你的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看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他还严肃地说,他作为党中央的副主席,发现了工作中的问题,有了意见就向中央提出,这是他应尽的责任。因此,从那时以后,直到同年7月庐山会议,他继续坚持讲述他的必须解散农村食堂的观点。7月9日,他对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谈话时说:“吃大锅饭,我一向就担心。这么多人的家是不好当的。如果去年不刮那么一股风,不知能出口多少东西!”7月13日,他在庐山会议上的大组会发言中说:“去年农业是好收成,粮食为什么还紧?主要是吃大锅饭吃掉了。好的,吃了;坏的,烂了。农民对私有制习惯了,分散消费可以节省一些。”

  对朱德的这些意见,当时坚持和维护“左”的错误的那些同志是不会同意的。加上朱德说彭德怀已经对错误作了检讨,全党就可以更好地团结了。因此,他在庐山会议的大组会上就遭到了政治“围攻”。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也委婉地批评了朱德,说是:“在食堂问题上,我和朱总司令有一些不同意见。”直到196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得到毛泽东同意后批准了解散农村食堂,才证明了朱德的反潮流精神是正确的。

  五是他主张要利用个体私有经济的积极性,来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这个极其宝贵的意见也是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提出来的,这年7月11日,他在同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谈话时说:“食堂若不退回去,就要改造,以自愿为原则,把粮食分到户和节约粮食结合起来。农民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去年(指1958年)试验了一下,他们知道在家里吃饭比在公共食堂吃好,可以把粮食节省下来,把猪、鸡、鸭喂起来。这样,看起来是保存了私有制,实际上对公有制是个补充。这两年我们只强调最好是消灭私有制。现在保存一点私有制,保存家庭副业,农民才愿意多生产一些东西供应市场。你不这样搞,他就不生产。去年吃大锅饭把东西吃掉了,这是个极大的教训。”

  朱德的这个思想观点,是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可以说它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即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让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五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存,平等竞争,以便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精神是相符合的。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这样做,才能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六是他主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国有事业和集体事业的方针,是毛泽东在1955年下半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时提出的。1957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又提出勤俭持家的号召,作为勤俭建国方针的补充。但是可惜,他在“大跃进”中主张办农村食堂、吃大锅饭、实行吃饭不要钱,结果实际上抵消了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刮起了“共产风”,造成了严重后果。但是朱德却是始终坚持提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的。

  他在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发言《加强团结,建设社会主义》中说:“我们正处在创立社会主义家务的时期,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务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固有的美德。‘克勤克俭,成家立业’的格言,现在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和经济工作人员时刻牢记和贯彻执行的原则。”

  1957年12月朱德为了阐述党中央的勤俭持家的号召,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勤俭持家》一文,文章在结语中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还要作长期的艰苦努力。但是只要我们6亿人民和1亿多家庭都觉悟和团结起来,勤俭建国、勤俭持家,那么,我们建设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目前仍然比较落后和比较贫穷的中国,一定会变为先进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中国。”

  朱德一贯坚持的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精神,也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个精神已经载入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作了完整表述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之中,它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朱德不愧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愧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伟大先驱。他的上述光辉的思想、观点,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然,朱德和其他老革命家也受到历史的局限,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完成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任务,这个任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完成的。   

  

  《党的文献》1996年第3期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