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休斯 > 第二章 狂热的制片商人

第二章 狂热的制片商人

  1. 结婚前夕写下遗嘱

  霍华德·休斯继承父亲的遗产后,成为休斯敦最年轻的百万富翁,主动地跟他接近的人愈来愈多。他的孤僻性格有所改变,开始进入当地上层社会的社交圈。

  在一次聚会上,一位漂亮的黑发女郎引起了霍华德·休斯的注意,她是莱斯大学校长的女儿,名叫安娜·莱斯。她身段优美,谈吐大方,霍华德·休斯对她一见钟情。凡是安娜·莱斯喜欢去的交际场所,几乎都可以见到霍华德·休斯的身影。他在整个学生时代从不跟女同学交往,对学校的舞会更是避而远之,而如今他却一反常态,学会了当时最流行的各种交际舞,总是主动地邀请安娜·莱斯跳舞。

  安那·莱斯不愧为大家闺秀,她对霍华德·休斯彬彬有礼,每次都高兴地跟他翩翩起舞,俩人谈话融洽。可是,她对于他的求婚却婉然拒绝,她比霍华德·休斯大两岁,似乎是把这位年轻自信的百万富翁当作小弟弟看待。

  这时,霍华德·休斯求助于姨妈利雅涅,因为她的丈夫是莱斯家族的成员。姨夫欣然前往莱斯大学“作媒”,他跟安娜的父母交往颇深。

  姨父极力推崇霍华德·休斯的才干,终于说服了这位在当地很有声望的大学校长,莱斯夫妇同意把女儿许配给霍华德·休斯。

  1925年6月1日,霍华德·休斯在休斯敦的教堂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饶有趣味的是,在婚礼前两天的晚上,年近20岁的霍华德·休斯却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郑重其事地写他的遗嘱。其中这样写道:“我死后,遗产中的1万美元赠送给好友达德莱·夏浦,25万美元给妻子安娜·休斯,此外,我还特意为家里的仆人、保姆、司机、保嫖等储蓄了一笔资金,我死后可以保证他们每个人每周都能从利息中获取20美元的生活津贴费。”

  霍华德·休斯写到这里,沉思半晌,又继续写道,他决定给舅父10万美元的遗产,在青少年时代舅父对他关怀备至,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样对待,这使得他感激不已。

  据说,霍华德·休斯结婚前夕的这份遗嘱长达10页,他当时还提出把休斯工具公司的1%至3%的股份分配给该公司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也在遗嘱中给几位儿时伙伴赠送一些钱款,他认为自己父母不幸病逝都是由于当时缺乏疗效高的药品所造成的,因此,他在遗嘱中再三强调,一定要把一部分遗产用作研制抗毒性的新药,建立医药研究基金会。

  一般人看来,这真是不可思议。在即将举办喜事之际,霍华德·休斯却在考虑自己将来的丧事后的安排,他仿佛是赴汤蹈火,奔往生死未卜的前线的将士,启程前就立下自己的遗嘱。 也许,霍华德·休斯当时想到的是,他如今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感到他应该对妻子以及为全家服务的人们负有义务和责任;也许,他认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喜庆之余,不妨深思远虑,把一切都考虑得面面俱到,万无一失。

  但不管怎样,霍华德·休斯的为人处世,有时的确与众不同,有人说他从小就具有不少怪癖,往往显得有些神经质。在他结婚后的50年的漫长生活中,霍华德·休斯不知写过多少次的遗嘱,以至于1976年他逝世后,他的遗嘱事件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那时他的遗产达数十亿美元,他是声名显赫的美国十大财阀之一。

  举行婚礼后的第二天,霍华德·休斯夫妇乘坐火车去洛杉矶欢度蜜月,他俩居住在城里最豪华的大使饭店。

  外地来洛杉矶的游客们,一般都会去浏览市郊的好莱坞,这里已经成为美国的风景胜地。当然,更令人向往的是各种电影制片公司的摄影棚,在那里亲眼目睹拍摄电影的情景,倒是挺有意思的。

  霍华德·休斯这对新婚夫妇,在好莱坞度过了好些日子,经常出席电影界举办的社交和娱乐活动,欣赏不少当时畅销的优秀影片。

  这时有一个名叫劳夫·克勒普斯的电影爱好者,接连几次来大使饭店,向霍华德·休斯进行游说,反复劝告他投资拍摄电影,提出只需 4万美元的资金就行,从导演、演员、摄影师到一般的工作人员,都可以临时招聘。当时的好莱坞简直就成了美国的电影艺术人才交流市场,只要肯出资金,不愁拍不了电影。

  三年前,当父亲健在时,霍华德·休斯就产生过当制片商的念头。

  如今新婚燕尔,兴致勃勃,他一人掌管休斯工具公司的庞大产业,财大气粗,4万美元何足挂齿,他决定尝试一下拍摄电影的滋味。

  在洛杉矶,霍华德·休斯拜访了著名的电影制片人枚耶。这位40来岁的俄国移民,热情好客,十分健谈。他滔滔不绝地向休斯讲述自己在好莱坞艰苦创业的经历,如今他已经拥有两家电影制片公司,拍摄了不少饮誉国内外的电影佳作。枚耶用带着浓重的俄国腔的英语告诫这位打算投身电影制片界的年轻人,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拍摄前一定要认真审阅剧本和物色好演员,一点一滴都不能马虎了事。

  新婚夫妇结束蜜月生活后,回到休斯敦开始营造自己的家园。霍华德·休斯把父亲遗留下来的那栋宽敞舒适的住所装饰得富丽堂皇,又在郊外购置了一座别墅,还投资扩建高尔夫球场,成为当地高尔夫俱乐部的重要成员。

  霍华德·休斯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从来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更不愿意无所事事地过着奢侈的享受生活。新婚后不久,他就离开妻子安娜·休斯,到洛杉矶的好莱坞去开始从事电影拍摄。

  2. 从失败到成功

  在一间货栈改造成的摄影棚里,20来个人围绕着摄影机忙个不停。

  一个20岁刚出头的年轻小伙子,身穿开领羊毛衫和马裤,戴着头巾,手执教鞭,在这里指手画脚,他就是自编自导的制片人霍华德·休斯。几年前那种不时流露出的有些显得羞怯的神情,这时已经荡然无存,不过,打量他的穿着打扮和言谈举止,与其说他在执导拍片,倒不如把他视为正赶排一台马戏的班主更为恰当。摄影棚里的五花八门的道具、景物和工作用品,摆放得杂乱不堪,男女演员的表演总是不尽人意。霍华德·休斯要他们反复试拍。有个中年男演员实在不耐烦了,当场跟他顶撞起来,气得霍华德·休斯用脚蹬得地板震天价响。

