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叶适评传 > 一永嘉之学与永嘉学派

一永嘉之学与永嘉学派

  我们所说的"永嘉学派",指的是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对学派的概念有个起码的规定。只有那些具有独立的学术见解、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学者,方可指为某学派。按照这个要求,永嘉学派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学术称谓,并不是所有永嘉地区的学者都可归之为永嘉学派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永嘉之学"和"永嘉学派"加以区别。前者是泛指自北宋以来籍贯在永嘉地区的学者而言;后者则是特指从薛季宣、陈傅良等到叶适所构成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就叫永嘉学派,也称永嘉事功之学。显然,永嘉之学包括了永嘉学派,前者包括较广,后者所指较狭。在南宋,与朱陆鼎足而三者,就是后者。

  叶适在《温州新修学记》中记录了温州太守留茂潜在嘉定七年所说的两段话:昔周恭叔首闻程、吕氏微言,始放新经,黜旧疏,挈其俦伦,退而自求,视千载之已绝,俨然如醉忽醒,梦方觉也。颇益衰歇,而郑景望出.明见天理,神畅气怡,笃信固守,言与行应,而后知今人之心可即于古人之心矣。故永嘉之学,必兢省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而郑承于后也。

  薛士隆愤发昭旷,独究体统,兴王远大之制,叔未寡陋之术,不随毁誊,必摭故实,如有用我,疗复之方安在!至陈君举尤号精密,民病某政,国厌某法,铢称镒数,各到根穴,而后知古人之治可措于今人之治矣。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水心文集》卷之十)

  这虽是留茂潜的话,但为叶适记录在自己的文章中,看来叶适是同意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两段话概叙了同称为"永嘉之学"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周行己到郑伯熊,一条是从薛季宣到陈傅良。我们先顺着这两条线索,看看永嘉之学的历史发展,然后再比较一下两者的异同。

  第一条线索始于周行己。据陈振孙说:周行己??十七入太学,有盛名,师事程伊川,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进士,为太学博士,以亲老归,教授其乡,??永嘉学问所从出也。(《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周行己与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赵霄、张辉、沈躬行、蒋元中等九位永嘉人,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就学于太学,号称"永嘉九先生"。与此同时,在京师就学的,还有鲍若雨、潘闵和陈经正兄弟等七人。这些人大都是程门学生,但也不尽然。全望祖说: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考所谓"九先生"者,其六人及程门,其三则私淑也。而周浮址、沈彬老又尝从蓝田吕氏游,非横渠之再传乎?

  鲍敬亭辈七人,其五人及程门。??吾浙学之盛,实始于此。而林竹轩者,横塘之高弟也,其学亦颇启象山一派。(《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序录》)全祖望是浙东人,对如此众多的浙籍学者传播中原学术文化到浙,很引为自豪。但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周行己、沈躬行不但是程氏学的传播者,而且曾就学于张载学术的传人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兄弟,是张载关学的再传;二是许景衡弟子林季仲的思想,已露出了后来陆九渊心学的苗头。全祖望曾引用了林季仲的一首诗来说明这一点:儒生底用苦知书,学到根源物物无。

  曾子当年多一唯,颜渊终日只如愚。

  水流万壑心无竞,月落千山影自孤。

  把手沙头莫言别,与君原不隔江湖。

  全祖望认为,这首诗的思想"已开象山宗旨矣"(《宋元学案》卷三十二《横塘门人·林季仲传》)。

  北宋时这样多的永嘉学者学得洛学、关学并传播开来,为什么推周行己为"永嘉学问所从出"呢?全祖望说:"永嘉诸先生从伊川者,其学多无传,独先生(指周行己)尚有绪言。南渡之后,郑景望私淑之,遂以重光。??然则先生之功不可没也。"黄百家也说:"伊洛之学,东南之士,(杨)龟山、(游)定夫之外,惟许景衡、周行己亲见伊川,得其传以归。景衡之后不振,行已以躬行之学,得郑景望为之弟子。"(以上均见《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这就是说,周行己的地位如此重要,同郑景望是他的私淑子弟有很大关系。

  郑景望名伯熊,与其弟伯英(字景元)齐名,永嘉人,时人称为大郑公、小郑公。郑伯熊是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 年)进士,官至直龙图阁知宁国府、建宁府。郑伯英是隆兴无年(公元1163 年)进士第四名,但无意仕进,只做过几任幕职,即辞官居家养母。绍兴年间,秦桧禁程氏学、禁私家修史,实行愚民政策。而郑伯熊、伯英兄弟在永嘉传播程氏学,有很大影响。"方秦氏以愚擅国,人自识字外,不知有学。独景元与其兄,推性命微眇,酌古今要会,师友警策,惟统纪不接是忧,今天下以学名者,皆出其后也。"(《郑景元墓志铭》,《水心文集》卷二十一)郑伯熊在任福建提举时,"首雕程氏书于闽中,由是永嘉之学宗郑氏。??乾、淳之间,永嘉学者连袂成帷,然无不以先生兄弟为渠率。"(《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郑伯熊传》)对郑伯熊、伯英兄弟在学术上所起的作用,叶适有如下的评论:余尝叹章(即章惇)、蔡氏(蔡京父子)擅事,秦桧终成之,更五六十年,闭塞经史,灭绝理义,天下以佞谀鄙浅成俗,岂惟圣贤之常道隐,民彝并丧矣。于斯时也,士能以古人源流,前辈出处,终始执守,慨然力行,为后生率,非瓌杰特起者乎?吾永嘉二郑公是也。

  (《归愚翁文集序》,《水心文集》卷十二)叶适在这里猛烈地抨击了"绍圣以来弊政"(其中包括"元祐党禁"),一直到秦桧的禁程氏学,这是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普遍看法。这个看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态度;一是对由于政治斗争而在学术上用政治手段来禁止某种学术(如程氏学)的反感。前就一方面来说,叶适还未能摆脱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普遍的偏见(叶适有此偏见还有他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原因);就后一方面来说,叶适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这与他为朱熹的辩护一脉相承。)叶适把二郑放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来评论他们的学术活动,认为他们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是对后来学者起表率作用的奇伟(瓌杰)之士,这个评价是比较高的。

  至此,我们已简略地考察了从周行己等北宋元丰"永嘉九先生"到南宋郑伯熊、郑伯英的情况及其在学术上的作用,也就是"永嘉之学"的第一条线索。在这一百年时间里,这些永嘉学者把中原产生的二程、张载的道学思想传播到永嘉地区,而且在"元祐党禁"和秦桧禁程氏学产生了消极影响的背景下,重振程氏学,使之发扬光大。这些工作的结果,就在永嘉地区造成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了创立新的独立学派的学术文化地基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从"永嘉九先生"到二郑公的百年工作,要在空地上形成永熹学派,那是不可想象的。

  在充分肯定了从"永嘉九先生"到二郑公的"永嘉之学"的作用之后,我们还要指出他们的局限性,这就是:他们还只是传播洛学、关学思想到永嘉地区,只是地域上的扩张;他们恪守师说,少有变通。因此,他们只不过是程门(连带还有张、吕之门)之别传,道学的一个分支而己,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这时的"永嘉之学",是后来与朱、陆鼎足而三的永嘉学派这座大厦赖以建立的地基,但还不是大厦本身。作为"弥纶以通世变"的永嘉学派,是从薛季宣开始,经陈傅良发展而由叶适集其大成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