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权谋曾国藩 > 第一篇 搞关系,确保立于不败之地 第七章 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不可冒进

第七章 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不可冒进

  曾国藩语录:有福不可尽享,有势不可尽用。

  让曾国藩的一生走向辉煌顶点的,正是他出神入化的用兵才能。正是对太平天国的成功镇压,让曾国藩和湘军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由于湘军集团特殊的管理形式和运作体系,曾国藩其实就是一个地方上的诸侯。从决策到执行,从用人到财政,曾国藩都一手包揽。在湖南一地实施这样具有国家性质的管理体制清朝廷还感到可以控制,但当曾国藩的权力扩张到湖北、安徽和江西等省份之后,清政府强烈地感觉到湘军这个政治集团已经与自己平起平坐。在这种情况下,清廷从来没有放弃打击湘军的政策——即使湘军功盖天下。

  对太平军的战略进攻安庆会战结束之后,湘军已经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湘军的战线一路向东扩大。在曾国藩等人面前,出现了太平军的最后一道屏障,那就是天京。同治三年六月,湘军刚刚攻占天京,曾国荃马上骄矜起来,他站在城楼上,看着自己的下属在城中烧杀抢掠,活似一帮土匪。根据曾国荃的想法,大军苦战多日,胜利之后享受战争成果是天经地义的事。曾国荃在第一时间以八百里红旗向朝廷奏捷。曾国藩得知后,喜悦之情显露在脸上:“我湘军勇猛,为朝廷解除了最忧患之敌啊。”

  但八百里红旗捷报刚刚到达北京地界,朝廷的谕旨即到:“天子有命,不受八百里红旗捷报。”大队人马只得按原路折回。为此,曾国荃非常愤懑,他修书告诉兄长曾国藩:“在天京将破时,朝廷在我军四周调集重兵,让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人与我们争功,现在又不接受八百里红旗捷报,这恶气我们再也不能忍受了。”曾国藩看着兄弟的言词,心中一阵伤感。在他的一生中,功绩总是不被朝廷充分肯定,而且自己的地位也不受朝廷重视。但他此时还是感到了一点欣慰,太平天国平定后,湘军将领将可加官晋爵,这让曾国藩感到大家的艰苦努力还是值得的。

  朝廷一方面为太平军的灭亡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担心日益强大的湘军势力会触动清王朝的根基。在八百里捷报折返后,曾国藩决定以奏折形式亲自带领湘军将士向朝廷报功。但驻扎在天京附近的官文、僧格林沁等人也想邀功。官文进入曾府,开门见山地道:“今日大敌已破,此乃僚军共勉而得啊!”曾国藩听完官文的话,只能顺水推舟:“是啊,我正要向朝廷报捷,恳请朝廷给大家封赏呢。”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官文、僧格林沁和富明阿等人也被曾国藩一起报上,成为镇压太平军的功臣。

  邀功还不是最令人气愤的,更可恨的是,官文以官位最高的借口在报捷队伍中占据第一的位置,实实在在攻城拔寨的湘军将士只能成为次等功臣。这一现象的出现,让湘军将士们大为不满,甚至有人问曾国藩:“我们为什么不取同治皇帝而代之?”曾国藩听到这话,震惊不已,站起身来拍案怒斥:“大逆不道!”说完就拂袖而去。曾国藩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作为一个理学大家,他深深明白过分贪求的欲望只能让自己身名俱裂,不得人心。这样,湘军集团内第一次有关独立为王的建议就被打住了。

  在庆功大会上,曾国藩身边的赵烈文提醒他:“恩师,皇上有约在先,得江宁者即可封王侯,这可是开国以来之首创啊。”湘军将士此时心情非常激动,因为皇上将会重赏功臣——这是他们的想法。同治皇帝坐定,然后慈禧太后也登临大殿。群臣朝贺毕,慈禧太后首先开圣口:“今日太平军已定,国家兴盛,群臣当互相勉励,更进一层。”同治皇帝接着道:“十多年的战伐,多亏曾国藩等湘军将士,今当受赏。”

  同治皇帝轻轻一拂袖,旁边的宦官便放声宣读圣谕。在众人意料之中,曾国藩是第一个受赏的臣子,但让湘军将士大为失望的是,曾国藩并没有被晋封为王侯,而是得到一个空虚的一等侯爵。曾国荃当时气得脸色通红,宦官宣读完谕旨,曾国荃忍无可忍:“天子此前圣诺,若攻占江宁,当以王侯爵位封赏。今不知怎会变故?”慈禧太后马上龙颜大怒:“大胆,难道朝廷的决断要你来指点吗?你不要因为功居至伟就心生骄惰之气,目无王法了。”听到这些,曾国荃就是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抗争了。