  这场戏还没有拍摄到一半,不知怎的,灯光忽然变得暗淡了,一般的电影制片公司聘用10名电工就足够了,霍华德·休斯生怕灯光布景不理想,他雇了几十名电工,结果人多反而误事。

  霍华德·休斯为他拍制的这部处女作日夜忙碌,耗费了8万美元,超过预算资金的一倍,好不容易拍摄出了样片。他一个人在工作室里仔细观看样片,做了一些剪接,认为大功告成。可是,当时没有一家电影院愿意放映他的这部处女作。好莱坞的人士说,这是一堆废物,白白地浪费胶卷,这个青年阔佬简直是闲得无聊,把电影当儿戏。

  这些话传到伯父罗伯特·休斯的耳中,他大发雷霆,马上把霍华德·休斯找来,声色俱厉地训斥了侄儿一通,要求他到莱斯大学去继续完成学业,取得大学毕业文凭后再从事合适的职业,不要胡作非为,把家产挥霍一空。在这位学者兼剧作家眼中,霍华德·休斯简直成了败家子。

  霍华德·休斯懂得伯父的良苦用心。这位老人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厚道人,终日埋头于书房,专心致志写作,从来不想去冒什么风险。霍华德·休斯把伯父的劝说当作耳边风,他不只是没有去读大学,反而迁居洛杉矶,决定着手创建自己的电影制片公司。

  洛杉矶近郊的翰克库公园,山清水秀,交通便利,随着好莱坞电影业的迅速发展,这里逐渐成为制片商和电影明星们的聚居地,建造了许多高级住宅。霍华德·休斯用14万美元的高价,在这里购置了一座二层楼的豪华住所,这栋房屋具有西班牙的建筑艺术风格,后院是一座相当宽敞的高尔夫球场。

  霍华德·休斯吸取了第一次拍摄电影失败的教训,他认为制片的成败取决于剧本和导演,而他自己目前对编剧和执导两方面都是外行,怎么能不失败呢。于是,他经常去伯父罗伯特·休斯家,不厌其烦地谈他对摄制电影的看法和打算,这样倒是他终于说服了伯父。罗伯特·休斯答应今后在各方面帮助侄儿在电影制片事业上取得成功。

  通过伯父的介绍,霍华德·休斯结识了好莱坞屈指可数的大制片商塞缪尔·戈特温。这位45岁左右的波兰移民,八年前来到好莱坞,单枪匹马,白手起家,创办了戈特温电影制片公司。后来又跟枚耶的电影制片公司合并,建立了在美国电影界颇具势力的MGM电影制片公司。如今他网罗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编剧和导演,不少明星演员也跟他交往密切。

  塞缪尔·戈特温对霍华德·休斯的来访表示欢迎,很乐意对这位热爱电影事业的年轻人提供帮助。在谈话中他多次提到罗伯特·休斯创作的剧本,称赞不已,说道:“导演和演员固然重要,但剧本是一部电影的根基,你伯父的剧本使我一下子就赚了100万美元。如果你要想拍电影,那么,就必须先找好一个优秀的剧本。”塞缪尔·戈特温的这番话,给霍华德·休斯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霍华德·休斯频繁地走访那些知名度较高的剧作家,不惜重金约稿。

  经过反复比较和研究,他选用了《阿拉伯之夜》这个剧本。这是一部喜剧,描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几名士兵在欧洲战场上滑稽可笑的遭遇。

  霍华德·休斯遵从塞缪尔·戈特温的建议,拍喜剧片尽量起用新演员,使观众有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新颖感觉。但是,聘用的导演应该是第一流的,技艺高超,业务娴熟。

  塞缪尔·戈特温和罗伯特·休斯都不约而同地推荐路易斯·麦尔斯顿担任《阿拉伯之夜》的导演。

  路易斯·麦尔斯顿当时跟好莱坞著名的华纳四兄弟合作拍片,由于意见不合,电影还只拍摄一半,路易斯·麦尔斯顿就甩手不干,到欧洲旅游去了。

  华纳兄弟1923年创办的华纳电影公司,蜚声国内外,拍出了不少优秀影片。华纳兄弟是俄国移民的后裔,他们深受欧洲19世纪文艺流派的影响。该公司推出的影片充满批判现实主义的气息,受到许多美国观众的喜爱。华纳兄弟听说霍华德·休斯准备聘用路易斯·麦尔斯顿担任导演,他们再三劝阻,认为这个人脾气古怪,性情孤傲,弄得不好就会使《阿拉伯之夜》这部影片流产。

  可是,霍华德·休斯主意已定,他不愿人云亦云,随意变更拍摄计划。他打电报给正在欧洲旅游的路易斯·麦尔斯顿,恳请他迅速回国应聘,这位名导演也想另起炉灶,物色新的制片商进行合作。于是,他愉快地担任了《阿拉伯之夜》的导演。根据他的建议,霍华德·休斯选拔了几名新演员,他们都具有潜在的喜剧表演才能,在路易斯·麦尔斯顿的指导下,这些演员迅速进入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收到预想不到的最佳效果。

  《阿拉伯之夜》于1926年拍制完毕,1927年在纽约百老汇的派拉蒙剧院举行试映,当场受到美国电影界不少知名人士的好评。一些影剧院的经理纷纷要求签订长期放映该片的合同。当时上映的盛况,不仅出乎伯父罗伯特·休斯和华纳兄弟等人的意料之外,而且连霍华德·休斯和路易斯·麦尔斯顿也不免感到惊诧。更令他们所始料不及的是, 《阿拉 伯之夜》获得了1929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喜剧片奖。

  初出茅庐的年轻制片商霍华德·休斯拍制第二部影片就赢得了美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和奖赏,他感到格外兴奋,这更加坚定了他投身好莱坞电影制片业的信心和勇气。

  当然,《阿拉伯之夜》这部喜剧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导演路易斯·麦尔斯顿的卓越才华。他1928年获得过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他接着执导《西线无战事》这部影片,在1929年第二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他再度摘取最佳导演奖的桂冠。

