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权谋曾国藩 > 第一篇 搞关系,确保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章 不断修正自身弱点的人走得最远

第三章 不断修正自身弱点的人走得最远

  曾国藩语录:如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古训几乎适用于每个人。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毛病和弊端是不可避免的。而古往今来,谁又能跳出普通人的范围呢?虽然有不少所谓的“时代完人”,但只要深入地探究一下,就会发现圣人也有平凡的一面。只不过,圣人或者伟人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有着高明的克制能力。大凡默默无闻者都是自甘堕落之徒,而大展宏图之辈都有自知之明并能去弊兴利的人。

  有生活历练的人都知道,人的秉性其实是由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养成的。这些秉性很多时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盲目中,更多的人只能迎合这样的秉性,没有居高临下把握这种秉性的能力。但在曾国藩身上,常常表现出不一样的情况。当他发现自己堕落的秉性之后,通过认真而深入的检讨、反复的行为斗争,使他自己能游刃有余地控制这种秉性,并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在事业上,曾国藩能做到尽善尽美,其实也与这种能自觉地摒弃恶习的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光二十年四月,庶吉士散馆,由于曾国藩才华出众,被留任翰林院。曾国藩成为清王朝中央政权的一员。在当时看来,能在中央政府供职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官场惯例,刚刚就职的官员,一般都要在京城应酬各级官员,觥筹之间恣情放纵是常态,曾国藩刚刚上任时也不例外。他整日在宴席上度过,脏腑都被酒肉的气味所笼罩。曾国藩在应酬中一晃便虚度了四十余日。在曾国藩的日记中记录了这种情形:进翰林院后,“本想用功”,但却“日日玩憩,不觉过了四十余天”。除给家人修书一封安排他们进京的事宜之外,“余皆怠忽,因循过日,故日日无可记录。”在他日记中,处处能看到他自我检讨、痛心改过的想法。但是,由于当时曾国藩刚刚进京,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格外的好奇,所以他屡下决心,却屡无践行。

  除了应酬之外,曾国藩就是在翰林院中与同僚切磋文艺,谈古论今。切磋知识本是翰林院官员的本职工作。但是,这样的口舌之交并不能提高学问。因为切磋只是一种肤浅的治学方式,并不能让人成大器。顺理而知,这其实是有悖于曾国藩的治学标准的。但让人失望的却是,他在进京任职之后,惰殆学问,不思进取,并在性情上偏向于自甘堕落的歧途。道光二十二年十月的一天,曾国藩在书房中读完《易经·损卦》后,即按捺不住躁动心情,放下诗书,出门拜客。他先是在杜兰溪家停驻了半日,吃过午饭之后随朋友一起离开。在旁人的邀请下,曾国藩随即又去何子敬家拜寿,晚上在何府听昆曲,初更时分才懒洋洋地回到府中。

  在明月与烛光下,曾国藩突然感到一种危机感,于是在日记中写道:“明知(何子敬的生日宴会)尽可不去,而心一散漫,便有世俗周旋的意思,又有姑且随流的意思。总是立志不坚,不能斩断葛根、截然由义,故一引便放逸了。”此时,曾国藩强烈地感到自己在走歧途。他的自知之明在强烈地责备自己:“以后不能忘情恣意。”曾国藩生出戒情戒欲的想法,所以在以后的生活日记中常常能看到他写的两个字“戒之”。

  但是,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面对前所未有的诱惑,曾国藩终究不能严于律己。刚刚写过“训册”,他第二天便又放任自己。十月二十四、二十五日两天,京城骤起狂风,曾国藩又出门拜客。晚上回家后坐立不安,他心中再次忧闷起来,自愤自责:“写此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既不痛改旧习,则何必写此册?”

  在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曾国藩认识到自己的弊病是什么。追根揭底,全是因自己“好求名”的缘故。在交游中,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的社交才能,并能在仕途上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得到朝廷上下的好评。曾国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己的弊病。之后,他觉得自己有药可救。但是,当他重新拿起诗书时才发现,自己阅读经文,全然没有深入领会其中含义的能力。他读完《易经》里的《旅卦》和《巽卦》后,竟不能理解原文意思,更不能从中得到新的领悟。他痛责自己连“白文都不能背诵,不知心忙什么。”心神如此败劣,让曾国藩痛下决心,放弃“往来争逐”的恶习。从此之后,曾国藩开始专心于做学问,将必要的应酬放在次等位置。在酒肉席上,他也不再挥霍自己的热情,而是心平气和地随礼。久而久之,曾国藩又恢复了做学问的专心。在官场逐名利不再能让曾国藩动半点心思。