  但慈禧太后依然没有口软:“曾国荃,你虽然攻占天京,立了头功。但你却私藏天京窖金,擅自放走幼天王,这其实是大过。”曾国荃正要据理力争,却被曾国藩拦住。曾国藩恭敬地解释:“此等言语皆为谣传,我军攻占天京之后,并未得到什么窖金,而且幼天王早已在其行宫自焚而亡。”慈禧太后听了,冷冷地笑了一声:“这个我自然会明察秋毫的。”就这样,一场让湘军将士非常不愉快的犒赏大会结束了。

  曾国藩等人回到驿馆后,曾国荃、赵烈文等人满腹牢骚。曾国荃疾步走进兄长的卧室,张开大嘴巴就道:“今日我等势力强大,足以自立为王。我们大可推翻这个满族人的大清朝。”曾国藩大惊,东张西望之后轻声地责备他:“你晕了头了,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怎能说出口?”曾国荃见兄长一脸惊愕,于是道:“如果朝廷追查天京窖金和幼天王下落的事,那我等将成为瓮中之鳖。”曾国藩合上眼睛,慢慢地说:“这个我自然能处理好。”曾国荃马上急躁起来,但曾国藩依然闭目深思。一会儿之后,曾国荃长长地叹息一声,甩手而去。

  一年之后,朝廷依然在追究曾国荃私吞天京窖金和放走幼天王的事情,而且力度越来越大,湘军面临空前的危机。朝廷这样做无非就是要彻底消除曾国藩势力对大清朝的威胁。面对这个大问题,曾国藩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举旗造反;一是自动裁撤湘军。其实,曾国藩是一个理学家,他的官场生活严格地被理学思想所控制。他的为官之道深深地被“功成身退”的思想左右着。不求名利,读书的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天下已定,曾国藩便没有更高的人生目标。而在理学思想中,只有恪臣之道、修身之法,却从来没有争天下的道理。从这一层面来说,曾国藩更倾向于自裁湘军。后来的事实也如此,曾国藩劝服自己的胞弟曾国荃之后,湘军被大量裁撤。

  金陵地区的湘军裁撤五万,停解广东、江西两省的厘金。在政治上退让于清廷,曾国藩对窖金和幼天王下落问题进行了稍微强硬的对抗并运用了诡诈的手段,在几次上疏奏折中,曾国藩都直言,天京窖金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他们从来没有看到半点金银。而在幼天王下落问题上,曾国藩先是说其已自焚而逝。但后来清廷给出幼天王没有自焚证据,于是曾国藩又拿出一个幼天王死于乱军中的版本。这当然不能让朝廷信服。在无奈之下,曾国藩施展了一个政治手段。即将参劾此案的左宗棠拖了进来。曾国藩奏疏称,天京攻坚战中只有一千多太平军逃出城。如果像前年杭州攻防战那样,大开九门,太平军逃窜十多万人,那湘军将士岂不是该全部斩首吗?

  朝廷看到这一席话,遂断绝了追究曾国荃放走幼天王的罪责的想法。曾国藩兄弟因此而得到晚年自保的佳境。

  曾国藩不愧为一代理学家,他运用理学,成功地让自己和家人一生平安无事,实在是高明。他的基本路线就是,不求冒进,但求稳健做事。在称王称帝这样的诱惑面前,曾国藩依然恪守臣道,这是很难得的。

  拓展阅读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在上海的一家大型外企中,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市场部经理,他的名字叫林清。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老板常常找他单独谈话。诚然,这是上司留住优秀员工的好方式。但是,林清是一个大孝子,他在工作期间总是惦念自己老迈的父母。每个月他都要抽空回老家探望家人。因此,老板劝说了他多次,让他通过电话沟通就可以了,林清总是回答:“我父母从来没有享受过儿子给他们的幸福,我心中很内疚。”