  3. 开始迷上了电影事业

  20世纪20年代,欧洲人仍然以芭蕾舞和古典歌剧作为主要的文化娱乐,这一般都局限在上层社会的狭小范围里,普通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可是,当时在美国,电影业迅速发展,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文化娱乐形式。同时,好莱坞制作的近千部电影,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欧洲大陆成为美国电影的最大市场,好莱坞的电影业如同美国的钢铁和汽车工业一样,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主要出口产品,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些喜剧影片开始走俏,情节惊险曲折和格斗场面精彩的警匪片久演不衰,好莱坞的制片商人们把目光瞄准欧洲大陆的亿万观众,想方设法迎合他们的兴趣。

  在洛杉矶附近的希格纳山发现了大片新油田,吸引了大批的采油商人,他们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投资开采石油。休斯工具公司的新型钻井机成为抢手货,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这样使得霍华德·休斯拥有相当雄厚的资金。

  继《阿拉伯之夜》这部喜剧片获得成功后,霍华德·休斯雄心勃勃,又马上投资拍摄第三部电影《诈骗》,仍然聘请路易斯·麦尔斯顿执导。

  不过,这部影片剧情平淡无奇,不大理想,上座率不高,有时还受到一些影剧院经理的掣肘。

  霍华德·休斯这时大胆构想,决定用大笔资金购买美国各地的一些影剧院的股份,组建成一个庞大的影片放映网络。这样,既可以使入网的影剧院优先放映他拍制的影片,又能够从上映其他制片公司的影片中获取利润,反过来弥补他拍制的影片万一上座率不高所带来的亏损。霍华德·休斯不久就掌握了130家影剧院的大权,发展成RKO电影放映总公司,成为霍华德·休斯今后花费大量资金拍制巨片的坚强后盾。

  现在,霍华德·休斯对机械零件的钻研精神,不再放在采油机械工具之类上面了,他开始对电影放映机、摄影机入迷。

  工作人员经常可以看到他们这位年轻的大老板,有时一整天呆在影剧院的放映室或制片厂的摄影棚里。他总是把放映机、摄影机之类电影机器设备拆散开来,对每一个零件都仔细捉摸,详细了解其构造和性能,经常向技术人员请教。使人们感到惊奇的是,他往往能够把拆散的各种型号的放映机和摄影机迅速复原,这连长期从事机器维修的老师傅有时都做不到。

  当时,彩色电影刚刚萌芽,正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好莱坞的电影界人士都对此抱有怀疑态度。但霍华德·休斯具有远见卓识,他预料到这是今后电影发展的主要方向,一个崭新的彩色电影时代迟早要到来。

  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当时唯一从事彩色电影研究的多彩公司的 51%的股份。

  当霍华德·休斯踌躇满志,一心扑在电影事业上时,他跟妻子安娜·休斯之间的情感危机渐露端倪。

  他俩结婚不到一年,霍华德·休斯就很少陪妻子在家休息或出外游玩。他从早到晚忙于自己的事业,更谈不上对妻子的关心体贴和温柔。

  这样,使得安娜·休斯感到冷落,她后来就干脆到朋友伯沙底纳家里去消磨时光,有时甚至在那里过夜。霍华德·休斯对妻子的这些变化无动于衷,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察觉到。

  霍华德·休斯为自己的电影拍制取得初步成功而兴奋不已时,他与安娜在婚姻生活上的失败是已经注定了的,只不过还没有正式宣告家庭破裂罢了。

  4. 令人震惊的拍片计划

  这时候,霍华德·休斯正在酝酿一个拍制巨片的庞大计划。1927年深秋时节,风和日丽。有一天,他驾驶着小型的私人飞机,在洛杉矶的上空盘旋,鸟瞰城市和波涛翻滚的太平洋东岸,忽然心血来潮,他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构想,打算拍制一部大规模的空战影片。

  人们总是说,创作需要灵感。霍华德·休斯几乎每当要干出一番大事时,也往往是突发奇想,随即他马上把握自己的思路,进一步探索,逐渐在自己头脑里形成较为完整的方案和计划,接着就竭尽全力去实施。在他的一生中,的确很少有只停留于纸上谈兵的事情。

  当时美国影片市场上警匪片、喜剧片已经开始泛滥,不少观众已有倒胃口的感觉,他们渴望新颖别致的影片问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10年了,人类历史上这场空前的战祸的死伤人数达3000多万。尽管美国没有成为大战的战场,但不少美**人奔赴欧洲参加作战。这些年来描写大战的小说戏剧始终引起广大美国人的兴趣。霍华德·休斯认为,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轰炸德国海军基地为题材,用电影的形式再现当年空中鏖战的壮观场面,肯定会在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影坛上引起轰动。

  霍华德·休斯把这部空战片取名 《地狱天使》,故事情节仍然摆脱 不了所谓英雄爱美女的俗套,它描写英国皇家空军的两名飞行员与伦敦上层社交圈里一位美貌少女的恋爱纠葛,但影片中的重头戏都放在激烈精彩的空战场面上。

  虽说路易斯·麦尔斯顿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名导演,接连荣获第一和第二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但他对飞机一无所知。霍华德·休斯认为他无法执导出具有飞行员进行空战时的真情实感的上乘之作,于是,决定聘请熟悉军队生活的鲁瑟·利特担任《地狱天使》的导演。

  对于担任男女主角的演员,霍华德·休斯经过反复挑选,起用了好莱坞的第一流的明星演员,特别是女主角由红极一时的挪威金发女郎葛莱达·尼森扮演。消息传出后,影片还未开拍,就引起欧美国家广大影迷的关注。

  更令人们感到震惊的是,霍华德·休斯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他竟然决定在《地狱天使》的整个拍摄过程中,凡是空战的场面,都一律由地地道道的职业飞行员驾驶货真价实的飞机投入拍摄。这在当时的好莱坞真是破天荒的事情,这不仅令电影界的人士,而且使霍华德·休斯手下的工作人员,甚至还有认识他的人们,都认为这个年轻的百万富翁简直是发了疯,或者他是一掷千金在显阔斗富,这哪里是搞艺术拍电影呢。

  当时,霍华德·休斯没有像一般的制片商人那样建立电影制片公司,他只是在休斯工具公司设在洛杉矶的分公司的营业范围中增添了电影制作这一项目,用分公司经营钻井机的巨额利润投资拍摄电影。这样,他可以减轻不少管理工作的负担,还能够在好莱坞进退自如。