  在克服困难之后,曾国藩感到自己前途一片光明时。这时,他的另一个恶习又显现出来,一个天下书生都逃避不了的问题——好色。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的某一天,曾国藩在翰林院与一帮文友在一起议论经史。但谈着谈着,他们便将话题扭转了。有人说曾国藩的一位朋友刚刚纳了一个小妾,年方十四,貌似桃花,美艳绝伦。曾国藩当场就表示了羡慕之情,说出大段大段的“荤话”。这种“荤话”在文人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也算是一种调剂方式吧!但曾国藩此时表现出来的羡慕,甚至是嫉妒之情,是在文友中很少出现的。于是一个文友直截了当地要他亲自去看一下,“说不定还能享艳福”,曾国藩连连点头。

  过了几天,曾国藩来到好友家中,先是在厅堂中与好友谈论了点学问。然后曾国藩巧施谈话技巧,将话题转到私人生活上来。曾国藩丝毫不讳地问好友刚纳美妾的事。好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曾国藩的垂涎之态马上显露出来:“那我能否一睹尊妾芳容啊?”那朋友是个精明人,他开始含糊其辞地搪塞着。但曾国藩一再强求,好友无奈,只得将美妾招出来,让曾国藩目睹。曾国藩只看了一眼,马上嫉羡不已,当小妾的面就说出“狎亵”之词,令场面变得非常尴尬。这让在场的人都惊诧,因为曾国藩通常是不会失态失言的。

  事后,曾国藩本人也感到言语过当。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道:“狎亵大不敬。在岱云处,言太谐戏。车中有游思。”不难看出,曾国藩不但在好友家让那小妾难堪,而且来到另一个好友岱云家时还在倾泻“亵词”。甚至是在回家的车上,他的脑子里还在浮想联翩。这的确是对别人的“大不敬”。清醒之后,难免让曾国藩产生愤悔之思。

  在一次宴席中,曾国藩看到朋友家中妻妾成群,心花怒放,喝得醉醺醺才归家。一进大门,他就听到夫人欧阳氏发出病中的微微呻吟。他躺在夫人身边感到非常郁闷。想到朋友家中妻妾成群,心中更是梗闷,于是起床出门,到朋友家聊天,初更方归。后来,他在日记上自省:“是日,目屡邪视,耻心丧尽”。曾国藩常常在事后这样自责,但并没有什么大的忏悔举动。在以后的日记中,这样的贪色举动屡见不鲜。一次在好友汤鹏家中,曾国藩看到他的两位美姬,垂涎之色一览无余,让好友感到为难郁闷。

  一系列欲望膨胀之后,曾国藩渐渐理智起来。他制定了“三戒”原则,即戒吃烟、戒妄语、戒房闼不敬。其中让他费尽心思戒备的,就是“戒色”。曾国藩认为,贪图美色会妨碍自己的事业,在外人面前,夫妻之间更不能过分亲密。但在现实之中,曾国藩总有越轨的小举动,使他在口笔之间常常骂自己是禽兽。在“戒色”之初,曾国藩依然有对妻子的不敬,“有用之岁月,半消磨于妻子”,而“明知(妻子)体气羸弱,而不知节制,不孝莫此为大”。

  但随着曾国藩阅历的不断加深,他严于律己的能力也渐渐加强。他可以在“戒色”上实现真正的秋毫无犯,并常常在日记中自勉。根据儒家经典 “食色,性也”的教诲,曾国藩甚至在与妻子的正常感情交流上也严加控制。曾国藩总结事实后认为,情欲一旦膨胀就不可收拾,终会有碍自己事业的发展。曾国藩在以后的升迁中坚决不纳妾、不任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这也是他成功因素中的最关键一个。

  当我们跟踪古今中外成功名人的发迹脚步时,能发觉一种通行的规律。那就是他们善于了解环境,善于适应环境,然后改变现实中负面的东西,使自己的人生道路长足发展的同时还能与环境和谐相伴。这些伟人或成功者实在是高明、能干,且善于借用外力。我们都知道法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拿破仑,其实他就是一个绝顶擅长借力发力、利用环境的优秀人物。

  在科西嘉,人们都觉得拿破仑的父亲是个极其傲慢不逊且贫穷的贵族。有时候少年拿破仑也认为父亲的性格过于偏激。正是因为拿破仑父亲这样的性格,在家庭条件难以承受的情况下,拿破仑的父亲将他送到了布列讷的一个贵族学校。拿破仑当时感到非常苦恼,因为他并不喜欢这种“高档消费”。

