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王羲之评传 > 六、仕 途

六、仕 途

  王羲之步入政界,最初的官职是秘书郎,其主要任务是整理和校阅宫中文库中的图书。究竟是何年担任这一职务,《晋书·王羲之传》只是说"起家秘书郎",没有说明年代。在东晋,秘书郎、著作郎是贵胄子弟初选之职,如是过早、较晚出仕则标明"弱冠"或说明具体年龄,如庚亮少有美誉,其传曰:"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掾。"王羲之妻弟郗昙较晚出仕,故本传称:"年三十,始拜通直散骑侍郎。"王羲之出仕不称"弱冠"又未指出初次任职年龄,再综合其他材料推断任秘书郎为太宁三年(325 年),王羲之当时二十三岁。

  东晋时期许多贵族子弟,年龄很小就获得官衔进入仕途了,例如王导、王含诸子都弱冠出仕,唯独王羲之在他二十三岁左右才任秘书郎之职,这是一件十分蹊跷的事,古往今来学术界多有猜测,有人认为正如王羲之自己所说:"吾素自无廊庙志",他不想过早地进入仕途;也有人认为,他伯父王导在掌握东晋大权时推行"愦愦之政"的政治纲领,王羲之持不同政见,不愿意与其伯父合作,所以出什的时间一拖再拖。还有一部分学者把王羲之的出仕与他父亲王旷联系起来分析,也不无道理。

  王旷是晋元帝过江首创其议的重要人物,他这房与琅邪王司马睿最亲,兄弟三人(廙、旷、彬)是睿的姨大弟,《晋书》为王廙、王彬立传,但就是不给王旷立传。很多文献对王旷特别是对他晚年避而不谈,即使有记载也是若明若昧,似有隐情。王旷最后的官职是淮南内史,根据文献记载,公元309 年,王旷受命救援上党之役失败,便无下文了。故有人推测他没有战死,也没有逃回而是像他的堂兄王衍降于石勒一样,投降刘聪了。①由于亲戚关系,琅邪王司马睿将王旷的真情隐匿起来,不许别人提起此事。但世界上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当时知道此事的人甚多,为防止朝野疑议,所以朝廷以至王导迟迟不让王羲之出仕。如果此说可以成立,那么下边的事实就不好解释:王羲之"于父母墓前自誓",可见他父母死后是合葬的。王旷如真的投降了刘聪,他又怎能与妻子合葬?这些疑问很难说清。以上仅是一种推测,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王羲之咸和三年任会稽王(昱)友官职。咸和九年上羲之应西征将军庚亮召请,赴武昌任参军、长史,咸康二年(336 年)任临川太守。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永和四年(348 年)殷浩参综朝政,委任王羲之为护将军。

  羲之既少有美誊,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经过殷浩劝说,他最后还是担任了这一重要官职。

  护军将军权力很大,不但有一支保护皇帝和京师的军队,而且其下有属官,若受命出怔,还可以设参军。王羲之恪尽职守,关心士卒的疾苦,他任护军将军时发了题为《临护军教》的第一道命令:今所在要在于公役均平。其差太史忠谨在公者,覆行诸营,家至人告,畅吾乃心,其① 王汝涛:《有关王羲之生平家世几个问题的考辨》,载《王羲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年第1 版。① 《晋书·王羲之传》。

  有老落笃癃,不堪从役,或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区分处别。自当专详其宜。其大意是:现在的军营里要公役均平,我委派忠于职守、谨慎公平的太史到各营,对于所遇到的困难,可以畅所欲言,如军营中有老弱多病,不能温饱,或无法养家的,都要区分不同情况予以安置。

  护军之职流动性很大,有时去江州,有时去到吴国(苏、浙)。经常疲于奔命,也许是这种原因,于永和六年(350 年)王羲之"苦求于宣城郡"。②朝廷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后来力右军、会稽内史,赴任会稽山阴。《晋书·王羲之传》载:"(王)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羲之代述。"据推断,王羲之于永和七年(351)为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朝廷可能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

  一、当时西藩桓温势力对中央构成很大威胁,会稽是宰辅司马昱的封国,属中央的势力范围,会稽是三吴腹地,水陆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许多豪门士族棲居这里,它对于重镇扬州和都城建康无论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来说都非常重要,在平息苏峻叛乱之后,曾有人要求迁都于此。

  二、王羲之是东晋第一大族杰出人才,在王述守丧造成职务空缺时,他是最适合的补缺入选。

  三、王羲之"不乐在京师",自然对这一职务会感到满意。王羲之初到会稽,通过旧友孙绰结识了一批名士新友,开始了他最后一个阶段的仕途生涯。

  王羲之对管理国家,有自己的见解,提出过不少改革弊政的措施,是一位热爱人民,同情百姓,政绩显著的父母官。

  ① 《太平御览》卷二四○。

  ② 《晋书·王羲之传》。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