  霍华德·休斯把动用大批真飞机参拍《地狱天使》的设想告诉总会计师第特利西时,这位他最信任的高级助手紧皱眉头,问道:“你打算租用多少架飞机投入拍片呢?难道不能在有些空战场面中采用飞机模型吗?还可以适当地剪辑其他影片资料中的空战镜头……”霍华德·休斯不愿听精明干练的第特利西的劝阻,他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使用真正的飞机,拍摄比实战还要刺激的空中鏖战场面。”

  第特利西身材矮小,头脑灵活,是霍华德·休斯的智囊团的第一号人物,凡是公司的重大决策,霍华德·休斯总喜欢跟他商量,多次采纳他的建议。第特利西既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善于察颜观色,适可而止。他深知霍华德·休斯的个性,因此,当他看到霍华德·休斯要求动用真飞机投入拍摄 《地狱天使》的主意已经雷打不动时,就只得 顺从休斯的意愿,仔细考虑具体方案与资金预算。

  参加拍摄《地狱天使》这部影片的空战场面的真飞机需要87架,飞行员135名,演员总数达2000人,聘用的摄影师超过当时好莱坞摄影师总数的一半。霍华德·休斯当即要求第特利西筹集资金购买法国的斯巴达战斗机,英国的SE5型战斗机、骆驼号轰炸机和德国的佛克战斗机,不是租用,而是购买,这只不过是为了拍摄一部电影的空战情节的需要而已。

  第特利西估算一下,仅购买飞机的费用就高达310万美元,当时兴旺发达的休斯工具公司洛杉矶分公司一年的利润也只有50万美元左右。

  霍华德·休斯拍制《地狱天使》的庞大计划,使第特利西有苦难言,也吓坏了导演鲁瑟·利特。他原先满以为按照当时好莱坞拍摄战争场面的惯例,只需精心制作一些飞机模型和背景就足够了,殊不知霍华德·休斯耗费巨资,假戏真做。鲁瑟·利特觉得这位年仅22岁的制片商有些神经不正常,生怕在今后执导过程中遇到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麻烦事,三番两次向霍华德·休斯提出辞职,认为他无法承担如此重任。

  霍华德·休斯并不气恼,他心平气和地向鲁瑟·利特解释,讲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俨然是一位相当成熟和高明的电影艺术大师,满怀信心地期待着拍摄出一部所谓完美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力作,以此震撼整个世界影坛。

  不知是为霍华德·休斯的诚心诚意所感动,还是受高额报酬的诱惑,鲁瑟·利特的雄心壮志被鼓动起来了。作为当时好莱坞一名并不出色的导演,又何尝不愿有朝一日名扬天下呢?总之,鲁瑟·利特还是留下来了,凭借霍华德·休斯的雄厚资金,他决心铤而走险,为《地狱天使》竭尽全力去拼搏。应该说,霍华德·休斯对他是高度信赖的,答应给他充分的执导的自主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艺术才能。

  5. 追求完美主义的 《地狱天使》

  1928年1月,霍华德·休斯在好莱坞的中心,罗梅因大街上租用了MGM制片公司的场地、摄影棚以及所有设备,正式开始拍制巨片《地狱天使》。经过拍摄组全体人员半年多的辛勤劳动,这部影片的大部分镜头都顺利完成,霍华德·休斯和鲁瑟·利特感到满意,不时流露出欣喜的神情。

  最关键的时刻降临了,拍摄德国的齐伯凌飞艇空袭伦敦和英德双方飞机展开空中大战的场面。

  这场戏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人真事编写的。齐伯凌是德国巴登人,19世纪60年代参加过美国的南北战争,后来他返回德国埋头研制飞艇,实际上这是一种水上飞机,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赶制了80多架齐伯凌式飞艇,越过英伦海峡去轰炸伦敦。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群迅速投入战斗,拦截齐伯凌式飞艇。 《地狱天使》中的男主角就是击毁飞 艇的空军英雄。

  霍华德·休斯的确是被所谓完美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风格冲昏了头脑,他一旦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地狱天使》的拍制中,就似乎完全忘记了金钱的价值,在好莱坞的电影发展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狂人”。

  他花费40万美元在洛杉矶附近建造了两个飞机场,一个模仿德国空军基地,另一个与大战期间的英国飞行员学校的机场不相上下。他从美国空军里雇用了一个中队的飞行员投入拍摄,群众演员近2000人,还在洛杉矶近郊布置了相当逼真的伦敦街景。

  霍华德·休斯一意孤行,坚决要求从德国进口价值50万美元的一架齐伯凌飞艇,在拍摄空战场面时,由担任影片男主角的替身演员,一名美军飞行员驾驶SE5型战斗机,一举击落齐伯凌飞艇。

  “是真的击毁吗?”导演鲁瑟·利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总以为是听错了霍华德·休斯的吩咐,他咕咕噜噜地问了好几次。

  “不击毁它,难道还要送到博物馆去吗,我买它就只是为了拍摄实战场面,让十年前这一震撼人心的英国皇家空军的英雄业绩,又重现在欧洲大陆的亿万观众面前,这样的壮观情景是空前的,就让齐伯凌飞艇着弹起火,慢慢地燃烧吧,你要特别注意选择最佳的特写镜头。”霍华德·休斯侃侃而谈,鲁瑟·利特瞠目结舌。

  后来,轮到拍摄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对伦敦狂轰烂炸的场面了。霍华德·休斯要求参拍的飞行员驾驶飞机从大约30米高的空中突然向地面俯冲,以便产生如同实际轰炸的十分逼真的视觉效果。这简直是在玩命!

