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赵朕:《名人的往事与人脉》

江阴的“刘氏三杰”——刘半农与刘天华与刘北茂

  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的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是我国的现代文化名人。他们是江苏江阴澄江镇人。“刘氏三杰”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城镇居民家庭。他们的祖父英年早逝,祖母夏氏很年轻时就守寡。自己孤单一人,就从丈夫的堂兄膝下过继了一个男孩,取名刘宝珊。以自家微薄的财力培养他读书识字。几年后的一个冬天,夏氏外出时,忽然听到河边有婴儿啼哭,她觉得很蹊跷,到河边一看,原来是包裹得很严实的一个女弃婴在啼哭。看样子出生也不过一个月左右,就抱回家抚养。这个女婴长大后,就成了刘宝珊的童养媳。又过了几年母亲给他们圆了房,刘宝珊夫妇先后生养了三个儿子,长大后都成为教授级的名人——刘氏三兄弟。

  大哥刘半农生于1891年,本名刘寿彭,后更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12岁开始读小学,15岁进入常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学习勤奋,爱好文学,造诣很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停办,他中断学业,参加军队做文牍工作。第二年来到上海,担任《中华时报》和中华书局编辑,并开始为《青年》(即《新青年》的前身)写稿,因此受到陈独秀的重视。陈独秀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后,于1917年举荐刘半农为北大预科教授,并成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在教学之余,他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发表了很多批判旧礼教、旧文学的文章,同时也创作了一些白话诗。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做了很多工作。但因为他没有高深的学历(差一年没有高中毕业),被胡适等人看不起,处处与他为难。为此,他于1920年赴欧洲留学。1925年他获得了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担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刘半农是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的白话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开创了白话诗的新流派;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是我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曾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大奖。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殊荣的语言学家。另外他还在摄影、戏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934年他准备按着法国语音地图的方式,编一套《中国方言地图》。6月份他与白涤洲、沈仲章等人带着语音仪器,到包头、百灵庙等地考察方言。不料在返回途中染上回归热,病故于北平协和医院。

  刘天华是刘氏老二,生于1895年,自幼喜欢音乐,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被选进校军乐队,开始接触到军乐和乐器。辛亥革命爆发后,常州中学停办,他回到江阴。为维持生计,他曾在中学当音乐教员。1915年父亲去世,他自己又患病在家,花两毛钱买了把二胡,自学二胡,创作了二胡曲《病中吟》。第二年他被聘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音乐教员。此时他对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向民间艺人学习二胡、琵琶和古琴,还到处寻访民间艺人采集民间音乐,获得了很扎实的积累。

  1922年刘天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学生。1930年梅兰芳应邀赴美国演出前,为了准备出国演出音乐资料,经京剧编剧齐如山介绍,梅兰芳请他帮助记录京剧音乐曲牌。他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将梅兰芳的京剧唱腔以五线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印制成书,以便带到美国散发。这本《梅兰芳歌曲谱》在美国很受欢迎,美国音乐界开始认识刘天华,随即邀请他访美。为了准备访美事宜,他累病了,不幸染上猩红热而不治,于1932年6月8日去世,年仅38岁。

  刘天华是我国第一个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国乐”的音乐家,他大胆借鉴西方音乐,改进、提高民族音乐,创作了很多手脍炙人口的二胡曲,如《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的二胡曲,使他成为我国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他还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对传统的二胡和琵琶都进行了技术改进,扩展了音律,拓宽了表现领域,为这两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赋予了新鲜生命。

  三弟刘北茂,原名寿慈,字寿元,生于1903年,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从小喜欢音乐,特别是在两位兄长的影响下,在读中学时就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

  192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先后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任教。北平沦陷后,他拒绝日伪政权的高薪聘请,毅然放弃英语教学,到重庆国立音乐学院教音乐。由此,他开始转入音乐事业,决心继承和发扬二哥刘天华的“改进国乐”的遗愿,献身于国乐的改进、提高的工作。

  建国后,先后任中央音乐学院和安徽师大教授。到晚年,双腿瘫痪,于1981年与世长辞。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二胡曲,像《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二胡独奏曲,都称为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