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王羲之评传 > 二、《兰亭序》的真伪问题

二、《兰亭序》的真伪问题

  《兰亭序》真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清末李文田就曾怀疑此帖的文章和字都是后人伪托的。1965 年,郭沫若又重新提出怀疑,很多人发表文章,立刻引起热烈的争论,有的人赞同郭沫若的意见,有些有名望的人如章士钊、高二适、商承祚等则反对郭沫若的看法。

  郭沫若的文章,是以出土的东晋书迹,即1965 年1 月10 日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和南京出土的王谢等墓志为依据。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①中说:"五种墓志(《谢鲲墓志》、《王兴之墓志》、《颜刘氏墓志》、《兴之妇墓志》、《刘尅墓志》)只是三十五年间的东西??在这儿却提出了一个书法上的问题,那就是在东晋初年的三十几年问,就这些墓志看来,基本上还是隶书的体段,和北朝的碑刻一致??这对于传世东晋字帖,特别是王羡之所书《兰亭序》,提出了一个很大的疑问。""王羲之和王兴之是兄弟辈,他和谢尚、谢安也是亲密的朋友,而《兰亭序》写作于'永和九年,,后于王兴之妇宋和之之死仅五年,后于颜刘氏之死仅八年,而文字的体段却相隔天渊。《兰亭序》的笔法和唐代以后的楷法是一致的,把两汉以来的隶书笔意失掉了"。

  郭沫若干1972 年又发表文章说:"看到两种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自然而然又联想到相传为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这个问题,七、八年前曾经热烈地辩论过,在我看来,是已经解决了。不仅帖是伪造,连序文也是掺了假的。看到这两种《三国志》的晋抄本(即前写经类所举例),又为帖的伪造添了两项铁证。字体太相悬隔了,真是'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两相对比,一目了然,可以无容多话"。②当时争论涉及到许多问题,且文章很长,这里不能一一引录。笔者感到此后有些学者的论点倒是很有价值的。范正红在《略论东晋书坛与王羲之书① 载《文物》1965 年第6 期。

  ② 《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本》,《文物》1972 年第8 期。法》(副标题兼论"兰亭论辨")①中就其书法的渊源和类型发表了与郭沫若相左的意见。他说:事实上王羲之一类书法的确极少隶意,而更近唐人。从张芝、钟繇、陆机、卫恒、王导、卫夫人、王献之、王询、王僧虔、智永这一脉相承就足以证明王羲之书法属于另一体系了。其实,并非王羲之的书法象唐人,却是唐人的书法继承了王羲之一派。刘涛在《中国书法全集18·王羲之王献之》前言中通过东晋《李柏文书》与《兰亭序》作比较,举出不少字与王羲之的行书有暗合之处,笔者也详细观看了《李柏文书》,感到两者书风虽有差异,但远不像徐森玉在《(兰亭序)真伪的我见》一文中所说的几乎找不到一个与《兰亭序》中相近的捺脚,再者在《李柏文书》中也极少发现隶书笔意。由此可见在同一时期文字体段相差甚远绝非不可能。

  郭沫若认定《兰亭序》是假的,必须否定古代的一些主要文献。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曾记述萧翼赚《兰亭》一事,宋初所辑的《太平广记》曾收录。何延之曾云:"于时岁在甲寅(公元714 年)季春之月上已之日,感前代之修楔,而撰此记。"开元十年何延之回长安扫墓,皇帝听说他知道《兰亭序》的流传情况,故派人去询问。当时何延之因病由长子何永写了奏折,享报皇上,因此他得到皇帝的赏赐。他在兴奋之余于《兰亭记》后面又加上了几行字,以宣示于后代。

  这篇文章记载了王羲之如何写《兰亭序》,以及这一真迹如何流传到一个叫辨才和尚的手中。唐太宗很早就听说《兰亭序》这一名帖,就是没亲自见过,后来得知它在辨才和尚手中,曾一连三次将辨才召到宫中查问,辨才都不肯承认。无奈,只好将他放回原籍。后来,宰相房玄龄棋高一着,出了一个主意,派萧翼扮成书生模样,前去与辨才周旋,经过一番曲折,才把《兰亭序》真迹骗取来,唐太宗立即命刻拓高手,复制了十余本赐给高官大臣。唐大宗临终向他的儿子(即后来继位的高宗)耳语:"我欲将《兰亭》去",这一真迹便入了昭陵。

  郭沫若认为:唐太宗要求《兰亭》陪葬何必向儿子乞讨,耳语又是谁偷听来的呢?

  其实郭沫若抓住的是枝节问题回避了要害,上述的驳斥是缺乏力度的。

  人在临死之前身体极度虚弱,言语不清,声音低微,儿子将耳朵凑近父亲的嘴边聆听病人最后的嘱咐,是人之常情,谈不上"乞讨"。按唐太宗的要求去办,他儿子在一定的范围必须公布这一"耳语"内容,别人用不到"偷听"。在这里《兰亭序》这篇文章是否是假的,《兰亭序》是否在唐代就有伪造?郭沫若没有明确说明。何延之写这篇文章时是公元722 年,当时唐玄宗还健在,他敢把谣造到玄宗祖父唐太宗头上吗?

  在《兰亭记》同一时代,刘捒的《隋唐嘉话》也有一段大致相同的记载,笔者已在《成就与代表作·兰亭序》一节里引过,这里不再重复。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中说:"这里也说'使萧翊(翼)就越州求得之',只没有讲到骗取之事。想来《兰亭》之人李世民手,确实是萧诩① 《王羲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年第1 版。

  (翼)从辩才那里弄来的。"①最早提到《兰亭序》这个名字的是《世说新语》,该书云:"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②。《世说新语》成书较早,作者刘义庆生于403 年卒于444 年。其生年距王羲之卒年仅42 年,作者写作条件优越,资料丰富,将一篇从文字到书法都是伪造的《兰亭序》收录其中是难以使人置信的。当然《世说新语》也有讹错,但发生这样的大问题看来是不可能的。据《温韬传》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拙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蜒直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林,林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对《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有人寄希望于真迹从昭陵出土,以作出一槐定音的结论。看来这种想法不一定能实现,由此可见现存的各种版本的《兰亭序》是非常珍贵的。

  有人从《兰亭序》的风格力证其伪,认为王氏豁达乐观,而文章基调悲观低沉。有人从王氏《兰亭序》本身力证其真,"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的思想感情,是随着事情的发生而发生、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纵观历史文人之作,莫不如是。一篇之中,往往是"兴尽悲来人《兰亭序》前面高亢,后面低沉,也不例外。郭沫若从出土壤三国志》残卷及五种墓志,椎论书体与当时不合,而论证其伪,有人则以与当时流行之书体比较,并无不合,而论证其真。笔墨官司,看来要长期打下去,是否有结论?也许像荷马《伊利亚特》一样,永远也没有结论,但学术上的价值,却谁也否定不了。《兰亭序》的真伪是一个复杂而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多年来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人们也只好择善而从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