  不管霍华德·休斯提出的替身演员的酬金多高,当时在场的飞行员中没有一人愿意为拍电影而把个人生命置诸脑后。

  霍华德·休斯对他冥思苦想设计的这种壮观精彩的场面已经如醉如痴,如不搬上银幕,他是死不罢休的。在众目睽睽之下,霍华德·休斯挺身而出,他一言不发,赶紧换上飞行员服装,视若无人地进入飞机的驾驶舱。他握紧操纵杆,驾机直升高空,在空中他反复做了几次驾驶飞机俯冲的尝试,觉得很有把握了,于是,他按照这场戏里所设计的情景,突然驾机从30米高的空中对着地面俯冲,就在这一瞬间,围观的人们只见飞机栽了一个跟斗,轰然坠地,一股浓烟随即腾起。

  “休斯摔死了!”这一可怕的呼叫声在人群中响起,导演鲁瑟·利特呆若木鸡,第特利西掩面而泣,不少演职员难过极了。

  可是,当人们急急忙忙地奔跑到正在燃烧的飞机残骸面前时,奇迹出现了:霍华德·休斯满脸血迹斑斑地躺在地上呻吟着。原来,在飞机即将着地起火燃烧的一刹那间,他沉着冷静,一骨碌从驾驶舱里滚了出来。他的伤势不重,但面颊骨撞地被折断,脸上出现一块裂口,鲜血直流。疾驶而来的救护车把霍华德·休斯送往医院治疗。

  没过多长的日子,霍华德·休斯伤口痊愈出院,看来,这次飞机失事对他的身体没有什么多大的损害,只是在脸庞上永远留下了一块伤疤。

  霍华德·休斯并没有从这次飞机失事中吸取教训,在养伤期间他始终惦记着半途而废的这场俯冲轰炸伦敦的戏。出院后不久,他马上重整旗鼓,开始重新拍摄这个惊心动魄的飞机轰炸场面,这次他用高得出奇的重金招聘飞行员作为驾机低空俯冲的替身演员。世界上要钱不要命的人总是有的。结果,这场戏总算拍成了,场面是真够刺激的,足以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叹为观止。然而,为了这不足一分钟的极其惊险的特技飞行表演,三名飞行员和一名机械师付出了生命。

  这就是完美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拍戏如玩命,花钱似流水。来自美国各地,那四面八方的咒骂声、愤怒的谴责声,如同洪水猛兽朝霍华德·休斯奔泻而来。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这个拍制空战片的狂热者很长时期不敢在公众场所露面,他只是铁青着脸,一个人坐在黑暗的放映室里,默默无言地观看《地狱天使》的样片。

  有的传记作者认为,由于过于沉重的精神压力,使得这时的霍华德·休斯的心理产生变态,他已经陷入追求绝对的所谓完美的偏执症的陷阱而不能自拔。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不然的话,当霍华德·休斯在反复观看和仔细剪接这部耗资400余万美元拍制的《地狱天使》时,又忽然歇斯底里地叫嚷着要求重拍,这真是无法解释。

  “这个空战场面,虽然很刺激,但缺乏美感,必须有朵朵白云作背景。”

  “人造雨给人以虚假之感,要到旧金山去选择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刻,进行外景实拍。”

  霍华德·休斯总算看完了样片,对《地狱天使》的导演、摄影师、演员和工作人员们指手画脚地评论着,提出重拍的主张。

  据说,拍摄《地狱天使》使用的胶卷长达77万米,在好莱坞创下了最高记录,竟然超过当时使用胶卷最长的影片300倍,这岂不是骇人听闻,令人咋舌不已吗?重拍,这不只意味着77万胶卷全部报废,更令人痛心的是投入费的400多万美元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白白浪费,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没有人能够阻挡霍华德·休斯的疯狂。

  当他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奔赴到旧金山抢拍外景时,留在休斯工具公司洛杉矶分公司的第特利西心急火燎地打来紧急电话,告诉霍华德·休斯一个坏消息:“安娜·休斯夫人昨夜收拾好自己的所有物件,气冲冲地回娘家去居住了。”霍华德·休斯听了后,气急败坏地问道:

  “她是分居?还是离婚。”“她要求离婚。”霍华德·休斯早就料到会 有这么一天,他呼地一声搁下耳机,一个人在房间踱来踱去,他清楚地懂得,这是无法挽回的既定事实,他跟安娜的历时三年的婚姻生活到此正式宣告结束。

  是的,霍华德·休斯这时稍一回顾往昔的岁月,对妻子的深重的负疚感油然而生,他给予她的爱实在太少了。即使是世界上最温顺的女人,恐怕也不可能长期忍受像霍华德·休斯这样不通人情,为了执著地追求自己事业的所谓完美无缺和获取最大的成功,往往把其他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妻子及其家庭,都统统地抛到九霄云外的人。

  1928年10月底,霍华德·休斯与安娜在法院里办理了离婚手续,他付给她125万美元生活赡养费,分4次付清。

  跟安娜分手,这的确使霍华德·休斯的心情抑郁,感到难过,那段时期周围的人们在他的疤脸上看不到丝毫笑容,犀利的目光显得格外冷峻。

  霍华德·休斯如今成了年轻的单身汉富豪,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地狱天使》的重拍工作。有时废寝忘食,成天呆在摄影棚里简直分不清是白天还是夜晚。他似乎忘记了去年《地狱天使》开拍前对鲁瑟·利特的承诺,在拍摄过程中他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干预导演的工作。不过,鲁瑟·利特也似乎习惯了这位狂热的制片人的个性与作风。

  这时,电影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变革的有声电影的时代,正在悄悄地降临。华纳兄弟中的老三塞缪尔最先提出给电影上的画面配音的初步构想,主要是利用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研制的VITAPHONE系统进行改造。可惜塞缪尔年仅40岁就病逝了,但华纳兄弟中的其他三人,却根据塞缪尔生前提出的设计深入钻研,坚持不懈,终于在1927年实现了老三塞缪尔的遗愿。华纳电影制片公司推出了声图并茂的音乐片《歌星之歌》和《爵士歌手》,轰动了欧美电影界。

  霍华德·休斯在跟摄制组人员在旧金山重拍《地狱天使》的外景时,又决定干脆把整部影片重拍,给所有画面配音,拍制出在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描写空战的有声电影巨片。

  其实,当时在拍摄电影时还没有完善的配音技术,一般只能采取在拍戏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方式。这样,为了更好地适应于录音,霍华德·休斯又聘请MGM电影制片公司的著名剧作家约瑟夫·雅齐改写《地狱天使》的剧本。由于担任女主角的挪威女郎葛莱达的英语不够纯正,霍华德·休斯只得忍痛割爱,另外物色演员来替换葛莱达。

  有一天,霍华德·休斯在好莱坞的一家电影制片公司的摄影棚里,遇到了一位名叫哈琳·卡宾特的舞蹈演员,她正在观看拍戏。霍华德·休斯走上前去,主动跟她搭讪,觉得她声音悦耳动听,吐词清晰。他又要哈琳·卡宾特走几步路看看。起初这位富有性感的金发女郎莫名其妙,当她知道眼前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休斯时,分外高兴,还在他面前表演了一小段舞蹈。霍华德·休斯十分满意,当即聘用她担任《地狱天使》的女主角,每周的工薪是125美元。

