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中国女首富—张茵 > 第二章 只身闯香港(4)

第二章 只身闯香港(4)

  第二章  只身闯香港(4)

  张茵选择废纸回收这一行,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一位内地造纸厂厂长的引导和启发。这位造纸厂厂长(张茵终身都尊称他为师傅)在和张茵的公司谈生意之余,偶然和张茵攀谈起来。“师傅告诉我,他很看好回收废纸这个行业,因为废纸就是森林,将来造纸业肯定要从资源造纸向再生纸发展。师傅还说,从香港进口的纸浆大多掺杂使假,品质不高,因此如果我想做生意,这算是一个机会。”

  这位“师傅”是有眼光的人,21世纪的今天,废纸回收再造新纸已是造纸业的最基本的生产模式。

  对于这个机会,张茵早就准备好了。

  祖籍东北的张茵血液里奔涌着一股北方的热情和韧劲,1985年的张茵已经算是大龄女青年了,而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体制链条才刚刚开始松动,这个二十多岁的女子便凭着“废纸就是森林”的见识,放弃了大陆优越的生活条件,前往香港开始了自己的废纸贸易生意。

  敢闯敢干的张茵先是与内地的一些造纸厂取得联系,在取得委托资格以后,她就移居到香港,准备一展宏图。初到花花世界,张茵抵御了年轻女孩儿要面临的各种诱惑,“我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去追求美丽,而是完全投入到事业当中,整天和废纸商们去交流。”

  从小就懂得帮助父母分担生活压力的张茵,眼光比一般的女孩子要显得长远。“这可能和我的理想有关,从学校毕业到走上工作岗位,我的身份就一直是职业女性,我觉得自己很适合干事业。在工作上,我一直要求自己进步。相反的,我却不乐意煮饭,不愿意每天回家面对锅碗瓢盆。”

  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不通,张茵创业之初的艰辛可想而知。为了广开货源,她每天一大清早起床,挨个大商行去收废纸,跑码头看船运,脚印遍布了整个香港岛。她处事果断,有胆气,一次和澳门商人讲好300万港元的生意,对方给她开了张300万韩元的支票,她一气之下半夜孤身追到澳门,非要把支票换回来。“在那里人家要让你‘蒸发’是很简单的事,但那时就没有一个怕字。”

  由于张茵的勤奋努力和坚持正义,她的商业潜质开始崭露头角。

  坚守正义打破“行规”

  事业渐成气候的时候,张茵开始一边从香港回收废纸,一边在广东开设纸品工厂。

  然而在当时,张茵收购废纸的业务进展得并不是很顺利。当年,这个门槛不高、被称为“收破烂”的行当吸引了不少处于社会底层的港人。实事求是地说,从业者素质不可能太高。于是,在废纸堆里掺杂使假成了“行规”。

  张茵的同行们都按照“行规”往废纸里掺水,而张茵却想改变这个行规。1985年的香港造纸业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张茵却不肯“同流合污”,她觉得“让客户花钱买两三成的水是不合适的”,她把纸浆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掺水量改为了百分之十五。她打电话给“师傅”问,如果自己能组织不掺假的废纸,能不能直接卖给他?

  这位“师傅”是正直、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在引导张茵走上废纸回收这一行当的同时,也对张茵打算改变以往在纸浆中掺加水分以求牟利的恶性“行规”的行为给予了大力支持。张茵以“东北人”的实在,取得了包括“师傅”在内的大陆客商的信赖。

  万事开头难。

  任何地方的行业规范都不只是“规范”那么简单,踏入“雷区”,为了避免正面的恐吓和直接伤害,张茵不得不选择改变自己的出行路线,“今天坐地铁,明天坐车”,有人把恐吓电话打到了张茵家里,就连一些胆小的合伙人也欺骗她,偷偷往纸浆里掺水。但张茵并没有害怕,也没有退缩。“我是代表中国造纸厂去采购废纸的,中国造纸厂希望我把原料引进来,代替麦草浆,花了美金去买废纸,当然希望买质量好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