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潘汉年传奇

六七

  1944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发现了“抢救失足者运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开始进行纠偏,在这种大背景下,被关押了10个月之久的扬帆于9月间被释放了。患难见真情,扬帆对潘汉年的“雪炭深情”的感激,是不言而喻的。数十年之后,他满怀深情地回忆说:“幸好潘汉年同志从敌占区回来,还在华中局任情报部长,由于他对抗战前的敌情和在党支持下组织起来的救国会组织的背景等情况了如指掌,在他的亲自过问下(也由于延安康生搞的‘抢救失足者运动’中用逼供信的手段所得的所谓证据被推翻了),对我的怀疑才得以消除。”

  这是扬帆的肺腑之言,其对潘汉年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证明,扬帆是清白的;事实也证明了潘汉年的做法是正确的,又是令人佩服的。从此以后,潘汉年与扬帆的政治命运连在了一起,“潘扬”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概念,永存共和国的史册。

  三、书生本色

  1943年8月10日,在淮南新四军根据地一份油印小报《拂晓报》上,刊登了潘汉年三首七言律诗,其中一首为探望正在病中的徐海东将军所作,诗曰:

  劲绿成荫曲径幽,

  门前一湾小溪流;

  沉疴不起经三载,

  髀肉重生已白头。

  另外两首写于1942年9月,题为《梦游玄武湖》、《步前韵》,诗文是这样的:

  紫金山下着清秋,

  鼙鼓声中访莫愁;

  断壁残垣增帐惘,

  丑奴未灭不堪游。

  栖霞夜雨秣陵秋,

  旧日山河故国愁;

  遥拜中山魂欲断,

  低头潜入白门游。

  一纸三诗,在根据地军民中间,在党政军高级干部中间,特别是来自上海、香港等地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中间,曾经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人争相传诵,大家在有感于潘汉年的才气和他的文学造诣的同时,又为他关心战友、心系同壕的革命情感以及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所感染。

  如上文所述,笔者以为写“诗”是潘汉年步入文坛的发轫点。但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他开始放弃文学创作走上从政之路后,写诗、写杂文、写小说的机会被曲折而惊险的现实斗争所替代,尤其是隐蔽战线的特殊环境,不可能也不允许他坐下来舞文弄墨,抒发诗兴。但是,这位党的高级干部、这位职业革命家,毕竟具有书生本色。一旦有了机会,诗,他是非写不可的,即使后来身陷囹圄之际,他也主要是以诗来抒发情感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纂出版的《潘汉年诗文选》中收集了他在这一时期内的诗就有51首之多。1943年和1944年间,他所写的诗词,均采用古体格式,以七言律诗为主,兼写五言,就其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表达作者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深刻仇恨和对国家、民族抗战前途的深切关注,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如上述的《梦游玄武湖》及《步前韵》就属这类诗词。诗中作者虽在梦游,但仍不忘紫金山下的“断壁残垣”,这是对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他把“故国愁”、“魂欲断”、“不堪游”等情感同“丑奴未灭”的现实相联系,体现了作者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属这类诗词的还有多首,其中较为突出的为以下两首:

  国破

  国破家亡不堪忧,

  当年好计付东流。

  遥望百粤风云急,

  落雁仃伶能不愁?

  无题

  遍地烽烟何日休?

  云山遥隔几回秋。

  鸾凤飘泊应同根,

  淮水长流故国愁。

  面对侵略者带来的“国破家亡”、“遍地烽烟”的战争灾难和由此而产生的“落雁仃伶”、“鸾凤飘泊”、“好计付东流”的个人遭遇,作者百感交集,忧、愁、恨不仅因个人的命运而发,更出于对国家民族的前途而考虑。“应同恨”三字,正表达了作者的诗意境界。

  二是赠予战友的诗作。此类作品既表达了作者对同壕战友的一片赤诚之心,也充满了互相激励之情,读来使人感动不已,回味无穷。除上述《探徐海东将军病》、《赠陈毅》以及写给扬帆的诗文而外,还有送别李一氓的四首与送别刘晓的两首。其中《次一氓中秋一律》与《送别刘萧》,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诗文是这样:

  山河残破息萍踪,

  故国依然明月中。

  十载患难凭赤胆,

  一年容易又秋风。

  星残月落诗兴浅,

  漏短露重酒意浓。

  冉冉清风添蜡泪,

  覆杯高唱大江东。

  送君西去诉离愁,

  飞渡鄱阳作楚游。

  大别山中堪暂住,

  会师江左待经秋。

  潘汉年与李一氓、刘晓,都是战友加知交。潘与李,曾数度战斗在一起;国民革命军南昌军营、上海的文坛、中央特科、中央苏区、长征途中,都有他们共同活动的足迹。潘与刘,他们在上海地下斗争的艰险岁月里,总是互相支援,密切配合,留下了一段段佳话。上述两首诗,均为潘汉年与他们再次相会于淮南根据地之后,又再次分别时而作。其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依依惜别之情,令人感动。“冉冉清风添蜡泪”、“送君西去诉离愁”,是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不过,这“蜡泪”与“离愁”很快为革命的豪情壮志所替代:“覆杯高唱大江东”,“会师江左待经秋”。作者坚信要用战斗来迎接胜利,在胜利中再次相会。诗的意境达到了高峰。

  与上述作品有所不同,第三种类型属借古而喻今、触景而生情之作。这类诗词数量最多,往往是不受拘束,有感而发,因而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展示其文学功底和文学方面的才华。现将此类诗作摘抄几首,以飨读者。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