  在好莱坞有一座“中国剧院”。这是著名的建筑师席德·戈罗曼的杰作。它具有鲜明的东方色彩,从里到外的装饰充满着异国情调。好莱坞推出的电影佳作,几乎都是在“中国剧院”试映或首次公开放映,这里成了好莱坞各种优秀影片的“展览馆”。在剧院四周的水泥路面上,到处刻印着许多明星演员的签名、手印或脚印,作为永久的留念,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是历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得者。

  1930年6月30日的夜晚,好莱坞上空出现了齐伯凌式的飞艇,由佛克式和SE5型的战斗机组成的编队,尾随着飞艇在低空盘旋。“中国剧院”周围设置的探照灯射出数条眩目的强烈光柱,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中扫射,把好莱坞照耀得如同白昼。忽然,空中飘满了五颜六色的纸条,剧院入口处的乐队演奏着欢快的音乐。原来,两年多来在美国几度被社会舆论炒得沸沸扬扬的 《地狱天使》,今晚在“中国剧院”举行首场放 映仪式。

  晚上10点钟,仪式开始,由当时创造不少横越美国大陆的飞行记录的空军上校罗斯科·塔拉剪彩,全场掌声雷动,座无虚席。

  第二天美国各种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地狱天使》的首映式,成为当日的头等重要新闻。这部历时两年耗资800万美元的空战片,在“中国剧院”连续放映19个星期,场场爆满,创下了在好莱坞首次放映的影片的最高票房价值。

  对于霍华德·休斯付出巨额资金和损失惨重的这部空战片,人们褒贬不一,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评论。有赞叹、推崇,有批判、谴责。但不管怎样,这部影片仍不失为当时美国影坛空战片的登峰造极之作,在国内外引起普遍轰动。前来竞相订购拷贝的电影推销商络绎不绝。霍华德·休斯控制的RKO电影放映总公司也从中获取大量利润。

  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给霍华德·休斯拍电报,热烈祝贺《地狱天使》取得成功。

  当时在欧洲大陆也掀起了观看《地狱天使》的热潮。霍华德·休斯名声大振。同时,这部影片为他赚了800多万美元,弥补了他大量投资拍制该片所造成的严重亏损。

  6. 《疤脸人》轰动美国影坛

  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国首当其冲,陷入大萧条的局面。1931年全国倒闭的银行达2300多家,10万多家企业破产,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1044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增加到1260万,超过美国劳动力的25%。民众怨声载道,社会秩序极其混乱。

  这段时期,美国大中城市的各种社会黑势力特别猖獗,犯罪率急剧上升。芝加哥的流氓大亨阿尔·卡波耶是意大利移民,当1920年美国政府实行禁酒法时,他和父亲趁此机会在芝加哥开设地下酒厂,大肆经营私造和走私各种酒,成为暴发户。阿尔·卡波耶以此起家,接着开办妓院、赌场,网罗大小流氓地痞,不断扩大势力,成为美国建国以来最大的黑社会头子,被称为“地下总统”。他每年的秘密收入超过1亿美元,控制着芝加哥的政治和金融界。阿尔·卡波耶拥有私人武装,还配备着机关枪和迫击炮。他可以为所欲为地滥杀无辜,美国政府对他无可奈何。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31年10月17日,芝加哥当局迫于广大市民和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不得不传讯阿尔·卡波耶,要他到法庭上受审。检察官当场宣布了他23条罪状,法官与陪审员们交头接耳,商议一番后,判处阿尔·卡波耶11年有期徒刑,并处以5万美元的罚款。阿尔·卡波耶冷笑了几声,还没有等判决书宣读完毕,就带着陪同他来的大批保镖,神气十足地离开了审判厅。从此一直逍遥法外,他经常在芝加哥驾驶价值3万美元的高级轿车横冲直闯,更加肆无忌惮,胡作非为。当时美国各地报纸都把阿尔·卡波耶受审事件作为头号新闻争相报道。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地下总统”阿尔·卡波耶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经常议论的传奇人物。

  经济危机给休斯工具公司的冲击同样是相当严重的,开采石油及其机械制造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停滞与衰败,许多钻井机销声匿迹。不过,《地狱天使》这部空战片仍然卖座,或多或少给霍华德·休斯挽回了一 些经济损失。

  感到前途渺茫的人们,为了消愁解闷,经常在影剧院里消磨时光。

  情节曲折惊险的警匪片和战斗片大受欢迎。好莱坞的许多电影制片公司赶拍了诸如此类的影片,相互展开激烈竞争,想方设法争夺观众。

  好莱坞著名制片人霍克斯拍制了空战片 《黎明侦察队》,这部影片 里有些情节是照搬 《地狱天使》的,这引起霍华德·休斯火冒三丈,扬 言要跟霍克斯打官司。

  可是,过了一个多月后,霍华德·休斯却指使自己的私人律师用电话通知霍克斯,约定俩人在高尔夫球俱乐部面谈。霍克斯以为是因侵犯知识产权而引起纠葛,霍华德·休斯要找他的麻烦,但他还是镇静自若,应邀前往高尔夫球俱乐部。

  哪知道,霍华德·休斯热情地跟他握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决定撤回对你侵权的控告,还是让我们来进行一场高尔夫球的比赛吧。”

  霍克斯喜笑颜开,俩人在宽阔的球场上你一杆我一杆地玩得很痛快。

  在中途休息时,霍华德·休斯向霍克斯谈出了自己的意图。原来,他希望跟霍克斯合作,拍制一部以芝加哥的流氓大亨阿尔·卡波耶为原型的警匪片,片名都已经想好了,就叫做 《疤脸人》。因为阿尔·卡波 耶在一场械斗中脸部被刀砍伤,留下了一块大伤疤。

  霍华德·休斯之所以选择霍克斯作为合作伙伴,一方面是霍克斯是好莱坞著名的制片人兼导演,才华横溢,经验丰富;另一方面,霍克斯跟不少明星演员交往密切,在拍戏时他们总是配合默契,的确拍制出了许多佳作。

  霍克斯对休斯的这种出奇制胜的构想深为佩服。的确,“英雄爱美人”之类题材已经陈旧不堪,爵士音乐片也无法吸引观众,空战片热闹了好长一段时期,现在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大萧条时期,人们普遍对现实不满,不少人具有某种反叛心理。如果能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出阿尔·卡波耶这样的人物形象,那么,在美国影坛很可能会掀起一股《疤脸人》热。