  到学校后,拿破仑被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刺激得无比兴奋。但几天之后,他就大失所望了。当他与班里同学接触时,发现同学们首先会炫耀家底,然后就是挥霍自己的金钱,拿破仑因为穷酸而黯然失色。当同学们都知道拿破仑的情况之后,冷嘲热讽的话语就没有在拿破仑的耳畔断绝过。身体瘦小的拿破仑默默地承受着来自精神和现实两方面的巨大压力。

  于是,拿破仑写信向父亲诉苦。等待几天之后,父亲回信鼓励他:“我的好儿子,你一定要坚持学习。这才是我们家唯一的希望。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社会就是这样。只要你学业和事业有成,他们就会恭维你的。”拿破仑看完父亲的信,非常鼓舞。他开始默默下定决心,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

  后来,拿破仑进入了军队。在集体生活中,拿破仑同样受到周围人的鄙视和嘲笑。因为他身材矮小,而且没有什么力量。但拿破仑在学校就已经养成能忍受且不屈服的精神。在众人的鄙视面前,他不但没有失去信心,反而立志要成为一名著名的军人。为此,他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拿破仑是这样想的:在军队中,自己在身体和力量上是没有优势的。但他坚信,自己的智商比任何人都要高。他制定出一个具有精神统治力的军人的发展道路。

  当战友们在闲暇时间尽情玩乐、追女人、赌博时,他就钻进图书馆看书。但拿破仑看书不是为了消磨时光或愉悦情绪,而是想得到更多实战知识和技能。他对图书的选择非常严格,一般都是看理论与运用性都非常强的书,这让拿破仑的头脑里装满了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拿破仑成材的初步计划。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灵活地运用书本知识。在读书之外的时间,拿破仑一个人坐在小房间里,假想自己是一个总司令,居高临下地分析科西嘉岛的形势,并用尽心思画出完备的科西嘉岛作战地图。在地图上,他准确地标出该岛的作战防御部位,这都是拿破仑经过精密的数学计算得出的结果。由此,他的数学得到极大提高。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拿破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

  日复一日的努力令拿破仑的才华被周围人认可,拿破仑的长官也非常欣赏他,常常让他到操场上执行一些任务,而且工作性质越来越复杂。这让拿破仑的超群数学计算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任务中,拿破仑很快脱颖而出。从此,拿破仑走上了一条管理道路,权力越来越大。这样,从前鄙视他的战友都开始巴结他,那些高傲自大的家伙也向他献媚,想和他一起分享奖金。拿破仑的地位彻底改变了,战友们不再说他是一无是处的矮小子,而是赞扬他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好领导。这个小个子军人发迹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但谁也没有想到体格上占尽劣势的拿破仑会成为法国最著名的军人之一。

  拿破仑真了不起,可能我们没有他超群的数学计算能力,但我们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一个非常鲜明的道理,那就是在自身条件不好的时候,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学会忍耐,适应逆境。无论别人如何鄙视自己,都要想着成为大环境的一部分,然后再努力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今天的职场上,更多的人像拿破仑那样,是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群。他们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在缺乏水分的情况,渐渐养成耐旱的特性。而这种人往往在适应环境时,了解到了这个环境中的所有情况,这就让他的成功概率变得巨大。在适应环境之后,再用小小的力量去改变一下,成功者就完美地打造成型了。在这方面,有个故事非常发人深省。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不得志,在工作中没有什么建树。他常常向周围人埋怨令自己不得志的环境。一天,他的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个人才培养专家。这人欣然前去拜访取经。寒暄之后,他开门见山地问:“为什么环境总不能造就人才呢?”专家深思良久,然后舀起一瓢水,问:“水是什么形状?”他一愣,思考之后,说道:“水是没有形状的。”专家摇头。然后将水倒进杯子,又问:“水是什么形状?”那人若有所悟地道:“明白了,水是杯子状的。”专家又摇头,站起来走了几步,将水倒进沙堆里,水很快就渗到沙里,看不见了。他见状,困惑不已,于是深思起来。半晌,他恍然大悟地惊道:“我知道了,社会每个领域都是一个容器,人都是水,进入一个容器就会变成容器的形状。而且,人很可能会在规则容器中失去力量。就像水一样,随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专家此时才稍微舒展双眉道:“是这样的!”但专家话锋一转,说,“又不是这样!”说完,专家就跨步来到门前,指着门前凹陷的石板道:“你看,这个是怎么来的?”他轻松地道:“是雨水冲刷的吧!”他刚刚说完。脑中又闪现出一个大道理,他急不可待地道:“知道了,人可以被容器塑造形状,但人长期在容器上作反作用力,那容器也会被改变的。”此时,专家哈哈大笑:“好了,你知道其中的道理了。”他心领神会,向专家辞别,热情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他就成功了。

  在面对环境压力时,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改变它。这才是成功者走向辉煌的金牌定律。不信则罢,践行则就。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