  有一次,林清正在回家的火车上,后面突然传来一个陌生的招呼声:“您好,你是林清先生吧?”林清转头看着那人,愣住了。过了半天林清若有所悟:“哦!你是我老同学的朋友是吧?在学校时常常一起吃饭那个。”那微胖的中年人哈哈大笑:“是啊!就是我。”两人交流片刻之后,林清为这位姓唐的朋友的精神所感动。唐先生原来在大型国企中工作,十年前回乡创业,开办了卓雅家私厂。林清赞叹:“唐总的精神和魄力了不起啊,这非常让我崇敬。”唐先生也赞扬起林清来:“你这样的市场人才,是我的员工永远也不能企及的。”两人话语投机,倾盖如故。

  因为敬重唐总,林清说出了自己挂念父母,想回乡工作的理想。这让对他极为青睐的唐先生抓住了机会:“林清,如果你想回来,就到我们厂来,我给你一个副总经理的职务。”林清心头那种回乡的情结马上提到现实中。面对这个年产值5 000万、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家私厂的副总经理职位,林清感到了一点诱惑。而且能在家中照顾父母,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于是,到两人同时下车时,林清果断地表示:“如果真能给我发展空间,我愿意为贵厂效劳。”唐先生当时就向他承诺:“你会直接成为我的二把手,市场业务的一把手。”两人约定后各自走向了火车站的出口。

  一个月之后,林清放弃上海优越的发展条件,回到家乡。在他正式进入卓雅家私厂的那天,唐总召开了一个特别的欢庆酒会,这让林清更加感到工厂对自己的重视。员工管理层上下纷纷向他敬酒,场面让林清非常感动。

  开始工作这后,林清首先在车间和业务部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他发现工厂正在面临一个发展瓶颈。从前高性价比的战略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这让唐总感到非常困惑。林清总结出工厂市场疲软的病根,那就是卓雅没有品牌优势,导致这一怪象的实质是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跟不上市场竞争的变化。

  几天之后,林清递交了一份工厂改革计划。在他的计划中,说明了卓雅家私厂表面上是市场运作上出了问题导致销售量上不去,但实质上是企业生产和创新能力的落伍。他提出大量实际改革措施。计划中提到两个问题是:由于员工奖惩制度不合理,责权不清,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低下;由于缺少强的生产能力作后盾,工厂的市场定位非常模糊。唐总看了计划后当时并没有表态,林清非常困惑地离开了总经理办公室。

  回到自己办公室,他感到唐总的态度有点消极,心情变得有点沉重,于是就到车间视察工作。走在车间里,轰隆隆的机器噪声让他一阵压抑。当他向里面走时,一个员工叫住他:“林总,你是唐总什么人呢?”林清非常不解:“我是唐总聘请来的,没有什么关系啊!”那员工竖起大拇指:“真棒,我们厂很少有人能不凭关系就做管理的。”林清皱着眉头看着他,那工人抹抹汗珠:“你应该了解,这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林清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我知道了。”说完,那工人又回车床边工作了。

  过了几天,林清来到唐总办公室。还没有等他开口,唐总就劈头而来:“你是问你的改革计划的事?我们几个行政者商量了一下,觉得这项改革要花费大量资金。现在我们想解决的是眼前的资金周转问题。”林清有点失望:“作长远打算会大大提升品牌效应,是战略规划。”但唐总坚持己见,怎么也不动摇。林清只好回办公室。

  改革方案没有被通过,林清又开始进行其他市场开发策划。他计划用人体流线学和东方人睡眠规律等理念,在闹市区进行卓雅家私促销展示会。当他向财务经理(唐总的妻子)索要活动费用时,却得到这样的话:“促销规格太高,我们赔大了。”林清失望得有点恼火。最后通过唐总,林清直接拿到了几万元的促销活动费用。经过十几天的推广,很多人对卓雅的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林清的心情却非常压抑。他深深地感觉道:家族关系维系起来的企业就是缺乏竞争力。

  过了几天,唐总亲自找到林清:“促销费用是大了点,但现在我们的生意似乎有点起色了。”林清并没有过多自傲:“这是我的工作。”第二天,林清拿着一份文件来到唐总办公室,并将其递交上去。“怎么了?你要辞职?继续合作才是我们的共同利益啊!”林清长叹一声:“我不想成为同事们的众矢之的。”唐总觉得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于是就放行了。

  林清走后,由于贯彻了他的销售策略,工厂很快红火起来。为了怀念这位优秀的人才,卓雅家私厂将所有收入都用来贯彻林清的改革计划。这让卓雅家私的经济收入成倍增长,而且成功从低端市场转入中高档市场。

  虽然林清在短期发展中失败了,但他却造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这就是真正人才,真正的“失败的成功者”。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