  当然,霍克斯很乐意跟霍华德·休斯合作拍片,不过,他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那就是霍华德·休斯只负责筹集资金和提供各种物质条件,而拍制 《疤脸人》的全部业务工作都由霍克斯主管,其中包 括聘用演员和选定剧本。霍华德·休斯的回答很干脆:“就照你说的办吧,我只保证出钱,不管拍戏。”

  对于自信心极强的霍华德·休斯的这番表态,霍克斯颇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也许,霍华德·休斯从 《地狱天使》的拍制中吸取了不少惨重 的教训,他认识到自己为了那种狂热的所谓完美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而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在目前大萧条时期,无论是在财力人力,还是个人的身心健康上,他都再也经受不了在拍制《地狱天使》过程中那样的折腾了。

  霍华德·休斯在好莱坞的人们眼中开始变得冷静和理智些了,但他对拍制电影的热忱丝毫未减,他期待着 《疤脸人》能够再次在国内外影 坛上引起轰动。

  霍克斯建议约请好莱坞的著名作家班·汉克编写 《疤脸人》的电影 剧本,霍华德·休斯二话没说,他马上要霍克斯去跟班·汉克的经纪人取得联系。这位犹太人作家,曾经是《芝加哥日报》的主要撰稿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担任美国特派记者。他在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上出生入死,撰写了大量战地通讯,深受欢迎。战后他创办了 《芝加 哥自由时报》,对芝加哥黑社会的情况了如指掌。他担任《疤脸人》的编剧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他当时为好莱坞的好几家电影制片公司创作或改编过许多剧本,其中有的荣获奥斯卡金像奖。

  过了一个星期,霍华德·休斯和霍克斯又在高尔夫球场上商量《疤脸人》的筹拍工作。霍克斯说:“我跟班·汉克的经纪人谢尔尼史克进行了洽谈。班·汉克满口答应写剧本,同时又提出苛刻要求:《疤脸人》必须由他担任导演,同时,每拍完一场戏,当即付给编剧兼导演的班·汉克1000美元。否则的话,他则不予合作。”听了霍克斯的这番话后,霍华德·休斯没有作声,他目光注视着20来步远处的球洞,双手紧握球杆,朝着自己脚下的高尔夫球,猛地一杆打去,高尔夫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真是恰巧得很,球不偏不倚地落入洞内,霍华德·休斯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他朝霍克斯望了一眼。这时他才发现霍克斯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在等待他的回答。霍华德·休斯说道:“上次我俩不是订了君子协定吗,我只出钱,拍片的事情都由你去办。只要你认为班·汉克能当导演兼编剧,就行了,马上去跟他的经纪人签订合同。”霍克斯又打量了休斯一下,他总觉得这不符合拍制过《地狱天使》的这位财大气粗的年轻制片商的为人处世。

  霍华德·休斯决心对《疤脸人》这部影片的拍摄工作不直接干预,只是作为提供资金的制片人,但他对影片的宣传十分重视。

  《疤脸人》刚投入拍摄,霍华德·休斯就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在报刊上刊登广告、拍片现场采访、明星演员轶闻、剧情评论等等,大造社会舆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先睹为快的心理。

  班·汉克忙碌不停,虽说剧本写好了,但他担任的导演工作是没完没了的,同时,在执导的过程中,他喜欢即兴发挥,对剧本进行修改和补充。

  有一天深夜,班·汉克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正在家里呼呼大睡。两名蒙面的歹徒潜入他的卧室,用手枪把柄敲了敲班·汉克的头部,他醒来后,睡眼惺忪地打量着面前的蒙面大汉,他神思恍惚,还以为自己在摄影棚拍戏。

  “喂,这是你写的吗?”一个蒙面大汉顺手从他床旁的书桌上拿起笔记本,在班·汉克的眼前晃了晃,厉声问道。

  班·汉克这时才算完全醒过来,他看了看伸到自己鼻尖下的乌黑的手枪枪口,心里直打哆嗦,急忙回答道:“这是我写的《疤脸人》的剧本草稿。”

  “你认识疤脸人吗?”另一个蒙面人问道。

  班·汉克马上意识到了,这是芝加哥头号流氓大亨阿尔·卡波耶派来的爪牙,登门兴师问罪。他极力使自己的情绪镇定下来,说道:“我不认识他,从来没有跟他打过交道。”

  “那么,你为什么要在剧本里把他写得这样凶残丑陋呢?还说他死了,死得很惨。”

  “我描写的不是阿尔·卡波耶,而是虚构的东尼。”班·汉克再三解释道,“脸上有疤的人到处都有,我们的制片人霍华德·休斯也是一张疤脸呀……”

  没等他说完这话,一个蒙面人用手枪敲了敲他的头部,班·汉克仿佛触电一般,从头到脚一阵麻木,他当即领悟到,在这两个无法无天的蒙面歹徒跟前,说话不能有丝毫不满或顶撞的表现,弄得不好他就会一命呜呼。

  班·汉克急中生智,他显得从容不迫地说道:“你们不要听信谣言,这部影片刚开拍,主角东尼,是一位侠盗,爱打抱不平,济世救贫。两位刚才提到的阿尔·卡波耶就是这种类型的人物,我很敬佩他。他是美国人最崇拜的 ‘地下总统’,前几年政府实行什么‘禁酒令’,他为了 我们的利益,私自制酒和到处销售,我们多么感谢他。您两位知道,现在美国到处是一片极其萧条的景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物价暴涨,危机四伏,我们就是要赞美阿尔·卡波耶这类侠盗,电影 ‘疤脸人’绝 对不会丑化他的。”

  班·汉克毕竟是曾经在大战期间的欧洲战场上到处采访的记者,临危不惧,信口编造的这番话,总算把两名蒙面歹徒说服了。

  “既然是这样,我俩就回去转告阿尔·卡波耶,好小子,今后我们等着瞧,看了你们拍出来的《疤脸人》这部片子再说吧。”

  尽管化险为夷,但班·汉克从此在拍戏时,不得不考虑,怎样不惹恼这些黑社会的头面人物,同时,又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这等于给自己出了不少难题。有时把握不准,他就跟霍克斯和霍华德·休斯认真商量。

