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王羲之评传 > 二、工草隶善丹青

二、工草隶善丹青

  王献之自幼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有人说他五六岁开始学习书法,有的① 《晋书·王献之传》。

  ② 《晋书·王献之传》。

  ③ 《论语·里仁》。

  ④ 《资治通鉴》九三《晋记》注:"晋人多好摴蒱,以五木掷之,其采有黑 犊,有雉,有卢,得卢者胜。"⑤ 《春秋传》曰:"楚伐郑"。师旷曰:"不害(不害怕,不可怕),吾骤歌 《南风》,南风不竟,多死声,楚必无功。"杜预曰:"歌者吹律以咏入风,南风音 微,故曰不竞也。"说法不一。① 《晋书·王献之传》。《世说新语·德行》云:"《刘尹别传》曰:'惔字真长,沛国萧人也,汉氏之后。真长有雅栽,虽革门陋巷,晏如也。历司徒左长 史、侍中、丹阳尹。为政务镇静信诚,风尘不能移也。'"认为"学书之始,大约在七岁前后"。最初的老师是卫夫人和他的父亲王羲之。当时卫夫人年事已高,她写了一篇《大雅吟》给王献之以资鼓励。他的这位表姑奶奶谢世后,王献之的书法就由王羲之亲授。祖上留下的枕中秘--《笔论》,这时成了教科书。王羲之还写了正楷《乐毅论》以作书法教材。王献之从最基本的执笔方法学起,切实做到指实掌虚。有一次,他父亲从背后掣其笔而不脱,感叹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献之和几位长兄如王凝之、王徽之、王涣之、王操之同时学习书法,后来都有成就,但王献之比他们高一筹。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书法教育家。他本人转益多师,所以他知道研习书法不能只限于某一家,某一种书体,他对儿子的教育亦是如此。王献之在向父亲学习时,特别注重学习张芝草书。

  有人认为,王献之学习张芝书法是在王羲之死后,看来情况不是这样,因为在王羲之还健在时,他就曾建议父亲将张芝变章草为今草的经验用于创制行草书。如果他没有仔细研究过张芝草书,怎能向父亲提出很有见地的建议呢!王献之与他父亲一样,学书不仅限于一门,也不是专攻一体,对名家之长兼收并蓄,在向传统、向别人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名师教育学生不能以自己的作品为标准,而是要超过自己,创造出新的风格。

  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轰之的教育在王献之身上达到了理想效果,项穆曾道:"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①据《晋书·王献之传》记载:"工草隶,善丹青??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关于书壁大字,虞龢《论书表》云: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裓,着诣子敬;子敬便取书之,正、草诸体悉备,两袖及褾略周。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掣裓而走。左右果逐之,及门外,斗争分裂,少年才得袖耳。关于王献之的学书经过,他在《论书表》中有这样的记述:臣年二十四,隐林下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经一周,形势仿佛。其文章不续,难以究识。后载周,以兵寇充斥,道路修阻,乞食扬州市上。一老母姓沈,名光姜,惠臣一餐,无以答其意,臣于匙面上作一"夜"字,令便市债,近观者三,远观者二,未经数日,遂获千金。

  很显然这是虚构的故事,是王献之编造出来的神话。孝武帝司马曜要求王献之用小楷写出他学书的经过和秘诀,当时王献之实在不愿从命,但也不敢违命,于是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他编造的故事写出来,这样不但可以交差,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此事迷惑了不少人,连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也信以为真,他的《劝学篇》说:"羲之于山阴写《黄庭经》,感三台神降;其子献之于会稽山见一异人,披云而下,左手持纸,右手持笔,以遗献之。"①孙过庭却根本不相信王献之遇到神仙的事,告诫人们"以斯成学,孰愈而墙",以此求学书法,会碰壁的。

  王献之与他的父亲王羲之一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很小的时候就学习绘画,善画畜兽一类的动物,据传曾有《渥①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卷六,卷五九,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① [宋]陈思:《书苑菁华》。

  洼马图》、《画符及神》各一卷留传后世。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桓温,赏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駮牸牛,甚妙。"②中国画的山水画泼墨、泼彩就是将墨、颜色随意倾倒在宣纸上,然后根据气势和形状进行皴染、勾画,表现出山峦、树石、沟壑、飞瀑,泼墨写意需要很高的技艺,否则一榻糊涂。王献之将笔误落染在扇子上的墨团画成一头妙趣横生的牛,可见他的绘画功力不同一般。绘画讲究"意在笔先","应物象形",在这里全颠倒了,成了"意在笔后"、"应形象物"了,这是一个特例罢了,一切艺术规律都是相对的,这就是艺术辩证法。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