  在《疤脸人》正式开拍前的日子里,为了物色演员,霍华德·休斯和霍克斯花费了不少精力。有一天他俩到了纽约,在第39条街的一家犹太人剧场里看戏,发现扮演剧中主角的演员波尔·穆尼演技超群,人也长得英俊,35岁左右,是奥地利移民,但英语说得很地道。霍华德·休斯和霍克斯一眼看中,散戏后马上去后台跟这位演员接触,很快就聘用他担任《疤脸人》中的主角东尼。后来,他俩又在纽约起用了另一名男演员乔治·拉夫特担任影片里的一名配角。

  一部有轰动效应的优秀影片往往能造就明星演员,波尔·穆尼和乔治·拉夫特在《疤脸人》中的成功表演,使他俩在美国影坛上一举成名,后来霍克斯的电影制片公司在好莱坞飞黄腾达,波尔·穆克主演由赛珍珠的名著《大地》改编的影片,驰名世界。这两位名扬天下的大明星演员,始终对霍华德·休斯充满感激之情。

  当时,霍华德·休斯和霍克斯还聘用了安·德波拉克、卡莲·莫丽担任《疤脸人》中的女主角和女配角,她俩的表演也相当成功,为影片增色不少。后来她俩也成为好莱坞的明星。

  《疤脸人》作为一部警匪片,其中的凶杀格斗场面不少,紧张激烈,精彩纷呈,富有刺激性,这是当时影响一部影片卖座率的重要因素。在《疤脸人》的拍摄过程中,霍华德·休斯不再像几年前制作《地狱天使》 那样劳民伤财,不再狂热追求所谓完美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他把 《疤脸 人》的拍摄大权拱手交给霍克斯,在某种程度上,恐怕他也是为了约束自己,以免“旧病复发”,一时入了迷后就无法控制住自己。不过,有一次拍摄追杀场面时,在他的授意下,霍克斯和汉克不得不精心设计,安排主角东尼驾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总共撞坏了19辆汽车。

  《疤脸人》这部影片好不容易拍摄完毕,把样片送到美国电影制作审查委员会去后,却遇到了麻烦。主管这项工作的威尔·赫兹是擅长玩耍权术的政客,共和党人的重要人物,他在哈定总统任期内担任过邮政部长。威尔·赫兹是虔诚的清教徒,长老会的顽固派,他企图通过控制电影事业来给美国人灌输他的清教徒教义。美国政府颁布实行的禁酒法就正是符合这种思想观念。《疤脸人》有不少镜头描绘美国人举杯畅饮,还有私自造酒和贩酒的情节,这当然使电影审查官威尔·赫兹非常恼怒,他下令不准放映这部败风伤俗的影片。

  当霍克斯气急败坏地把这个消息告诉霍华德·休斯时,这位青年富豪较为克制,他对霍克斯说:“就大致上按照电影审查委员会的要求,剪掉影片中黑社会的武装歹徒用机枪横扫行人的那些镜头,同时,补拍一场戏,让主角东尼被警察活捉并处以残酷的绞刑,这样威尔·赫兹该满意了吧。”可是,第二天当霍克斯把休斯的建议转告给班·汉克时,这位导演兼编剧实在有难言之苦,如果把影片中的主角东尼改换成这样的结局,那么,《疤脸人》一旦公映后,阿尔·卡波耶就会再次派人把他至于死地,因此,班·汉克执意不肯补拍绞死东尼的戏。霍华德·休斯与霍克斯也无可奈何。

  对于《疤脸人》的其他一些格斗凶杀和酗酒造酒等镜头,霍克斯与汉克都再三作了精心的剪接或重拍。1932年《疤脸人》再次送审,仍然没有通过,纽约州还正式发布禁止 《疤脸人》上映的行政命令,这下可 激怒了霍华德·休斯。他当即吩咐工作人员:“赶快准备飞机,我马上飞往纽约举行记者招待会,我要揭露威尔·赫兹的险恶用心!”

  在纽约市中心的一间宽敞明亮的会议厅里,霍华德·休斯站在讲坛上,环顾在座的记者们。他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指责威尔·赫兹以所谓教父自诩,操纵电影审查委员会,扼杀优秀影片,采取高压政策蒙蔽和愚弄人民大众,以此掩盖这伙政客在幕后从事的肮脏勾当等等。

  霍华德·休斯还在记者招待会上声称,他要控告纽约当局违反宪法,一定为争取《疤脸人》公映而斗争到底。

  不仅是新闻记者们,而且连第特利西、霍克斯、汉克等人,都对霍华德·休斯的雄辩才能钦佩不已。记者招待会举行后的第二天,美国许多报纸都发表了这一消息,还刊登了有关评论。威尔·赫兹由于极力支持和维护禁酒法,已经到处树敌,遭到美国各界人士的激烈反对,现在他又生怕因禁演《疤脸人》而引起好莱坞的普遍不满。再加上霍华德·休斯在《疤脸人》未正式开拍时就已经开展了该片的宣传攻势,广大影迷正盼望着观看这部富有刺激性的警匪片。这股社会舆论压力也是威尔·赫兹难以承受的。于是,这位不可一世的电影审查官不得不网开一面,宣布《疤脸人》通过重拍后可以公映。

  1932年《疤脸人》在美国各地放映,引起普遍轰动,由于霍华德·休斯没有像拍制《地狱天使》那样耗费巨额资金,因此,《疤脸人》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使霍华德·休斯在30年代美国严重经济危机期间度过了投资拍片的难关。

  后来,霍华德·休斯把《疤脸人》这部影片一直封存在罗梅因大街总部公司的保险柜里不再放映。1974年国内外观众多次要求重映《疤脸人》,甚至在各地报刊上掀起了呼吁的热潮,但始终没有如愿。

  至于《疤脸人》中的主角东尼的原型,芝加哥流氓大亨阿尔·卡波耶,终究迫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压力,美国警察机构不得不将他逮捕归案。这位神通广大的“地下总统”被关进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监狱。

  芝加哥的黑社会帮派组织扬言要组织劫狱,警方当局又把阿尔·卡波耶转移到阿加托拉斯岛上的监狱。该岛戒备森严,无法劫狱。不过,仍然有不少人参加了劫狱行动。据说,其中有些人是由于观看了《疤脸人》后,为影片中描写在大萧条时期阿尔·卡波耶每天免费供应3000多名芝加哥饥民的场面所感动,心目中竟然把阿尔·卡波耶当作济世救贫的“侠盗”看待。

  1938年,阿尔·卡波耶在狱中患脑梅毒,精神失常,被假释回芝加哥,1947年患脑溢血和肺炎死于医院,终年48岁。

  繁 體

  A +

  A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